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数字出版概况和发展
1.1.1 什么是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的含义是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渐深化的。
《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数字出版就是用数字化(二进制)的技术手段从事的出版活动。”该定义认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区别并不在于出版介质,而在于出版技术,只要采用了数字化的出版技术,无论最终的出版物是传统出版物还是电子出版物,该出版活动都属于数字出版。
学者张立在《数字技术与数字出版》一文中指出:“从广义上说,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该定义不但强调数字技术是数字出版的本质特征,还进一步明确了数字出版的业务范围。
《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在进一步阐释了数字出版概念的同时,还指出,“它包括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的全部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包括新兴的数字媒体”,该报告不但划定了数字出版的边界,还指出了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和新兴的数字媒体产业已开始出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出政发[2010]7号)》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网络等。”这一结论针对数字出版发展的实际状况,对数字出版的内涵及外延都做了相关界定,使得范围更加明晰,概念更加清楚。
1.1.2数字出版在我国的发展
虽然以纸质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图书仍在当今的出版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出版领域的逐步深入,数字出版在我国出版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十一五”期间,中国数字出版的产业形态基本显现,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从2006年至今,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情况如下:2006年为213亿元,2007年为362.42亿元,2008年为556.56亿元,2009年为799.4亿元,2010年为1051.79亿元,2011年为1377.88亿元。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总收入比2010年增长31%,增长势头强劲。
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可以从技术、需求、市场和政策等几个方面来理解。
1.技术推动
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出版产业也不例外。传统的印刷出版技术限制了出版物的形式,纸质出版物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出版产业最主要的产品。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数字化技术逐步开始在我国的出版产业得到广泛应用,出版流程中的创作、编辑、发布、出版等都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出版单位能够为用户提供的出版物形式也从单一的纸质出版物增加到光盘、CD、电子书等各种形式,用户不但可以获得纸质出版物,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电子书阅读器、手机等设备获取数字化出版物。数字出版不但利用数字技术改变了出版的生产过程,更改变了出版物本身,对出版产业带来深远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以数字多媒体为表现形态的电子出版产业,特别是一大批传统书刊出版单位,利用电子出版物这一载体,实现了传统纸质媒体向数字媒体的延伸。
从技术推动力的角度看,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近年来,我国在数字出版技术方面的研究日渐深入,跨平台阅读技术、结构化版式技术、MPR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内容结构加工技术、云出版服务技术等数字出版关键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卫星数字发行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等重要领域都在进行研究,这些新的数字技术的发展是推动数字出版迅猛发展的技术基础,对数字出版产业升级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需求引导
出版业要获得持续快速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数字阅读终端销量均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中国大陆地区的销量更是超过全球平均增幅,一个庞大的新兴数字出版消费市场正在形成。由于出版形态的多元化,出版媒介越来越多样化,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读者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大。具体来说,越来越多的读者希望及时获取海量的、便于检索的、交互式的信息服务。据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5.13亿人,手机网民总数达到3.56亿人。网民规模的不断增长,带来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数字阅读消费需求的日益旺盛,数字化阅读方式渐成主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九次国民阅读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的公民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6%,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接触率为38.6%,数字阅读方式趋向多元。除了基于互联网的各种电子图书、数字报刊、网游动漫等之外,还有基于以手机和各种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数字出版物,大大丰富了人们多样化的阅读体验和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为了满足不同读者在不同时间空间、不同阅读终端、不间断阅读的需求,出版传媒企业、技术提供商、平台运营商等多方合力,促进了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直播卫星网等多网覆盖、技术先进、传输快捷的数字出版产业的迅速发展。
3.市场竞争
数字出版不但能大量降低有形生产成本,而且还能简化传统出版流程,实现一种选题资源多种出版形态。出版单位可以充分利用多年积累的大量内容资源,有效地规避风险,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目前,大部分出版业务流程已经完全数字化了,按需印刷的成本也已经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许多出版单位将数字出版作为其改革的重点,加快向数字化转型的力度。总的来说,我国大多数以图书、报纸、期刊出版为主的传统出版企业基本完成了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改造,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基本完成了生产流程的技术升级,部分印刷企业引进先进的数字印刷设备开展按需印刷业务,出版物分销机构也实现了销售流程的数字化。不少出版企业还加大了与技术开发商、渠道运营商等的合作力度,共同开展数字出版业务。
在数字出版市场上,数字化技术企业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数字化技术企业在发展的初期,主要依靠其技术优势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引领作用,靠提供数字化技术来获取市场份额,但这些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提供数字化技术,而是逐步涉足内容产业,不断提升在数字出版产业中的地位。
此外,在数字出版时代,信息资源规模庞大,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对数字内容产品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数字出版需要对内容资源进行实质性再造,做进一步加工处理,此时内容加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内容加工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除了出版企业自身建立内容管理系统,以及搭建内容管理平台外,专业化的数字出版加工企业也在市场中应运而生,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上述各主要参与方的激烈市场竞争也是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政策支持
除了行业自身的努力外,我国数字出版业的高速发展还得益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2006年,国家先后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三个重要的规划都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出版、印刷和复制,以及发展新媒体列为科技创新的重点。2009—2011年,政府又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数字出版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为加快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全国形成10家左右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建成5~8家集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海量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形成20家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并提出加快在数字出版领域组织一批重大工程、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研发一批重大技术、开发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的重点任务,带动和提升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长。
总的来说,近年来数字出版产业正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出版单位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出版业正在以加速度的方式向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正在成为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