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称会计的基本假设,是指组织正常会计核算工作的前提条件。会计核算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要使会计核算工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必须对会计工作提出一定的前提条件,从而使会计工作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2.1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和组织。该特定单位和组织发生的经济活动是会计核算的范围,需区别于其他单位、组织的经济活动和特定单位所有者拥有的其他单位、组织的经济活动。例如,甲同学毕业后任职于A公司财务部,甲会计的核算范围是A公司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会计主体是A公司,其他公司如B公司或C公司等的经济业务都不在核算范围之内;A公司的所有者若开设其他公司和企业,其他公司和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也不在甲会计的核算范围之内。
作为会计主体的特定单位,可以是一个法人单位,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一般而言,法人单位一定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单位。如某公司的分公司可以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但分公司不属于法人单位。
1.2.2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假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是无限期地持续下去的。持续经营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按照现在的形式和既定的目标无限期地继续下去,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这样才能够认为资产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固定资产的价值才能够按照使用年限的长短以折旧的方式分期转为费用。
如果说会计主体作为基本前提是一种空间界定,那么持续经营则是一种时间上的界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随时会发生兼并、被兼并、被收购和清算等。如果企业处于清算期间,会计核算的方法就会和正常运行的企业有异同。例如,当会计人员为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编制会计报表时,其厂房、建筑物及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都是按历史成本入账的,而不是按企业如果解散、解散时的清算价值入账。因为企业购置各种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以求获得经济效益,而不是为了转让或者出售。所以需要持续经营的假设作为所有会计主体核算的前提条件。同时,作为所有者,都希望企业能持续地经营下去,现实中大部分企业也是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运营的。
1.2.3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从持续经营假设引申出来的,企业的经营活动从时间上来看是连续不断的,但会计为了定期确定损益和编制财务报表,及时为使用者提供信息,就必须人为地将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划分成若干期间。这种为了会计核算的需要而人为划分的、相等的时间单位,称为会计分期。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称为会计中期。我国的一个会计年度是指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实际工作中还可以分季度或月份进行结账等工作。由于会计分期的出现对会计核算有重要影响,而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形成了应收、应付、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应收账款等。
1.2.4 货币计量
货币核算是指会计主体在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主体的一切经济活动是会计核算的范围,经济活动的判断标准即是否能用货币这一尺度计量,凡是能用货币计量的就属于核算范围,反之就不属于会计核算范围,也不属于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
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如果没有货币,不同实物之间是无法比较的。在货币计量前提下,我国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在有多种货币存在的条件下,要将有关外币用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以此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向外编送财务报告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