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智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读书修身,改变自己的气质

曾氏名言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化气质。

译文:人的气质由于是天生的,很难改变,唯有读书才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曾国藩认为读书对于国家、对于自身都是有益的。在他看来,读书大可以报国为民;小可以修身养性,卫身谋食立足社会;更可借此展现志向,拼搏进取。曾国藩的读书思想一方面继承先秦的孔子、孟子、墨子的观点,认为读书是为了提高品德情操、增长知识才干,使自己成为“贤士”、“君子”以至“圣人”,继而秉承宋朝朱熹之学说,主张读书要“明天理”;另一方面又继承宋朝陈亮“经世致用”及北朝颜之推“谋生”之说,认为读书大可报国为民,小可修业谋生,以自卫其身。

曾国藩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百般苦学,广泛阅读。曾国藩8岁时已经读完了“五经”;14岁时,受教读《周礼》、《礼仪》,直至能够背诵;此外他还读了《史记》和《文选》。这些造就了曾国藩一生的学问基础。在翰林院、詹事府任闲散文职时,他悉心钻研历代的典章制度和封建各朝治理国家的经验。曾国藩读书如此用功,决非仅仅为了求得高官厚禄。对他而言,读书更多是为了“进德”、“修业”。在给诸弟的信中,曾国藩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述,以图自卫其身。”

曾国藩对于读书学习特别可贵的是把它作为一生之事,相伴终生。

在同治十年,曾国藩的身体每况愈下,可以说一天不如一天。理学修养甚深的他写了几句箴言:“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他认为“暮年疾病、事变,人人不免”,而读书则贵在坚持,并在读书中体味出乐趣,警示和鞭策自己读书不要放松。过了一个月之后,他感觉右边的肾脏浮肿,就像鸡卵一样大,可是他却不管不顾,晚上照旧读书不废。疾病缠身,这已是难以摆脱的困扰,“前以目疾,用心则愈蒙;近以疝气,用心则愈疼。遂全不敢用心,竟成一废人矣”。但药疗不如读书,他离开了书的话就真的是一个废人了。

那年秋冬季,曾国藩病情更加严重,“脚肿愈甚,常服之袜已不能入,肥而复硬,且似已肿过膝上者。大约作文及看生书,俱嫌用心太过,有损于血,而气不能运化。故至于此,以后当不做文,不看生书”。在这则日记中,我们既可看到他身体的状况,也可看到他在写作和读书时的投入。在此,他虽规定自己以后不做文,不看生书,却无法按规定办事。因为不久,扬州阮家送他《许周生集》。这是一部他从未看过的新书。他拿到手后便难以放下。读就必须从头到尾读完,读的过程又全神贯注。后来湖南王 运送近年所著《周易燕说》、《尚书大传补注》、《禹贡笺》、《谷梁申义》、《庄子七篇注》、《湘绮楼文集》。他收到后虽不能一一细看,但每书都较为认真地翻看了几遍。此后他又违背原来规定的不阅读生书的初衷,继续坚持阅读了一大批生书。

到了第二年的三月初,曾国藩的老病之躯已如风中残烛了。他还是坚持每日阅读《二程全书》。但他接连在日记中发出感叹:“近年或做诗文,亦觉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晕、目疾、肝风等症皆心肝血虚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归于尽;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应尽之职。苟活人间,惭悚何极!”“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他自知油尽灯枯,将不久于人世,便抓住生命即将完结时只做自己最喜爱的事——读书。他每天读的书就是《二程全书》。他希望在理学的探究和修养上,为自己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苏东坡说:“胸有诗书气自华。”的确如此,一个人的气质、修养、智慧与长期、大量的读书是分不开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坚持长久读书,长期含英咀华,气质自然得到改变。

西方有句谚语:“人如其所读。”读书的过程,是生命再造的过程。读书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当人们长久地坚持读好书,耳濡目染之下,让崇美向善的文字丰盈了心灵,借书情雅意博大了胸怀,被知识的文明熏陶了至纯至真的情感,思想情操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就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身的气质,由“心”到“形”,“相由心生”,影响人的容貌:目光变得更加清澈有神,面庞更加柔和宜人,表情更加富有韵味,举止也更加优雅得体。这种气质美比起外表美来要耐看得多。正如伏尔泰所说:“美只愉悦眼睛,而气质使灵魂入迷。”

当然,读书改变气质、修养身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买几本书做做样子,或者随便读几本流行小说便能立竿见影的。读书,应当是一种耐得住寂寞的习惯,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学习积累,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只有把读书当成工作的补充,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成与吃饭、睡觉一样的需要,经年累月、不断地汲取书中的营养,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积累智慧,才能澄澈自己的心灵,升华思想境界,从而美化自己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