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工艺美术史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章
巴洛克时期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 概述

一、欧洲巴洛克艺术概况

“巴洛克”时期专指欧洲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时间一般限定于1580年至1750年。巴洛克风格始于意大利,以后传至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巴洛克”一词可能源于葡萄牙文中“barucca”。此词流行于葡萄牙珠宝业,原意专指一种不完美的、长得歪曲的珍珠。18世纪,这个词语便被文艺批评界用来形容出乎想象和古怪的作品风格,到18世纪末,古典主义理论家将它用来批评一种过于夸张、失去平衡的艺术风格,带有贬责和嘲讽的含义。后来,此词成为特定时期中特定风格的专有名词,原来的贬义淡化了。

在理论界,一般并不将17世纪前后欧洲的艺术风格全部归入“巴洛克”。因为除意大利之外,法国路易十三、路易十四时期所提倡的艺术风格是古典主义,在尼德兰地区(指如今的荷兰)所风行的是现实主义。但是,巴洛克风格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面最广的艺术风格,而且巴洛克艺术又与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相互融合。并在意大利以外的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以及佛兰德斯(指如今的比利时、卢森堡一带)地区流行。巴洛克风格的特点是华丽、激荡、富于想象力和运动感。以大量的花卉、卷草纹、神话人物、云霓、绸带等装饰性元素和波动起伏的曲线,造成豪华、炫目、极富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多数用于宫廷和教会艺术中,与平民艺术和现实生活之间有相当的距离。巴洛克艺术在这一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和音乐中,都有充分的表现,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出现巴洛克艺术品风格的原因相当复杂。首先,提倡巴洛克艺术的主要势力是欧洲南部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反对宗教改革的基督教势力。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使保守的基督教感到威胁,于是这些国家的教会与封建主相联合,一方面重申基督教的教义和仪式,宣扬教皇的权威,另一方面也改变以往苦行主义的形式,接受文艺复兴某些豪放华丽的元素,使教堂建筑、内装修、宗教绘画显得富丽、豪华、热情,更富世俗味。这样,不仅利于宗教的通俗和普及,也合乎教会上层人士和封建贵族的审美口味。其次,在一些王权专制国家主要是法国,虽然提倡古典主义,以适应王权独裁意识,但对于贵族们来说,他们本身的生活方式却受不了古典主义刻板和严肃的束缚,而乐于用意大利艺术家带来的巴洛克风格来装饰生活环境。还有,尼德兰国家奉行的现实主义风格,虽与巴洛克相距甚远,但是现实主义对自然景物细致真实的描写手法,如风景画、花卉和静物画,却被运用到巴洛克艺术、尤其是装饰艺术中去,使作品更鲜活、更富激情。因此,尽管巴洛克风格在欧洲各国的接受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但普及面相当广。将巴洛克风格作为17世纪欧洲艺术的主流,特别是欧洲工艺美术风格的主流,也是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根据的。

二、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巴洛克

1.建筑

巴洛克风格建筑的特点是:①柱式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支撑建筑,更重要的是装饰,所以变化极多,有双柱式,甚至三柱式,或是平面的半柱式,柱式的开间不再平均,有时紧有时疏。②整幢建筑不再强调水平基线,而强调垂直划分,大柱式上叠小柱式,再叠山花墙。③整个建筑立面凹凸起伏,多曲线,光影效果复杂。④在装饰手段上将绘画、雕塑与建筑相互渗透,雕塑直接立于屋顶和檐上,壁画画满天顶再垂下连着墙壁,造成光怪陆离的强烈效果。

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首先体现在教堂建筑上。最典型的是罗马梵蒂冈圣彼得教堂的外广场。总设计师是意大利建筑师和雕塑家贝尼尼(Bernini,1598—1680)。圣彼得教堂曾是文艺复兴时期米凯朗其罗设计的杰作,其标志是壮丽的穹顶。但是,到了17世纪,教会势力又将整座教堂改为巴洛克风格。1606年,教皇命令拆掉米凯朗其罗设计的正立面,将前厅加长,造了很长的巴西利卡式前厅,使教堂的平面又形成了一个长十字形,以致人们站在教堂门口看不到穹顶。教皇委托贝尼尼主持设计教堂前的广场。广场是椭圆形的,正中是一座方尖碑。左右两个喷泉,两边是半圆形的柱廊,它由四排宏伟的塔什干式的柱式排成,一共有284根。因为是复排,所以显得特别庄重,光影变化强烈。每一组廊柱上方有一座圣徒的雕像,有165尊雕像。这是巴洛克的显著特点。再往里进是一个梯形广场。广场前面狭窄,后面宽大,这是为了克服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造成前后一般大的错觉。梯形广场渐渐高上去,连着教堂大门,层层叠叠的铺陈将教皇的位置凸显出来(图6-1、图6-2)。意大利典型的巴洛克建筑还有罗马城内的特莱维水泉,建筑中央是凯旋门,建筑用4根石柱支起,柱上有雕塑。而旁边的6根石柱则是装饰性的半面柱。整个立面凹凸起伏,顶上不用三角墙而用雕塑结顶,将雕塑和凯旋门组成一个神龛。这样的形式对于文艺复兴所树立的古典模式,是很大的突破(图6-3)

图6-1 圣彼得大教堂外广场

图6-2 圣彼得大教堂外广场的柱廊

图6-3 罗马特莱维水泉

2.雕塑

巴洛克雕塑的特点与建筑相一致。雕塑强调猛烈的动感,讲求锋芒毕露。雕塑的题材一般是宗教和神话故事。贝尼尼的雕塑作品《阿波罗与达芙尼》是为罗马教皇别墅所作的装饰,选材于希腊神话故事:太阳神阿波罗追逐河神的女儿达芙尼,达芙尼挣脱不得,在阿波罗追上之时化为月桂树。这样的题材在当时已被教会接受,反映了教会审美趣味的变化。雕塑动势强烈,阿波罗的追逐动势与达芙尼升腾的动势相连,形成上升飘浮的优美感觉(图6-4)。特莱维水泉中的雕塑题材是海神的故事:海神波赛东正在做一个驾驭马的动作,一匹顺从的马称“驯马”,另一匹转头挣扎的称“烈马”(图6-5),由两个海妖牵着。整组雕塑锋芒毕露,视觉冲击力很大,与文艺复兴时期雕塑作品讲求意韵深刻的风格迥然不同。

图6-4 《阿波罗与达芙尼》

图6-5 特莱维水泉中的《烈马》

3.绘画

巴洛克风格绘画的集中表现是佛兰德斯的宫廷绘画。代表人物是鲁本斯(Rubens,1577—1640)。鲁本斯的许多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和基督教故事,他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人体解剖知识和表现技巧以及色彩技法,善于采用不平衡构图和激烈的人物动势,色彩绚丽夺目,体现了与巴洛克建筑和雕塑一致的风格。代表作品有《抢劫吕西普的女儿》《土地与水的联盟》等。另一位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是佛兰德斯画家凡·戴克(ven Dyck 1599—1641)。他的作品以贵族的肖像画为主,作品有《查理一世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