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就是世界普遍存在分类的现象。《荀子·正名篇》对于事物分类说得透彻:“同则同之,异则异之。……知异实者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犹使同实者莫不同名也。”在文献学领域,文献的分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形成了各种分类理论及分类方法。近人姚名达则认为“分类之应用,始于事物,中于学术,终于图书”。学术之分类盖始于孔子,如《论语》记述其入室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而文献分类法可溯及西汉刘歆之《七略》。传统文献学分出了“目录学”之分支,重点研究古典文献的分类,其旨大抵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史记一·史记集解分八十卷》云:“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塗,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中亦云及文献之分类:“今为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又于其中详分子目,以便类求。一类之中,复以义例相近者相比附,再叙时代,令其门径秩然,缓急易见。凡所著录并是要点雅记,各适其用。”由此可见目录学在古典文献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文献学领域,文献分类学发展方兴未艾,形成了大批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电子文献既具有一般文献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而其分类与编目既表现出分类列目之技术特性,又会彰显文献分类的功能价值。比如,传统的目录编制多是产生于文献形成之后,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历代正史的所谓“艺文志”即如此,而信息量很大的电子文献只要配上相应的软件程序,一旦产生出来,其各种主题或分类的目录都可以很便利地同步编制出来。按照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分类理论,电子文献就会产生不同的分类方法,并显示出不同的价值与意义。电子文献尤其是其中的网络文献,表现出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增长迅速、变化频繁,形式多样、价值不一,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等特点,这就更需要予以明确的分类,以便达到荀子所谓“同则同之,异则异之”的分类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