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倾听身体的秘语
吃喝是人的本能,其中隐藏着一些可爱的生理和心理秘密。它让我们了解饥饿感从哪里来,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食量,是什么在引导着我们的饮食行为等。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吃饭是因为饥饿,喝水是因为口渴。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饥饿和口渴?又是什么告诉我们“吃饱了”、“喝足了”及“该停止了”呢?为了探究这些问题,生理学家和饮食心理学家们经过数十年的研究,终于找到了影响饥饿感的摄食中枢和影响饱腹感的饱腹中枢。不过,饱腹中枢要比摄食中枢发现得早一些。
有一个名叫R·D的男孩,他在1887年出生后一直很瘦,但是从1899年3月起,他的体重开始无缘无故地持续而迅速地增长。两年后,他的视力开始逐年下降。随后,他开始有经常性的头痛,且视力已经非常模糊。为此,医院决定对其实施手术。
1907年6月21日,一位名叫冯·爱泽尔斯贝格的医生为他进行了手术。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医生发现他的蝶窦深处有榛子大小的一个囊肿,上面覆有白色的膜。沿囊肿的中线切开后,一种暗褐色液体流了出来。在用手指测量并对照X光片后确定,含有这种液体的囊肿与垂体(位于下丘脑附近并与之相连)是对应的。于是,在不伤及视神经交叉和颈动脉的情况下,医生尽可能切除了腔壁。
手术完成后,R·D的“肥胖—视力下降—头痛”的综合症状有了显著改善。
通过这件事情,生理学家们开始怀疑,饥渴饱足可能与下丘脑有关。于是,随后的几十年内,一些科学家就一直在研究这一课题。
1940年,海瑟林顿和兰森两位科学家对大脑和摄食控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在实验中,他们在大鼠(已麻醉)的大脑中下丘脑的区域插入微电极并通电,破坏了大鼠大脑内下丘脑区域内的一些细胞。等大鼠的伤口愈合之后,所有的行为看起来都很正常,除了饮食——它们食量大增,短短几天内就变得很肥。研究者由此断定,内侧下丘脑参与了饱足的控制。这就是饱腹中枢。
饱腹中枢发现之后,有科学家推断:既然下丘脑中存在控制饱腹感的饱腹中枢,那么下丘脑中应该还有一个中枢来控制饥饿。
1951年,生理学家巴尔·K·阿南德与约翰·R·布洛贝尔通过一系列大鼠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断。在实验中,他们用埋藏电极刺激大鼠的与下丘脑结节区水平的下丘脑外侧区,发现大鼠的食物摄入量增加而出现过度进食的行为;而损毁这一区域后,大鼠长期不能自发进食,甚至拒绝进食,直至饿死。由此,科学家断定,外侧下丘脑参与了饥饿感的控制,是推断中的摄食中枢(也叫饥饿中枢)。
可见,我们的饮食行为是由下丘脑中的摄食中枢和饱腹中枢来决定的,而不是由咕咕叫的肚子或者撑着的胃来决定的。如果饱腹中枢被破坏,我们就会感觉不到饱,会吃得很多;如果摄食中枢被破坏,我们就不会感觉到饥饿,从而抗拒食物,直至饿死。那么,摄食中枢和饱腹中枢是如何判断身体的“饥渴”与“饱足”,从而影响“进食”和“停止进食”的行为呢?
众所周知,对于一台自动调温器来说,如果我们在这台调温器上将某一温度设定为“标准温度”,那么,当温度高于或低于这一标准时,调温器就会自动吹出冷风或者热气,将温度调整回最佳水平。而身体就类似于这台自动调温器,体内一些生理特征(可能是能量,也可能是脂肪)就相当于机器中的温度,也存在一个最优水平。任何时候,只要这些特征的值出现偏差,传入神经就会将这一信息告诉大脑内的摄食中枢,摄食中枢就会下达命令——“饿了,要吃饭”或者“渴了,要喝水”。而在足够的饮食之后,那些生理特征回到最优水平,传入神经也会及时将“饱了”的信息传给饱腹中枢,饱腹中枢就会做出“够了,停止进食”的命令。
倾听我们的身体,“在饥饿时进食,在口渴时喝水,在吃饱喝足时停止”,是一种生存本能。如果忽略这些本能,我们就会错过“吃喝”和“停止吃喝”的时机,患上“厌食症”或者“暴食症”,伤害我们的身体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