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获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将编辑《软件构件技术——中国实践之路》文集,收集、遴选了来自中国软件产业界的24篇文稿,从孵化器和企业两个视角,介绍软件构件技术在中国应用和推广的过程、成果和经验。作为中国从事软件技术研究开发,并致力于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科技工作者,我特别关注能通过软件工程技术提升软件产业能力。透过本书,我看到了中国软件企业在采用先进软件技术方面的进步与成长,他们积极实践、总结经验、分享心得并不断进取,这对于促进构件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提升企业能力很有意义。因此,我欣然应邀作序。
由于长期从事软件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经历并见证了我国软件技术和产业从无到有,从弱渐强的过程,我想以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轨迹为线索,简单回顾中国软件发展的历程,展望未来前景,并以此代序。
我与软件工程结缘还要从1979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的一次中美科学家研讨会谈起。当时,一位美国教授谈到了软件危机和软件工程,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深思。进入20世纪80年代,高质量、高效率的软件开发已成为国际研究的重要领域。基于长期研发操作系统这一复杂软件系统的经历,我认识到,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将是软件系统研发的关键。为此,中国计算机学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首届软件工程研讨会,介绍了软件工程,倡导软件工程研究。
我国科研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依靠自主创新,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的代表性工作包括:南京大学徐家福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软件自动化系统、中科院唐稚松院士及其团队研发的XYZ系统、中科院董韫美院士及其团队研发的MLIRF系统,等等。我则主持了由北京大学牵头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
青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西王母的信使,赤首、黑目、三足(《山海经》记载),专司西王母与人间信息的传递。最初,项目专家组为“七五”科技攻关成果取名为“青鸟”,正是希望借此美好寓意,为我国软件产业的起步和腾飞作出贡献,不断推动产业的发展,“青鸟工程”也由此得名。“青鸟工程”受到国家多个五年计划的支持,研究软件工程化、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环境,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共性技术支撑。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83年到1995年,主要是围绕结构化和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研制了“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系统”系列;第二个阶段从1996年一直延续至今,主要探讨基于构件/构架的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研制了“基于构件复用的软件生产线系统”系列。青鸟工程是全国软件界的大联合、大会战的成果,如青鸟Ⅰ型由10多个单位100多名科技人员联合攻关,“八五”期间的青鸟Ⅱ型发展到了22个单位,330多名科技人员。青鸟工程近30年的实践,集中体现了我国软件工程研究从跟踪到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过程。
除技术研究以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十余年来,“青鸟工程”延续下来的软件技术团队一直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针,通过技术讲座、技术咨询等方式面向企业推广和应用构件技术。例如,自2005年以来,北京大学与各地的863孵化器合作,建设了覆盖全国13个城市的技术辐射网络,建立公共软件构件库8个,收集整理可复用构件60000余个,自主产权的构件数量超过4000个,构件库用户超过10000家。软件构件技术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孵化器这一技术转化渠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软件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应用构件技术把“从零开始”构造的手工作坊式软件开发改造为基于标准“零件”(构件)组装的工业化生产,从而大幅提高竞争能力。又如,复旦大学在上海的多家软件企业中开展了大量构件化开发工具与平台的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累计帮助10家企业装备企业构件库,在4家企业推广12项构件化开发工具,辅助企业建立10个特定领域软件开发平台等。
回顾发展历程,我深切地感受到我国软件产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无数软件人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长足进步,本书中所列举的软件企业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就是我国软件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例证。然而,我同时也意识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的全球化变革,我国软件产业由于核心关键技术不足,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要从软件大国成长为软件强国,就必须建立起自主的软件核心关键技术体系,形成一批面向领域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软件企业集团。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中国软件人仍需加倍努力。我欣喜地看到,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长足发展,对软件产业这一战略型新型产业的未来也充满信心。我衷心祝愿,我国的软件产业繁荣昌盛!
是为序。
杨芙清
2012年3月20日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