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筑装饰 家具 金属工艺首饰 陶器 玻璃和其他
一、建筑装饰
巴洛克风格建筑装饰的特点是:①空间宏大,装饰部件和室内陈设品尺度巨大,天顶与墙壁之间用弧形装饰雕塑过渡,形成浑然一体的伟壮厚重气魄;②以油画、雕塑、马赛克壁画和彩石拼镶墙面、贵重木料拼镶地板进行综合,形成豪华富丽的室内环境;③以重工雕刻的家具、水晶枝形吊灯、丝织壁毯、立体雕塑灯具来彰显主人的富贵身价;④装饰题材多用神话人物、贵族肖像、女人体、花卉、卷草形植物、鹰、狮、海豚等动物、武器等;⑤造型多用曲线,色彩多用深绿、紫红、猩红等深沉色阶,用大量金色进行协调。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装饰有意大利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装饰。主持人是巴洛克艺术的代表者贝尼尼,教堂巨型大门由6根科林斯式的大柱撑起,进门是一系列廊柱,直通中心的祭坛。祭坛处于十字中心,上方正对大穹顶,是一个由贝尼尼设计的青铜祭坛亭(图6-6)。由4根盘曲的青铜大柱子支起一个庄丽的华盖,华盖四周全是圣像雕塑。整个前厅和侧厅壁上全是雕像和壁画,描写的是圣经故事、圣徒和历代教皇和主教。侧厅是一系列小礼拜堂。马赛克壁画从天顶一直垂到地面(图6-7)。法国的巴洛克风格建筑装饰也十分典型。法王路易十四(Louis ⅩⅣ,1618-1735)时期的卢浮宫和凡尔赛宫的内装饰并不是古板的古典主义,而是大量采用巴洛克式的装饰,卢浮宫的大理石台阶(图6-8)、天顶的卷草纹线脚,细木镶拼地板,无数雕塑和壁画表现出逼人的豪气。更为突出的是凡尔赛宫的内装饰。如阿波罗厅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这是国王最为得意的宫殿。阿波罗是太阳神,路易十四自称太阳王。墙面采用深红的天鹅绒,天花板上绘着太阳神马车,屋角天顶线饰有花环形高浮雕装饰,配上繁华的水晶吊灯、镀金的座灯和皇座,表现出豪华的皇家气派(图6-9)。凡尔赛宫最豪华的厅堂是镜厅。由白色和紫色大理石镶拼图案组成墙面,间隔是绿色大理石科林斯式壁柱,柱头和柱脚镀金。17面大镜子嵌在对窗的墙上,使室内显得特别明亮。60多座水晶吊灯,24座金色人物雕像座灯,天顶画描绘着国王的史迹,极豪华气派之能事(图6-10)。俄国彼得一世时期在圣彼得堡所建设的“冬宫”,现为“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也是欧洲重要的巴洛克建筑。从建筑外形到内部装饰,都表现出浓重的巴洛克风格,这是彼得一世向西欧文化学习的结果(图6-11)。
图6-6 圣彼得大教堂的祭坛亭
图6-7 圣彼得大教堂中的马赛克壁画
图6-8 卢浮宫的大理石台阶
图6-9 凡尔赛宫的阿波罗厅
图6-10 凡尔赛宫的镜厅
图6-11 冬宫的窗台装饰
二、家具
巴洛克家具的风格与同时代的建筑、建筑装饰完全一致。其特点是造型重拙、富雕塑感,经常采用弧曲的线条;使用各种昂贵的材料,除胡桃木外,还用上乌木、橡木、紫檀木以及彩石、龟甲、青铜、黄铜、天鹅绒、丝毡等进行装饰;家具表面有复杂的高浮雕。巴洛克家具在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国家以及佛兰德斯地区都普遍流行。各国的风格稍有不同。法国巴洛克家具,以凡尔赛宫中的路易十四时期家具为典型。
1.床
国王的床用4根支柱支撑顶盖,通体用施有金银线刺绣的绒毯加以装裹。床头有高浮雕的金色太阳王雕刻(图6-12、图6-13)。贵妇的床无支柱,用长形的盖顶悬在上方,通体锦绣,前面有一长道金色圆雕琴形柱组成的栅栏(图6-14)。
图6-12 凡尔赛宫中路易十四的寝床
图6-13 路易十四床头的“太阳王”浮雕
图6-14 凡尔赛宫中皇后的寝床
2.橱柜
最有特色的是多屉柜。屉柜表面有时用彩石制成,腿作S形,先张后收,脚作兽爪形,正面有复杂的雕刻(图6-15)。路易十四时有一位家具工艺家波尔,创造一种家具表面的镶嵌技法:用乌木、金属片、玳瑁、象牙等拼镶成花卉、苕茛叶、狮、鹰等图案镶在橱柜表面。边角用包铜处理,称为“波尔镶嵌”(图6-16)。凡尔赛宫中的多屉柜上,浮雕用金箔髹饰(图6-17)。
图6-15 多屉柜
图6-16 有“波尔镶嵌”的橱柜
图6-17 凡尔赛宫中的多屉柜
3.桌子
豪华的桌子以大理石或彩色镶嵌为桌面,以镀金有苕茛叶和人物圆雕组成桌腿,桌腿间有X形的撑脚,撑脚上也是繁复的雕刻(图6-18)。
图6-18 大理石桌面的豪华桌子
4.椅子和凳子
宫廷椅子体现着主人的等级。国王的宝座尺度宽大,椅体曾用黄铜铸造,以后改用木雕镀金。座面和靠背填充天鹅绒毛,然后用猩红色天鹅绒或织锦装裹。椅腿之间有X形或H形撑脚(图6-19)。宫廷中还有一种凳子,凳脚为X形,蒙上锦缎面子,多为妇女所用(图6-20)。
图6-19 法国国王宝座
图6-20 凡尔赛宫中妇女用的凳子
5.吊灯、座灯、座钟等
在宫廷装饰中,圆雕的吊灯、座灯和座钟是重要的部件,一般是木雕镀金,装饰图案与桌椅橱柜一致(图6-21至图6-23)。英国的巴洛克风格家具可以从1689年玛丽女王(MaryⅡ,1662—1694)即位延至1702年安妮女王(Anne,1702—1714)即位后,以及以后的乔治一世(GeorgeⅠ,1660—1727)和乔治二世(GeorgeⅡ,1683—1760)时期。在家具史中一般以“威廉玛丽(William and Mary)时期”和“安妮时期”来命名。这60年间的英国家具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基础上到受法国和尼德兰地区(荷兰)巴洛克风格的影响,还受到中国漆器的影响,形成一种精致、轻便、家庭化的新风格,它对后世欧美家具发展影响很大。有两种家具款式十分著名,一种是出现于威廉玛丽时期的高脚抽屉橱,它由下面的台架和上面的抽屉柜组合而成,台架有6条腿,左右和前端有连拱形的围板,腿作螺旋形或杯形,脚作球形。抽屉拉手是黄铜的。如果台架较低,只有4条腿则称低脚抽屉橱,款式与高脚抽屉橱相似(图6-24)。另一种是出现于安妮时期的靠背椅,它的特征是有透雕的弧形椅背,椅背中心一般是竖琴形或提琴形,两条前腿是弧形的,弯角处有贝壳形雕饰。下端是蹄足或兽抓球足,坐垫前宽后窄,以适应妇女宽大的裙子(图6-25、图6-26)。安妮式家具轻巧优雅,很快在欧洲和美国流行,成为影响极大的西方家具范式。这一时期的英国家具先是用胡桃木制,以后更多用上进口的红木,髹漆是棕色的,有时在雕饰处涂金漆。风行一时的还有细木镶嵌,一般做在陈列橱的面板上,形成一种精致的称为“海草”的图案。较为简单的工艺是用黄杨木或冬青木镶嵌(图6-27)。中国漆工艺传入后,也有漆成黑色绘上漆画的(图6-28)。
图6-21 凡尔赛宫镜厅中的吊灯
图6-22 凡尔赛宫镜厅中的座灯
图6-23 凡尔赛宫中的座钟
图6-24 高脚抽屉橱
图6-25 安妮式靠背椅
图6-26 安妮式家具
图6-27 有大理石面的细木镶嵌橱
图6-28 有中国漆绘的多屉橱
三、金属工艺
与巴洛克时期宫廷奢华的生活方式相适应,欧洲出现了各种造型繁复的实用性金属工艺品。17世纪后期,贵族中开始风行喝茶、咖啡和巧克力,与之相适应,出现了银制的茶具和餐具。茶壶的最初样式是球形的,以后过渡到梨形。有着穹形壶盖,盖顶有木制、象牙制或银制的把手。图6-29为巴洛克晚期英国制的茶壶,梨形壶身,四条兽形腿,手柄是黑檀木制成的。餐具包括盆子、有盖的汤盏、有双耳的碗、托盘等。早期的餐具仅有家族纹章装饰,以后盆子的边缘出现波纹形(图6-30)。欧洲的金属工艺师多数属于胡格诺教派(The Huguenots),它是新教的一个分支。1680年,法王路易十四废除了赦免新教徒的“南特法令”,对胡格诺教徒进行迫害。大量胡格诺手工艺人离开法国,流向德国、瑞士和英国,在那里发展了金属工艺。当时英国的伦敦和德国的奥古斯堡是银器的重要产地,产品精细繁复,图6-31、图6-32为胡格诺工艺家拉米尔(Lamerie)为英国蒙特莱斯(Mountrath)家族定制的银盘和水罐,银盘用人体、涡形的花叶作精细的装饰,中间是蒙特莱斯家族的纹章。图6-33为工艺师斯普里蒙(Sprimont)制造的一件调料杯。用海螺、贝壳作装饰题材,风格更为纤细灵巧,艺术风格已从巴洛克转入罗可可。
图6-29 银茶壶
图6-30 银餐盘
图6-31 银盘
图6-32 银水罐
图6-33 银调料杯
四、首饰
巴洛克早期的首饰中,珍珠是最普遍的材料。珍珠可以组成一个花结,或在颈上和腰上绕数圈。图为凡·戴克所画的一幅英王查理一世(CharlesⅠ,1600—1649)之妻的肖像。皇后佩着珍珠项链,腰际用珍珠串绕了数圈,并组成一个花结(图6-34)。公元17世纪中期以后,钻石成了首饰的主角。钻石切割术较文艺复兴时期有更大的进步,最高超的技术可以将钻石切成32个面。当时盛行所谓“玫瑰切割”,即切成中心对称的花形。尼德兰的阿姆斯特丹、佛兰德斯的安特卫普和法国的巴黎,是钻石切割工艺的中心。
图6-34 查理一世之妻肖像
巴洛克时期的首饰的主人是宫廷贵妇。路易十四时代,凡尔赛宫中的淑女们所佩戴的首饰远远超过男子。宫中的淑女熟练地用外貌和举止吸引男宾,在帝王与贵族官吏之间牵线搭桥。妇女穿着低胸上衣和裙撑。服装上有着精致的褶边和蝴蝶结。首饰的功能从显示身份向表现女性的魅力转化。
1.成套首饰
首饰出现成副成套的概念,反映了审美趣味的精致化,也体现了巴洛克艺术整体化的观念。一套首饰一般包括头饰、耳饰和胸针。图6-35为18世纪初一位青年女贵族的肖像画,显示了一副完整的首饰,耳饰和胸饰都由下垂的梨形钻石组成。头饰则是下垂的梨形珍珠。图6-36是一套由钻石、珍珠和白银组成的完整的胸饰,可以想象它与贵妇的低胸上衣十分匹配。图6-37为由胸饰和耳饰组成的一副首饰,由钻石和黄玉组成一个蝴蝶结。
图6-35 戴着成套首饰的女贵族肖像
图6-36 钻石、珍珠和银组成的胸饰
图6-37 成套首饰
2.耳饰
17世纪中期以后,风行长长的挂着成串宝石的耳饰,有的耳饰一直垂到肩上(图6-38)。
图6-38 宝石耳饰
3.胸饰和头饰
首饰设计受尼德兰艺术的影响,风行组成花枝形胸饰和头饰。图6-39为用黄金和祖母绿组成的花枝形胸饰。图6-40为用钻石、黄金和珐琅组成的帽饰。尼德兰人热爱花卉,对郁金香更是狂热爱好。用贵金属和宝石组成花束和花枝,用于头饰和胸饰,是公元17世纪装饰的典型风格。
图6-39 花枝形胸饰
图6-40 由钻石、黄金和珐琅组成的帽饰
4.戒指
由于戒指体积小,不如头饰、胸饰和耳饰醒目,也无法用许多宝石来装饰,因此在首饰中,戒指的炫耀地位下降了,只是用来作为一种表现礼仪和身份的符号。这一时期的戒指流行高度镂空(图6-41),或用珐琅工艺装饰。结婚戒指用得很普遍,有的上面刻着丘比特和骷髅的形象,表示“至死相爱不分离”,一般戴在大拇指上。另有一类纪念性戒指,在上面刻上铭文,用来纪念某个人物或某个不平凡的事件。如德国的“三十年战争”后,人们对战争的恐怖印象深刻,于是出现一种刻有骷髅的戒指,上面还有一行铭文:“除却相忆之外,一切均无。”
图6-41 镂空戒指
男子的首饰主要是衣饰,用在各种纽扣、鞋扣上。路易十四的一件背心用了816颗宝石和1824颗钻石,因过分奢侈而广受舆论指责,不得不下令在宫中禁止男子戴首饰。到17世纪末,德国的奥古斯堡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饰师丁林格(Dinglinger,1664—1731),他专为德王奥古斯都二世(AugustusⅡ)打造首饰。他的一整套作品包括帽徽、肩章、膝扣和鞋扣、装饰性宝剑、匕首、挂刀、手杖、马鞭、烟罐、怀表和纽扣等,用黄金、玉髓、钻石镶拼而成。图6-42中展示的是整套首饰的一部分。
图6-42 成套男子首饰
五、陶器
陶器是以黏土成型,在高温(800~1000℃)条件下烧成的。欧洲的陶器生产得助于中国的制陶业。早在7世纪的唐代,商人便将中国的陶器带进了中东美索不达米亚的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人从此发展了当地的制陶业。8世纪后,阿拉伯人入侵欧洲,陶器制造技术也传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已能生产精致的锡釉陶器。色彩以蓝、黄、橙色为主,主要产地是乌尔比诺。图6-43为乌尔比诺生产的早期锡釉盘,题材是《圣经》中的浪子故事。到了17世纪早期,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青花瓷器。由于中国瓷器价格昂贵,荷兰人就从17世纪中期在代尔夫特地区生产中国瓷器的仿制品。当时的欧洲人还没有掌握瓷器的制造技术,代而夫特所制造的是精陶。在50年内,代而夫特城成为荷兰陶器制造中心。开始时,代而夫特陶器较多使用蓝色和白色,复制中国明代的青花瓷图案(图6-44、图6-45),以后也绘上了荷兰风景、圣人故事和静物花卉。图6-46为绘有当时木工作坊场景的代而夫特陶盘,边缘图案是当时流行的巴洛克风格的花果。到了17世纪末,代尔夫特陶出现了彩釉。
图6-43 早期的锡釉盘
图6-44 仿青花瓷的蓝白精陶盘
图6-45 蓝白精陶碗
图6-46 绘有木工作坊场景的蓝白精陶盘
在公元17世纪的英国,对中国瓷器的热爱促使英国制陶业生产中国瓷器的仿制品,以满足中等家庭的需要。由于其风格与荷兰的代而夫特陶器相似,而被称为“代而夫特式”陶器,但不如荷兰产品精致,胎骨较粗,釉层容易脱落。英国产品的图案有仿中国式的,称为“中国风装饰”。图6-47为中国风的茶叶罐,也有西方式的花卉、橡树叶子、人物肖像。另一幅图为代而夫特式酒罐,上部是花朵,下部写了一首诗(图6-48)。图6-49为欧式的奶罐,而纹饰却是中国风的花鸟画装饰,还标上生产年份是1689年。到18世纪初,英国还生产一种彩色花砖,用于室内装饰(图6-50)。
图6-47 英国制“中国风”茶叶罐
图6-48 英国制精陶酒罐
图6-49 英国制精陶奶罐
图6-50 陶质彩色花砖
六、玻璃工艺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的玻璃工艺产地,除了威尼斯之外,还集中在波希米亚(现捷克境内的一个地区)和德国。德国早在13世纪至15世纪的哥特时代,便生产了一种墨绿色的粗放的玻璃器,称之为“森林玻璃”。到17世纪以后,这两处的玻璃工艺已发展成与南方威尼斯相对峙的中欧玻璃工艺中心,其工艺技术有很大的改进,出现了一些新品种。
1.珐琅玻璃
它是用玻璃粉与彩色氧化物和油混合成珐琅原料,将它在器物表面作画,置于炉中加热,画面便粘在玻璃上。珐琅玻璃开始于罗马时代,从公元13世纪以后被伊斯兰玻璃艺人采用。15世纪流行于威尼斯。16世纪中期在德国和波希米亚得到发展,在17世纪至18世纪,广泛流传于欧洲中部和北部。珐琅玻璃早期的装饰图案只是线和点加上严谨的边框,后来图案变得复杂,有纹章和神话形象。珐琅玻璃在饮用器中尤为流行。图6-51为18世纪初的一只珐琅玻璃酒杯,上面画着瑞典国王猎狮图。17世纪一位纽伦堡的玻璃艺人发明一种透明的棕色和黑色珐琅,称为“黑铅”,这种品种在18世纪中期成为时尚(图6-52)。
图6-51 珐琅玻璃酒杯
图6-52 黑铅玻璃酒杯
2.镀金玻璃
发展于18世纪,它是在玻璃体上附上金箔或银箔,再刻上图案。再覆盖上一层透明玻璃,装饰纹样与珐琅玻璃很相像。图6-53为波希米亚的镀金玻璃筒杯。
图6-53 镀金玻璃筒形杯
3.彩色玻璃
15世纪晚期威尼斯人发展乳白玻璃,用来仿制从中国进口的瓷器。18世纪这种技术传到波希米亚(图6-54)。波希米亚玻璃艺人还生产一种深蓝色的玻璃,用氧化钴作着色剂。17世纪末,德国波茨坦的玻璃作坊用加入氯化金的技术,发展出一种深粉红的玻璃,称为“金玫瑰玻璃”。由于它的制造成本很高,往往再加以优质的雕刻或切割(图6-55)。
图6-54 乳白有盖玻璃杯
图6-55 “金玫瑰”玻璃杯
4.雕花玻璃
雕花玻璃早在古罗马时期和以后的威尼斯就已存在。雕花技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钻石头子的尖锋在玻璃表面刻上薄薄一层,可以在薄薄的克里斯太罗玻璃上进行镌刻,刻痕十分浅。另一种是点刻法,用凿出的点子组成图案。点刻玻璃因为费工费时,不大普遍运用。两种技术在17世纪都被威尼斯人传到欧洲低地国家,然后传到德国和波希米亚,18世纪达到了高峰。雕花玻璃的图案比珐琅玻璃复杂得多,有政治人物、神话人物和肖像,还有涡卷形的花果等,许多用于饮用器(图6-56)。还有一种轮刻,用旋转的轮子和砂粉在玻璃表面雕刻。约1600年在欧洲十分流行,德国和波希米亚是生产中心。
图6-56 雕花玻璃酒杯
轮刻技术在1720年传入英国,英国的乔治·拉凡斯克洛夫特(George Ravenscroft)曾在1676年发明了具有强烈折光的重晶铅玻璃,这种铅玻璃为轮刻技术提供了强壮的器身,使英国成为另一个重要的玻璃制作中心。
七、织毯
在欧洲的室内装饰中,毡毯壁挂占重要地位。毡毯是在竖织机上织成,经线不染色,彩色纬线是绕在梭子上,按画在底线或纸上的草图织成图画。在中世纪,壁挂不可以有神话故事或自然风景图画。教堂的中挂毯上织着圣经中的宗教情景,以帮助来朝拜的文盲教徒懂得教义。
法国和佛兰德斯地区制造毡毯较早。1662年,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库尔培(Colbert)创建了织毯工厂——戈贝林工厂,由画家勒·布朗(Le Brun)担任艺术指导,复制绘画作品。勒·布朗设计的巴洛克风格的织毯十分适应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喜好。重要的作品有表现在14幅大毡毯上的《国王的故事》,还有表现每个月中皇家的居住处的“十二个月”等。现存戈贝林工厂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勒布朗设计的《路易十四加冕礼》,是《国王的故事》之一(图6-57)。
图6-57 毡毯《路易十四加冕礼》
另一个织毯工厂是法国中部的奥勃森工厂。它与戈贝林工厂不同,产品更多是较为简单粗放、适应中产阶级需要的产品,题材是圣经或神话故事或风景。图6-58为公元18世纪初奥勃森工厂生产的椅面,用绒线和丝线织成,表现的是神话故事和动物花卉题材。
图6-58 奥勃森工厂生产的椅面
佛兰德斯的织毯工艺也很发达。布鲁塞尔生产的毡毯多用青绿风景作题材,这种题材的毡毯称为“佛杜尔式”。图6-59为一幅18世纪初的布鲁塞尔生产的毡毯。
图6-59 布鲁塞尔生产的毡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