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十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许多地方政府领导、部门领导乃至企业领导都曾经对我这样说:“我不懂计算机,不懂信息技术,但是又要我来管信息化工作,我只能把它交给技术专家们,听他们的。”我告诉他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个总理叫克里蒙梭,很强势,人称“老虎总理”。他有一句名言:“战争太重要了,不能交给将军们。”我把这句话改动了一下,说:“信息化太重要了,不能交给技术专家们。”“你们很多人都管过工业,而且管得得心应手,我相信你们也不一定懂得很多工业技术。一个地方有很多工厂,你即使只懂得某些工业技术,不懂得所有的工业技术,但你为什么能管好呢?因为你能跳出技术来管工业,同样你也可以跳出技术来管好信息化,关键是要从目的出发,从问题入手,不要掉进技术的‘陷阱’里”。当然,信息化有它的规律,每个人都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信息化发展那么快,不学行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技术专家们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他们不能代替领导的战略决策作用。做什么不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不是由技术人员来决定的。信息化提出“一把手工程”就是这个道理。从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的角度我们提出有如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大规划,小起步,重视规划,但又不要套死在规划里。信息化建设要有一个大的规划,既要长远谋划,又要有战略定位,但是实施要有突破口,从小起步,样样都重要,样样都要做,则很难成功。从小起步,容易成功,然后总结经验,进行推广,也容易激发其他人的热情,增强后续工作的信心。规划很重要,但是技术在不断变化,情况在不断变化,规划也要跟着修订,不要套死在规划里,况且也不能保证原来规划的水平就是最高的。在规划的框架下,发挥实施过程的创造性(但不是随意性)是很重要的,这是信息化项目的特点。

(2)确定有限边界,实现预期目标,不要贪大求全。信息化项目往往有一个容易成功的边界,把它叫做“死亡边界”,硬要冲过这个边界就可能失败。不过这个边界不是固定不变的,项目发展到一定时候,成功的范围就会扩大。例如,有一个政府机关开发了公文处理信息系统,功能很好,但是一年过去了都无法用起来,找我们一起来讨论该怎么办。我对他们说:“你们这个系统很好,但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你们的系统一定要领导带头在网络上办理文件审批才能行得通,但是目前做不到。不妨先试着做到部门以下人员网上办公,然后在条件成熟时再扩大到主要领导。”他们采纳这个意见,结果系统就运转起来了,效果也很好,办文快了,文件又不需要重复输入,更重要的是办文过程可以全程跟踪,最后存档、查询都很方便。又如,一些地方开发的公安出入境网上审批系统,应用效果很好。但是,如果一开始就一定要建在互联网上,很可能就失败,因为网络信任体系无法保证,所以在开始时网络只连接到大厅里的终端,但第二次办证就可以延伸至互联网了。还有许多专家学者强调公众服务一定要建在互联网上,我的看法是未必可行。要看什么情况,有些业务可能先在大厅专用终端上实现也未必不好,银行业务就是例子。银行信息化不一定都要在互联网上实施,老百姓到储蓄所享受联网业务处理,实现通存通兑和资金划转也未必不是大大的进步,而且用户更放心,条件成熟再扩大到互联网。所以,认清这个成功(死亡)的边界很重要,不要贪大求全,过于追求完美。

(3)抓住特色,抓住亮点,自己创造经验,不要迷信别人的经验。信息化建设最容易入门的方法就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不要迷信别人的经验,要自己创造经验。各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目的和意图也不可能一样,要想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抓住自己有特色的东西。你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你最想做好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再研究如何结合信息化来做,把它做得更好,做出亮点来。很多事情用传统的方法来做已经很难突破了,因为许多传统方法,前人都做过了,但是用信息化的方法可能就是创新,就可能突破,就有创举。例如,广东全省开展的电子监察工作就被认为是政府监察工作的一个创举。

(4)有钱有有钱的做法,没钱有没钱的做法。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的组织协调引导,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和发挥社会的力量,利用市场的力量来建设。不少地方领导觉得政府没有那么多钱,不敢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想法。实际上,政府的组织、号召比政府的投资更重要,很多政府投资的信息化项目并不成功,但是政府协调引导的社会化建设项目却能成功。有钱有有钱的做法,没钱有没钱的做法。例如,美国的亚利桑那州颁发汽车驾驶证,每一个驾驶证州政府要付出6.6美元的成本,几年前,州政府决定把这个发证工作通过信息化来实现,但政府不打算为建设这个信息系统拿一分钱,全权委托给IBM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条件是每发一个证,IBM收取1美元费用。结果这个信息系统很快就建成并投入使用。使用后,政府的成本从原来每一个驾驶证6.6美元降到了1.6美元,一年可以节约170万美元;居民领证从原来平均排队等待45分钟,降到现在只需上网3分钟;IBM也从这个系统中获得可观的利润,政府、居民、IBM公司三方皆大欢喜。信息化的很多工作可以利用社会、市场的力量来做,关键是要打开思路,多想办法。

(5)应用是主导,面向应用的资源整合是关键。信息化建设应用是主导,一切围绕应用展开。因此,业务是第一位的,不要让技术取代业务的地位。无论建设什么系统都首先考虑真正是作什么用的,要解决什么问题。不要简单地听专家们说这个东西有多重要,有多大作用。过去,就有不少人对政府建议说,信息资源开发很重要,应该要建立这样或那样的数据库。道理很正确,但是没有认真考虑这些数据库有什么作用?谁会使用?怎么使用?靠什么来维持系统的运行?结果数据库变成“死库”。信息资源开发一定要和应用结合起来,通过应用带动信息资源的开发。正如大量需要用煤,人们才开采煤矿一样,不是因为煤是资源就要开采,当然煤资源是有限的,信息资源可以无限,但是,信息大量堆积也就成为信息垃圾山,反而变得无用。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实际上有很多资源是分散的,在重复建设,要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应用水平,信息资源整合是关键,尤其是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资源整合显得更为重要。没有信息资源整合,就没有信息共享;没有信息共享,就没有业务协同,就不可能发挥电子政务的真正作用。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强调信息资源的整合。

(6)善于创造和利用“马太效应”,主动驾驭信息化。在《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中有两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经济学界借用这个术语,把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这种现象称为“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在信息化领域,马太效应尤为明显。例如,美国硅谷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得最好,世界各大信息技术企业都往那里聚集;近年来,上海的高端信息服务业发展比较快,许多跨国企业也都喜欢到那里设立公司。信息化建设要善于创造和利用“马太效应”,前提是必须在信息化建设的某个方面做出特色,做出亮点,吸引人们的注意,然后扩大影响,创造效应,吸引应用集聚、服务集聚、技术集聚、投资集聚、产业集聚。只有善于创造和利用“马太效应”,才能主动驾驭信息化的发展。这才是对地方信息化发展驾驭能力的真正考量。

最后,作为一个归纳,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变革。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过程中,信息化给我们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也带来极大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只有抓住机遇,激流勇进,才有出路。达尔文说过:“自然界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慧的,而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能够发展壮大的也一定是那些能够适应信息化环境变化的群体。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