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三十六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第八计知人善任(1)

唐高宗巡幸东都洛阳的时候,正碰上关中闹饥荒。高宗考虑到路上草寇盗贼太多,命令监察御史魏元忠作车驾检校官,在车前开路,车后保驾。魏元忠接受了诏命,就立即视察了赤县监狱,看见一个在押的盗窃犯,神采语言都不同凡响。就命令给他打开镣铐,换了衣服,戴上帽子,让他坐着驿车紧跟在自己后面。魏元忠与他一起吃饭睡觉,将治理盗贼的事委托给他,那个人笑着答应了。一直到从东都返回,随从高宗的上万人马中,没有人丢失一个铜钱。

因才任能,根据每个人的德才学识来安排合适的工作,连盗贼也可以使用。要想掌握高超的用人之道,必先要做到知人善任。知人,就是要了解人,指的是对人的考察、识别、选择;善任,就是要善于用人,指的是对人要使用得当。知人善任,就是要认真地考察下属、确切地了解下属,把每个员工都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去,充分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才干。这是做好用人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

孔子不知人

孔子被称作圣贤,一向提倡说“老实话”。但是,他为了考察弟子,只好借助谎言。

孔子有弟子三千,他带领颜回周游列国,因被误解,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整整饿了一星期。

有一天,孔子正在午睡,颜回从外面讨回一些米来,煮好稀饭后,把手插进锅中的大米粥中,然后又把手指放进口中吸吮起来。这些动作被孔子看见了,心想:“这颜回先自己偷吃而后敬老师实在有失大礼。”决意拐弯抹角批评一番。

于是孔子撒谎说:“我刚刚梦到先父,因此,我想先供奉先父,再用饭。”

颜回慌忙回答说:“千万不可,供奉先父的东西要干干净净的,刚才我看到锅里有脏东西,就用手把脏东西捞起来,但这脏东西沾满了米粥,扔掉又太可惜,我就放在嘴里吃了。如要供奉祖先,重煮一些吧?”

孔子听了颜回的话,深感错怪了颜回,于是喟然叹息道:“我一直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就是事实,没想到亲眼看到的也并非全都可靠哩!以前以为自己的心是可信赖的,现在才知道,自己的心也并非是完全可信赖的。弟子们记住,知人难啊!”

管仲更知人

春秋时期,齐桓公身边有4个很合心意的人。齐桓公想尝尝小孩肉的滋味,长于烹饪之术的易牙,就把自己的儿子蒸熟了献上;齐桓公需要一名阉者(太监)管理宫内事务,其中的竖刁就阉了自己供齐桓公驱使。他们两人与齐桓公的宠妾长卫姬和开方等人结党营私,蛊惑桓公,排挤管仲、鲍叔牙等人。

齐桓公本是一代雄杰,在贤相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成为春秋时期各诸侯的第一位霸主。而至晚年则意志衰退,宠妾用奸,好色起佞。他有6个儿子,均从庶出,也都有资格继承君位。

齐桓公先是立昭为太子,而竖刁、易牙等人却预谋立无诡为太子,并对管仲极为不满,利用近臣身份多方诽谤他。当管仲告诫桓公,要远离这4个人时,他很有些舍不得,才离开几天,便觉得日子很不好过,因为其他人都不及这4个人办事合乎他的心意。

于是,又把这4人召回身边。

管仲病危时,桓公曾问之“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没有正面回答。桓公问易牙怎么样?

管仲说:“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意谓人情莫过于爱子之情,易牙杀儿子做肉羹以取宠,这种人是靠不住的。

桓公又问开方如何?管仲说:“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意谓人情莫大于父母之情,开方以卫国公子的身份来齐国,父母过世也不回国奔丧,这种人是不会忠诚的。

桓公再问竖刁怎么样?管仲说:“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意谓人情莫过于爱己之情,竖刁自阉以求宠,这种人并不是出自忠心。

管仲对这三位近臣作了揭露,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近人情,而是另有所图,不可委以重任。

管仲死后,齐桓公年事已高,又多内宠,身体难支,于是朝中大权便旁落易牙、竖刁这些人手中。公元前643年,桓公终于一病不起,易牙、竖刁遂趁发动宫廷政变,把桓公囚于宫中。他们先是假传圣旨,不准桓公诸子和大臣入宫探病,继又断了桓公的饮食。只有一宫女晏娥从洞中爬入前来侍奉。

桓公问她,自己饥渴交加,怎么无人送水送饭。晏娥告诉他,易牙、竖刁在外作乱,封锁了宫廷已经很久了。桓公至此才醒悟,慨叹道:“寡人死后有何面目见管仲于九泉呀!”言罢含恨而死,晏娥也撞堂柱而亡。

桓公被饿死以后,易牙、竖刁秘不发表,并对聚集宫门口的朝廷官员下毒手,顿时血肉横飞,尸横遍地。接着长公子无诡即立,其他诸公子亦各自拥兵对抗,争相占据了左宫、右宫及其他重要据点,刀光剑影,使整个齐国都城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而桓公的尸体却一直在床上停了67天,无人理睬,尸蛆爬出宫门之外,臭气熏天,惨不忍睹。

第二年三月,宋襄公以支持太子昭复国名义,联合其他诸侯军兵伐齐。易牙、竖刁等乱党贼子或被杀,或潜逃。于是太子昭继位为公,这是历史上的齐孝公。然而齐国在经历这场动乱之后,国力已远非桓公为霸主时可比。

伯乐荐人

伯乐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名的相马能手,他的相马技能是天下有名的。

在伯乐暮年之时,有一回秦国国君秦穆公召见他时问他说:“您的年纪也很大了啊!在您的后辈人中有谁能够继承您寻找千里马呢?”

伯乐回答道:“对于一般的良马,它的特征很明显,是可以从其外表上、筋骨上观察得出来。而那天下难得的千里马呀,看起来它与一般的好马差不多,论其特征,也是很难捉摸,好像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不过,千里马奔跑起来,又轻又快,刹那间从你眼前一闪而过,不一会儿远驰得无影无踪,让人看不到飞扬的尘土,寻不着它奔跑的足蹄印儿。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对于好马的特征,我可以告诉他们,对于千里马的特征,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仅凭自己相马的经验来判断,他们是无法掌握的。不过,在过去同我一起挑过菜、担过柴的人当中,有一个名叫九方皋的人,他的相马技术很高,的确不比我低,请大王召见他吧。”

秦穆公便召见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寻找千里马。

九方皋到各处寻找了三个月后,回来报告说:“我好不容易为大王您寻找到了一匹千里马。不过,那匹千里马眼下正在沙丘那个地方。”

秦穆公问:“那匹马是什么样的马呢?”

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于是派人去取,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这时候秦穆公很不高兴,就把伯乐叫来,对他说:“你该怎么说呢?太不中用啊!

你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与公母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认识出千里马呢?”

伯乐这时长叹一声说道:“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地步啊!其实,这正是他所以超过我千万倍的地方。九方皋相马注重的是马的内在素质,这说明他深得相马的精妙之处,而忘了其他的地方,明察马的内部而忽略了马的外表;只注意观察它应该观察的,而不去观察它不需要观察的!只看到他应该看的,而漏掉了他不需看的。像他这样的相马,包含了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东西。”秦穆公听罢,有所醒悟。等到把那匹马从沙丘那地方牵到秦穆公和伯乐面前时,大家一看,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天下少有的千里马。

这篇故事启发我们:看问题时要有所舍弃才有所专注,同时要将获得的感性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知人善任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知道了人才的真正价值,才能发挥出人才的作用。

刘邦如何得天下

领导者要想成功,就要做到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因为用人的目的就是要他出色地完成任务。所以,领导者要善任就决不能依人论人,而必须依事论才,按需任才。领导者在任人之前,首先应根据所需完成的任务的性质、责任、权限及去完成这项任务的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等因素,认真加以分析,提出明确的要求。然后,根据下属的特点长处,分别加以任用。

刘邦称帝后,与大臣讨论自己夺取天下的原因时,他总结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刘邦把取得天下的原因归之自己善于用人,可谓一语中的。

刘邦知人善任,使得他守有贤相,谋有良臣,战有猛将,最终“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

刘邦对人的看法,也总是一分为二并看主流,既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也深知其弱点。在他临终时安排后事和吕后的谈话中足以证明。吕后问道:“陛下百岁后,萧相国若死,何人可代?”高祖道:“莫若曹参”。吕后道:“参年已将老,此后当属何人?”高祖曰:“王陵可用,但陵愚直,不能独任,需用陈平为助。平知识有余,厚重不足,不可独任。周勃朴实少文,但欲安刘氏,非勃不可,就用为太尉便了”。事实证明,刘邦的分析和任用是完全正确的。刘邦临终前和诸将臣的“白马之监”,显然是看出吕后有篡权的“心。

结果刘邦死后,吕氏要篡朝,陈平、周勃一举诛吕,扶刘邦儿子汉文帝刘恒继续刘邦所创大汉基业。另外在封其侄刘濞时,刘邦却看出了刘濞的“反骨”,告诫他曰:“将来东南方有反乱之事发生,莫非你刘濞,望你勿反刘氏天下。”事实证明,后来真在东方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

和刘邦用人完全相反的是项羽,他是“其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致使“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之用”。所以,连部下的能人如陈平、韩信、彭越、叔孙通等,皆陆续投奔刘邦。

刘邦评价项羽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范增是项羽的军师,称为亚父,深有谋略,项羽听从范增时,每每成功。但项羽“意忌信谗”,十分猜疑,陈平抓住他这一弱点挑拨了项羽与范增的关系。范增曾建议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项羽不听,放虎归山,使鸿门宴之谋落空。后范增又力劝项羽趁刘邦受伤攻下荥阳,项羽又不听,并怀疑他与刘邦勾结。范增一怒之下离开项羽,背生疽疮而死。项羽既失了陈平、韩信等人,又失去了范增,成了孤家寡人,灭亡的下场是难以避免的。但项羽对此至死不悟,自刎之前还大叫:“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

可见知人善任是用人最基本的技巧。

诸葛亮与孙权的用人之术

任用人才,首先要根据其专长,知农的为农官,知工的为工官。“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孙权有识人之明,即使酒意朦胧之时,仍不减分毫。据《资治通鉴.卷七十二.魏纪四》记载,蜀人费出使吴国,孙权酒后吐真言,对费韦说道:“贵国杨仪、魏延,不过是两个小人,即使对蜀国曾有过鸡鸣狗盗之德,也不该委以重任。贵国一旦没有了诸葛亮,两人必定会生出祸乱来。诸君太不晓事,不知早加防范,那时不仅贵国深受其害,怕也要连累孙某不轻。”——这是惊人的预言,由于后事完全如孙权所料,孙权的善于识人知人,由此可见一斑。

马谡是《失街亭》中的主角。马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先主入蜀,历任绵竹(今四川德阳)、成都县令,越(今四川西昌)太守。他才识过人,喜好纵论军事,见识非凡。诸葛亮找他商量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

刘备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出马谡不大踏实。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诸葛亮不以为然,依旧觉得马谡才识过人,是个难得的人才,并委马谡为参军。每次找他来谈论问题,总是通宵达旦。马谡作为参军可以说是非常出色的,却不是独当一面的将才。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祁山,讨伐魏国。有一天在祁山寨中,听探马报说司马懿出关,已到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