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DV秀一把
感谢《新时空》栏目给了我们DV爱好者这么一个平台,它不仅激发了我们参与电视节目制作的热情,更让我们普通老百姓有了展示自己思想、感情以及生活乐趣的机会。
《DV日记》:展示老百姓生活情趣的平台
2006年7月,我成为宁夏公共频道《新时空》栏目的DV通讯员,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新的大家庭一样。刚走进《新时空》时,我感到比较拘束和紧张,但很快这种感觉就被记者、编辑的热情融化了。在与他们打交道过程中,我感觉轻松、亲切,也很受启发。
每次我送片子,栏目记者都会认真就每一个镜头给我讲解,哪儿拍得好,哪儿拍得不好,哪儿需要近景,哪儿需要远景,哪儿要仰拍,哪儿要俯拍……以及如何处理素材、如何开头比较好等等。从他们那里,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东西,也看到了办好这个栏目的希望。
感谢《新时空》栏目给了我们DV爱好者这么一个平台,它不仅激发了我们参与电视节目制作的热情,更让我们普通老百姓有了展示自己思想、感情以及生活乐趣的机会。
(作者小档案:丁宁妹,宁夏幼儿师范学校教师,代表作品有《母亲的牵挂》《神奇的鹩哥》《姥姥教我打月饼》等。)
《DV日记》给我一个舞台
回顾做《新时空》DV通讯员的经历,感受很多,收获很多。
摄像和编辑是我的爱好。三年多来,通过和《新时空》栏目记者们的交流,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当然其中也包含了自己的辛勤耕耘、不懈努力。在拍摄DV节目过程中,我把这项工作当做自己的一项义务。无论拍摄什么,从不马虎松懈,也从不偷懒应付,努力尽好自己的职责。
这三年多来,我为《DV日记》拍摄了不少节目。当一次次看电视台播放我拍摄的节目时,我感到高兴,也非常激动。此刻,我想用三个词来表达我的心情。
第一是感谢。感谢《新时空》的同志们对我的信任和鼓励,我由衷地感谢你们!
第二个词是自豪。人们常说,一粒种子,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沃土,才能生机无限。作为一名DV爱好者,只有置身一个发展的平台,才能蓬勃向上!我非常自豪在人生的韶华之年,来到了《新时空》这片沃土。在她的培养造就下,我在人生的画屏上涂下了一抹绚烂的色彩。
第三个词是行动。为了感谢同志们的信任,回报这份友谊,我将把这份感谢化作行动,继续在《DV日记》这个舞台上激情逐梦,执著前行!
(作者小档案:彭振民,个体经营户,代表作品有《他们有个女儿叫丹莉》《赛驼会上的白骆驼》《投递员的一天》等。)
《DV日记》:让我“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我玩DV已经很多年了,但一直不得要领。当得知《新时空》吸收DV通讯员时,我决定参加。当时想借机提高一下自己的拍摄水平,也算是老有所乐吧!
成为《新时空》DV通讯员后,我接连拍了几个小片子,内容都是说自己身边不文明现象的。拍摄之初,不懂得技巧。第一次把“作品”拿到电视台的时候,《新时空》的记者给我讲,我才知道自己水平还差得很远。没有想到的是,虽然我那条片子素材很短,镜头也东摇西晃,但经《新时空》栏目编辑后竟然播出了。第一次送的片子就被采用了,这给我鼓励很大。
后来,我又拍了几个小片。每次,栏目的工作人员都热情地接待我。他们耐心细致地讲解拍摄技巧,让我受益匪浅。
有一年重阳节前,我到公园拍摄了一群晨练老人的片子。重阳节当天在《DV日记》播出了。节目刚一播完,《新时空》的记者就给我打来电话,对我进行鼓励,说我有很大进步呢!
(作者小档案:王学仕,银川拖拉机厂退休干部,代表作品有《步行街上看文明》《卫生整治后的遗憾》《重阳即景》等。)
《DV日记》:DV爱好者喜爱的栏目
我和妹妹吴秋月都是《DV日记》通讯员。《会说话的佛像》是我俩拍的第一部作品。播出的当天,我们全家都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没想到,自己拍的凌乱不堪的原始素材,在《新时空》编辑的手中一过,精彩的故事便呈现在观众面前了。
《新时空》栏目会采纳我们这些业余DV爱好者的作品,让人开心。记者告诉我们,你身边的事哪怕再细小,只要你发现了,就有价值。后来我得知,我们DV爱好者提交的一些录像带,因为镜头很乱,《新时空》栏目的编辑们常常要忙到深夜。我想,这里不仅包含了编辑们认真的工作态度,更是对我们深深的期望。
《会说话的佛像》播出后,《新时空》栏目的记者又让我拍下了我和家人收看那期节目的观后感。那天,连我那不善言辞的父亲也对着镜头说了很多很多。
对呀,《DV日记》就应该记录我们身边的故事,记录身边人的喜怒哀乐。当我的作品被千千万万的人关注分享的那一刻,自己所有的疲劳就都变成了幸福和快乐。
《新时空》的记者们曾问我有什么感受,我毫不犹豫地说:“我会再拍下去。”衷心祝愿《新时空》越办越好!
(作者小档案:吴向晨,西北轴承厂工人,代表作品有《会说话的佛像》《家教女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