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数字逻辑基础
1.1 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
自从人类发现了电现象,模拟电路就诞生了。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20世纪初有了电子管,从此模拟电路能够完成功率放大、产生振荡等功能。结合模拟电路理论,模拟电路可进行算术运算、微积分运算,以至于最终造出了模拟计算机,实现了当时人们进行计算机仿真的愿望。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军事和民用科学研究迫切需要进行大量快速计算,模拟计算机则表现出显著的局限性,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主要表现为:(1)体积庞大、笨重、功耗高。电子管是在气密性封闭容器(一般为玻璃管)内利用电场对真空中的电子流作用以获得信号放大或振荡的。复杂的电路中,众多电子管在一起,必然体积庞大。虽然在出现晶体管后,模拟电路的体积大大减小,但是相对于集成电路而言,模拟电路在体积和功耗上仍然是不可比拟的。(2)可靠性差,容易受干扰。模拟电路的干扰源较多,如电压不稳定、元器件之间的耦合和非线性等。(3)模拟电路的数值计算能力弱,不能满足科学计算的需要。
数字技术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有了工程应用,比如电报就是一个简单的二值数字系统。1846年,英国数学家George Boole创立了布尔代数,从此数字逻辑电路有了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为数字技术的后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数字电路最初也经历了电子管时期,由电子管的导通和截止来表示数字信号。1946年出现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就是以电子管为基本元件制成的。但是,由于当时电子管性能指标的缺陷,这台计算机故障频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的突破,晶体管诞生了。由于晶体管体积小、功耗低、工作速度快、工作寿命长等特点,数字电路的体积大大缩小,有了小规模数字电路。从此,数字电路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集成电路,可以把成千上万的晶体管、电阻等元器件制造在一块面积很小的芯片上,并且价格大幅度下降,性能大幅度上升,数字技术开始进入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中。20世纪80年代后,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技术日渐成熟,工作性能等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诞生了微处理器,除了在各学科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外,还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与人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数字技术伴随着人类迈进信息社会。
回顾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相比,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1)集成度高、功耗低、计算能力强;
(2)抗干扰能力强,工作性能可靠;
(3)功能多样化,适应性强。
环顾身边的各种电路与系统可以发现:很少有系统是由全模拟电路构成的,也很少有系统是由全数字电路构成的。一般来讲,在一个系统中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会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共同完成设计者指定的任务。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联系纽带是模数(A/D)、数模(D/A)转换。形象地说,模拟电路、A/D转换、数字电路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鸡蛋来表示,模拟电路是蛋壳,数字电路是蛋黄,而A/D转换是介于蛋壳与蛋黄之间的蛋清。三者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