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工艺美术史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欧洲中世纪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 概述

一、欧洲中世纪概况

所谓欧洲中世纪,一般认为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前的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从社会形态来说,它处于欧洲历史上的封建主义社会,从意识形态来说,它是基督教精神统治下的时期。

公元4世纪,居住在多瑙河流域的日耳曼人、凯尔特人等大规模向西迁移,并侵入西罗马帝国,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西罗马的废墟上先后建立了好几个国家。其中,日耳曼人在意大利建立了东哥特王国、在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在高卢省(今法国和西班牙北部)建立了法兰克王国。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8世纪,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大疆域,到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768—814年在位)时,把西欧绝大部分并入版图。公元800年罗马教皇为查理曼大帝加冕,他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在这段时期中,原法兰克部落的贵族占领了土地,变成封建领主,原有土地上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所有权,逐渐变成了农奴,欧洲社会实现了封建化。查理曼大帝死后,在公元843年,他的子孙将法兰克王国分为3部分,后来形成了近代的德意志、意大利和法兰西王国。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Otto I,938—973年在位)统治时期,对内制服了分散的封建诸侯,对外将疆域扩充到意大利北部,公元962年,他效仿查理曼大帝,要求罗马教皇给他加冕,自称为罗马帝国皇帝,这就是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国家虽在历史上存在很长时期,直至19世纪才被拿破仑推翻,但实际上它在不少时期中只是徒有虚名。10世纪以后,欧洲的农业生产有显著进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贸易和商业的发展,由集市活动发展成一些城市活动。随着经济活动的进展,城市居民逐渐分化,大商人、手工业行会首领等形成城市贵族,手工业者、小商人、学徒等形成了城市平民。这样,整个社会出现了封建领主、农民和农奴、城市贵族、城市平民等阶级。城市贵族要从封建领主手中争得部分政治权利,就支持正在逐步摆脱教会势力的国王,一些较强的王国,如英国和法国就从13世纪起逐步实现了以封建领主为社会支柱,与城市贵族结成同盟,强化中央集权的等级君主制度。

在西欧封建社会前期,基督教会是上层封建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280?—337)正式赋予基督教合法地位,基督教被定为国教。8世纪中叶,法兰克国王把所征服的意大利中部土地送给罗马教皇,教皇拥有自己的领地,建立教皇国。罗马教皇是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他控制各国的教会组织。同时教会也拥有最高的世俗权力。教皇与各国的国王及封建主既相互结合,也发生权力的争执。11世纪时,罗马教皇企图进一步扩大教会势力和财富,组织西欧各国向东方主要是地中海东岸信奉伊斯兰教的地方侵略,后来又扩展到小亚细亚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和北非。这便是所谓的“十字军东征”。这场战争历时近200年,给被侵略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西欧各国付出了惨重代价。教会在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残暴统治,激起下层人民和其他阶级的不满,12世纪后半期以后,各国出现反教会的活动,等级君主制度出现后,教会势力有所削弱。

在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由于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原为古希腊殖民地拜占廷的旧址,因此东罗马帝国也称为拜占廷帝国。它的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古埃及的一部分。与西罗马帝国相比,拜占廷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过渡不很激烈。它的地理位置处于东方和西方的交会点,与波斯、印度、中国都保持贸易往来,从5世纪至7世纪,拜占廷的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成为沟通东西方的贸易中心和手工艺中心。13世纪,拜占廷遭受“十字军”的侵略,君士坦丁堡遭到空前洗劫,元气大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占领,拜占廷并入奥斯曼帝国。

二、欧洲中世纪的文化艺术

1.基督教的艺术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东地中海地区。最初是下层人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奴役,幻想出现一位“救世主”将他们解放出来,于是出现了这个秘密教派。基督教从犹太教的教义中吸取一些成分,加以发挥,形成自己的教义。这些教义被编成一本《圣经》,它除了阐述基督教的教义之外,还记叙了为诠释基督教教义的各种传说和故事。基督教信仰上帝,认为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即原罪,并将永世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子耶稣才能得救。自从313年罗马赋予基督教合法地位继而被定为国教后,为了宣扬基督教教义,各国教会兴建起大量教堂,教堂内制作了各种与基督教有关的塑像、壁画和宣传圣经故事的各种艺术品及工艺美术品。如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是被犹太人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因此,十字架就成为基督教信仰的标记。十字架的基本样式有希腊式(四臂等长,图4-1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希腊式十字架,以金银细工制成,镶有各种宝石)、拉丁式(下垂之臂长于其他三臂,图4-2为德国埃森大教堂的拉丁式十字架,金制,正面刻有耶稣受难像,四周镶有宝石,下端有持十字架的人物图画)。还有较少出现的三出式和倒置式。十字架中央有耶稣受难的浮雕。十字架一般制作考究,用材有金、银、青铜、象牙,还镶有宝石。有的拉丁式十字架端部有象征四福音的四叶纹(图4-3)。由于教会势力对中世纪欧洲实行严格的精神控制,因此中世纪的艺术基本上是基督教的艺术。如教堂的功能除了供教徒实施宗教活动外,还从建筑的形象上,通过空间处理来影响人的心理,如用宏伟的穹顶、高耸入云的尖塔,来宣扬上帝的威严和天堂的辉煌。绘画、雕塑和建筑装饰的题材基本上是圣像和圣经故事。圣像所表现的救世主基督的形象一般都是瘦削枯槁(图4-4),圣母圣子的形象也是哀怨而柔弱(图4-5),极力渲染教徒必须经过苦难的教义。工艺美术品中大量是宗教用器,如圣餐杯、圣物箱和祭坛等。但是艺术毕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产物。透过作品所宣扬的宗教题材,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当时社会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们各方面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面貌。

图4-1 希腊式十字架

图4-2 拉丁式十字架

图4-3 端部有四叶纹的拉丁式十字架

图4-4 拜占廷达芙妮教堂的基督像

图4-5 巴塞罗那的“圣母子”壁画

2.建筑、雕塑与绘画

欧洲中世纪时间跨度达1000多年,空间横跨整个欧洲和小亚细亚。在艺术上根据风格不同,可以简单地分为东西两大块。东部是相对独立的拜占廷艺术,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拜占廷式的穹顶教堂建筑。西部包括中欧、西欧、南欧广大地区,按时间和风格,可分为前期(包括北欧的爱尔兰-维京艺术、凯尔特艺术、法兰克艺术、奥托艺术等,约公元5世纪至10世纪),其艺术成就以精美的抽象动物纹样装饰品和修道院中图案复杂的手抄本为代表。罗马式时期(11世纪至12世纪),其艺术成就以罗马式的教堂建筑和壁画为代表。哥特式时期(13世纪至14世纪),其艺术成就以哥特式教堂建筑、雕塑和绘画为代表。

拜占廷艺术。拜占廷原是希腊化时期的希腊殖民地之一,它的艺术有着坚实的希腊罗马艺术基础,加上地理位置处于欧亚非三大洲交会处,繁荣的贸易使波斯、印度、中国和古埃及的艺术元素渗透到本地的艺术中,多元化的艺术与基督教的精神相融合,形成颇有特色的拜占廷艺术。它的特色集中表现在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大帝下令修建的代表性建筑——圣索菲亚教堂中。圣索菲亚教堂的特色是它的大穹顶。穹顶高52米,直径30.6米。它一方面继承了古罗马“万神庙”的穹顶结构,另一方面吸收了波斯和西亚的穹顶技术,尤其是它不再采用古罗马厚实的承重墙,而是将穹顶架在巨大的方墩子上,创造了比罗马万神庙更高更宽敞的内部空间(图4-6)。圣索菲亚教堂的内部装饰运用大量的马赛克镶嵌画和图案,它既是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源头之一,也反映了波斯装饰艺术的影响(图4-7)

图4-6 圣索菲亚教堂

图4-7 圣索菲亚教堂内部

中世纪前期艺术。这个时期欧洲处于日耳曼人、凯尔特人、爱尔兰人、维京人等民族向欧洲西部和南部进行大迁移的时期,由于这些民族的文明水平不如原处于南欧的希腊、罗马,因此在一些历史书上被称为“黑暗时期”,实际上,这个时期正是欧洲各民族的文化进行大交流的时期。在建筑、壁画和工艺美术诸方面都有不小的成就,表现出独特的文化艺术传统。比较突出的有流行在北欧的抽象动物形装饰品。图4-8所示是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人制作的抽象动物形挂坠。整体造型是十字架,但其端头处理成动物的头。十字架上是纠缠交结的带形图案。另一种特色艺术是不列颠地区的爱尔兰和凯尔特人在修道院中绘制的手抄本。手抄本的内容是《圣经》,而其装帧和插图异常精美,它们一般用交缠百结的花纹布满整个页面,还将起首字母图案化,形成美丽的装饰面。这种特色的设计和纹样对后世欧洲的装饰艺术起着极大影响(图4-9、图4-10)

图4-8 维京人的动物形挂坠

图4-9 爱尔兰《凯尔斯书》插图

图4-10 爱尔兰《凯尔斯书》

罗马式艺术。公元10世纪以后,西欧的封建制度得到巩固,教会的势力在许多国家与贵族力量结成同盟。许多城市建造了颇具规模的大教堂与修道院,一方面,它们是教徒们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另一方面,它也是城市显示经济和政治实力的标记。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地的教堂都采用了类似古罗马建筑的形式,并用古希腊罗马的雕刻和建筑装饰来装修教堂,这一时期的建筑被称为“罗马式”,后来又扩展到这一时期的雕刻、绘画等其他领域,称为“罗马式艺术”。时间跨度是11世纪至12世纪。其艺术风格以罗马式教堂为典范。罗马式教堂的显著特点是采取古罗马式的拱顶的梁柱相结合。其门窗上部都是半圆形的券拱,内部一般用连续的拱顶建成长长的拱廊。由于拱顶的重量完全压在承重墙上,所以墙壁一般很厚实,窗户很小也很少,造成一种庄重肃穆的宗教气氛。各地的罗马式教堂风格不完全一致。比萨教堂是典型的中世纪罗马式教堂。建于11世纪至13世纪(图4-11)。主教堂是希腊十字形。第一层是拱门,上面摞着4层透空券拱(图4-12)。在主教堂前是圆形的洗礼堂,顶部是一个穹顶(图4-13)。在主教堂后面便是著名的斜塔。斜塔是比萨教堂的钟楼,有8层,55米。斜塔在1173年建造时便开始倾斜。到1350年,斜塔造成了,居然不倒。顶部斜出基部5米(图4-14)。罗马式的教堂由于内部幽暗,少装饰,装饰便在外墙。用不同色彩的大理石拼成美丽的图案(图4-15)

图4-11 比萨教堂

图4-12 比萨教堂主教堂

图4-13 比萨教堂洗礼堂

图4-14 比萨教堂钟楼——斜塔

图4-15 比萨斜塔的外立面装饰

哥特式艺术。哥特式艺术是继罗马式艺术之后一个普及全欧的艺术潮流,时间跨度约为公元12世纪至15世纪。哥特人本来是欧洲早期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由于当时的文明水平较低,被后世贬为“野蛮的、粗鄙的”民族。哥特式艺术并不是哥特民族的艺术,而是因为到15世纪后,文艺复兴时期新的艺术潮流兴起,人们将12世纪至15世纪那种风格的艺术贬称为“哥特式”,但由于这种风格特征鲜明,以后便成为这一风格的代名词,就不存在贬义了。哥特式艺术也是以建筑为代表。12世纪以后,欧洲各地城市经济蓬勃发展,以富商、城市手工作坊主为代表的上层市民阶层逐渐取得城市自治权,与以农村为根据地的封建领主分庭抗礼。基督教的地位和社会作用也有所变化,一方面,教会内部的经院哲学派力图摆脱基督教神秘迷信的成分,而将它解释为一种人人应服从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市民文化也逐渐渗入宗教文化中,人们希望教堂不再是幽暗、压抑的场所,而应是市民集会、甚至是集市的喧闹场所。这是哥特式教堂诞生的社会基础。哥特式教堂的特点是用细细的拱肋取代罗马式教堂的券拱,这使屋顶的重量大大减轻;支柱不再是粗壮的柱墩,而像一束束瘦削的茎梗。同时,拱肋不再是半圆形的,而是尖尖地隆起,这样建筑内部空间可以造得很高,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处的天顶(图4-16)。由于墙壁不再承重,窗子可以开得很大,在窗框上镶上美丽的彩色玻璃画,教堂内部显得明亮得多。教堂外形一般建有高高的钟楼或尖塔。各城市大教堂的尖塔相互竞争,如建于12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夏特尔教堂的南钟塔高达107米(图4-17),德国乌尔姆市主教堂的尖顶高达142米。它们一方面象征着“向天国升腾”的基督教教义,另一方面却又是市民阶层兴旺发达的标记。建于1113年的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它优美匀称的设计,精致的装饰雕刻,成为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典型(图4-18)。13世纪以后的哥特式的绘画,尤其是意大利圣像画,已逐渐挣脱了原先刻板瘦削的程式,出现了生动的生活气息。如佛罗伦萨画家契马布埃(Cimabue 1240—1302)和他的学生乔托(Giotto1267—1337)的作品,圣母的形象已接近尘世和蔼可亲的妇女,预示着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图4-19)

图4-16 英国约克大教堂内部

图4-17 法国夏特尔大教堂

图4-18 巴黎圣母院

图4-19 圣母与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