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大幅增长,利润总额首次出现负增长
——2002年第一季度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评述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面临世界经济复苏还不确定、国际IT产业回升尚未明朗的背景下,2002年第一季度完成销售收入1979.5亿元,同比增长12.8%;完成工业增加值447.4亿元,同比增长9.9%;实现利润80.6亿元,同比下降18.4%;上缴税金51.5亿元,同比下降3.5%;外贸出口177.65亿美元,同比增长26.8%。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征
(一)外贸出口继续大幅增长
据海关统计,2002年前三个月电子信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累计为337.5亿美元,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7.7%,其中出口177.65亿美元,同比增长26.8%,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幅17百分点。出口排在前5位的产品分别是:显示器12.4亿美元,同比增长50.3%;手持无线电话9.9亿美元,增长28.1%;集成电路8.9亿美元,增长76.4%;激光视盘机5.9亿美元,增长134.2%;打印机5.6亿美元,同比下降1.1%。值得一提的是,软件和网络产品出口继续高速增长:软件出口额同比增长533.6%;以太网络交换机同比增长871.8%;路由器增长1112.3%;集线器增长97.2%;调制解调器增长70.0%。就出口结构而言,进料、来料加工贸易仍是主要方式,占出口额的90%,一般贸易占总量的7.7%;三资企业仍是出口的主力军,出口额占总量的79.3%,国有企业出口增长较快,占全部出口的18%,同比增长30%;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其中中国香港地区占25.9%,美国占19.3%,日本占12.9%,其他依次为荷兰、韩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地区和英国。
(二)主要产品产销两旺
2002年1~3月,移动通信手持机生产1971万部,销售1898万部,同比增长分别为19.1%和18.0%;微机生产223万台,销售220万台,分别增长48.2%和47.7%;显示器生产1004万台,销售989万台,分别增长24.5%和25.8%;集成电路生产15.2亿块,销售15.1亿块,分别增长28.9%和27.9%。部分高技术产品快速增长:软件销售额25.1 亿元,同比增长27.8%;系统集成销售额11.2亿元,同比增长47.4%;服务器生产、销售同比增长均为66.7%;数码相机生产、销售分别增长40%和41%。
(三)消费类电子产品产销呈明显增长趋势
2002年前3个月,彩电、视盘机(DVD、VCD)和组合音响的销售量同比增长分别为34.2%、69%和47%,对行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5%,特别是彩电业已开始扭转近几年来产销负增长的状况,呈现回升趋势。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元旦、春节前后为销售旺季,而更主要的是彩电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出口订单大幅增加,产品出口量快速上升,2002年第一季度出口彩电317.1万台,同比增长23.4%,占彩电全部销售量的22.4%。此外,家电企业增大了研发经费的投入,努力开拓新款产品,背投彩电、大屏幕彩电、HDTV、液晶电视等均备受市场青睐,扩大了市场份额。
(四)电子元器件类产品稳步发展
第一季度,电子元器件产品销售收入525.2亿元,同比增长11.9%,对全行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8%,增幅与2001年同期基本持平,呈平稳发展态势。
(五)三资企业仍是行业的主力军
进入2002年以来,三资企业生产继续呈现增长态势,增速为28.0%,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近10 个百分点,仍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三资企业在全部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8.7%、70.3%和42.8%,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上述三个指标则分别为36.7%、25.6%和21.9%。
(六)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
经过这几年来的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从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近几年来,不少企业特别是家电企业都逐步注重控制总量、减少库存、调整结构、开发新品、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并已形成了一批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手机、蓝色家电、变频空调、背投式彩电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利税首次出现负增长
2002年前3个月,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利润80.6亿元,同比下降18.4%,这是1990年以来全行业利润首次负增长;上缴税金51.5亿元,同比下降3.5%,也处于十几年来的最低水平。累计到3月底,全行业亏损企业1539家,占统计范围企业的32.8%,同比增长7.5%;亏损总额24.3亿元,同比增长47.4%。部分中小企业库存积压严重,货款拖欠过多,流动资金不足,经济效益低下,生产面临困境,下岗职工增加,影响行业的整体效益。
(二)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就产业结构而言,一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比例失调,2002年第一季度软件和系统集成销售额36.3亿元,仅占全行业总量的1.8%,而1999年美国软件销售额占电子工业营业收入的30%左右。二是彩电、程控交换机、微机、显示器等多数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产品老化和开发滞后的矛盾加剧;此处,网卡、服务器、路由器、中高档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等产品多半依靠进口,进口集成电路约占国内需求的90%。三是企业结构集中表现为规模不经济,如多数微机整机厂家的产量在5万台以下,彩电厂家的生产规模在10万台以下。四是地区结构不协调,1~3月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山东、北京、天津、上海、辽宁9省市的电子工业增加值占全行业的86.7%,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88.4%,利润占全行业的88.0%;中西部所占份额过低,东、中、西部销售收入之比约为13:1:1。
(三)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只是全球的一个加工组装基地。在软件、集成电路等基础产业领域和彩电、移动通信、计算机等主要产品领域均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从材料、元器件、专用设备到产品,关键部分都依赖于从国外进口,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成果总的来说不多,进入产业化阶段的高技术产品相对更少。尤其是芯片、软件开发滞后,PC、彩电、视盘机、手机、移动基站等产品的中高档芯片一直依赖进口。
三、发展减缓原因分析
2001年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开始趋缓,且延续到2002年前3个月。发展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有:
(1)受200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4月以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呈现了增长趋缓的态势。2002年前3 个月,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基地,如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利润总额均出现负增长,其中广东、上海、北京等利润下降幅度高达30%以上。
(2)美国经济衰退,“9·11”事件更是雪上加霜,而日本经济持续10年不振,日元不断贬值,殃及亚洲国家,对我国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包括:出口订单减少(部分外向型企业因下半年无出口订单而濒临停产)、中东与南亚等地对外经济合作项目终止、出口增速减缓造成内需压力增加、为三资企业配套的厂家产品销量明显减少。
(3)国际IT产业景气指数下降。据《财富》杂志近期公布的美国500家最大公司排名,进入500强的前12家IT企业,其营业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2家企业营业收入总和由2001年的6753亿美元下降到6109亿美元,降幅为9.5%;其中IBM下降2.8%;朗讯科技下降39.32%;摩托罗拉下降20%;英特尔下降21.16%;惠普下降7.2%;康柏下降20.8%等。
(4)三资企业受国际IT产业下滑的影响最为敏感。第一季度三资企业实现利润56.7亿元,同比下降20.3%。鉴于三资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各项经济指标中所占比例举足轻重,其效益下滑自然影响行业整体水平。
(5)受国际IT产业下滑影响,国内半导体企业生产下降、效益锐减,如上海华虹、首钢日电等都出现亏损,部分计算机生产厂家的经营状况也不理想,如长城计算机集团、长江计算机集团、清华紫光等,利润大幅下降,降幅大多高达90%以上。
(6)全行业成本费用增高。第一季度全行业产品销售成本比2001年同期增加17.6%,超过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近5个百分点;全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1%,较2001年同期降低1.8个百分点。
(7)全球元器件需求锐减,价格大幅下挫,降幅在20%~50%,国内元器件厂家生产增加,销售收入减少,利润下降,不少企业利润出现负增长,严重影响了元器件行业的经济效益。
(8)研究开发能力薄弱仍是阻滞行业经济效益提升的瓶颈。近几年来,虽然不少大中企业都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技术创新也确有不少闪光点,但系统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从关键材料、关键元器件到专用设备主要依赖进口,整机产品以加工组装为主,利润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