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中国电子政务发展阶段

电子政务建设受制于四个相互关联的约束条件:一是国家战略需求与指向,二是信息技术成熟度,三是经济发展水平,四是电子政务自身的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四个约束条件会有所变化,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容、特点、目标、水平也会随之变化。

总体来看,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大体上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以数据处理为主要特征的探索试验阶段(1973—1983年),以信息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纵向系统建设阶段(1983—1993年),以业务处理为主要特征的重点业务系统起步阶段(1993—2000年),以电子政务引领国家信息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全面推进阶段(2000—2006年),以服务导向为主要特征的深化应用阶段(2006年以来)。在每一个阶段,电子政务都取得了相应的成就,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一)以数据处理为主要特征的探索试验阶段(1973—1983年)

受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政府部门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比先行国家晚了20年左右。1973 年3 月,为落实周恩来总理关于“要积极推广电子计算机应用”的指示,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报送了筹建电子计算中心的报告,拉开了在我国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序幕。这一事件也被认为是中国政府信息化起步的标志周宏仁.序言.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计算机在政府部门的初期应用主要是数据处理,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事件就是人口普查数据的处理。1979 年我国进行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在联合国的援助下,形成了我国第一个中央和省两级计算机系统的雏形,完成了总人口达10 亿人、原始数据量达400 亿字符的超大规模数据处理任务。这方面的探索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也为政府部门进一步推广计算机应用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

(二)以信息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纵向系统建设阶段(1983—1993年)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计算机技术已获得新的飞跃,微处理器革命催生了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也为政府部门普及计算机应用创造了条件。以国务院组建经济信息管理办公室为标志,中国政府信息化进入了以信息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阶段。

1983 年10 月,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组建经济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国经济信息管理系统的长远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方案,并展开制定指标体系和统一编码等基础性工作。

1986 年,国务院确定重点建设国家经济信息主系统,由国家、省、中心城市和县级城市四级信息中心组成,作为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主要综合经济部门进行宏观经济分析、预测、决策服务的主干系统。1987 年1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经济信息中心正式成立。1988年1月,经邓小平同志题名为“国家信息中心”。

在重点建设国家经济信息主系统的同时,国务院先后批准了金融、铁道、电力、民航、统计、财税、海关、气象、灾害防御等十多个国家级信息系统的建设,43个部委(局、总公司)先后成立了信息机构。

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信息机构基本组建起来了,各主要信息系统大都形成了与政府部门同构的四级机构体系,并由此培养和积蓄了一支重要的信息化建设队伍和技术支撑力量;二是政府部门及所属信息机构的计算机设备配置水平明显提高,为政府信息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三是以信息管理为重要内容,开发建设了一大批数据库,政府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三)以业务处理为主要特征的重点业务系统起步阶段(1993—2000年)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标志,1993年起中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开始转向强调纵横结合的重点业务应用系统。这一时期,政府信息化建设重点开始从信息管理转向业务处理,跨部门、跨地区合作建设成为必然,国家对政府信息化的领导也明显加强。

1993 年12 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副总理邹家华任主席,正式部署了以“金桥”、“金关”、“金卡”工程(简称“三金工程”)为代表的重大系统工程,并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1994 年6 月,国务院办公厅向各部委、各省市明传发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三金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三金工程前期建设全面展开。

这一时期,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对政府信息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同时也进一步彰显了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1994 年4 月,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1995 年8 月,金桥工程初步建成,在24 个省市开通连网(卫星网),并与国际互联网实现互连。金关、金卡、金税工程等也初步发挥了明显成效。1999 年由40 多个部委信息机构联合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也是对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呼应。

为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1996 年1 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任领导小组组长,原国家经济信息化联系会议办公室改为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997 年4 月18 日至21 日,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提出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确立了“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24 字指导方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1999 年12 月,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任组长,并将国家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改名为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

在重点业务系统建设的同时,政府部门计算机普及应用及办公自动化水平也得到了迅速提高。1994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实施了“金海”工程。至2000 年,全国基本建成了以国务院办公厅为枢纽,连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的全国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网络。各级党委、人大等系统也建起了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四)以电子政务引领国家信息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全面推进阶段(2000—2006年)

进入21 世纪后,国家信息化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政府信息化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为标志,电子政务进入了引领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全面推进阶段。

2000 年10 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就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大决策,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确立了“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国家要全面建设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必须要发挥好带头作用,电子政务全面推进势在必行。

2001 年8 月,党中央重新组建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其常设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也随之成立。2001 年12 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要求各部门和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干部要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政府有效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

2002 年7 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17 号文件),对电子政务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一系列重点建设工程。如果前一阶段的“三金”工程算是电子政务预演的话,这就是电子政务全面进军的时期了。仅就已安排的重点工程而言,其涵盖范围之广、投资力度之大、建设内容之丰富、应用深度要求之高均前所未有,更何况各部门、各地区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应用。

2003 年7 月召开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讲话非常鲜明地指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要把推进信息化与改进政府管理结合起来,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政务公开”。

随着一系列电子政务重点工程的实施,政府部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务员队伍信息素质和应用能力显著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业务流程优化达到了新的水平,极大地带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快速推进,也为电子政务深化应用和顺利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以服务导向为主要特征的深化应用阶段(2006年以来)

2006年,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开通及《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颁布实施等事件为主要标志,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开始转向以服务导向为主要特征的深化应用阶段。

在电子政务建设初期,围绕应以管理为主还是应以服务为主曾有过争论,从17 号文件实际安排的重点工程建设内容可以看出主要还是以管理信息化为主要目标,当时的这种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这不仅是因为政府职能本身的转变还没有到位,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水平还达不到支撑政府服务转型的基础条件。随着管理型政务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需求日益迫切,政府部门自身信息化建设也达到了一定水平之后,电子政务从管理导向转向服务导向也就顺理成章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于2006 年1 月1 日正式开通,可以看成电子政务从管理导向转向服务导向的第一个标志。该网站是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

专栏1-1 政府网站体系发展历程

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办、局)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政府上网工程”,各级各类政府门户网站纷纷建立,在全国引发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政府信息化普及活动。

2002 年8 月,《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出台,正式提出要重点建设并整合中央和地方的综合门户网站。

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国务院信息办组织开展了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005 年6 月2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意见》,明确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主要来源于国务院办公厅和地方政府网站、部门网站,采取网上抓取、信息报送、网站链接、栏目共建等方式保障,遵循合力共建、资源共享、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强化服务、便民利民的原则。

200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试运行。

2005年12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情况的汇报,同意该网站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会议强调,建设并开通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是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政务公开,改进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便于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正式开通,设有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和英文版,设置了政务信息区、办公服务区、互动交流区和应用功能区4 个区域。网站开通当日,点击量达到4048 万次,网页浏览量为519 万页,访问人次为34 万,访问人数达到26万人。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正式开通填补了我国政府顶级门户网站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四级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基本形成,也为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在建设模式、功能设置、栏目设计和内容组织方面指明了方向,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2006年9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政务信息发布力度,切实增强网站服务功能,稳步推进互动交流,健立健全内容保障工作的长效机制。

2006 年12 月29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10条指导意见。

2006 年年底,全国各级政府网站平均拥有率达到85.6%,比2005 年提高了4.5 个百分点。其中:国务院部门网站拥有率达到了96.1%,省级政府网站拥有率达到了96.9%,地市级97%,县级83.1%。

2007年8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的平台作用。

2007 年8 月16 日,国务院信息办发布《关于开展政府网站“百件实事网上办”活动的通知》,提出了首批政府网站应该提供的100项服务事项。

2009年4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政府网站发展评估核心指标体系(试行)》,围绕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三个环节设计了9项指标,各地可结合工作实际参考使用。

2011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管理工作的通知》,对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管理提出了要求。

2011年年底,中央和省级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100%,地市级99.1%,县级85%。

《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在2005 年11 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获得原则通过并于2006年3月正式出台,可以看成电子政务转型的第二个标志。《战略》中明确提出推行电子政务的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首次将改善公共服务放在了第一位。《战略》还将电子政务行动计划列为优先制订和实施的六大战略行动计划之一。

2006 年3 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印发《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电子政务未来一个阶段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可以看成电子政务转型的第三个标志。随后于6月份召开的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 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立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要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监管能力、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强调要促进五个转变:一是要从电子政务重建设、轻应用向注重深化应用转变,二是要从信息网络分散建设向资源整合利用转变,三是要从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向互连互通和资源共享转变,四是要从信息管理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五是要从信息网站自建自管向发挥社会力量转变。

2007 年4 月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国务院令形式正式公布,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可以看成电子政务转型的第四个标志。《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程序、公开工作的监督和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之所以要推迟一年再正式实施,主要是为各级政府部门留出做好准备的时间。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单位抓紧编制或修订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尽快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及制度规范,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平台作用。促进政府信息公开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政府民主政治理念和行政管理理念的重要变革,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路线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2007 年8 月16 日,国务院信息办发布了《关于开展政府网站“百件实事网上办”活动的通知》,可以看成电子政务转型的第五个标志。通知围绕社会公众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交通出行、公用事业五个重点领域,提出了政府网站应该提供的100项服务事项。

电子政务转型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政府信息公开取得了重大突破,各重点建设工程中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各地区、各部门以公众为中心的创新应用不断涌现。同时,信息公开、公共服务也对政府职能转变和电子政务绩效提升形成了倒逼机制,电子政务深化应用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

专栏1-2 “十二五”期间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建设效能。

注重顶层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遵循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思想、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体现系统科学工程设计原理。

强化建设效能体现在实现三个转变、坚持三项原则以及突出三个重点上。

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实现建设目标的转变,从过去注重业务流程电子化、提高办公效率转向更加注重支撑部门履行职能、提高效能;二是要实现建设思路的转变,从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的建设方式转向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互动和资源共享;三是要实现建设模式的转变,从粗放式、离散化的建设模式转向集约化、整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坚持“三项原则”:一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建设项目的取舍和建设内容的选择,是以信息化建设能否支撑部门履行职能、解决相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二是提升信息能力的原则,提高处理国计民生重大事务宏观决策、监测和规范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提高社会公平普惠水平和公共服务、维护网络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能力;三是构建整体系统的原则,工程体系应支撑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履行核心职能,单项工程应围绕特定问题,结合相关部门职能,构建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系统化工程。

突出“三个重点”: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包括全民健康保障、住房保障、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二是维护经济社会安全,包括能源安全保障、安全生产、市场价格监管、金融监管、社会信用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应急维稳保障等;三是提升治国理政能力,包括行政执法监督、民主法制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在四个方面投资建设29 个重点工程。其中,在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方面,包括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两个平台建设;在基础信息资源库方面,包括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文化信息资源等五个信息资源库;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方面,包括党政机关互联网安全接入等七个工程;在重要信息系统方面,包括全民健康保障、全民住房保障、全民社会保障、药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监管、能源安全保障、安全生产监管、市场价格监管、国家金融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应急维稳保障、行政执法监督、民主法治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15 个重要信息系统工程。这些工程将围绕两条主线开展工作,一个是“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集约建设、节约投资”,另一个是“目标驱动、需求导向、机制创新、注重能效”。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http://www.cnii.com.cn/index/content/2011-11/18/content_934933.htm.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中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经历了数据处理、信息管理、重点业务处理、全面推进和深化应用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尽管发展过程中出现过重硬轻软、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问题,但成绩还是主要的,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一,在信息化初始阶段,政府先行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带动作用。其二,电子政务建设要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在条件不具备时可选择重点突破。其三,电子政务建设目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政府改革的阶段性要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其四,电子政务既是一把手工程,也是全员工程,既需要领导高度重视,也需要相关各方积极参与。其五,电子政务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切实的行动计划,并要有相应的组织管理体制作为保障。实践表明,以上几方面做得好,结合得紧密,电子政务建设就会很顺利,成效也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