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八节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指二十四节气中八个主要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民间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在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其中,夏至和冬至代表寒暑两极,春分和秋分代表昼夜的平分(阴阳的中和),而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则代表农作物由播种、生长到收获、贮藏的完整环节。所以,这八个节气是最重要的。它们标示出季节的转换,划分出一年四季。

关于八节的第二种说法是:指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日,按时间次序排列依次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上元节是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上元节早在西汉时,就被作为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不过,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明帝热衷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便下旨这一天士族庶民都挂灯。此后,燃灯习俗逐渐扩展开来。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清明节在农历三月、春分后,其节期很长,有近二十天时间,有十日前八日后、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汉朝以后,民间仿效,成为中华民族一种风俗。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祭祖扫墓、立碑垒坟,有的人家门上还要插柳枝。

清明节还包含了寒食节。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晋文公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重耳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吃。重耳回国当了国君,论功行赏时,忘了介子推,子推于是隐居起来。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于是在子推隐居的山上放起大火,希望逼迫子推出来,但子推抱住枯柳,宁愿被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就规定全国禁火三天,只能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

周朝时,立夏这天,天子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郊外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是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对美好日子的期盼。同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端午节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的,老百姓将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所以,五月五日端午节时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

中元节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来自“三元节”。道教认为,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后来,中元节的节日意义延伸为普渡孤魂野鬼,又称“鬼节”。这天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做道场。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之夜,明月当空,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中秋节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又称“团圆节”。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神的必备祭品。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来的一个,《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并例行放假。《后汉书》说,这一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十二月三十是除夕(分岁节)。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干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人们要换上新衣。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