中国为什么有前途: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潜能(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当代世界市场体系的构造

四类国家

当前的世界市场体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的套叠型中央—外围结构。所谓套叠型,是指这个世界体系分为多个层次,如同多个同心圆套叠在一起,不同的国家分布在不同层次的圈子中,财富则在这些同心圆之间生产、流动、消费与储存在某些中国学者中,近年比较流行的中央–外围分类是将美国定义为货币霸权国或者金融国家,而其他的国家则为贸易国家(项卫星、刘晓鑫,2009)。也有人将外围的贸易国家进一步分为两类:一类是执行出口导向战略从而积累大量外汇储备的东亚国家,另一类则是欧洲、拉美和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它们将获得的盈余投资到美国的企业股权和资产中(何帆与张明,2005)。随着近年东亚对海外资产和股权的兴趣越来越大,上述分类的适切性出现问题。本文则将西欧、日本等地区称为准中央国家,不仅是因为在产业结构上它们与其他外围国家存在重大差异,而且是因为欧元和日元本质上存在同美元竞争的一面。而其余的外围国家分为两大类,关键在于其要素禀赋(尤其是人均可出口的自然资源量)差异明显。。通过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博弈,各国在这个体系中各占其位,各逞其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分工,从而确定了各自在这个体系中的位置。

分析某国在这个体系中到底处在什么位置,最主要的是看这个国家向整个体系出口何种东西以交换它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考察所有的经济体,世界体系内的国家和地区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中央国家、准中央国家、外围工业国家以及原料提供国家(见图1-1)。

图1-1 商品、货币在体系中的流动图

1.依靠信心生活的国家

“二战”后处于全球市场体系中央地位的国家显然是美国。到21世纪初,它出口最多的东西不是商品或服务,而是美元。其次是各种无形资产,包括商标和品牌的使用权与特许权、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品,以及一些商业模式。至于粮食和军火等物质性商品则都是排在后边,在金额上远不能与此前两大项相比。

世界市场之所以如此积极地追捧美元和美国无形资产,是因为体系外围的绝大多数国家都认同美国的实力优势、政治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以及作为帝国的信用。我们之所以相信美元,并非如同美元纸币上所印制的那样因为“我们信仰上帝”,而是基于美国无与伦比的经济技术实力以及压倒性的军事和政治优势。美国的财富和力量又反过来导致了全世界对美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承载或者象征了这些文化的商品与品牌的追捧美国的快餐文化之所以能够获得全球性的暴利,与全世界对美国文化的追捧而形成的“文化溢价”有关。同样的一只鸡,它的不同部位出现在同一个地段的食品零售店里,卤味店里的整鸡腿卖8元,隔壁麦当劳里的2/3只油炸鸡翅也卖8元。两者间的差价就是文化溢价。。由此,我们可以将美国这个中央国家称为依靠信心生活的国家:依靠别人对它们巨大的实力优势和制度优越性的信任和信心,以及它们对这种信任与信心的坚定维护与巧妙使用多位美国国际问题专家在来华交流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credibility”这个概念,强调对于美国而言,国际信用或者说其国际权势的可信度之重要。他们以此来强调在某些边缘性利益上之所以不能轻易对华让步,是为了维护美国在相关地区的信用,否则会导致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的连锁崩溃。这种反复出现的论调,说明美国的国际问题研究界对于美国权势依赖于国际信用而存在的事实是有非常明确的认识的。

2.依靠理性生存的国家

紧邻美国外围的是西欧和日本等准中央国家,它们用来与世界交换的商品也包括它们的货币近年来欧元、英镑、日元等货币总计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三成多,在计价、结算和储值等多个方面大体相当。,但是最主要还是精致的高附加值工业品与服务。就我们中国人工作和生活中的体会来看,大多数知名品牌的进口货都是来自西欧和日本的,包括汽车、摄像机、化妆品、奢侈品等各类商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商品,作为消费者我们一时间恐怕很难想起几个地道的“美国制造、中国销售”的品牌来。西欧和日本既有中央国家的货币出口及虚拟经济的特征,又保留着类似于外围国家的工业制造能力,所以我们将它们称为准中央国家。它们依靠的是百年工业发展所获得的资本积累按照一些美国学者的研究,老欧洲的比较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存量方面,而在人力资源、科研投入等方面欧洲落后于北美和东亚。,加上在先进的研发能力以及管理组织能力基础上获得的技术和专利优势,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依靠理性而生存的国家。

3.依靠勤劳谋生的国家

在欧洲与日本的外围,是第三个层次的国家,即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其中生存着世界上最大量的人口。它们也生产工业品,但是与准中央国家相比,它们的工业生产在技术上远为简单,组织效率和管理技巧上明显落后,其产品与服务的精致复杂程度相对低下,其单个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远不如前者之庞大,更缺少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中国及其大多数东亚邻国,以及印度、南非、墨西哥、巴西、土耳其、部分中东欧国家即属于其中。由于它们提供了全世界最大量的劳动力供给,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所以不妨称之为依靠勤劳而谋生的国家。

4.依靠运气生存的国家

在体系同心圆的最外围,则分布着许多依赖能源和原料出口而生存的国家,这些国家覆盖着地表最大面积,中东、拉美、非洲、东欧、中亚等地的大量经济体都处于这第四圈中。它们基本不创造或者制造东西来与世界交换之所以不创造或制造,主要是一个市场生存选择过程的结果。资源采掘业提供的轻易的巨额现金流往往将各种制造业挤出到其他国家,或者从一开始就限制了制造业在本土的发展。这种挤出机制是经济学者用来解释所谓“资源诅咒”的几种主要逻辑之一。,而是拿祖先传下来的地下埋藏的资源来交换别人的劳动产品,所以,我们不妨称之为依靠运气生活的国家——它们生存的质量取决于脚底下的土地可以提供何种自然资源所谓运气,也是一个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概念。一个常见的现象是,那些发现了丰富能源资源矿藏的国家,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幸运”成为一种命运的诅咒。从经济统计来看,一国发现矿藏后,经济增长会在随后的数年间出现一个明显的增长,但是通常用不了10年,经济往往不升反降,伴随政治动荡、社会解体、武装冲突爆发等症状。最典型的案例是尼日利亚、塞拉利昂等国家。由美国著名影星莱昂纳多主演的影片《血钻》就是反映资源诅咒现象的经典之作,发人深省。

差异、分工与财富循环

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状况相比,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体系出现了进一步的分层,在中央地区出现了美国同欧日等国之间的进一步分工,美国经济进一步虚拟化,制造业进一步相对衰落从1976年以来,美国从贸易顺差国变为逆差国,从此逆差呈级数增长。到2008年其逆差占自身GDP的比例为4.9%。,美国国内除了少数最具垄断性的制造业比如军火和航空航天外,其他工业都在不断转移至欧日或新兴工业国家。在制造业整体工艺水准和技术专利积累上,日本和欧洲在很多方面已经反超美国美国汽车工业的破产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面临同样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资金——市场压力,欧洲和日本的汽车工业却仍在发展之中。。美国同欧日之间分工发展的结果是,美国越来越巩固了其“世界银行”的地位见马丁·迈耶.美元的命运[M].钟良,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年。。各类国家的比较,如表1-1所示。

表1-1 各类国家的比较

注:根据CIA网站的World Fact Book的购买力平价计算。

上述分工的基础是它们各自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差异,借此而形成的体系内贸易关系是:原材料从第四圈国家流向内圈国家;第三圈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加上来自第二圈的精细部件和研发、营销服务,变为各种层次的产品与服务流向中央和外围;而中央则用其信用资源来向外围各个层次支付其所购之物。

与贸易关系相对应的是中央同外围之间的融资关系,这种融资关系的另一种称呼便是所谓美元霸权张纯威在其论文中描述了亚洲同美国之间国际资本——商品循环的局部失衡与整体均衡关系。见张纯威.美元本位、估值效应与季风型货币危机[J].金融研究,2007(3):50-61。。外围国家通过向中央国家提供它们的劳动成果或者祖产,账面上获得大量贸易盈余。此时,如何储存这些贸易盈余就成为一个问题:它们的量太过巨大,以致采用人类史上千百年来的老方法不再可行——转换为贵金属(比如黄金)2008年全球黄金产量仅为2330吨,按近期黄金市场价格约1000美元每盎司计算,全年全球黄金产值约为750亿美元,而中国2008年经常项目盈余为4000亿美元。黄金的价值悖论在于:黄金并没有生产或消费方面的实用价值,而其作为装饰物的价值也源于它价格昂贵的事实。于是,黄金的价值就是商品估值中典型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正是由于大家相信它值钱,它才值钱,与它实际的功效无关。早自20世纪早期,黄金存量与产量就远不能支撑全球财富储存的需要。来保存其价值。在此背景下,由最富裕最强大的中央国家提供的支付保证,无论是其政府发行的债券还是其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都构成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替代品。于是中央–外围之间的全球市场体系形成了一个喷泉池一样的循环,在这个池中流动着的就是财富之水。中央国家作为商品与服务的最终消费者和体系主流货币的发行者,掌握了这个喷泉池的根本动力。资金出于储值需要由外围向中央流动,中央将资金用消费或者投资的方式投射到世界各地,拉动整个体系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