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三十六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第四计礼贤下士(1)

元朝的廉希宪,礼贤下士,常常想到自己的不足。元世祖至元年间,他任荆南平章行省,刚上任时,江南有个高官刘整,前来拜谒,廉公毫不客气,连坐都不给他让。刘整走后,南宋的一些士子衣衫不整,袖中揣着自己写的诗词,请求接见,廉公马上请他们进来入座,高兴地与他们交谈,谈经论史,询问饮食劳苦,如同会见平生好友一般。

这些士子离开后,廉公的弟弟廉希贡问他:“刘整是个贵官,哥哥您却对他傲慢无礼;诸生都是些贫寒士子,而哥哥却对他们优礼有加,这该作何解释呢?”廉公说:“这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大臣的言语举止,亲疏贵贱,都关系着天下大事,刘整的地位虽然尊贵,但他是背叛了国家和君主而归顺过来的人;宋朝这些士子有什么罪,要将他们拘捕囚禁呢?现在我们的国家刚刚从北方的荒漠中崛起,我如果对读书人不加优待,那么,儒家学说就会从此衰微下去。”

礼贤下士是对待贤才的基本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人都渴望被别人理解、尊重,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在这方面要求就更为强烈。礼贤下士尊重人才,可以给人才以巨大的精神鼓舞,激发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人才也会对领导产生向心力,甘为所用。

尊重人才,用真诚凝聚人才之心,才能吸引到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

刘备三顾茅庐

三国时期著名的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河南新野。刘备在荆州住了几年,刘表一直把他待为上宾。但是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

有一次,刘备心发感触流下了眼泪。刘表发现了,就问他遇到什么不快活的事。刘备说:“没什么!以前我经常打仗,每天不离开马鞍,大腿上的肉很结实。现在在这儿过着清闲生活,大腿的肉又长肥了。看看日子像流水般地过去,人都快老了,还干不了什么大事业,想起来就感到难过。”

刘表安慰了他一阵。但是刘备心里总在考虑着长远的打算。为了这个,他想寻找人才。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司马徽很客气地接待他,问他的来意。

刘备说:“不瞒先生说,我是专程来向您请教天下大势的。”司马徽听了,呵呵大笑起来,说:“像我这样平凡的人,懂得什么天下大势。要谈天下大势,得靠有才能的俊杰。”刘备央求他指点说:“往哪里去找这样的俊杰呢?”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刘备急着问卧龙、凤雏是谁,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刘备向司马徽道了谢,回到新野。正好有一个读书人来见他。

刘备一看他举止大方,以为他不是卧龙,就是凤雏,热情地接待了他。经过一番谈话,才知道这个人名叫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募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亮,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从徐庶那里知道了诸葛亮的情况。原来诸葛亮不是本地人,他的老家在琅琊郡阳都县。他少年的时候,父亲死了。他叔父诸葛玄跟刘表是朋友,就带着他到荆州来。不久,他叔父也死了,他就在隆中定居下来,搭个茅屋,一面耕地种庄稼,一面读书。那时,他年纪只有27岁,但是学问渊博,见识丰富,朋友们都很钦佩他,他也常常把自己比做古时候的管仲、乐毅。但是他看到天下乱纷纷,当地的刘表也不是能用人才的人,所以他宁愿隐居在隆中,过着他恬淡的生活。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

第一次到了隆中诸葛亮的住处,只见到守门童子,而诸葛亮却杳无踪迹。问及童子,童子却说,诸葛亮先生清早便已外出,踪迹不定,不知去往何处,也不知何时归来。刘备兄弟三人只好高兴而去扫兴而归。

第二次前往拜访,为避免扑空,刘备特使人前去探察,回报说诸葛亮先生确已回家。当时正值隆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他们顶风冒雪来到隆中卧龙岗。哪知在家的却是诸葛亮之弟诸葛均,又未得见。无奈,刘备便当场要来纸笔,亲手写下一信,说:“刘备久慕先生高名,两次前来拜见,都未遇而空回,无限惆怅失望。”还恳切陈述了自己忧国忧民之心,仰望先生大才,表述了再来求见的愿望。

第三次拜访是次年春季。行前,刘备择吉期、更新衣,斋戒二日。当时,关羽认为刘备的身份,两次前往拜谒,其礼已过,并猜想诸葛亮是徒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故意避而不见。张飞更不耐烦,直说不用刘备去,他自己去用一条麻绳捆来便是。而刘备则用古代齐桓公及周文王敬贤士之事开导两位义兄弟,再次前往。这次诸葛亮虽在,但守门童子却说先生在草堂上昼寝未醒。刘备不忍打扰,不让通报,竟拱立阶下一个时辰,这位卧龙先生才终于起身下堂,接待了刘备。

于是,二人畅说天下大势,详细分析各方势力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为刘备谋划了南取荆州、西据巴蜀、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进而一统天下的决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刘备闻言,顿首拜谢不已,并诚心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以致“泪沾袍衲,衣襟尽湿”。诸葛亮感其至诚,当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尔后,二人同归新野,刘备待诸葛亮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朝夕请教,并委以重任,拜为军师。

关羽和张飞看在眼里,对此十分不满,背后直嘀咕。他们认为诸葛亮年纪轻轻,未必有多大能耐,怪刘备把他看得太高了。

刘备向他们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先生,就像鱼得到水一样。以后可不许你们乱发议论。”关羽、张飞听了刘备的话,才没有话说。

诸葛亮也未负刘备三顾茅庐礼待之恩,终于辅佐刘备,先取荆州,后夺西蜀,建成王业。

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也说:先帝刘备不以我贫寒微贱,屈驾三顾我的草庐。后来,用三顾茅庐比喻真诚地邀请和拜访。

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朝末年,项羽进咸阳后,自称为西楚霸王,并分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汉王刘邦对他的封地很不满意,但是他自己的兵力弱小,没法跟项羽计较,只好带着人马到封国的都城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去。

刘邦到了南郑后,拜萧何为丞相,曹参、樊哙、周勃等为将军,养精蓄锐,准备再和项羽争夺天下。但是他手下的兵士们却都想回老家,几乎每天有人开小差逃走,急得刘邦连饭也吃不下。

有一天,忽然有人来报告:“丞相逃走了。”刘邦急坏了,真像突然被人斩掉了左右手一样难过。

到了第三天早晨,萧何才回来。刘邦见了他,又气又高兴,责问萧何说:“你怎么也逃走?”萧何说:“我怎么会逃走呢?我是去追逃走的人呀。”刘邦又问他:“你追谁呢?”萧何说:“韩信。”萧何所说的韩信,本是淮阴人。项梁起兵路过淮阴时,韩信见项梁实力雄厚,便去投奔他们,期望能有所作为。然而,项梁却只让韩信在楚营里当个小兵。项梁死了以后,韩信又跟着项羽。项羽见韩信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韩信好几回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感到十分失望,所以当刘邦到南郑的时候,韩信就投奔了刘邦。

可是韩信到了南郑后,刘邦也只给他当个小官。有一次,韩信还因为犯法被抓了起来,要被押到辕门外砍头。刚好刘邦手下的将军夏侯婴经过,韩信忙高声呼喊,向夏侯婴求救,说:“汉王难道不想得到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

夏侯婴看韩信相貌威武,谈吐不凡,便下令把他放了,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刘邦召来韩信一看,也没有发现有什么过人之处,看在夏侯婴推荐的分上,勉强派韩信做了个管粮食的官。

后来,韩信多次与丞相萧何交谈,被萧何赏识,得到器重。萧何还几次三番劝刘邦重用他,但刘邦始终不大瞧得起韩信,所以一直没有听进去。

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他,趁着将士纷纷开小差的时候,也找个机会走了。萧何得到韩信逃走的消息,急得跺脚,立即骑上快马亲自去追,追了两天,才追上了韩信。韩信开始表示不愿回来。萧何说:“如果这次汉王再不重用你,我宁愿同你一起逃走。”于是韩信才答应同萧何回见刘邦。

刘邦听说萧何追的是韩信,生气地骂萧何说:“逃走的将军有十来个,没听说你追过谁,单单去追韩信,是什么道理?”萧何说:“一般的将军有的是,像韩信那样的人才,简直是举世无双。大王要是准备在汉中呆一辈子,那就用不到韩信;要是准备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准备怎么样?”刘邦说:“我当然要回东边去。哪能老呆在这儿呢?”萧何说:“大王一定要争天下,就赶快重用韩信;不重用他,韩信早晚还是要走的。”

刘邦说:“好吧,我就依着你的意思,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叫他做将军,还是留不住他。”

刘邦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吧!”

萧何很高兴地说:“这是大王的英明。”

刘邦叫萧何把韩信找来,想马上拜他为大将。萧何直爽地说:“大王平日不大注意礼貌。拜大将可是件大事,不能像跟小孩闹着玩似的叫他来就来。大王决心拜他为大将,要择个好日子,还得隆重地举行拜将的仪式才好。”

刘邦无可奈何地说:“好,我都依你。”

汉营里传出消息,刘邦要择日子拜大将啦。几个跟随汉王多年的将军个个兴奋得睡不着觉,认为这次自己一定能当上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