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三十六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第三计左右逢源(2)

清朝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本是安徽绩溪人,最初是杭州一家钱庄的学徒。由于他为人精明肯干,受到老板赏识,不久就被提拔成为“跑街”。当了“跑街”之后,他工作起来更加卖力,加之为人随和、善于应酬,很快就为钱庄拉来不少客户,并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后来,他有了一定积蓄,就辞去了钱庄的职务,自己开设了一家叫做阜康的钱号,原来钱庄的客户大多也跟随他一起变成了阜康的客户。

这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当时任浙江巡抚的左宗棠急需筹措镇压浙江太平军的军费。胡雪岩看到这是接近地方长官和发财致富的大好机遇,就使出全身解数为左宗棠筹措到一笔粮饷。因为他干得十分出色,受到了左宗棠的器重,左宗棠就把筹措浙江地区清军军饷和粮饷的任务都交给胡雪岩经办,使他的财富又有增加。

为了进一步捞取政治资本,胡雪岩又花钱捐了一个江西候补道的官职,这使他的财运更加亨通。左宗棠向外国人借军费,请他出面来担保;左宗棠向洋人买机器,由他出面去洽谈;左宗棠聘请海外技术人员,也由他去交涉。他不但捞取到了政治上的好处,也从中发了大财。据估计,到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胡雪岩的资金大约在白银2000万两以上。他拥有万亩土地,在江、浙一带遍设典库,此外还经营绿茶,是江、浙一带国防和丝业的大亨,操纵着这一带的商业。

胡雪岩的成功就在于他懂得与人互惠互利。

还有个类似的故事。

东汉桓帝朝时,宦官张让的权力超过朝廷内外的众官员。就连张让的家奴,也见人大三分。巴结他们的人不在少数。

扶风地区的富翁孟陀曾不惜巨财结交张让的一个管理家务的总管。那位家奴甚是感激。拿的人家东西多了,那位家奴就有点过意不去了。他问孟陀有什么要求,想在适当的时候为孟陀做点事,以表谢意。

孟陀见狗已喂饱,也就要使唤使唤了,就对那位家奴说:“我只是希望你人们这些人在关键时候,能向我拜一拜。”那个家奴忙说:“那还不容易,我们奴才的膝盖是专门为了下跪用的。”说着,就要给孟陀下跪。

孟陀一把拉住他,说:“我不是说现在,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当时,朝廷中的高官要求拜谒张让的人特别多,他们所乘的车子,经常把张让的家门前给堵得满满的,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门庭若市。这天,孟陀也驱车前来拜访张让,只见门前的路十分拥挤,前进不得。正在这时,张让家的那位家奴远远看见孟陀来了,马上就带领张让家所有奴仆们到马路上去迎拜孟陀,并为孟陀亲自驾车,引导进门。

在场的宾客们看到这种情景,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都说孟陀已得到张让的厚爱了,马上要升迁了。于是,这些人便又争着去贿赂孟陀。仅十来天时间,孟陀便积攒了几万钱财。本钱早已收回,又引来了数不尽的“利息”。

弥子瑕失宠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能与上级领导搞好关系,显然对你的事业是大有裨益的,但这其中也有个分寸的拿捏问题。

弥子瑕是卫国的一名美男子。他在卫灵公身边为臣,很讨君王的喜欢。

有两件事最能说明卫灵公宠爱弥子瑕的程度。其一是弥子瑕私驾卫灵公马车的事。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捎信的人摸黑抄小路赶在当天晚上把消息告诉了他,一时间,弥子瑕心如火燎,恨不得立刻插翅飞到母亲身边。可是京城离家甚远,怎么能心想事成呢?卫国的法令明文规定,私驾君王马车的人要判断足之刑。为了尽快赶回家去替母亲求医治病,弥子瑕不顾个人安危,假传君令,让车夫驾着卫灵公的座车送他回家。后来卫灵公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责罚弥子瑕,反而称赞道:“你真是一个孝子呵!为了替母亲求医治病,竟然连断足之刑也无所畏惧了。”卫灵公接受弥子瑕没吃完的半个桃子,是卫灵公宠爱弥子瑕的第二件典型事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游览。当时正值蜜桃成熟的季节,满园的桃树结满了白里透红的硕果。轻风徐徐,送来蜜桃醉人的芳香,让人垂涎欲滴。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又大又熟透的蜜桃,不洗不擦就大口咬着吃了起来。这种摘下便吃所感受的新鲜爽口滋味是他未曾体验的。当他吃到一半的时候,想起了身边的卫灵公,就把吃剩的一半递给卫灵公,让他同享。卫灵公毫不在意这是弥子瑕吃剩的桃子,并自作多情地说:“你忍着馋劲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这真是爱我啊!”弥子瑕年纪大了以后,脸上现出了衰老的容颜。卫灵公因此丧失了对他的热情。这时假如弥子瑕有得罪的地方,卫灵公不仅再不像过去那样迁就他,而且还要历数弥子瑕的不是:“这家伙过去曾假传君令,擅自动用我的车子;还目无君威地把没吃完的桃子给我吃。至今他仍不改旧习,还在做冒犯我的事!”于是,下令将弥子瑕的双腿给剁了。

弥子瑕从年轻到年老,始终把卫灵公当成自己的一个朋友看待,在他面前无拘无束。可是卫灵公则不一样。他以年龄和相貌作为宠人、厌人的根据,从而对弥子瑕所做的同样的事情表现了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切不可与领导太过亲近,这是处世的基本原则。

曾国藩的权术

曾国藩对政治权术之精通,几乎无人能及。清朝重臣肃顺曾在皇帝面前推荐曾国藩。1862年,咸丰帝驾崩,同治帝即位,肃顺又提出:“满族没有一个人中用,国家大事非重用汉人不可。”肃顺看曾国藩才华出众,有意结识他。但曾国藩从不给肃顺写信表示感谢,因为他预测,肃顺与慈禧太后之间必有一场政治斗争,后果不能预料,如果肃顺胜,自己与慈禧太后没有联系,肃顺一贯提倡重用汉人,自己必被重用;如果慈禧太后胜,肃顺倒台,也查不出自己与肃顺的关系。

果然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开始“垂帘听政”,肃顺被处死。当慈禧太后查看带军在外的将领与肃顺的通信时,发现唯独没有曾国藩的只纸片言,由此对曾国藩十分信任,授曾国藩以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军政大权,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三个月后又赐衔协办大学士。

从此,曾国藩成了真正的实力派。

还有个类似的故事。

徐茂公是唐代初年的大将,参加过瓦岗军,失败后投奔唐朝,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徐茂公任司空,为人机巧,行事谨慎。

高宗李治想立太子,由于王皇后没有儿子,武则天却有,便向大臣们征求意见。

尚书右仆射褚遂良提议说:“王皇后是世家之女,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先帝临终前拉住陛下的手对大臣们说:‘我的好儿子好媳妇,现在托付给你们了。’陛下听到过这话,至今如在耳畔,没有听说王皇后有什么过错,怎么能轻易将她废除了呢?陛下如果一定要变更皇后,恳请好好选择天下的望族,何必要选武氏呢?武氏曾经跟随过先帝,这是众所周知的,天下众人的耳目,怎么能遮挡得住呢?”

韩瑗、来济也上书李治,力主不选武则天,但高宗听不进去。

后来,高宗问徐茂公的看法。徐茂公生性乖巧,心想这个关键时刻超越自己本分发表意见,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废立皇后成功与否,都与性命有关:同意废除王皇后,要是不成功,就将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废除王皇后,如果武则天被选中,无疑是自投罗网。徐茂公左思右想,含糊其辞地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么必要问外人呢?”

高宗听了这话,便下定决心,将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马上废除王皇后和肖淑妃,下令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任用大臣许敬宗排斥打击不同意拥立她为皇后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一批人,或者被贬逐,或者被诛杀。徐茂公却因为应付巧妙,避免了祸及自身,并且受到重用,负责审理长孙无忌等人的案子。

思不出位,要求说话办事不要超越自己的名分地位,该说该做什么,不该说不该做什么,都以自己的职责为限,谨慎稳重,这是处事精明老练的表现之一。徐茂公可说是精明老练之辈,他的一句“这是陛下的家事”,堪称绝佳妙语,包容量极大,在不卑不亢的情况下将“球”踢了回去。

智救左宗棠

左宗棠是清代著名的人物,他中举之后,一直没有做官,后来到湖南巡抚骆秉章身边当幕僚,总揽大权有6年之久。

清代官场,官员们一般由幕僚处理事务,这是官场的习惯,但又规定幕僚不可把持政务,若把持政务,可以就地正法。

湖广总督官文与骆秉章不和,矛盾很深,一直伺机报复。恰好永州镇樊燮控告左宗棠把持政务,告到都察:后,官文就把此事报告给了朝廷。不久,皇上传下旨意,要官文查办,如情况属实,可就地正法。

翰林:的编修郭嵩在朝廷任职,消息灵通,他是左宗棠的同乡好友,为了救左宗棠,他就找到王闿运,而王与正受宠的权臣肃顺关系很密切。王闿运见肃顺,要肃顺为左宗棠说情。

肃顺是官场老手,他知道说情不能没有依据,就要王找人先保荐左宗棠,有人保荐,他就可以趁机说情。保荐的人好找,不久,京官潘祖荫、湖北巡抚胡林翼就写了保荐书。胡在《敬举贤才力图补救疏》中称左宗棠“才可大用”,还说:“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咸丰帝一方面得到控告书,一方面又得到保荐书,心中疑惑,就问肃顺,肃顺就趁机说左宗棠有大才,在骆秉章处工作,出谋划策,很有成效,骆的功劳都是在左的帮助下建立的,现在正是天下多事、亟须用人之时,要咸丰帝爱惜人才。又建议把官员们的保荐书抄录给官文,请他酌情办理。咸丰帝同意了他的意见。

官文接到皇上密旨,知道皇上有意启用左宗棠,也就不便再查办了。

不久,在曾国藩的保荐下,左宗棠出任兵部郎中,四品京堂候补襄办军务。左宗棠有了正式官衔。

这个故事有几个“机关”:

肃顺是当朝权臣,在皇帝面前说话很有分量,让他救左宗棠,是选对了人。

肃顺对官场应酬研究得很精深,他在救左宗棠时,不是自己先提出来,若自己先提,必有嫌疑,而是让地方官员保荐。保荐书一到京城,皇帝必然左右为难,一方是控告,一方是保荐,他必与肃顺商量,此时,肃顺顺水推舟,几句话就救了左宗棠。

肃顺为何很容易地救了左宗棠,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兵势雄猛,大清正是用人之时,军事人才难得,肃顺很准确地把握了皇帝的心理。

官文也是官场老手,接到皇帝送来的保荐书,马上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乐得做个顺水人情。

学会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同投机取巧、阿谀奉承是两回事。在事情微妙棘手之时,只有高智商者才能巧妙应付,或者为避免引火烧身,或者为留有回旋余地,或者为摆脱纠葛纷争。

人世间,官场上,竞争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弄权逞威、明争暗斗的事经常发生,如同家常便饭。敢于仗义执言,不怕同恶势力抗争,精神固然可敬,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作这种无谓的牺牲,并不可取。明知是以卵击石,倒不妨退避三舍、保存实力,待机再图发展。

君子不在其位,便不谋其政。越权插手、越俎代庖、饶舌多嘴,不是招人嫉恨,便是招惹是非。这种人与仗义执言者又不同,他们因超越名分地位而引火烧身,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洞明世事、体察人情、随机应变,是思不出位的前提;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是思不出位的保证。恰当地运用左右逢源这一谋略,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不受无谓的伤害。

“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洪应明《菜根谭》)这是强调释怨的工作比施恩的工作更重要。一人之怨不及时化解,会影响许多人,甚至会坏了大事。

春秋时,宋郑两国交战。宋军主帅华元宰羊犒赏三军。在分羊肉时忘记了替华元驾驭战车的羊斟。羊斟因此怨恨华元。华元没有察觉,更没有做释怨工作。作战时,羊斟把华元的战车驾到郑军阵地里,使华元当了俘虏。华元本来想犒赏三军以提高士气,但处事不细而结怨于羊斟,遭到兵败被俘的耻辱。这正是“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的生动例证。

在日常生活中,因一些具体问题处理不当而结怨的情况时常发生。如果不及时解决,轻则产生隔阂,影响团结,重则关系破裂,闹到势不两立、两败俱伤的地步。在人民内部,冤家宜解不宜结;如果冤冤相报,恩怨之争就没有穷期了。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做到用正直之心报答怨恨是难能可贵的事,需要有理智、有涵养、有宽宏博大的胸怀。如果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必然是以怨报怨、睚眦必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