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要任务
了解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基本内涵之后,就可以结合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战略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要任务梳理出来。各个地方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不一样,信息化的发展基础也不一样,因此,两化融合的任务和工作重点也会不一样。不过,我们可以按照一般的情况归纳为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一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产生的新兴产业;三是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四是发挥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五是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六是以县域经济信息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
(一)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现阶段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它是产品、产值、利税和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最重要的任务。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广泛深入应用,可以促使传统产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依靠物质和能源更多地转向依靠信息和知识,促进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尤其是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三,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部分工业产品的产量占世界份额50%以上,全世界约30%的日用工业品在中国制造,如图3.4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工程院 潘云鹤)
图3.4 我国部分工业产品占世界的比重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呢?我们认为要抓住如下几个重点环节。
一是推进产品开发、设计和创新方面的信息化。重点考虑我们在国际上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领域,如在机床、汽车、船舶、重型机械设备、家电等一系列基础性、支撑性的工业产品上加快推动信息技术的渗透和融合,从而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是我国传统工业产品提升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二是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实现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一方面要实现软硬件等基础生产设备和系统的改造,要高度重视发展装备制造数字化,尤其是推进以数控机床、光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因为这是所有工业生产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是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流程的信息化再改造,在这个层面上,可以大力推广在国际上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
三是推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当前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利润源,尤其是在我国整体物流效率不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实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业务管理能力的需要,也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四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整合和产业园区的优化升级,推动本地区制造业从简单加工装配向深度加工和全过程设计制造方向的升级,推动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主导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
(二)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产生的新兴产业
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和进步并应用到工业化的各个领域必然产生出新兴的产业,这类新兴产业往往具有附加值高、创新能力强、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我们需要抓住机遇,积极培育和发展这类新兴产业。
一是通过信息技术与不同行业技术相互结合,培育出新兴产业并发展壮大成为高增长行业。当前,可以考虑发展一些有基础和发展条件的新融合技术,如新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数字音频视频核心关键技术、软件关键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元器件、平板显示、信息装备设计制造、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等。
二是加快推进家庭数字化应用及相关产业发展,目前家庭数字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潮流,各国都争相在这个领域寻求突破,如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区都制订了相关的发展战略。家庭数字化产业内容十分广泛,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发展。例如,数字视听产品、智能网络化电子产品、个人移动消费电子产品、数字音频视频内容传输关联设备、内容运营平台等,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三是需要抓住当前我国三网融合的趋势和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下一代核心网、基站和终端设备,发展无线网络、网络电视(IPTV)、流媒体等高端增值业务和各种创新型应用业务。这类网络技术和基于网络的增值业务也是当前国际发展的一大热点。
四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而产生的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娱乐玩具电子、轮船电子等新兴产业,这类产业依托有规模和技术优势的传统产业而发展,相辅相成,信息技术提升了该产业的技术含量和水平,该产业也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此外,需要重视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产业。
(三)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
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研究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GDP占世界5.5%,消耗能源占世界总量15%,钢铁占30%,水泥占54%。资源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吨钢能耗高15%、火电供电煤耗高20%、水泥综合能耗高23.6%,机动车百公里油耗高20%~2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约为30%,较国际先进水平低20%。我国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0%~40%。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2006年我国燃煤23.8亿吨,生产水泥12.35亿吨,共排放二氧化碳60亿吨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2589万吨,都位居世界前列。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挥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一是面向高耗能行业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方面的应用,可以针对重点工业区,开展不同层次的工业节能降耗示范工程,引导冶金、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进行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精确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推进工业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生产制造流程的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资源的浪费。
二是推进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可以根据各地的工业化特点,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对冶金、电力、石化、建材、造纸等高污染行业开展绿色生产示范工程,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
三是加强经济运行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信息监测与分析,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电力、石油、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监测。在政府管理方面,可以考虑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通过政府信息化应用带动企业环保的信息化投入和应用,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四)发挥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
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80%的企业更新了生产设备(其中77%新增设备达到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但却有43%的企业没有新产品推出。当前我国企业的创新意识、能力和水平仍然处在一个慢速发展的阶段。我们认为,创新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战场。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技术创新,这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是可以利用信息化对技术创新、扩散、传播的优势作用,从而加快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同时,也可以鼓励企业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企业间和区域间的研究和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
二是发展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社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力,支撑面向科学理论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商务模式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和公共服务创新。
三是面向战略发展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关键信息技术,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技术保障。
(五)深化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这主要表现在制造业中服务的投入量大增。同时,服务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许多跨国企业已经认识到保持企业原有高额的利润率只有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国际商业机器(IBM)公司的转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推进信息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实际上也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的直接体现。如何推进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呢?
一是推进信息技术在生产、消费服务领域的应用,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应用,从而增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力,尤其是要提升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和管理咨询等信息化水平,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二是依托我国具有规模效益的信息通信技术,大力发展涵盖信息通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数字内容创意服务的现代信息服务业,通过信息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现代工业的有力支撑。
三是根据当前国际发展趋势,率先推进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从而推进商贸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是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通过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以县域信息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是工业化进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农村和城市紧密联系起来,将偏远农村经济发展融入到全国甚至全球经济发展大环境中去,更好地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是推进信息技术在县、镇和农村的普及应用,加快县域信息化步伐。将物流、仓储、交通等信息系统建设延伸至县、镇甚至农村,促进城乡物资流动,带动经济发展。调动基础电信运营商、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信息服务商资源,完善各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乡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发展能力。支持和鼓励乡镇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和产品销售渠道,以信息流动带动市场流通,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
二是推广电子商务,促进县、镇和农村地区与城市在生产技术、物流、市场信息、金融、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交流和对接,消除时空隔离,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从原来的“前店后厂”模式向制造服务优势互补的转型。扶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中小型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农村工业化。
三是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县、镇、村的普及应用,提高全体人民的信息能力,促进劳动力和产业在城乡之间合理流转和提升,逐步将信息技术和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乡镇工业发展中,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