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职业规划(2)
3.专业与就业
人生好比马拉松比赛,选择专业,就像比赛刚刚开始。而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无论是处于主动或盲从而选择了某一专业,他都无法保证该专业一定是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尤其在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劳动力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情况下,虽然通过某一个专业的学习,具备了某一方面(工种)的知识和技能,也拿到了毕业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但并不等于马上就可以找到理想的对口工作,甚至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所谓学以致用,狭义上是指“专业对口”,广义上则是指毕业生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职业,其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是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也可以是相近专业的工作。学以致用,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高专学生的专业特长,使毕业生在工作中如鱼得水,脱颖而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同时也能避免人才浪费。许多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除了考虑专业以外,往往非常注重综合素质。那些走出校门很快能融入社会,被企业认可和接受的高职高专学生都是在知识准备、能力准备和观念心理准备都相对充分的前提之下,才能获得发展机会的。即便他们会遭遇挫折,也能依靠自身的实力重新调整,甚至任何一次经历都会成为他们人生的财富。而有着相反结局的人,往往是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不均衡所致,而非专业选择错误所致。
现在,跨专业招聘已成为一些企业招聘人才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和用人机制,并且一直呈发展状态。全球第一大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每年招收的毕业生有学文科的,有学工科的,还有学经济学的,什么专业背景的人都有。全国教育软件行业的龙头企业北京金洪恩软件公司招聘的程序员80%都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全球第一大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银行每年招收的毕业生并不仅仅是学经济、金融的,反而国际关系或工科专业的毕业生更受青睐。
所以不要被所学的专业框死,而要审时度势多研究实际需求,抓住就业机遇,立足于“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做法。实际上专业与职业,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都是一个动态过程。职业和社会环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变化,职业意向和职业能力也必须在学习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
1.2 职业与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由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两部分组成。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兴趣、价值观等;个性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
一个人的个性会影响到职业的适宜度。当他从事的职业与其个性相吻合时,就可能发挥出能力,容易做出成就;反之可能导致其原有才能的浪费,或者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成功。在现代择业观念里,除了要考虑“社会价值”、“社会地位”等,性格、兴趣也是重要标准。毕竟,快乐地工作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进行职业选择和定位时,只有正确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处理好个性与职业选择的关系,才能找到个人与职业的最佳结合点,从而达到人职相匹配,形成合理组合,创造美好人生。
1.2.1 职业与性格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或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事业能否成功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不同的职业对人的性格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你不具备某一职业要求的性格特征,就不能很好地胜任这一职业。例如,教师要对人热情,有爱心,有耐心,能够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医生要细致认真,对病人体贴入微,有极大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对医术要精益求精;工人要遵守纪律,兢兢业业,踏实肯干;研究人员要有恒心和毅力,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管理人员要身先士卒,有条不紊,临危不乱,当机立断等。
对于性格来说,它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特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有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最为主要。客观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的主观调节都会使性格发生改变,所以性格与职业生涯的顺应也并非绝对,而是具有一定弹性的。在职业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选择职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在职业实践中改善自己的性格特征,使性格与职业的匹配达到完美的统一。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通过测量、分析,有利于克服消极的性格品质,发扬积极的性格品质。但如中国古语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改变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更关键的是,我们要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我们性格中积极的一面上,我们应该选择那些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我们性格优势的职业。
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理智型的人通常以理智支配自己的行为,处事冷静;情感型的人行动受情感左右,容易感情用事;意志型的人目标明确,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从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外向型的人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对外界事物表现出关心和兴趣,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并乐于与人交往。内向型的人偏重主观世界,对外界事物缺少关心和兴趣,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而且不乐于与人交往,一般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无论是内向型的人还是外向型的人,都有许多非常具体和丰富的性格特征,而且纯粹属于内向型或外向型的人不多,大部分都属于混合型,只是存在着程度的差别。
一般来说,开朗、活泼、热情、温和的性格,比较适合于从事外贸、涉外工作、文体工作、教育工作、服务工作以及其他同人群交往多的职业;多疑、好问、倔强的性格,比较适合于从事科研、治学方面的工作;深沉、严谨、认真的性格,比较适合做人事、行政、党务工作;而勇敢、沉着、果断与坚定是新型企业家和管理者不可缺少的性格。
近年来,国外用人单位在选人时出现一种新观念。他们认为,性格比能力重要。其原因是,如果一个人能力不足,可通过培训提高;但一个人的性格与职业不匹配,要改变起来,就困难多了。所以,在招聘时,将性格的测试放在首位,当性格与职业相匹配时,才对其能力进行测试检查。职业性格类型及其特点。
1.2.2 职业与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一般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类。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是某种气质的典型代表,但是纯粹属于某一气质类型的人也不多,多数人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气质的混合型。
尽管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气质却能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特别是在一些需要经受高度身心紧张的职业中,气质不仅关系到工作的效率,还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任何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气质并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大小。只要善于扬长避短,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可以在部分职业中有所作为。在职业的选择过程中,如果能考虑到自己的气质类型而选择与其相适的职业,就更能发挥优势与特长,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选择专业方向和确定职业意愿时,可以考虑气质因素,但不能将它的作用扩大化、绝对化。
四种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适合的职业。
1.胆汁质(兴奋型)
体内的四种液体混合以黄胆汁占优势。具有这种气质的人精力旺盛,行动迅速,思维敏捷,易于激动,性情直率,进取心强,大胆倔强,敏捷果断,但自制力较差,性情急躁,主观任性,办事粗心,有时会刚愎自用。水浒中的李逵就是典型的胆汁质。
胆汁质类型:适合的职业应该是外向的、富有挑战性的职业,如导游员、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新闻记者、外事接待员、监督员、演员、消防员、采购员等。
2.多血质(活泼型)
体内的四种液体混合以血液占优势。具有这种气质的人灵活机智,思想敏锐,善于交际,适应性强,活泼好动,注意力易转移,情感外露,富于创造精神。但往往粗心大意,情绪多变,富于幻想,生活散漫,缺乏忍耐力和毅力。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就是典型的多血质。
多血质类型:适合的职业应该是需要灵活机智的、变化比较大、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如管理工作、服务工作、驾驶员、律师、运动员、警察、记者、外交人员、侦探、政治辅导员、行政人员、宣传工作者等。
3.黏液质(安静型)
体内的四种液体混合以黏液占优势。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坚定顽强,沉着踏实,耐心谨慎,自信心足,自制力强,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心境平和,沉默少语。但往往不够灵活,固执拘谨,因循守旧。
黏液质类型:适合的职业应该是稳定仔细、比较枯燥、一成不变、有规律的工作,如医生、法官、管理人员、会计、出纳员、播音员、秘书办公室职员、翻译人员、档案管理人员、统计员、打字员、纺织工、印刷工、机床工、装配工等。
4.抑郁质(抑制型)
体内的四种液体混合以黑胆汁占优势。具有这种气质的对事物敏感,做事谨慎细心,情绪体验深刻,沉静含蓄,办事稳妥可靠,感情深沉持久,但遇事往往缺乏果断和信心、多疑、孤僻拘谨、自卑。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抑郁质。
抑郁质类型:适合的职业应该是细腻的,能保守秘密、忠于职守的工作,如化验员、检验员、实验室工作者、自然科学研究者、保管员、机要秘书、刺绣工作、雕刻工作者、校对员、打字员。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对气质还做过更深入的研究。他把人的心态分为内倾型与外倾型两种,它们分别与心理的功能结合起来,构成了各种不同的气质类型。
外倾型的人,心理能量流向客观的外部世界的表象之中,容易把自己投入到对客观对象、人与物、周围环境条件的知觉、思维和情感之中。内倾的人喜欢探索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比较内向,一般来说略为孤僻,容易过分地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别人看来,可能显得冷漠寡言,不喜欢社交。而外倾型的人,则把注意力集中在与他人交往之中,总是显得活跃和开朗,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感兴趣。外倾强烈的人,在需要手部动作灵活、语言反应迅速、判断快速果断的工作岗位上,比内倾的人更具有相对的优势,而在需要精细、认真、持久的工作岗位上,性格内向又更合适一些。气质类型对职业生活的影响是重大的。所以荣格认为,一个内倾型的人想要成为一名汽车推销员或者一个外倾型的人想要成为一名会计,都是很难办到的。
1.2.3 职业与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顺利完成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总和某种活动相联系,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在具体活动中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人们的活动效率。能力,是一个人能否进入职业的先决条件,是能否胜任职业工作的主观条件。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总要有一定的能力作保证。没有任何能力,根本谈不到进入职业工作,对个人来讲也就无所谓职业生涯可言。人在其一生之中,要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与之相适应。
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的基本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特殊能力是完成某种特殊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往往指劳动者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能力,亦即职业工作能力。人的职业能力虽然离不开一般能力的因素,但是主要指的还是特殊能力。因为人们从事的活动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它要求人们具备为完成这一职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例如,算术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态知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颜色分辨能力等,都是完成某种特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了解自己是否胜任某种职业的依据,与职业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能力是一个人完成任务的前提条件,是影响工作效果的基本因素。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及不同职业的能力要求对合理地进行职业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能力不同,职业定位就有差异。从能力差异的角度来看,职业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能力类型要与职业定位相吻合。人的能力发展方向存在差异,职业也可以根据工作的性质、内容和环境而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且对人的能力也有不同要求。能力水平要与职业层次一致或基本一致。对一种职业或职业类型来说,由于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又可分为不同层次,不同的层次对人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在根据能力类型确定了职业类型后,还应根据自己所达到或可能达到的能力水平确定相吻合的职业层次。只有这样,才能使能力与职业的吻合具体化。
其次,一般能力要与职业定位相吻合。不同的职业对人的一般能力的要求不同,有些职业对从业者的智力水平有绝对的要求,如律师、工程师、科研人员、大学教师等都要求有很高的智商;智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其所从事的职业类型。
第三,特殊能力与职业定位相吻合。要顺利完成某项工作,除要具有一般能力外,又要具有该项工作所要求的特殊能力,如从事教育工作需要有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从事数学研究需要具有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法官就应具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却不一定要很强的动手能力;而建筑工应有一定的空间判断能力,却不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1.2.4 职业与兴趣
案例1-5 一生和黑猩猩在一起
珍·古道尔(Jane Goodall),英国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著名动物保育人士,是20世纪的一位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对黑猩猩乃至世界上所有生灵都怀有挚烈的爱,从二十几岁便来到非洲黑猩猩生活的原始森林,在那里度过38年漫长的野外考察生涯。兴趣所在,痴迷一生。古道尔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与猩猩在一起,她甚至能够按猩猩的方式思考。她的工作纠正了学术界对黑猩猩这一物种长期以来的许多错误认识,揭示了许多黑猩猩社群中鲜为人知的秘密。1965年,获剑桥大学动物行为学博士学位。1995年,被英国女王授予勋爵士。现在,她又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环境。
幼年的古道尔对自然、动物和动物行为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她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就梦想着终生与动物相伴,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从学校毕业后,古道尔尝试过许多工作,担任过秘书、电影制片助理等工作。1957年,古道尔为了完成进行动物研究的夙愿来到东非的肯尼亚。1960年,26岁的古道尔来到坦桑尼亚进行黑猩猩的研究计划。虽然很多人声称古道尔的研究不会坚持三个月以上的时间,但她不仅在非洲丛林深入下来,而且取得了惊人的发现。她掌握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第一个揭开了黑猩猩神秘王国的奥秘,弄清了黑猩猩群体内部的复杂结构,它们的亲缘关系、等级关系。她发现黑猩猩有许多和人类相似的行为,其中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日后进行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古道尔对黑猩猩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曾经说过:“当我看见有些医学科学家实验用的关在笼子里的猩猩或猴子时,就产生在波兰参观纳粹集中营时的感受。”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能使人对感兴趣的职业给以特别关注和一心一意的想往,并加以选择。
所谓职业兴趣就是劳动者对某种类型的工作十分关注并被吸引的特殊个性倾向。一旦从事于这一职业,就会积极学习和探索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运用自己的实际能力,调动自己的潜在能力搞发明、创造,以至于如痴如醉地沉迷于一世。所以,兴趣是造就成功的一个动力。例如,美国的穷画家莫尔斯对电学博士杰克逊从巴黎带回的一块电磁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丢掉了美术,拜电学家亨利为师,历时12年,战胜了贫困和艰难,积极探索,终于在1844年发明了电报机。生物学家达尔文对甲壳虫的痴迷,使他最终写出了影响整个世界的《进化论》。
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够影响以后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和取得成功的可能。只有对某项职业有兴趣才会热爱这一职业,才能激发求知欲和创造力。因此,职业兴趣是我们选择职业的一个重要的依据。职业兴趣类型、特点及其适合职业类型。
1.2.5 职业与价值观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都会受到一定动机的支配,而择业的动机一般都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价值观有时候可能是我们选择职业的关键因素,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不同的人选择同一个职业,价值观可能一样,也可能不同,比如,同样在外企做软件开发的经理,一个人所持的价值观是想让自已和家庭过富贵的生活,而另一个人的价值观则是想将来成立一家软件公司,为中国的软件信息产业做贡献。动机不同或者价值观不同,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也是不一样的。
价值观在职业选择和定位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也称职业意向,是个人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也就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职业价值观的直接反映,是个人对某一职业的价值判断。它对大学生的择业决策和自我定位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
作为人们在选择职业时的一种内心尺度。职业价值观支配着人的择业心态、行为以及信念和理解等;支配着职业人生认知事物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意义以及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设计等;同时也为自认为正当的职业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
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定位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1.职业与金钱的关系
金钱是一种成就的报酬,它是在确定职业价值观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有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将金钱作为首选价值观,从根本上讲这并未有错。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现在拥有的知识、能力、经验和阅历还不足以使其一走上社会就获得大量金钱回报。怀有一夜暴富的心理是不正常的,更是危险的,容易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利用,甚至误入歧途。特别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应理性地降低对金钱的期望值,把眼光放远一些,应尽可能地将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作为在毕业求职时的首选价值观。
2.职业与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关系
职业、个人兴趣和特长是人们在择业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确定职业时,一定要考虑它是否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相适应。据调查,如果一个人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有80%的人难以在他选择的职业上成功;而如果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则可以充分调动人的潜能,获得职业发展的源动力。选择一项自己擅长的工作,往往会事半功倍。
3.职业价值观的排序与取舍的问题
职业价值观的特性决定人们不会只有唯一的职业价值观,人性的本能也会驱使人们希望什么都能得到,但在现实生活中“鱼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既然是选择,就要付出代价,只有舍,才能得。所以,要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排序,找出你认为最重要、次重要的方面,并提醒自己不可能什么都得到。否则就会患得患失,终其一生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更谈不上职业生涯的成功和对社会的贡献了。
4.职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个人只有在工作中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要忽略择业中的个人因素,只去尽社会责任,这样不但不利于个人,对社会也是损失。例如,让一个富于科学创造力、不善言辞的学者去从事普通的教师工作,可能使国家损失一项重大的发明,而社会不过多了一个也许并不出色的老师。同时,也要反对只为个人考虑、毫不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职业价值观。
5.淡泊名利与追逐名利的关系
当一个人有了名利才有资格去谈淡泊,没有名利说淡泊那叫“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名利是人的欲望使然,欲望可以使人成就大的事业,也可使人自我毁灭。以合理、合法、公正、公平的方式追名逐利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对社会都会有益,但它需要一定的度,该知足时则知足,该进取时则进取。
1.3 职业规划
案例1-6 策划你的一生
中学毕业之际,比尔·拉福就立志经商。他的父亲是洛克菲勒集团的一名高级职员,父亲的生活熏陶了年少的拉福。拉福的父亲在商界摔打了多年,对商海中的事务了如指掌,深谙其中奥妙。他发现儿子有商业天赋,机敏果断,敢于创新,但却很少经历过磨难,没有经验,更缺乏知识。于是,拉福父子进行了一次长谈,共同制定了计划,描绘出职业生涯的蓝图,拉福听从了父亲的劝告,升学时并没有直接去读贸易专业,而是选了工科中最普通的专业——机械制造。这招棋很绝妙,因为做商贸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在贸易中,工业商品占据绝大多数,如果不了解产品的性能、生产制造情况,很难保证贸易的收益。因此,具备一些工科的基本知识是经商的先决条件。况且,工科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培养,它还能帮助你建立一套严谨求实的思维体系,训练你的推理分析能力,使你有一种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这些素质对经商帮助极大。比尔·拉福就这样在麻省理工学院度过了四年。他没有拘泥于本专业,还广泛接触了其他课程。学习了许多化工、建筑、电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在他后来的商业活动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大学毕业后,比尔·拉福没有立即投入商海。按照原先的设计,他开始攻读经济学的硕士学位。商业毕竟不是工业,这是一种经济活动,有其本身的规律与特征。现代商业不再像古代阿拉伯人做起来那么简单了,无论是程序上,还是规则、内容上都相当复杂,需要进行专门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通过商业活动来进行,不了解经济规律,不学习经济学的知识,很难在商业领域内立足。于是,比尔·拉福又考进芝加哥大学,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经济学硕士课程。这期间,比尔·拉福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深入了解了经济规律,懂得了商业活动的社会地位、作用,搞清了影响商业活动的众多因素。他还特意认真学习了有关的经济法律。现代商业活动中法律充当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没有法律保证,现代商业将陷入一片混乱。他更注重学习微观经济活动的管理知识,而不把主要精力用来研究理论经济学,那是职业经济学家的工作,他志不在此。因此,比尔·拉福对会计、财务管理也较为精通。这样,几年下来,他在知识上完全具备了经商的素质。
比尔·拉福拿到硕士学位后仍然没有投身商海,而是考了公务员,去政府部门工作。原来,他的父亲,这位老谋深算的商业活动家深知,经商必须有很强的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在商业活动中异常重要,要想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必须深知处世规则,充分了解人的心理特征,善于与人交往,能够给人以良好的印象,使人信任你,愿意与你合作。比尔·拉福在政府部门一干就是五年。这五年中,他从稚嫩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老成持重、不动声色的公务员。他在后来的商业生涯中,从未上当受骗,这都归功于他在政府的五年锻炼。此外,他通过那五年的政府机关工作,结识了一大批各界人士,建立起一套关系网络,他非常善于利用这些网络,为他提供丰富的信息,提供许多便利条件。这对他后来的成功帮助极大。
五年的政府工作结束之后,比尔·拉福已完全具备了成功商人所需的各种条件,羽翼丰满了。于是,他辞职下海,去了父亲为他引荐的通用公司熟悉商务。又经过两年,他已熟练掌握了商情与商务技巧,业绩斐然。这时候,他不再耽搁时间,婉言谢绝了通用公司高薪挽留,跳出来开办拉福商贸公司,开始了梦寐以求的商人生涯,正式实施多年前的计划。功夫不负苦心人,比尔·拉福的准备工作太充分了,他几乎考虑到每个细节,学会了商人应学的一切。因此,他的生意进展异常顺利,拉福公司的成长速度出奇的快。20年之后,拉福公司的资产从最初的20万美元发展为2亿美元,而比尔·拉福本人也成为一个奇迹,到处受人尊敬。
比尔·拉福到中国进行商业考察时接受了记者采访,谈起他的经历。比尔·拉福认为他的成功应感谢他父亲的指导,他们共同制定了一个重要的生涯方案,这个生涯设计方案使他最终功成名就。
1.3.1 职业生涯与规划
1.职业生涯
所谓职业生涯,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并采取具体措施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简单地讲就是指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和训练开始,到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工作,直至职业劳动结束,离开工作岗位为止的职业发展过程。
职业生涯是个体行为发展的独特历程。每个人家庭出身、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个性类型、教育经历、价值准则、工作能力、成功期望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其职业理想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也有差异,因而职业生涯自然会有差别。
职业生涯的实质是个人一生中的工作经历。不同的人,职业生涯长短期限是不一样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就反映了要把职业生涯延续到生命终止的英雄气概。同一个人,职业生涯也是有阶段的,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在人生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职业生涯是发展的过程,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现在所处的位置,而是迈出下一步的方向。
职业生涯的内容是多样的,不仅表示工作时间的长短,而且包含职业发展的内容、形式、阶段以及职业的转换等。一个人的职业和工作对其生活往往有决定性的影响,职业会涵盖人生的方方面面。同时,个人的职业生涯也是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职业生涯是个人生活的主体,在其全部生涯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按照人生的不同阶段,在其职业生涯中,也可以相应地分为不同发展时期。
(1)探索期。这是从事职业技能学习和等待就业的时期,主要是发展职业想象力,形成职业意向,作好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准备。由于每个人的自身状况和受教育程度不同,这一阶段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从15岁开始,延续到18~22岁左右,少数人时间更长。
(2)选择期。这是每个人转变为社会现实劳动者的过程。开始认真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试图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同某一职业匹配起来。往往要结合个人和社会需求两方面进行双向的选择,开始进入职业生涯,但是还处于职业变换过程中,最初的选择可能会重新界定。在经过若干次挑选以后,一个比较恰当的职业被选定,逐步走向稳定的工作状态。一般在30岁以前完成这一阶段。这是职业选择的第一步,是人生的重要环节。
(3)适应期。职业生涯与学生生活是有比较大差距的,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际关系的调整、社会氛围的不同等,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和氛围,掌握新的工作节奏和组织规范。随着时间推移,就会融入新的职业生涯中去。这个阶段一般比较短。
(4)成熟期。这是多数人工作生命周期中的核心部分,是劳动者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效益、取得成就、获得承认的时期。一般职业的变动比较小,个人职业创造力处于最高状态,是做出成绩的最佳时期。
(5)衰退期。这是临近退休的阶段。随着健康状况和职业能力逐渐衰退,权力和责任也不断减少,个人逐渐退出职业生涯。
2.职业规划
案例1-7 举重冠军做搓澡工
曾获得4枚全国举重比赛金牌,打破过一次全国纪录,一次世界纪录的邹春兰,如今在长春一家浴池做搓澡工,每搓一个澡收费5元,邹春兰能得1.25元,一个月下来,挣的钱不到500元。
不只是昔日的全国冠军如今当起了搓澡工,也不仅有曾经的省队女排队员如今沦落在街上卖报纸,西方的许多明星运动员在退役后一个个穷困潦倒、失魂落魄。在我们周围,曾经风光、曾经耀眼的职业明星如今辉煌不再默然沉寂的人随处可见。多少曾经纵横职场的白领丽人,年过30以后,找工作成了“老大难”,只能做家庭主妇!多少天之骄子,曾经进大公司、拿高薪,35岁以后,却一步步地走下坡路!
我们是否应该对“走一步算一步”的职业状态敲一个警钟?!
邹春兰在比赛中拿不到好成绩时,拿了8万元的补偿就走了,既没有想好以后做什么,更没有做好今后要从事的职业的准备。
对比之下,曾经也是运动员的施瓦辛格,却走过了健美冠军、电影明星、加州州长这样一个不断超越、持续发展的职业轨迹。为什么施瓦辛格的职业能够持续发展而没有像许许多多中外运动员那样如一个耀眼的彗星一样迅速地陨落?
施瓦辛格在20岁获得第一个健美冠军之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他没有沉浸其中而止步不前,他确立了自己的下一个目标:进入电影界拍大力士影片。第二年施瓦辛格就来到美国,追寻自己的这个梦想。他清醒地认识到健美运动员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职业,健美运动员只是自己成为一个动作明星的敲门砖,是职业发展的第一步。
施瓦辛格在美国面临语言不通的巨大障碍,一边继续从事自己的健美运动,一边积极寻找机会进入电影界。两年后,他史无前例地获得三项健美冠军;同一年,他出演了第一部电影。一开始,施瓦辛格转行并不成功,最早几部影片上映之后,他被影评人无情地评论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无聊的演艺界门外汉。他说“在很长时期里,我很努力地上表演课、发音课、纠正口音、上演说课,所有这些我都非常努力”。他还一边打工,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大学课程。
评议: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但人生真正的成功来自于良好的职业规划,来自于在心中确立坚定的职业目标和长远的职业规划,并一步一步地努力去实施。成功没有标准的道路。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天赋。我们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跑道。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的职业,才能可持续地成功发展。只看眼前的得失、只有一时的成功是必然的结果。
职业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其职业生涯也是多样的。无论是只从事一种职业还是历经多样的选择,每个人都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稳定工作,因而做好职业的设计规划是十分必要的。职业规划不是社会或者学校对个人的要求,也不是强加的方案,而是个人主动的行为。它是在个人内心的愿望、自身的实际情况、职业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制订的实施计划,是完全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方案。
(1)职业规划的类型。职业规划不仅包括了就业前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包括了就业后的职业调整规划。按照职业规划的时间跨度,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为短期规划。短期规划是指3年以内的规划,主要确定近期目标,规划近期应该完成的任务。例如,熟悉新单位的环境和规则,融合到新文化和氛围中,与新同事和周围人进行交流沟通。它可以是明年的工作目标,也可以是下个月的工作任务,还可以是下一周的工作方案,甚至包括明天亟需要做的几件事情。短期规划可以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局面。
第二种类型为中期规划。一般为3~5年内的职业目标和任务,这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生涯规划。例如,成为部门负责人,完成特定业绩,以及为完成目标而参加培训等。这样可以把长远规划进一步分解,增强可操作性。
第三种类型为长期规划。一般指5~10年的规划,主要设定较长远的目标。例如,在35~40岁时要达到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措施。太长远的目标容易让人看不到希望,而10年左右的时间足以成就一桩事业。
第四种类型为人生规划。人生规划是指整个人生的规划设计,一般为40年左右。从个人进入大学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始,到离开工作岗位为止。主要设定人生总体的发展目标和计划。
对青年学生来讲,职业规划主要是指中短期职业生涯的规划,也就是在毕业之后5~8年间的人生安排和打算。当然这种安排也要和自己人生的长远目标相一致,不能脱离人生发展总体规划的轨道。
(2)职业规划与职业成功。对不同的人而言,需求不同,目标各异,成功的标准也不一样。有人以获得金钱财富为成功,有人以得到地位和声望为成功,有人以勤奋工作得到认可为成功。无论要取得什么样的成功,都需要事先有一个周密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不打无准备之仗。丹尼斯·魏特利说过:冬天计划,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割,原本成功并不神秘,只不过该计划的计划了,按步而行,成功必会适时而至。
人们常说:一个人放对了地方就是人才,放错了地方就变成蠢才。天生我才必有用固然不假,但关键是要找到其用武之地才能走向成功。在我们考察成功者的经验和失败者的教训时,我们会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职业生涯并非是一条平坦的直线,相反,它是周期性的、曲线型的。在职业生涯的波涛起伏中,它的上升呈一种螺旋式的轨迹。要通过螺旋式上升逐步走向成功,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准确定位职业目标。进行职业规划,首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职业发展进行合理定位。在职业定位时,既要从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出发,也要注意市场的需求,避免供需矛盾。因此,进行职业规划必须分析职业行情的变化趋势,首先考虑社会需求和自己的能力,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意愿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规划。
第二,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这是一个复合的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深度,同时还需求通用化和灵活多变的各种技能。从个人的角度讲,我们自己不能单纯沉湎于过去狭隘的专业领域,而要广泛涉猎,继续接受教育,巩固自己的基础,增强适应性,以求左右逢源之效。现在有许多跨学科、跨专业、主辅双修的人才,正是宽口径战略的表现。
第三,拥有自己的独门绝活。在今天这种多元化的社会里,要取得个人的职业成功,就必须拥有独门绝活,独辟蹊径,人无我有,人有我专,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把握机遇,实现飞跃。一位在外企工作多年,现已经在某跨国公司担任要职的女士说,她有一个成功心得,就是每5年跳一次槽。这种跳槽不是盲目的,也有别于为生存而奋斗的四处求职,而是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跳槽。每一次跳槽,她涉足的领域就开阔一次,得到的职业培训就丰富一些,之后职位就升高一级,薪水也随之上涨。因为她懂得成功是螺旋式上升的,因此就没有停留在一家公司、一个职位上,而是随着自己经验的积累、技能的增长而选择不同的机遇,最终得到综合而全面的素质培养,实现了螺旋式的上升。
3.职业规划的原则
(1)承认现实,着眼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实处境,例如,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往往会制约我们的职业规划和选择,但并不等于就不能发展,只是道路可能更艰难和曲折一些。曾经有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放弃了上高中而进入中专学校学习。参加工作以后,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在获得本科文凭后,考上研究生,成为一名电脑专家。因此,在职业规划中,可能需要先服从现实的要求,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但是同样可以着眼长远的发展,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就需要我们做出不同的职业规划,走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之路。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热门职业和发达地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那么就应该换一种思路进行职业规划。那些别人不愿去的地方,人才缺乏的单位也许可以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前景,甚至会加快成长的步伐,比别人更早做出成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暂时的逆境和曲折,更加能够锻炼一个人的职业品质,促进一个人的职业成功。
(2)自我认识,独立决策。职业规划是对个人未来职业的设想和安排,是个体性的发展规划,必须建立在清楚的自我认识基础之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志向和能力水平有比较全面的评估。否则做出的规划就可能是片面的、不合适的。当然这种认识也可以来自周围人们对你的看法和了解。但是在做出最后判断时,一定要头脑清楚,独立分析和决策。因为别人的价值观和考虑问题的角度和你不一样,别人所想的并非你所要的。例如,家长可能希望你进入政府机关当一名公务员,但你可能更愿意在技术领域做出成就。朋友可能希望你到金融单位工作,可你也许更愿意当一名教师等。所以一定要自己拿定主意,不然等到后悔的时候可就悔之晚矣。
(3)利益兼顾,发挥优势。利益结合原则是指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应该考虑到社会、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寻求三方面利益的结合点,来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策划。就个人来说,职业首先是谋生的手段,因而顾及个人预期收益的最大化是必要的。经济收入、职业稳定、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不容忽视的。从单位来说,引进人才是为了从事某项特定的生产劳动,个人规划如果偏离了这个基本方向,就会导致单位的不满,甚至会因此失去工作。同样,职业规划也要服从社会需求的大局,要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在社会分工的体系内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道路,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孤立地进行“自我规划”。
发挥优势是指在规划职业未来时,综合考虑自身素质、知识、技能,重点在某一优势方面进行选择和规划。这不仅体现人尽其才的要求,也能够更好地完成职业任务,体现对工作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在学校期间就要学会分析和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着重加以培养和提高,做到心中有数,到职业规划和选择时就会不慌不忙,沉着应付。
1.3.2 职业锚
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埃德加·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
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明确自己擅长所在及其发展的重点,找准符合个人需要和价值观以及个人特质的工作,经过多次的选择和比较,寻找到的职业定位。一个人对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以及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到底是什么。
1.职业锚的作用
职业锚作为人们内心深层次价值观、能力和动力的整合体,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与工作生命周期中,在个人与组织的事业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职业锚能够清楚地反映个人的价值观与才干,也能反映个人进入成年期的潜在需求和动机。职业锚定于某一锚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他真正认知自我的过程,认识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才干,自己最需要什么。通过对职业锚的认识,找到自己长期稳定的职业贡献区,从而决定自己将来的主要生活与职业选择。
(2)确定职业目标,发展职业角色形象。职业锚清楚地反映出个人的职业追求与抱负。例如,技术型职业锚的人,其志向和抱负是在专业技术方面有所成就,有所贡献。同时,根据职业锚可以判断个人达到职业成功的标准,例如,对管理型的雇员来说,他衡量职业成功的标准是能否升迁至更高的管理层,获得更大的管理机会。因此明确自己的职业锚,可以帮助个人明确职业成功的标准,职业成功要求的环境,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发展自己的职业角色形象。
(3)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职业锚形成后,个体便会从事相对稳定的职业。早日认清自己的锚位,将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而且擅长的工作,在所在行业中赢得更多发展空间。通过工作经验、知识与技能的积累,职业技能将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也随之增加。
2.职业锚的类型
职业锚在职业规划过程中非常重要。它是以人们实际的生活工作经历和他人的反馈为基础形成的。即使面临非常困难的状况,职业锚在职业规划和选择的过程中也不会被放弃。所以它可以解释人们与公司之间是如何以及为什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就意味着人们不会放弃目前的工作,而转换到一份不能满足职业锚需要的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