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新时空的见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年:文章合为时而著

◎梁艳春

工作生活中,我不可能去换位体验农民工、小商小贩、失地农民等群体的生活,但我始终注重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努力将他们的感情、盼望融于评论中。而当我从这样的的角度发出栏目的声音时,也正与《新时空》关注民生、解读民生的栏目定位相契合。

2006年4月,新组建不久的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一项改革措施——在总台范围内实行岗位与人员的双向选择。

当时,我在原宁夏新闻广播从事责任编辑工作。面临事业上的一次抉择,我犹豫不决。许多朋友劝我,应该走出原来的天地,试试新的环境、新的工作。就这样,我来到了公共频道《新时空》栏目。

当初,对我这个电视业务的门外汉来说,已经做了足够的应对新环境、新业务的心理准备。但迈出这一步后,还是觉得比较仓皇。

早就听说做电视业务要比广播行业更忙,当踏入这道门槛,真真切切的感受是——电视人怎么那么能吃苦!且不谈出去采访时的风吹日晒,单是记者们为赶片子加班熬夜,就让人刮目相看。通常是一杯水,一份外卖盒饭,采编人员就可以一头扎进编辑机房,没时没点,忙到深更半夜甚至通宵达旦都是很平常的事。

我常想,是什么让采编人员情愿如此付出?想来想去,可能的答案就是创业的激情。在《新时空》这个平台上,最初的十多个人要让一个时长25分钟的日播节目运转起来,除了上级的支持,最大的动力就是激情。这种激情来自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事业的责任。

《新时空》创办之初,主要由《故事驿站》《我在现场》《DV日记》和《时空视角》四个板块构成,整个栏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制作严谨。尤为突出的是,栏目记者以平民化的视角,将触角伸向基层,关注民生,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三贴近”原则,忠实地记录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矛盾、情感困惑,将新闻做成了一面反映社会的镜子。

在宁夏,这样的节目自然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气息:创新、独特、亲切、犀利。时至今日,办公室里铃声不断的热线电话就是观众的肯定与信任。

《时空视角》是一个以评论为主的板块。在不足五分钟的时间里,观点评论、互动话题、新闻浏览、资讯提示等内容纷纷亮相,铿锵有力,再一次将电视新闻杂志的栏目特性进行了精彩演绎。

作为《时空视角》的编导,观点评论一直是我的压力所在。

《时空视角》推出的观点评论,主要是对全区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说,要求观点鲜明、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对于我来说,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首先是新闻源问题。对一个日播节目来说,每天两三条评论,既要立足区内,还要有观点评说。于是,我每天都要把区内主要媒体报道的新闻角角落落搜个遍。如果有适合写评论的新闻,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写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最担心的就是当天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评说的新闻,却不能让节目空缺。两难之间,那种滋味真是难以言说。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对于新闻评论来讲,闭门造车也许能够应付播出,但却很难出彩。三年多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亲身经历的新闻事件更能触动内心的真情实感。当把感性的事实、理性的观点和相应的文风结合起来时,更能在舆论上营造氛围,起到监督作用。

记得2006年10月,我去某公积金贷款中心办理房贷手续。当时,工作大厅里工作人员比客户多。我心想,这下很快就能办理完房贷手续了。可我将各种表格交到一位年轻姑娘手里时,那位姑娘一边慢吞吞地在电脑键盘上敲着字,一边跟对面的同事聊起了天。“我刚才跟一个女的吵了一架,原因是她嫌我太慢!我说慢又怎么了?那个女的和我吵得面红耳赤,最后让我给骂得没话说了。”讲完这一段,那位姑娘又开始了聊天:“我正办理呢,另外一个人也嫌我慢,我就更加慢慢地往电脑上打字,让她等了N久!”我耐着性子等这位工作人员填完表后,看了看表,发现足足用了半个小时。如此行风!如此态度!如此服务!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家公积金贷款中心门口却挂着两块“青年文明号”的牌子。第二天,我就以《这样的“青年文明号”对得起谁?》发表了评论。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各方好评,也引起了这家公积金贷款中心对员工行风问题的重视。

文章合为时而著。新闻评论被誉为影响、引导舆论的“旗帜”和“灵魂”,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应该是写好新闻评论的第一要素。而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评论素材,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除了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外,用心去感受老百姓的疾苦更是不可或缺。工作生活中,我不可能去换位体验农民工、小商小贩、失地农民等群体的生活,但我始终注重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努力将他们的感情、盼望融于评论中。而当我从这样的角度发出栏目的声音时,也正与《新时空》关注民生、解读民生的栏目定位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