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三十六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第一计鉴人有术(1)

汉朝的开国皇帝高祖刘邦衣锦还乡时,在酒宴上击筑自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慷慨高歌,以致伤怀,流下了眼泪。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首著名的《短歌行》经常被现代人当成爱情诗句来吟诵,然而,当年击节而唱的曹操要表达的却是求贤若渴的拳拳之心。

实际上,两千多年前的刘邦和曹操就已经唱出现代企业领导者们的心声,即对人才真诚的渴望。

人才的重要,古人议论甚多。司马迁是位史学家,为了撰写《史记》,他收集了浩瀚的史实,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史记.匈奴列传》)。

古人留下识才、惜才、爱才、用才的感人轶事很多。汉宣帝设麒麟阁,唐太宗建凌烟阁,在阁中悬挂功臣肖像以资垂范;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贤;明朱元璋出“招贤榜”广揽人才。如此等等众多美好典故在人间流传着,也被后人模仿采用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人之先,则由鉴人开始。

“鉴”,在古代是“镜子”的意思,鉴人就是观察、审察对方,鉴人有术就是善于发现对方的才华品行;也就是说,老板们如何在阅人的过程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具有一双善于识人的慧眼,既懂得识人之道,又能发现人才,这是学会用人的基本条件。

发现和识别人才,是一个“剖石为玉,淘沙为金”的复杂过程。

“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善”。

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浪潮,如何着眼企业的生存发展,透过现象鉴别人才与庸才,便成为衡量领导者自身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

然而,即便是MBA的硕士毕业生或是拥有几十年经验的大企业的CEO,也不见得就真正能做到这点。

伯乐相马

中国自古就有伯乐相马的故事。

伯乐本名孙阳,是春秋时代人。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由于孙阳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至极,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好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喂养又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伯乐也因此名声远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具备像伯乐那样的慧眼,才能从人群中发现千里马。人们赞许伯乐,是因为伯乐识才独具慧眼,后人多以伯乐相马形容举荐人才的善举,伯乐这一名字也成了“擅长发现人才的人”的代名词。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代韩愈在《杂说》中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意思都是说,如果没有伯乐,这匹千里马就要被埋没了。

差点被烧掉的焦尾琴

然而,千里马常在,而伯乐不常有。识别人才,需要高超的才能,平庸人无法识别出才智人,甚至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英雄人物也不具备伯乐的“慧眼”。

东汉灵帝在位的时候,有个大臣名叫蔡邕。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他总是敢于对灵帝直言相谏。这样,他顶撞灵帝的次数多了,灵帝渐渐讨厌起他来。再加上灵帝身边的宦官也对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灵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目无皇上,骄傲自大,早晚会有谋反的可能,蔡邕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他自知已成了灵帝的眼中钉、肉中刺,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于是就打点行李,从水路逃出了京城,远远来到吴地,隐居起来。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就是一直舍不得丢下家中那把心爱的琴,将它带在身边,时时细加呵护。

在隐居吴地的那些日子里,蔡邕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劈里啪啦”地响。

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这把琴后来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

灵帝不识人才,使蔡邕落魄他乡;而焦尾琴又何其有幸,遇到了蔡邕这样慧眼识良材的音乐专家,终于使一身英华得以展现。这两件事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一样的:要爱惜人才、尊重人才,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才能并合理地使用,做到人尽其才。

与不识人的汉灵帝相比,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和吴王阖闾则是相当有慧眼的伯乐。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决心同楚国大战,当时任吴王阖闾谋臣的伍子胥借与吴王论兵之机,连续7次向吴王推荐孙武是真正可以“折冲销敌”的主将人选。于是,吴王决定召见孙武。孙武便带上他那蔚为大观的兵法13篇到吴宫晋见吴王。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武那惊世骇俗的议论,新颖独特的见解,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的强烈共鸣,他连声不迭地赞誉孙武高妙的战争见解,为孙武横溢的军事才华所折服,立刻任命他为将军。从此,孙武与伍子胥一起辅佐吴王,理国治军,使吴国迅速崛起。孙武还给后人留下了著名的《孙子兵法》。

迷信相术的孔明

作为现代企业的领导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独具识才之眼,特别是对那些才能尚未完全显现,却具有很大潜力的人。要力争做到知人、知面、知心,全面了解,区分清是主观问题还是客观原因,防止以偏概全、以貌取人,或人云亦云。然而,很多企业的领导者还是常常走进鉴人的误区。

有些老板喜欢采用诸如血型、笔迹、星座和面相等方法进行了解人才,作为经验学的成果。这当然并非一无是处,但这些方法测试的结果绝不能当成任人的前提。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喜欢通过面相看人的老板。在魏延杀刘玄、救黄忠、双双投奔刘备后,诸葛亮竟然让刀斧手将魏延推出斩首,理由是:“据我观察,魏延的脑后有反骨,日后他必定要造反,所以我要先杀了他,以绝祸根。”之后魏延虽然没有被杀,但诸葛亮一生基本没重用过魏延。按《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后来魏延在诸葛亮死后确实造反,但其实他造反与诸葛亮的苦苦相逼不无干系。

魏延曾建议诸葛亮出兵子午谷、直取长安,但未被采纳。诸葛亮对魏延处处设防,临终前将兵权交给了杨仪。而杨仪与魏延向来不合,居然派人去探听魏延的意向,又公报私仇、诬陷他造反,最后逼得魏延不得不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