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形地貌
滚钟口三面环山,口内主沟1道,傍沟3条,东面开口,西面背靠大岭子,寺庙依山而建,道路盘近山涧,水溪淙淙,由高而下,树木葱葱成荫,气候宜人,风景优美。
第一节 山势
滚钟口内三面环山而抱,西面崇山峻岭,那就是贺兰山在滚钟口内的西峰岭,因上得此峰需盘旋节梯而上,故而当地群众习称“转角楼”。岭峰高度海拔3200米,将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劈为东西,岭巅云杉茂密,披坡而下。苍松翠绿,似茫茫林海。岭下丘冈迭迭,其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腹岭,那就是“砚石山”。山下之沟名砚石沟,沟内有砚石洞,洞内出产砚石,是为闻名的“贺兰砚”。贺兰砚质地细腻,可制墨砚,为我国文房四宝之一。此砚石亦可雕刻工艺珍品,它文明世界,特别是在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可与广东肇庆端砚相比。“砚石山”“砚石沟”亦因此砚而得名。立于山顶,使人大开眼界,整个滚钟口内的山岭、沟壑、古刹、涌泉尽入眼帘。三山环抱清晰可见。中间是个较大的空间。在空间之中由西岭伸出一座丘山,卧于空间之中,使空间出现了南北两道山沟。这就是大寺沟和中沟。这种自然势的形成,望去三面环山似钟,中间丘冈似钟锤,整个山就像一口响钟自山顶滚动而下,滚钟口由此而得名。中间丘冈似钟铃故名“钟铃山”。1985年由贺兰县于山上建一座凉亭取名“钟铃亭”。
傍南,由西峰岭向东伸出一条山脉,其末端顶峰可见三峰矗立,形如笔架,故名“笔架峰”。中段,但见似“笏板”排立苍空故名“万笏峰”,西面尾段和西峰岭相连,并向北又伸出一支脉山丘,早年出入滚钟口的野狼必经此峰方得下山入谷,故当地群众叫此峰为“走狼峰”,很多寺庙都是依此山而建,而面向“龙脉”钟锤山。如“贺兰庙”“小洞天”“清真寺”“三滴水”等。
在笔架峰之下,有一个与笔架峰相连而看上去又是独立的小山丘,且自山顶到山脚密布着很多黄褐色卵石,远看就像群猴爬山,十分有趣,此山当地群众叫它“公主台”,据说当年西夏王李元昊之女登临此山,故而得名,流芳至今。1958年自治区成立前夕,由贺兰县组织施工,建成“望海亭”一座,立于亭中东眺,可见毛乌素沙漠自然之景和黄水一线,它能勾起你对祖国西北边陲古老沧桑岁月的回忆。
北面之山,当地群众叫它“莲花盆山”,山无莲,何得其名乎?推其理其山南坡为大寺沟,沟内早年有很多佛寺依其山坡而建。按照佛学的观念,“莲”弥陀之净土,以莲花为所居,古指净土曰莲。莲花之台座为佛座也。诸佛以莲花为座床,莲花藏世界者,报身佛之净土也,故取名“莲花盆山”,和佛及佛寺庙有因。其山背西部有一山峰仅低于“转角楼”,当地群众叫它麒麟疙瘩,土语叫麒麟脑子(脑子是土语“头、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