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陆游和唐婉的爱情:东风恶,欢情薄

第1节 千古绝唱《钗头凤》

电影《山楂树之恋》中有一镜头:得知老三得了白血病,静秋去看老三,在路上已经想好了,老三想对她做什么,她都答应。她和老三单独在房间里拥抱着躺在一张床上,老三却什么也没做,因为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不想让静秋失去处女之身,因为他死后静秋还得嫁人。

第二天早晨,静秋回去了,老三送她。当静秋坐上船到了河对岸之后,两个人互相对视,甜蜜地微笑着,没有语言,只有手势和面部表情。两个人不约而同地伸出双手,做出了拥抱的手势——尽管拥抱的只是空气和风。

这是那个年代(上个世纪70年代)的拥抱,此岸和彼岸的拥抱。

距今900多年前,也有一对恋人演绎了一场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千古爱情,他们就是陆游和表妹唐婉。

词写相思、写离别,本来就是个传统,但是,能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写成千古绝唱的,恐怕还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给表妹唐婉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词——《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的大意是说,还是那双红润、酥软的手,还是我们一起喝过的黄藤酒,还是这里——沈园,依旧是满园春色的季节,苗条的柳枝却被宫墙锁住。东风,太可恶,那种欢喜相爱的柔情如此地短暂。满怀的离别忧愁,几年被迫离散分居的痛苦和回忆,沉痛地打击着我,错!错!错!

如今春依然如故,而你的人却在徒然消瘦、憔悴,现在我们偶然见面了,回去之后你一定以泪洗面、那泪水会洗掉脸上那胭脂,一定会将你的手帕染成红色。桃花零落了,热闹的池馆亭阁已经寂寞很久,我和你的山盟海誓虽然还在心里保存着,但现在即使让鱼雁来传书这样的事情都难以托付。罢了!罢了!罢了!

“错!错!错!”是谁的错?是我的错?是母亲的错?还是社会的错?我该恨谁呢?自己吗?还是母亲?作者没有说,这枚“千斤重的橄榄”留给了我们读者,来品味。幸福的婚姻被人为拆散,恩爱夫妻被棒打鸳鸯,两人在感情上遭受难以想象的折磨和痛苦,而这几年来的离别,带给彼此的,只是满怀愁怨。这一切,正像烂漫的春花被无情的东风所摧残而无奈地凋谢。“莫!莫!莫!”罢了!罢了!罢了!问题是,真的能“罢了”吗?真的能忘怀吗?真的能“放下”吗?禅宗教人摆脱苦恼,最爱说两个字“放下”,问题在于,谁能放下?说得轻巧。看得过,忍不过。说得到,做不到。

真的是字字有泪。这样的词,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恐怕是写不出来的。

陆游和唐婉重逢之后,心情无法平静,起身在沈园的墙壁上题写了上面这首词。唐婉满眼含泪地站在那里,看完这首《钗头凤》之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据说,和了这首词后,唐婉不久便郁闷成疾而死。

唐婉的这首词,比较好懂一些,大意是说:世情冷漠,人情令人厌恶。自从离开你之后,我的天空连星星都暗了,我的心情有多糟糕,你只要看看“雨送黄昏花易落”的情景就什么都知道了。读了你的词之后,我成了泪人儿,一夜都在流泪,知道拂晓的风吹干我脸上的泪花,但残留的泪痕还挂在脸上,很想把心事说出来,可说给谁听呢?只好独自倚斜阑,难!难!难!

如今,物是人非,今天已非昨日。病像鬼一样缠绕着我。冰冷的泪流到夜的尽头。内心的苦谁能明白?白天怕人问我为什么伤心,只好强颜欢笑,把泪吞咽到肚子里。瞒!瞒!瞒!隐瞒一切,不想让人知道。

这两首以血泪和生命写成的词,如泣如诉,读来让人肝肠寸断。据说,陆游得知唐婉的死讯后,痛不欲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沈园题词”成了他永远的痛。后来他多次到沈园题诗怀念。烟雨沈园中,陆游一直想着她的唐婉。陆游75岁那年,唐婉去世40年,他仍然念念不忘,“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重游故园,踯躅在满地落叶中,挥笔和泪,作《沈园》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81岁那年,陆游再来沈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诗中以梅花作为意象,既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也暗示唐婉高洁的品行和坚韧的节操,表明对唐婉的爱情至死不变。

一直到85岁,离逝世只差一年的时候,陆游还坚持再次重游沈园,怀念唐婉,题写《春游》诗云:“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他显然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仍然念念不忘唐婉。陆游用自己的一生,唱出了一段凄婉感人的爱情悲歌。

终其一生,陆游都没有走出他对唐婉的怀念,他的灵魂、他的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唐婉。某种程度上说,他等待唐婉,等了一辈子。

第2节 相爱是一种罪

陆游和表妹唐婉是一个悲剧。这一切实在是“错!错!错!”那么,到底是谁的错呢?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唐婉又是什么样的女人呢?他们两个人既然如此相爱,为什么又被拆散呢?这还得从陆游的身世说起。

陆游出身于世宦之家,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陆游一生,经历过北宋二朝、南宋四朝,这个人身体好,又善于养生,活了86岁。在中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我还没听说过谁比他更长寿的。

根据台湾龚弘先生的说法,陆游出生时(1125年),恰在其父陆宰被派京西路(安徽寿春)计度转运使赴任途中。舟行淮上遇暴雨,大水周游在船的前后左右,父乃以“游”字命其名。有一说其母梦见秦观(少游),乃不但以“游”字为名且以“务观”为号,以示仰慕此诗词名家之意。陆游出生不久,即逢靖康之变,金人入侵,兵荒马乱,陆家与万千家庭都有逃难之苦。

金人追宋高宗自扬州而杭州、绍兴、宁波乃至温州海上。陆氏一家原已返抵家乡山阴(绍兴),因金人无情的追迫,只得一地又一地逃难,直到后来在东阳(浙江金华)安顿下来。在陆游小小的心灵上,早就烙上了痛恨金人的印记,并埋下他日后欲图报国复仇的种子。

即使在陆游临终前,他还是把自己这代人未完成的北定中原的心愿,交给儿子,并留下一首《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庭环境的熏陶无疑直接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形成,陆游一辈子想复仇,一辈子不忘北定中原,反对投降派,这种性格的形成和他的家庭、他的父亲有极大的关系。其父陆宰最看不上秦桧身边的那帮投降派官员,还不到退休的年龄,即在50岁之后,就毅然辞官,到绍兴老家和有志于北伐的主战派官员们坐而论道,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收复失地。

南宋小朝廷在临安(今杭州)苟安之后,陆游也跟着父亲离开金华,回到老家山阴(绍兴)故居。整整十年,他都在相对安静地求学。这十年,他读书很辛苦,也为他日后成为南宋一代大诗人、词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个时代,读书人想出人头地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除非你是皇族后代。陆游的科考之路很不顺利,不是他成绩不行,而是他得罪了当朝宰相——秦桧。他怎么得罪了秦桧呢?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时年29岁的陆游雄心勃勃地到临安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很欣赏陆游的文章,成绩揭晓,陆游第一名。这让秦桧很没面子,因为他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科考,却是第二名。次年礼部复试,秦桧找了个借口将陆游黜落。找了个什么借口呢?成绩方面找不出,就从“政审”方面找。说陆游和他父亲“轻言扫胡(伐金),破坏社会稳定”,不利于“维稳”,取消了陆游的录用资格,让他名落孙山,回家休息,以确保自己的孙子秦埙“替补”成为状元。陆游无奈,只好忍气吞声,得罪了秦桧,他怎么考都当不了官,干脆回到绍兴老家读兵书,练剑术,读书人,学剑读书就是在集聚力量,等待机会。

不过,秦桧机关算尽,终究没有为孙子秦埙争得状元头衔。怎么回事呢?问题出在宋高宗身上。高宗御殿前亲自主持考试时,主考官呈上前三甲的名单请求御批,排列顺序依次为秦埙、张孝祥、曹冠。高宗看到秦埙的文章很像秦桧的话,而张孝祥书法策论都很好,就擢张孝祥第一,曹冠第二,秦埙第三。秦桧大怒,就搜罗证据诬陷张孝祥的父亲张祁谋反,将他们父子投入监狱,好在苍天有眼,不久秦桧发病死去,张孝祥和他的父亲张祁逃过一劫。

听到了秦桧死亡的消息,陆游还心有余悸,害怕秦桧的余党报复他。

陆游的进士直到宋孝宗即位时才赐予。由此可见,陆游的科考之路走得很不顺,更不顺的,是他的爱情之路,那是他一生最痛苦的事情。面对母亲的阻挡和反对,他不得不和自己最爱的女人、他的亲表妹唐婉分开,忍痛写下休妻书,其情何堪?其心何苦?打掉牙也只能往肚子里吞。

陆游和才貌双全的唐婉属于两小无猜,两个人一起玩过家家,一起读书识字,一起下棋。那是陆游和唐婉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南宋绍兴十四年,即公元1144年的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日子,陆家的门上、中堂上都贴上了红双喜,即“喜喜”。就连棉被上、枕头上也都绣上了“喜喜”。20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婚了。

双喜叠成一个字的来由,按照李鉴踪在《姻缘·良缘·孽缘》一书中的说法,和北宋宰相王安石双喜临门的故事有关。王安石当年进京赶考,住在舅父家。有个马员外,出了一副对联,结果很长时间无人对上,王安石开口就对上了,马员外一高兴,就提出要把女儿嫁给这位秀才。王安石同意了。一对新人正在举行结婚仪式,忽闻外面飞马来报,说王安石中了头名状元。接下来,就是鼓乐喧天、鞭炮齐鸣,王安石喜上加喜,与马小姐拜过天地,欢天喜地入洞房。马小姐笑呵呵地说:“王郎才高学广,一举成名,今晚又逢洞房花烛,真是‘大登科’遇‘小登科’,双喜临门。”王安石十分兴奋,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个斗大的“喜喜”,贴在门上。又吟诗一首道:

巧对联成红双喜,天媒地证结丝罗。

金榜题名洞房夜,“小登科”遇“大登科”。

从此以后,结婚贴“喜喜”的习俗,就流传开了。凡娶媳嫁女之家,必于该贴的地方贴上“喜喜”,以兆吉祥如意的彩头。陆家娶媳妇,唐婉进门,自然也遵循这一习俗。

婚后的陆游和唐婉,“伉俪相得”,“琴瑟甚和”。他们两人从小青梅竹马,耳鬓厮磨,感情甚笃。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能和自己最爱的又懂自己的女人结婚,是一个男人幸福到骨子里的事。何况唐婉不光是个美女,还是个才女,两个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新婚燕尔,你唱我和,吟诗赋词,如胶似漆,如影随形,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以至于陆游纵然在睡梦里都会笑醒。两个人都被幸福冲昏了头脑。

水满自溢,物极必反,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缘分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有的人有缘却无分,有的人有分却无缘;有的人有缘相聚、相合,却无缘相守。

让两个人都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陆游的母亲,越来越讨厌这个儿媳妇唐婉。论血缘关系,陆母是唐婉的姑妈。她曾经也是很喜欢唐婉的,否则不会同意他们的婚事。在那个时代,他们能够结婚,没有老人的允许,那是不可能的。

连陆游也闹不明白,母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这个儿媳妇的。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事实是,无论唐婉怎么表现,也不能赢得陆母欢心。陆游和唐婉才过上几年的幸福生活,陆母就强迫他们分开。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中记载,母亲强迫他离婚的原因是因为唐婉不能生孩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人在那个时代不能生孩子,纵然再贤淑,也难在婆婆面前抬起头来,但是,不一定非得让儿子休妻这么绝情,解决的办法不是没有,比如可以为儿子纳妾,为陆家生个儿子延续香火。李清照也一直没有生孩子,赵明诚的母亲也没有逼他离婚,这两个人一直到赵明诚去世,感情都很深,一个填词成了大家,一个研究收藏金石,成为大学者,夫妻二人比翼齐飞,成了文学史著名的佳话。

一个最有可能的理由就是,陆游的母亲爱子心切,有着强烈的恋子情结,不想自己的爱完全被一个有才有德的女人夺去,于是,嫉妒儿子和儿媳的爱情太甜蜜,受不了小两口整天卿卿我我的样子,一个比较有力的证据是,陆母“恐其惰于学也,数谴妇。”(见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就是说,陆母看两个人整天如胶似漆的样子,就担心儿子从此沉浸在温柔乡里,为儿女情长而误了学业大事,所以,有好几次痛骂这个儿媳妇,并下了棒打鸳鸯、非要拆散他们的决心。

陆游和表妹唐婉相爱多年,且已经结婚,就因为陆母突然生出厌恶儿媳的情绪就让儿子离婚,陆游虽然难过,但还是“屈从了母亲”,和最爱的老婆离了婚,从此自己饱尝失去最爱的痛苦。通常的说法是,陆游是个孝子,母命难违,他只得含泪忍痛休妻。孝顺就是一味地顺从吗?连爱情都可以一点不争取?他为什么不试着用说服母亲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而宁愿忍痛承受思念和无爱的痛苦?

从医学上来讲,陆游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依赖型人格障碍。他依赖母亲,母亲不同意,他就放弃。他对母亲的态度就是唯唯诺诺,不能够自我决断许多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没有主见,家中的大小事都不是自己操心,包括爱情和婚姻,基本都是母亲包办,几乎没有一件事情是自己的主意,依赖、顺从母亲已经成为习惯,这与长期以来母亲对他的“过度保护”、宠爱和娇惯有关。

当依赖成为习惯,久而久之,陆游就成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有了依赖型人格障碍。这就是他休掉唐婉的原因。

陆游含泪忍痛休妻。但是,在心里他又怎么能舍得这么好的妻子呢?

陆游虽然写了休书,但在暗地里,还是瞒着母亲在外面悄悄地租了一套房子,隔三岔五地与唐婉幽会,过着地下夫妻的生活。不久,还是被陆母发现,再度拆散了他们二人。为了防止陆游再度约会唐婉,让他彻底死了这颗心,后来,陆母托媒人给陆游介绍了王氏,强迫陆游尽快娶了王氏为妻。

唐婉呢,也迫于父命,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

从此以后,陆游一生郁郁寡欢,留给世人的是那个“细雨骑驴出剑门”的惆怅背影,而唐婉则在花样年华中纠结而死。

第3节 “六十年间万首诗”:史上最高产的诗人

陆游的作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悲观激昂,要为国家报酬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一般而言,清代前期的诗评家对陆游诗的评价都不太高,如叶燮说:“陆游集佳处固多,而率意无味者更倍”。朱彝尊说:“陆务观《剑南集》句法稠叠,读之终卷,令人生憎”。

在《红楼梦》第48回里,香菱笑着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林黛玉的意思是批评陆游的诗太过粗制滥造,“贻误后人不少”。

但是,有两点是其他同代诗人所不具备的,一是陆游的诗数量多,高产。陆游一生做诗近万首,“六十年间万首诗”,这是什么概念?这大约是中国诗歌史上数量之最了吧。唐代写诗最多的一般认为是白居易,也不过区区3000多首。陆游对自己的高产似乎也掩饰不住自豪,他自己在《小饮梅花不作》中洋洋得意地说:脱巾莫叹发成丝,六十年间万首诗。自注曰:予自年十七八学作诗,今六十年,得万篇。论数量,他是一哥。

第二点,陆游受到过乾隆帝的厚奖,夸奖他“感激悲愤,忠君爱国”。本来,在南宋,有“中兴四大家”之说,这“四大家”分别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由于乾隆帝的夸奖,陆游成了南宋四大家之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这样评价陆游:夫游之才情繁富,触手成吟,利钝互陈,诚所不免……南宋词坛无论怎样简化,他依然是独领风骚的“一大宗”,其诗仍为“中兴之冠”。

清代赵翼将陆游诗分三期,认为陆游诗凡“三变”,即少工藻绩、中务宏肆、晚造平淡。早期,陆游视江西诗为圭臬,以“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为教条,艺术技巧上远不成熟和自觉,他说:“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中期,陆游入蜀,蜀中的雄奇山水,雾霭烟云,无不让陆游产生审美惊奇,尤其有机会得以体验“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更令他狂喜,丝竹乐舞,绿茵场上,轻裘肥马,纵猎射虎,引酒高歌,让他感到“从军乐事世间无”,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契合,情感与理性的碰撞,人生与境遇的交融。此时陆游的诗内容充实,情感恣肆,热烈奔放,是他生命力旺盛期,创作最饱满期,其诗应以此时期为代表。晚期,陆游几经宦游,生命中的最后20年定居老家山阴,生活方式趋于稳定,创作上特征不很明显,欣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景象,刘克庄说他此期的诗“皮毛落尽”。

陆游写诗如此之多,篇篇都是好诗,恐怕不可能。林黛玉的批评还是颇有道理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谈诗》里中肯地说道:“你单拿他(陆游)的诗一首两首地读,也不见有大兴味,可是你拿他诗跟他年龄一起读,尤其是七十、八十逐年而下,觉得他的怀抱、健康,和他心中的恬淡平白,真是叫人钦羡,而他同时又能不忘国家民族大义。放翁诗之伟大,就在这地方。可惜他作诗太多。他似乎有意作诗,而又没有像杜工部般的生活波澜,这是他吃亏处。若把他诗删掉一些,这一部陆放翁诗集,可就会更好了。”

第4节 词人小传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省试第一,后被秦桧除名。孝宗继位,赐进士出身。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