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会相同
这个春天似乎很有些反常,该下的雨不下,不该刮的风却天天在刮,沙尘漫天,南旱北荒的消息中,又一个高考研讨会在慌慌张张中潦潦草草地结束了。
似乎年年如此。
1
学校收到公文后,明明知道也许又是一场没有实效的会议,但是谁都无法保证,今年的会议有没有关于高考的具体信息,于是就在忐忑不安中积极地组织各科教师参会。当然,因学校经费有限,时间限制,班主任,月考等任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缘去开会。
一时间,调课的调课,准备内容让别人替代的替代,月考的监考任务暂时也调整一番,利用周末的时候,大家准备去首府开会了。
来自各个学校的老师们一大早起来,时间紧的甚至来不及吃饭就去赶车,坐了三四个小时的长途汽车,一番鞍马劳顿之后,各路人马奔赴主场。之后每人交了XX元的报名费和资料费,准备参加下午的研讨会。
2
研讨会上,各路专家、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云集。所谓研讨,一般都先是由专家进行高考信息发布,然后再由一线名师就如何应对高考采取的各种策略与措施进行介绍。而所有与会教师最关注和期待的,无非是专家报告中所透露出的对高考形势的预测,以及名师们的各类复习应考技巧。
照例是主办者将主讲者绍介给大家,不听也知道是京城来的名师,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已经丰富得不能再丰富了,教学观念也全国领先,专著更是不知出了多少本。
来自各学校的人师们不管年轻或年老,均沉浸在对研讨会的无比景仰之中,无暇多想,只有多听多记。
有的边远穷校只派了一个代表,肩挑着返校之后传达高考精神之重任,故不敢稍有懈怠,本子上记满了密密麻麻,也算是为自己被委以重任的回报吧。
今年换了个花样,都是一线教师在探讨各自的复习策略,一个地区一块。大家倒谈的仔细,不过都是老生常谈着复习时大家都运用的相同做法。
休息之时,更有人师们围住名师,借咨询之名,行窃密之实,然抱兴而来,败兴而归;或窃得一句比外交辞令还要外交辞令的话语作为信息,自以为得之矣。
3
但是,每次参加过这些研讨会,回过头细想一下,认真做个分析,无论是专家的报告,还是名师的经验介绍,其实,在他们的讲话技巧和辩证法中,其信息的价值都已经打了相当的折扣。
期望而来,失望而归,会议却是十分尴尬和无奈。
有的报告,就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废话;有的所谓报告,就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有的报告,就是贩卖自己的专著:清晰地记得上届的内容,一位清华附中的老教师,介绍自己时说还有一年就退休了,还带了两个重点班,一个普通班的课程。他拿出自己的一本关于高考作文的专著讲来讲去,最后一句话让全区的语文教师们瞠目结舌:你们宁夏今年听说是新课程啊,是谁出题呢?听讲的人们都心照不宣的笑了,笑声惊醒了另外那些昏昏欲睡的人们。不过最后我们还是都买了他的光盘和专著了,都是教师,看着花白的头发,也心酸。
当然,更多的时候,会议组织者早就摸透与会者的心理,干脆就来个迎合大家的心里,把高考研讨会开成,仅仅研究高考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以及如何才能在高考中投机取巧的研讨会。把研讨会完全开成了迎合一部分人投机取巧心理的研讨会。细想至此,这样的研讨会其实已经偏离了研讨的本质。
高考还需要“研讨”吗?尤其是语文这样的学科,靠的是学生长期的积累和感悟,远非几场“研讨会”就能解决问题。只要认认真真教书,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何惧之有?反之,如果对新课改不闻不问,如果仍旧穿新鞋走老路,如果平时不努力工作而“误苍生”,那么,当高考来临时,即使天天坐在会场里“研讨”又会有何用?
退一步说,即使高考需要“研讨”,也没必要举办什么专场“研讨会”。不是有《考试说明》吗?所有的信息都在《说明》里面,还需要专家来讲解吗?专家所谓的“讲座”,也只能是把《说明》再从头到尾讲读一遍,不会透漏半点当年的命题信息,正如专家自己所说:如果谁告诉你今年考什么什么,那我告诉你,他是骗人的。既然如此,此类“研讨会”又有什么价值?
说穿了,语文,在高考中,除了苦字,除了底蕴厚重的长期积累外,也许谁都没有什么诀窍吧。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可为什么这种“研讨会”还大有市场呢?说穿了是投机心理在作怪。
所有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内心总抱着一种侥幸心理:万一专家透露出(哪怕是一点点)命题信息呢。而这种心理恰恰最容易被人利用,所以主管部门(甚至非主管部门)总是在高考前夕举办形形色色的高考“研讨会”,请某些高考命题组或阅卷组的专家到会捧场。
开这样的会议,举办方合适,专家合适,甚至去开会的教师也合适。
不合适的是学校,它要负担原本可以节省的开支;听课所交的报名费、资料费以及食宿费用都由学校报销;不合适的是学生,老师去开会了,即使不耽误课务,最起码也影响教学效果,但眼下高三复习正是紧张时期,白白浪费几天时间,实在是无奈啊。
4
当然高考研讨会,应该说针对当前不断变化的复杂的高考形势,针对高考被社会愈炒愈热,各种虚假信息泛滥的现实,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第一,关注高考,使学校和一线教师们获取真实的高考信息,避免被社会上的各种虚假信息所误导,从而适时做出复习策略的调整,使复习工作更好地有的放矢,减少无用之功。
第二,相互交流切磋,取长补短,使复习的思路更加清晰、策略更加对路。
第三,如果是自己命题的省份,可以最大范围的避免各地区之间的地区差异。
5
实际上,大家很清楚,现在只要到高三年级的教室随便走走,都会强烈地感受到所有高三的师生,几乎都被高考折磨得精疲力竭。在这种情形之下,无论是高三教师,还是高三的学生,都有着许多迫切需要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假如在研讨会之前,在一定范围内,做一番细致的问卷调查。然后把问卷征集到的问题,再做认真仔细的梳理;然后集中整理成几个核心的话题,逐一约请相关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在会上与所有与会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切磋交流,这样既有高屋建瓴的见解,也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措施,不也是达到了研讨的目的了吗?
假如在研讨会上,就本省份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作专项探讨;就各个学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的问题进行比较说明;就教材的把握和处理作经验交流和探讨……
也许这样的研讨会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两个大家都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反之,无论是会议的组织筹备者,还是所有的与会者,大家都两眼死死盯住“高考”两个字,就高考说高考,离了高考还是高考。组织者也许一心考虑的是会议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与会者一心考虑的如何更能投机取巧,像这样已经完全偏离了研讨的本质的所谓研讨会,还是多开不如少开,少开不如不开。
6
纵观各地的高考研讨会,主办者都是一样的模式,与会者也都是一个心声,甚至有些地方虚假的成分越演越烈。
所以一线教师们说高考研讨会是:“打开红包,里面的是假币”;是“打折”的高考研讨会;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会”的同类项啊!
参加这样的所谓研讨会,或许只能让人们多了许多的苦不堪言,迫切需要指点迷津的高三师生在高考的泥淖中愈陷愈深,不能自拔。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或许以后,这类的会议就会流变为,学校领导也在无奈中让老师们去参加的会议,反正花点钱,权当作博得一个重视教研的名声吧。
或许以后,参加这样的会议,对一线教师们来说,与其整日里被关在校园里,不如权当是换换空气,出来放松一下。
那么,一个严肃的研讨会议,就真是变为一个有百弊而无一利的大好活动吧!
在高唱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研究的不是教学而是高考,如果在意的不是素质而是分数,那么我们的高考研讨会最终恐怕要流于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此类“高考研讨会”还是尽快改革的好!
但愿下届的高考研讨会,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研讨会!
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