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信息巨轮飞速驶来
1864年清朝大将胡林翼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后,骑马在石头城上踌躇满志地巡视,忽见远处长江中有一外轮冒着黑烟,乘风破浪而来。他大叫一声,摔下马昏了过去,部下将其扶入后帐休息。醒后他说:“世道要变了”。是的,他看得很准,他看到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将被工业文明替代,其势不可阻挡。随着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今天又有一艘巨轮向我们飞速驶来,这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经济。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相比,来势更猛,影响更广,变化更快,力量更大。它要把地球智能化、数字化,它对家庭和孩子的影响同样巨大。
一个人如果网络使用不当,将不能控制对网络的依恋,表现是初期对网络产生精神依赖,之后极易发展为身体依赖,出现记忆力减退、易疲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视力下降、睡眠障碍等反应,严重的还会危及学业、工作及家庭、社会关系等。国内从医学角度对此症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尚无医院可以系统化、规范化地进行诊疗,目前主要从心理治疗角度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天津有位沉迷网络游戏的少年叫张潇艺,他面带微笑,双手平伸,两脚交叉地以网络游戏中的飞天姿势从24楼一跃而下,永远地留在了13岁。家庭是孩子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朋友,要正视网络、了解网络,帮助孩子摆脱网络使用不当的威胁。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学生里健康网络使用者为70.3%,其他为网络使用存在一定问题者。虽然目前青少年健康网络使用者是主流,但是还有一部分存在网络使用不当问题,应引起各界的重视。
一、信息素养的构成
几个世纪前,我们的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21世纪后,世界将逐渐进入信息社会,人们将会遇到数字化生存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加迅速,一日千里。互联网给孩子带来多元的信息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交互的沟通方式和便捷的交流手段,但是也难免引发不良信息泛滥和道德约束力降低等问题。我们在考虑新世纪家庭教育的同时,应该考虑这个时代代表物对我们的影响,网络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素养是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是指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如何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的能力。
——运用工具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网络、计算机等信息工具。
——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能熟练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方法获取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表达。
——生成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加工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富有个性,从而创造新信息,用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效益,达到收集信息的目的。
——信息协作的能力。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交往和合作的中介,与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协作关系。
——信息免疫的能力。浩瀚的信息良莠不齐,需要科学的甄别能力和自控、自律、自我调节能力,能消除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对网络社会可能带来的弊端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孩子要做网络社会的主人,就需要:不被激增的信息所包围而无所适从;不被繁芜冗杂的腐朽文化侵蚀而不能自省;不被虚拟的世界所迷惑而不能自拔;不被庸俗低劣的时尚侵袭而失去文化品位。
二、防止网络使用不当
100多年前,科学家赫胥黎曾经预言,未来文化的消亡并非由于文化专制主义而是因为娱乐化时代的到来。有的中小学生玩网络游戏或上网聊天到了入迷的地步,可以说是废寝忘食。家长到底应该让他玩,还是限制呢?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这些原本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劳累之余进行休闲娱乐的活动,目前在许多地方已经变为一种社会公害,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其中不少孩子还接触到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和游戏。如果网络成瘾,青少年身心健康将受到危害。网络使用不当孩子的行为是:
“一心玩网游,两眼放闪电;三餐瞎凑合,四处找不见;五指胡乱动,六亲都了断;七窍生黑烟,八方抢偷骗;久(九)而误学习,十分大灾难。”
从古到今,孩子都是模仿家长的行为,在彷徨选择中长大成人。但是,现在的一些家长变得比孩子更彷徨,以至于他们的孩子不能模仿他们,而只能模仿网络、电视、电子游戏等,结果是其中自制力差的那部分孩子对网络上瘾。澳大利亚屈斯克利博士做的延续7年的跨文化心理学实验发现:中国孩子自制力差的比例是澳大利亚孩子的2倍以上。青少年网络上瘾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及成绩不佳;代沟冲突带来发展困惑;群体交往问题;道德观、价值观的选择与交往问题。
亲子活动:
望子成龙的家长省吃俭用,积攒钱财,为了孩子的发展和学习,买回来一台计算机,装上宽带,本想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现在却使孩子网络上瘾,许多家长为此忧心忡忡。
其实,当家长发现孩子迷上电子游戏或网络聊天时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您要做的事情是——分清是非。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计算机、软件、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很多方便。并不是网络本身有错,而是有人过度沉迷于电子游戏和聊天,最终产生了一些问题。网络就像刀,而且是锋利的刀。刀可以用来做菜、自卫,也可用于抢劫、杀人。刀本身并没有责任,关键在拿刀的人。家长简单的压制,只会更多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家长在树立自身良好榜样外,要帮助孩子了解网络使用不当的危害。有的家长每天带着孩子玩电子游戏,现在暂时高兴了,将来却哭都来不及了。
——限定时间。因为电子游戏或网络聊天有害的一面而完全禁止孩子玩游戏或网络聊天,很难起到明显的效果。比较理想的办法是允许孩子继续玩一些健康有益的游戏,也允许上网,但要限定时间。首先,必须完成学习作业和家务劳动后才可以玩;其次,每天最多玩一次电子游戏或上网,每次不得超过30分钟。在稳定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减少玩游戏和上网的时间,直到其拥有较强的自制力为止。网络聊天还应在内容上设限。
——强调危害。无须长篇大论,家长可以把有关报道的具体事例讲给孩子听。例如,在日本,根据媒体公布的数据,从1988年至1998年,已经证实由于电子游戏所引起的癫痫发作的病例有120多起。中国地质大学土木工程系98届学生李俊伟因极度沉迷电子游戏,在期末考试前夕,留下“绝笔信”后离校出走。在“绝笔信”中,他说道:“进入大学后,我就踏上了电子游戏这条不归路。从此,我永久地失去了快乐”。武汉3名14岁的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在近两个月的时间盗窃作案10多起,盗得财物价值数万元,全部用于玩电子游戏的开销。北京大学的高才生,也有因沉迷电子游戏而辍学的。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家长就要教育孩子不要在网上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向陌生人公开,教会孩子如何过滤不健康的电子邮件,监督孩子不要登录不健康的网站。相信严酷的现实会给一些孩子敲响警钟,使之醒悟。
——分散注意。过分进行网络聊天和玩电子游戏使孩子们脱离了学习和有利于交往的活动,对孩子们的发育不利,因为这使孩子们对其他事情不感兴趣,陷入一种自我孤立的状态。家长应该采取有效的方式,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健康的活动上去。家长可以培养孩子新的兴趣,如引导孩子参加篮球、足球、游泳、科普、唱歌等健康有益的活动,把注意力从电子游戏和网络聊天上转移到这些活动中来。家长要多给孩子一点关心,满足孩子们在生活中渴望得到关注、得到尊重的需要,并引导他们把希望留在现实中。家长能花掉自己几个月的薪水为孩子买回一台计算机,为什么就不能多花一点时间丰富一下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多给孩子一些引导呢?
——心理治疗。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对于问题严重的孩子,最好能带其去看心理医生,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必要时可以配合一些药物治疗。
现在我国已经加强了对网吧的管理,同时也规定了网吧应对不良网站进行管理。但是互联网太大了,关键还得靠网民的自觉。
某初一女生瞒着父母出去约见网友,一直下落不明。学生们在网上暴露的几乎都是真实姓名,有的还对网友公开自己的学校、年龄,甚至家中电话号码。他们比较容易相信别人,不相信网友会骗他们。
美国教育部发布的家长指导孩子上网手册的内容值得我国家长参考(美国教育部网站2009年2月16日):
——提醒孩子,在网上写的文字、上传的图片会引起反响,故不要随意发言,随意上传图片和视频;
——告诉孩子,一旦把信息公开在网上,便无法收回,即使删除,该信息很可能已被其他网站转载或被个人收藏。
——关注孩子在网络上交往的朋友列表,建议孩子最好只和自己认识的人进行网络联系;
——提醒初一青春期的孩子,不要在网络上谈及与性有关的话题;
——了解孩子经常浏览的网站,如果担心孩子从事危险的网络行为,可以通过检索他们经常使用的网站了解他们发布了怎样的信息;
——鼓励孩子当感觉来自他人的威胁或感到不安时,要及时告诉父母,父母会根据情况上报安全部门或者反馈给网络监管部门。
——引导孩子创建一个安全的用户名,此名应当不暴露自己的年龄、住所、性别等信息,也不要和电子邮箱的用户名一致。
——帮助孩子明确哪些信息是应当保密的,如电话号码、银行账号、信用卡号及家里的财政信息等。
中小学生正处在或即将进入青春期,渴望友谊和交流,网络聊天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但是网上也有陷阱,对于这些天真、单纯、涉世不深的孩子,特别是一些爱幻想、充满了好奇心的女孩子来说,稍不留神,也许就会掉进某些网友设好的陷阱之中。
三、建构网络道德
什么是网络道德?
——言行文明。作为现实生活空间扩展的网络社会,言行文明同样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网上言行文明体现了尊重、和谐、团结、友善。一旦失去这种文明,将使人们生活失去和谐,生活便发出刺耳的噪声,使人们感到不安宁。
——诚实守信。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价值之一,不论古今中外,诚实守信都是一种受重视和值得珍惜的品德。网络需要诚实守信,以培育、维护其生存与发展。没有诚信,整个网络社会就不可能形成,甚至会崩溃。
——责任感。在责任感中要特别强调的是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的热爱,即爱国精神。一方面,它反映了个体与民族、与国家的生存关系;另一方面,爱国是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在一些网民看来,网络是无国界的,因此谈不上“爱”与“不爱”。其实不然,网民必须自觉维护与保证网上国家的利益。
目前,存在着网络道德失范,其表现是:价值迷惘、自我迷失、责任缺失、非人格化、行为失范。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道德也是从传统道德中发展出来的,上述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三种品质,对于网络社会中的少年儿童同样适用。
网络沉溺是指上网者在进入和沉浸到虚拟化网络空间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这两个很不相同的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和行动协调,从而造成的一种行动变异、心理错位甚至生理失调的状况。在少年儿童上网者身上,典型的网络沉溺主要表现为网络上瘾和网络孤独这两种情况。
面对孩子们身上出现的诸多因网络而导致的问题,有些家长谴责网吧和网络。其实,应该从家庭做起,网络时代的家庭需要具备新的功能和责任。然而现实情形却是,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其必要的责任,出现责任缺失。如果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有的家长不会上网,这必然会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即使孩子是在自己的家里上网,如果父母不懂网络,仍难以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有效指导和监督。家长对待孩子的上网给予适当的监督、了解、谈心、观察和检查是必要的,这有益于孩子的协调发展。
面对网上令人目不暇接的知识信息,使一些少年儿童高度紧张、心神不定,或惊慌失措,既唯恐遗漏了什么,又忙忙碌碌似乎得不到什么,久而久之,就会诱发信息焦虑综合症。
四、克服信息焦虑
信息焦虑综合症的发生机制,是由于大脑皮层的输入和输出平衡失调所致。如果大量信息涌入大脑而来不及分解吸收,就会信息消化不良,表现为头昏脑涨、烦躁易怒、判断能力降低,并可殃及身体各系统功能,出现食欲下降、血压升高、心律不齐、心跳加快等症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家长应该掌握以下方法对孩子进行指导。
——知之为知之。承认自己有好多东西不懂。不懂就问,切忌装懂。输入的信息需要经过自己的判断加工才有用。学而不思则罔,有的信息宜放在盘中,自己又何必当两脚书柜?
——需要应知之。制订获取信息的策略,决定哪些应该知道,哪些不知道也无关紧要,哪些根本无须知道。尽可能多地设想获取必要信息的可行途径,并择优行之。网络并非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告诉孩子,在他确实感兴趣的领域和他认为自己应当感兴趣的领域之间划清界限。只有真正感兴趣的知识,才能激发他的学习热情,产生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选择真正有兴趣的问题去上网,才是智者所为。
——择优而知之。没有必要遍览涉及的所有资料。网上的信息有重复的,还有垃圾、有害的信息。有品位的人会择优。人的大脑像一间空的小阁楼,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装进去,只有傻瓜才会把他拾到的各种各样的破烂、杂碎一股脑儿装进去。这样一来,那些对他有用的知识反而被挤了出来。
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对该所关押的500余名失足少年进行了网络犯罪问题调查。
28.2%,经常去网吧聊天、玩游戏或浏览色情内容;
37.7%,从小学就涉足网吧游戏或黄色网站;
33.5%,因在网吧玩网络游戏或浏览黄色网站而直接导致犯罪。
因玩网络游戏而导致的各类犯罪构成:
63.9%,抢劫罪;
23%,强奸罪;
4.9%,放火罪;
4.8%,其他;
3.4%,伤害罪。
近年来不少家长给孩子购买了手机,这一做法遭到了有关专家的反对,他们指出,中小学生最好不要过早使用手机,他们的免疫系统比成人脆弱,更容易受辐射影响。手机辐射可能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有的学生考试用手机作弊,有的玩手机上课分神,有的产生攀比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说:“目前中学生使用手机已经相当普遍,是孩子们的高级玩具。这不仅会影响学习,而且久而久之也让孩子丧失了与他人正常交流、沟通的欲望。学校应该出台手机使用守则。而守则的制定,应听孩子们的意见,一起商量,让他们参与到守则的制定中。这样出台的守则,他们也会愿意遵守。”
网络给了人们大量信息,而信息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干坏事。来者不拒可能中毒;因噎废食则是呆子。所以,不必拒绝孩子上网,而是选择、思考、参与,设法从中受益。在网上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之时,家长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慎重选择信息、学会加工信息、积极思考信息、善于利用信息。妥善地利用网络,可以扩展个人生活,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益,改善生活质量。
温馨提示:
必须让孩子认识到,他们不会因为年纪小就可以逃脱法律的惩罚,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对少年儿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使网络真正成为学习、交流和商务的工具。网络使陌生的人亲近了,熟悉的人疏远了。网络可以通过缩小时空与广大世界连接,但是如果滥用这种连接,则必然减少有益的人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