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经济社会系统的运作模式
1.2.1 经济社会系统
经济社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为了方便理解经济社会系统的运作模式,这里借助国民经济收入核算理论来进行说明。若采用三部门经济理论,则一个封闭的国民经济部门应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其具体运作方式如图1-2所示。
如图中所示,通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连接,家庭、企业和政府这三个主体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家庭在生产要素市场提供劳务并获取薪金,在产品市场购买生活必需品及奢侈品并付出货币。企业在生产要素市场获取劳动力等,其付出的货币是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将生产的产品在产品市场销售,获取货币收入以保证持续经营。政府则通过法规及政策,规范市场的有序运行,保证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同时,图1-2中也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流:资金流和产品流。资金的循环流动(资金流)是“企业→生产要素市场→家庭→产品市场→企业”;而供给品的流动(产品流)与资金流的流向相逆,是“企业→产品市场→家庭→生产要素市场→企业”。很显然,在这种经济社会系统的运作模式下,政府是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中心。在两种流中,由政府通过税收、政府支出及其他政策法规的颁布与修改,对整个经济社会系统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与管制,维持市场的经济秩序。
图1-2 经济社会运作系统
1.2.2 经济社会系统各部门的经济活动
1.家庭
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加里·贝克尔,是家庭社会行为的开创者。贝克尔认为,家庭活动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消费活动,还是一种生产活动,它生产某种“满足”。任何生产行为都可以看成为获取一种产出而需要耗费的各种投入的组合。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家庭就大量使用从市场上购买来的各种消费性商品和家庭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性商品,还同时使用时间资源。由于家庭所耗用的这些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时间资源总是有限的、稀缺的,所以家庭的决策就是努力使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在这里,货币收入与时间收入相加,便构成了家庭成员为获得效用,满足目的所拥有的收入总额。家庭这个生产者跟其他理性的经济人一样,每天都要进行将投入与产出相比较的生产决策,以及合理地分配以试图达到最佳组合,以使得家庭成员在收入和时间的双重约束下获取最大的满足,实现家庭资源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另外,家庭是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提供者。对中国而言,庞大的人口数量和不断提升的人口素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富饶的国家。围绕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中国经济城市化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依据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20余年的实践,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还有赖于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流动及提高劳动力要素的质量,寄望于中国城市化的改革进程及质量。因此,由家庭提供的劳动力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企业
从投入到产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图1-2已经对企业的运作模式做出了说明,本段从输入和输出两个延伸方向对企业的运作进行进一步的解释。
首先来看企业的输出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产出后会流入市场(即产品市场),市场是产品和服务的交易中心,企业通过市场出售企业的产品及服务并得到利润。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就是社会中的一个基础单位——家庭。家庭通过购买产品的服务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同时家庭中的资金通过交易市场流向企业。家庭要输出资金以购买生活所需,同时也需要输入资金以保证收支平衡,因此家庭中的成员会去工作,他们会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和才能去换回资金,而这些劳动力集合就形成了生产要素市场。
然后再看企业的输入方:企业需要有劳动力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企业需要一定的人、财、物和信息作为输入资源,而企业获得这些资源就需要通过生产要素市场来实现。就这样,家庭提供的劳动力就通过生产要素市场流入企业。
3.政府
在家庭与企业通过市场进行交换的同时,为了保证交易公平、市场稳定,并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就需要政府参与进来,政府的参与和协调在家庭和企业的变换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政府的加入最主要的就是在经济运行中加入了两个具有调节功能的经济变量:税收(T)和政府支出(G)。政府向家庭和企业征税,会降低家庭的消费水平和企业的生产水平,进而降低宏观经济的活动水平;而政府支出的增加,包括政府向企业购买商品和劳务,以及政府给家庭的转移支付,都会提高家庭的消费水平和企业的生产水平,从而提高宏观经济的活动水平。也就是说,政府通过补贴、购买产品和服务等行为,保持整个经济运作的稳定。
总结起来,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四个:
(1)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制度或“游戏规则”;
(2)制定和实施熨平宏观经济波动的宏观经济政策;
(3)影响资源配置以便提高经济效率;
(4)制定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解决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1.2.3 经济社会系统的效益最大化
经济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在经济分析中,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理论的不同需要,假设条件存在差异。但是在众多不同经济理论的各自不同的假设条件中,有一个假设条件是所有的经济理论均具备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所谓的“理性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在“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下,任何一个社会都面临着这样一个经济问题: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如工人、机器)去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社会面临着权衡和取舍,这种权衡和取舍迫使社会做出选择,特别是要解决下面的三个根本性的问题:
(1)生产什么产品和服务?
(2)如何生产这些产品和服务?
(3)怎样分配这些产品和服务?
对于“生产什么产品和服务?”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的选择共同决定的。而企业面临着选择如何生产它们所销售的产品和服务。在许多情况下,企业面临着使用更多工人或使用更多机器之间的权衡取舍。怎样分配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收入是如何分配的。
在现实生活中,工程师会利用一座桥梁的计算机模型来测试这座桥梁能否挡住大风,生物学家会建立核酸的物理性质以便更好地理解它的性质。不仅仅是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会利用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也习惯于依赖经济理论或模型。经济模型是现实的简化版本,用经济模型来分析现实世界中的经济情况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经济模型的一个目的是让经济观点足够具体而明白。这样,家庭、企业和政府就可以将之用于决策。例如,供给-需求模型就是反映产品价格如何由买卖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一个简化模型。在经济过程中,会有经济行为的成本核算、投资效益最大化预算、依据核算进行经济结果的预测和经济行为的决策。例如,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人们提出了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和算法。家庭、企业和政府在进行投资时,都希望能够做到无风险套利投资,经常运用资产组合来分散风险。其中,家庭在对经济行为进行决策时,会采用最短路径法等经济模型;政府会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估算出各生产部门的消耗系数,以进行生产的合理分配等。本书将在第2篇重点介绍经济数学模型的应用,这也是本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