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青铜雕塑 金属工艺 首饰玻璃和建筑装饰
一、青铜雕塑和金属工艺
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青铜在人类文化史上起着极重要的作用,以致人们将历史上自青铜出现至铁器开始使用之间的一段漫长时期称为“青铜时代”。在西方,铜被用来制作人工产品大约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最早的产铜区是中东的叙利亚和土耳其东部。用掺锡的办法制造青铜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600年间,发祥地是波斯的西北部。古希腊的青铜铸造技术是从中东传播过去的。伊特鲁里亚的青铜工艺受到希腊和东方艺术的双重影响,也有一些精彩的作品问世。一件称为“加米拉”的青铜怪兽,头部和躯干是雄狮,尾巴是一条吐舌的毒蛇,背上还有山羊的头,是公元前400年的佳作(图3-11)。堪称旷世之作的是青铜雕刻《母狼》(图3-12),作品长114厘米,高71厘米,母狼形象十分动人,目光炯炯,颈部略侧,似保持着高度警惕,鬃毛呈图案状排列,增添了几分英武气,躯干和腿部都相当写实。母狼腹下的一对饮乳孪生子是文艺复兴时期添加上去的,其雕刻的艺术手法尽管与母狼很不相同,但两者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契合得十分自然,使这件作品成为艺术史上一绝。现在此件雕刻是罗马城的城徽。此外,青铜的日用器皿已很普遍,如花口青铜壶(图3-13)、青铜舀杯(图3-14),器物上有精巧的装饰,其造型有着古希腊和中亚的共同特征。
图3-11 青铜怪兽“加米拉”
图3-12 青铜雕刻《母狼》
图3-13 花口青铜壶
图3-14 青铜舀杯
古罗马的青铜艺术也十分发达。一些青铜的小型雕像其风格相当写实。一些小型铜像强调写实的躯体和夸张的动势,它没有希腊雕塑的优雅风格,而有着反映实际生活的现实精神。如《赫拉克莱斯小雕像》,这位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是一位扛着棍子坐着休息的壮士(图3-15)。类似作品还有《拳击手小雕像》(图3-16)、《角斗士小雕像》(图3-17)等。古罗马的青铜日用器十分普及,从庞培和赫克拉努姆古城遗址发掘出来的青铜器有14000件之多,这是公元1世纪留下的古物。品种有带装饰的青铜家具、青铜饮食器和各种日用器皿,如床、椅、火钵、三脚台、烛台、壶、碗、杯、油灯等,其造型富有优美的曲线。一些家具的脚常模仿动物的腿作为装饰,家具上部则饰以狮头、鹰头或怪兽的浮雕。油灯造型丰富而优美(图3-18、图3-19)。烛台有着竹节形的灯柱和用动物形象装饰的腿(图3-20)。
图3-15 赫拉克莱斯小雕像
图3-16 拳击手小雕像
图3-17 角斗士小雕像
图3-18 青铜吊灯
图3-19 青铜座灯
图3-20 烛台
银器因它的光泽和色彩以及容易加工深受古代西方的欢迎。在公元前1800年的古埃及墓葬中就有银制的手镯、戒指和盔甲等银制品发现。古罗马的银器工艺是由于银器的量大而且价值较黄金低廉,因而成为欧洲工艺美术史中独特的体系。古罗马人原先保持着朴素拘谨的生活方式,但共和晚期后,随着对古希腊的征服和希腊文化的输入,古希腊人奢侈华丽的生活方式在古罗马风行起来。银制品的制造技术是将薄薄的银板捶打成形,器物造型有的来自古希腊,也有受中亚波斯风格的影响。许多银杯造型(图3-21)出自古希腊陶器。庞培城遗址中,贵族的宅邸里拥有许多银制的餐具、水具和钱币,这些是约公元1世纪的产品。有的银器制作得异常精巧,如一套能保温的餐具,下部是一个炭盆,可以用木炭为菜肴和饮料保温。炭盆的腿是带翼鹰爪女人体(图3-22)。现藏巴黎卢浮宫的银杯上面镌刻着骷髅的享乐场面,被称为“骷髅之舞”,似有讽刺意义(图3-23)。现存大英博物馆的《俄刻阿诺斯银盘》是公元4世纪的产品,直径达61厘米,中心是海神俄刻阿诺斯,四周围着海中仙女与海妖,外层是酒神巴库斯(即古希腊神话中的狄奥尼索斯)、赫拉克莱斯和山神潘、半人半马神西勒诺斯等。其构思奇巧,工艺精湛,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工艺珍品(图3-24)。
图3-21 古罗马银杯造型
图3-22 银餐具
图3-23 银杯
图3-24 俄刻阿诺斯银盘
二、首饰
伊特鲁里亚和古罗马都有发达的首饰工艺。黄金首饰是伊特鲁里亚最引以为豪的品种。伊特鲁里亚对黄金工艺的杰出贡献是起粒工艺。这种工艺早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和古希腊就已运用。伊特鲁里亚人将这种技艺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但是,后来金属起粒工艺衰落直至失传,后世对古代如何制作微小的金粒还没有完全弄明白。据推测,其工艺大概是这样:将黄金放在炭粉中熔化,黄金凝固时便形成小粒,并在表面上粘上一层炭粉。再将金粒置于准备好的金片上,由于炭粉的作用,它的表面很快熔化,金粒便粘在金片上了。金粒可以组成各种图案,如当时十分流行的水蛭形饰针,上面经常运用起粒工艺组成漂亮的几何图案(图3-25)。伊特鲁里亚的黄金首饰品种有戒指、耳饰、手镯、饰针、项链、胸饰等。耳饰式样繁多,有一种伊特鲁里亚特有的篮子形的女子耳饰,它存在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中期。它用金箔制成,一半是三角形或新月形,另一半弯成圆筒形。表面有起粒细工的装饰(图3-26)。古希腊式的碟形耳饰也很流行,但在原有形制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如加上一个长长的吊坠(图3-27)。戒指有黄金的,也有镶着玛瑙的(图3-28)。金项链制作得十分精巧,有的绞成双股辫子链,两端有复杂的雕饰,表明这是项链的主要部分,应佩戴在胸前(图3-29)。有的项链由许多圆形坠饰串成,坠饰表面有女子头像或神像,上端弯成小管,用金丝穿过,连成一串(图3-30)。贵族胸前会佩戴象征崇高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胸饰。胸饰很大,有的长宽达42厘米,用有浮雕的金片制成,形象犹如一只围嘴,布满前胸。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的一件著名黄金胸饰结构十分复杂,上部是一块扇形金片,上面镌刻着5头狮子,中间是两条狭长的金片,下端是一片椭圆形金片,上面焊着50多只圆雕的小鸟。其工艺水平令人叫绝(图3-31)。金王冠是荣誉和尊贵的象征,表明佩戴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它的主体是一条长形金片,两端是半圆形压花饰片,王冠中央插着大量压花金叶(图3-32)。伊特鲁里亚的黄金工艺对以后古罗马首饰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图3-25 水蛭形黄金饰针
图3-26 篮形黄金耳饰
图3-27 碟形耳饰
图3-28 镶玛瑙的戒指
图3-29 金项链
图3-30 由坠饰组成的金项链
图3-31 黄金胸饰
图3-32 金王冠
共和时期的罗马,保持着一种俭朴的生活方式。当时的法律甚至规定:“妇女不可在她们的长袍上装饰金子、宝石、花朵,而必须显示她们的谦逊,尊敬丈夫,热爱孩子和我们的现有法律;必须表现出她们为我们的武器、胜利和光荣而骄傲。”但是,随着古罗马对古希腊的征服,古希腊的豪华之风在古罗马蔓延开来。元老院许可妇女有戴首饰、穿漂亮长袍的权利。贵族开始讲究穿戴,以此与低层阶级相区分。图3-33是一位公元2世纪罗马贵族妇女的胸像,可以看到她戴满了十分繁复的首饰,有头箍、耳饰、项链、胸饰、手镯等。项链上还有雕着人像的挂坠。在古罗马首饰中,戒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共和时期,男子最重要的装饰是刻有姓名的戒指。它的地位后来被进一步强化,成为整个古罗马首饰发展的标准器。最初时姓名戒指是用铁制的,其实用价值超过装饰价值。在古罗马对外扩张时期,使者们都被授予一个金的姓名戒指,以便在被委任期间作为信誉的物证。开始时只有贵族可以佩戴金戒指,后来,所有人都以戴金戒指为时尚。为了保持古老传统,皇帝戴的是铁戒指。新婚夫妇在婚礼时也交换没有装饰的铁戒指,以象征纯洁的爱情。奴隶是不允许戴金戒指的,但可以戴镀金的铁戒指。共和时期末期,人们开始戴上由希腊工艺师雕琢的昂贵的宝石戒指。最受欢迎的戒指是缠丝玛瑙戒指(图3-34),还有柘榴石戒指(图3-35)、祖母绿戒指、紫水晶戒指(图3-36),玉髓戒指(图3-37),有的戒面雕琢得十分复杂(图3-38)。还有在红玉髓上雕刻斯芬克斯像的(图3-39)。帝国早期出现了用整块宝石琢成的戒指,在当时是很值钱的,主要是用玉髓(图3-40)制成,但也有用象牙、煤精和琥珀。
图3-33 罗马贵族妇女雕像
图3-34 缠丝玛瑙戒指
图3-35 柘榴石戒指
图3-36 紫水晶戒指
图3-37 玉髓戒指
图3-38 各种雕刻戒面的戒指
图3-39 雕有斯芬克斯像的戒指
图3-40 玉髓戒指
臂钏是从古希腊时代便盛行的首饰,到罗马帝国时期又普遍起来,有用玻璃制成的(图3-41),更有黄金制成的臂钏,两头用蛇头来装饰(图3-42)。
图3-41 玻璃臂钏
图3-42 黄金臂钏
项链在当时十分风行。长度可垂到胸前。一种项链是以各色宝石编成的。宝石用金托架固定。如图3-43中的项链是用黄金、宝石、琥珀和染色玻璃串成,每粒宝石都用黄金的托架固定。另一种是用金丝绞成链环连结而成(图3-44)。从公元2世纪以后,钱币经常被用来作为装饰,如人们将钱币镶上金银细工做成的边框做成挂坠(图3-45),或连接起来组成整串链子。
图3-43 宝石项链
图3-44 金丝项链
图3-45 用金币组成的挂坠
耳饰有纯金打造的(图3-46),还有的在一个圆箍上挂下一根小金属棒,连着一粒用宝石或珍珠做的耳坠(图3-47)。更流行用柘榴石、祖母绿、珍珠、紫水晶、绿玉髓等缠结成长长的吊坠,有时上面还有人像或动物头像(图3-48)。佩戴着长长的耳饰,走路时会咔嗒作响。
图3-46 金耳饰
图3-47 宝石耳饰
图3-48 宝石吊坠
宝石雕刻是罗马首饰的特有工艺。虽然这种工艺在希腊时代就已出现,但真正的成熟期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宝石雕刻分浮雕和阴刻,浮雕宝石称为“卡米奥”,这种工艺后来在欧洲流行了很长时期。一种很深的阴刻称为“凹雕宝石”尤为出色。凹雕宝石的原材料通常有红玉髓、玛瑙、紫水晶、碧玉、青金等,形状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将凹雕宝石嵌在戒指上,或打一个小孔作为项链的挂坠。其作用有的仅为装饰,有的因材料或纹样特殊,被认为有神奇力量而作为护身符;有的雕上姓名嵌在戒指上,作为印章。凹雕宝石上的图案有3种,一种是植物或动物图案,如狮子、野猪、鱼和神话动物如“卡米拉”等;一种是真实人物肖像,主要是帝王和贵族肖像,如奥古斯都(图3-49)、尼禄(图3-50),玛尔齐亚娜(罗马皇帝图拉真的姐姐,图3-51),还有一种是神话故事,如雕刻罗马城的创立者罗慕诺斯和勒莫,以及母狼喂养他们二人的情景(图3-52)。
图3-49 奥古斯都像凹雕宝石
图3-50 尼禄像凹雕宝石
图3-51 玛尔齐亚娜像凹雕宝石
图3-52 母狼哺乳图凹雕宝石
罗马的首饰制造业颇成规模。首饰艺人聚集在一条街上或一个小区,或占据城中的一角。一些大型制造组织类似近代工厂:一件产品要经过各种不同的分工工序,才能完成,因此有制模工、铸模工、镀饰工、抛光工、钳工等专业工人。甚至一些独立单件完成的复杂首饰,也分工为珍珠工、宝石雕刻工和抛光工。当时在金银工、戒指工、锻金工、镀金工中已有类似行会的组织。
三、玻璃工艺
玻璃是一种最为普遍的人造原料。一般认为玻璃是由陶器上的釉演变而来的。用天然碳酸钠和干净的砂与水混成浆状,抹在陶器外层,经煅烧后,陶器表面便附有一层薄薄的玻璃外衣。这种玻璃釉陶器在公元前4000年的古埃及便已出现。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出现了真正的玻璃珠子和玻璃镶嵌片。公元前1550年至前1500年之间,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出现了玻璃器皿。公元1世纪,玻璃工艺由古埃及叙利亚的艺人传到意大利和西班牙。
古罗马帝国的玻璃工艺十分发达,有吹制、吹模、铸模、切割、雕刻、镌刻、缠丝、镀金和包金等。吹制工艺使玻璃的加工变得十分快捷和有效,它可以做成各种瓶状容器。古罗马的玻璃吹制工艺有自由吹制和模具吹制(即吹模),自由吹制不用模具,吹制成的器皿呈水滴形,吹成后将底部在硬物上磨平(图3-53)模具吹制可以吹出造型规整的器皿,并可以带一些装饰纹样(图3-54)。模具可以拆开脱卸。吹制法制成的是低廉的日用器皿,高档的玻璃器用更为复杂的加工工艺,如“宝石浮雕法”,将刚刚制作成、尚未冷却的深色玻璃器皿浸入熔融的白色玻璃液中,形成浅色的外壳,冷却后再用宝石雕刻技巧在白色部分进行雕刻,形成深底上白色浮雕的图案。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波特兰花瓶”作于奥古斯丁大帝时期,是这种工艺中最为出色的作品(图3-55)。另一种高档的玻璃器称为“千花玻璃”,是用各色玻璃碎片放入模子,加以热熔,使色块相互交融而成,有的在边缘再贴上切断玻璃棒,形成一圈美丽的边框(图3-56)。最为出色的是镂雕工艺,可以把一个玻璃瓶雕成镂空的玻璃花篮(图3-57)。玻璃还被用于建筑,以玻璃砖装饰墙面、镶嵌图案,与大理石一起拼镶地板,在当时还出现了2尺宽的玻璃窗。在首饰制造中,玻璃是次等的装饰材料,广泛用于戒指、挂坠、臂钏和耳饰中。
图3-53 自由吹制玻璃瓶
图3-54 模具吹制玻璃瓶
图3-55 波特兰花瓶
图3-56 千花玻璃碗
图3-57 镂空玻璃花篮
四、建筑装饰
古罗马建筑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3种柱式,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2种新的柱式。一种称为塔什干柱式,它类似古希腊的多利亚克柱式,但无槽;另一种称为复合柱式,这是由爱奥尼亚柱式与科林斯柱式混合而成,显得更为华丽(图3-58)。古罗马人创造了券拱技术后,将券拱与列柱结合起来,形成“券柱”(图3-59)。券柱的构图很成功,方的开间与圆券对比,产生生动的效果。但柱式实际上成为墙体的一部分,成为单纯的装饰。
图3-58 塔什干柱式和复合柱式
图3-59 券柱
古罗马柱式的装饰趋向华丽,在柱头、额枋、券拱、穹顶各处,都有着复杂的雕刻(图3-60)。装饰题材十分丰富,植物纹样有苕茛叶纹、旋涡纹、葡萄叶、橄榄叶、常春藤等;动物纹样有鸟儿、蜥蝎、公牛、加米拉(狮头、羊身、龙尾的吐火怪物)、格列芬等。人物纹样有神和英雄人物,有些地方还表现战争的事迹。例如现今罗马市内的康斯坦丁凯旋门,建成于公元315年。正反面有8根科林斯式列柱,列柱上方是8座人像,两侧拱门上方是8幅圆形浮雕,表现的是狩猎图和献牲图。顶额中间是碑文,两边是8幅描写历史战功的浮雕。在柱基上、两侧拱门上方,也有大量装饰浮雕,题材是太阳神、月亮神和康斯坦丁的战绩(图3-61)。
图3-60 罗马式柱头上的装饰
图3-61 康斯坦丁凯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