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与控制及其敏捷性思考
秦继荣1 刘向先2 黄迎馨1
(1.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太原030006;2.中北大学,太原030051)
摘要:探讨了指挥与控制的概念,认为指挥与控制是在复杂环境条件下,为达到群体的共同目标,主体(具有权威的人或机构)形成并发出指令,支配影响或操纵客体(以人为中心的资源)采取行动,确保达到预定目的的方法和实践活动。分析了指挥与控制的对象与过程,给出了指挥与控制的功能模型,提出:指挥与控制的敏捷性取决于主体、客体和指挥与控制工具的敏捷性,而人和机器是构成主体、客体和工具的基本要素,因此我们从人、机器两方面来分析敏捷性的特征。指出指挥与控制无处不在,确保指挥与控制敏捷性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主体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客体与主体有共同的目标且信任主体、主体与客体沟通、交互的工具安全高效即二者之间沟通、协调、配合、同步的交流管道安全高效。最后指出:敏捷性是指挥与控制永恒的主题,开展指挥与控制敏捷性研究,有利于确保群体活动的安全和高效,有利于顺应时代和环境条件的变化,集中群智,发挥群力。
关键词:指挥与控制,敏捷性,思考
Command and Control Agility from th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Qin Ji-rong1 Liu Xiang-xian2 Huang Ying-xin1
(1.North Automatic Control Technology Institute Taiyuan 030006,China 2.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a concept of Command and Control from th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is given. It is thought that command and control is a method and real action that ensure to achieve the group’s common goals by the subject(who has the authority of command) giving orders to determine or operate the object(resources centralized in persons) acting in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The object and process of command and control are analysed. A kind of function model of command and control is proposed. It is offered that the command and control agility is determined by the subject agility,the object agility and the c2 tool’s agility. Since the subject,the object and the tool are all combined by man and machine,we analyzed agility attributes about man and machine.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command and control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Three essential conditions ensuring command and control agility are the right and authority of subject,common goals and mutual trust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the effective,efficient,and safe intercommunication tools. Finally,the paper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ing command and control agility. The agility is a forever topic of command and control.
Keywords:Command and control,Agility,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引言
当人们回味大自然进化和发展的历程的时候,不能不对达尔文所发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样一种基本现象异常惊惧,但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一切能够生存到最后的物种无不具备一个重要的特征——敏捷。古猿靠敏捷逃过了无数的厄运最终进化为万物之灵——人类,其他一些动物也靠敏捷最终能够生存延续到现在,由此可见敏捷的重要性。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敏捷就是指一个动体能够快速及时而不是迟缓或拖延地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所谓敏捷性就是动体迅速而准确地变换自身状态的能力,是关于动体灵活性和机动变化能力的综合评价。不动体不存在敏捷性的问题,被动体的敏捷变化则需要两个原因,一是受到主动体的影响,二是自身具备了成为主动体的条件。绝大部分的动体都以系统的方式呈现,而指挥与控制系统几乎是这类动体的全部内容,很难想象一个动态的系统可以离开指挥与控制,就连一只小鸟都是一个本能的自动调节系统。为了简化研究对象,本文所探讨的敏捷性限定在指挥与控制的语境下进行。
1 对指挥与控制的认识
1.1 指挥与控制概述
人类的聪明才智很大程度反映在语言文字上,我们汉字的表现尤其突出。“指挥”一词从字面上讲就与“手势”、“旨意”和“军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不难合理地猜想,“指挥”的原始含义即是一个相对有能力的人通过“手势”把自己的“旨意”传达给他的军队,并要求军队遵照执行的过程。可以想见,这个含义直到今天仍然十分传神,只是所要指挥的对象,已大大超出了军队的范围。因为任何有人参与的系统都存在着指挥的行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小组的组织活动都概莫能外。随着时代的进步,指挥的方式和过程也日渐复杂。如今的指挥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已不再是一个单个的人,而是一个由特殊精英组成的集合体,其“旨意”的产生也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个人的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的集体智慧结果,其“手势”则演变为信息处理与传递的复杂过程,指挥的客体则是最广泛的必须有人参与的复杂系统。
“指挥导向目标,控制则保证指令的有效执行,指挥与控制确保目标的实现”。与指挥不同,“控制”在原始的语义上指“掌握住对象使其不能超出范围任意活动”(《高级汉语词典》)或“使一个活动客体严格按照主体(控制者)的意愿活动。在这里控制显然含有“操纵”的意思。从字面上看,“控”即让手掌不空,使其对象无法逃出手掌而自由活动,而“制”则含有用刀刻出使其成为某种东西的意思,这里显然是制造的最原始含义。可见对“控制”形象的理解应该是“掌握中的某个对象按照主体的意愿保持或改变成新的客体的过程”。可见控制与指挥不尽相同,指挥是传递指令信息并希望对象依令而行,至于能否保证对象执行指令则需要监督和控制,否则就是指挥失灵。
从概念上考察,指挥和控制是有区别的,但二者又不能截然分开。“指挥体现、表达、传递意图,通过控制达到目的;控制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只有接受了指挥命令才有意义”。任何一种组织行为的把握,都能够高度体现指挥与控制的统一。
1.2 指挥与控制的对象及其过程
组织行为是离不开指挥与控制的一体化作用的。然而,如果我们认真去考察,不难发现指挥与控制的对象与过程仍然是有区别的。对象的区别主要在于指挥的对象必须是人,否则无法指挥。因为只有人才能够接受和处理信息并作出听从、不听从或变通性地听从的反应。比如古代大将在外率兵打仗,对于皇帝的指挥和命令就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说,这是基于将军的目标与皇帝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打胜仗,而将军对于战场信息的掌握比皇帝更加丰富和准确,因而,不听从指挥以达到目标,这是容许的。指挥的对象是有人的系统,前提是因为人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会出现服从指挥和不服从指挥两种情况。对于无人的机器系统来讲,则无所谓指挥。因为机器对于指令的执行是机械的,是一个严格的受控过程。对于控制来讲,对象的区别则要小得多。控制对象可以是包含人的系统,也可以是纯粹的自然或机器系统。如对遨游于太空的嫦娥系列飞船的控制就是对纯粹的机器的控制。与指挥过程不同的是,控制是“必须服从的”的指挥,即系统在指挥者的掌握之中,也即系统接到指令后必须不折不扣地去执行。由此可见,对于机器系统的控制远比对于有人系统的控制容易得多,因为每个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都有一个对于指挥命令的理解过程。对于机器系统的控制可以是自动控制,而对于组织(人的系统)行为的控制则必须是“指挥控制”。控制对象的广泛性为控制论的出现提供了土壤,控制论大师N.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1948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一书,副题是“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此后《控制论》所阐发的思想和方法逐渐扩展、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维纳的控制论着重研究动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如何能够保持平衡或稳定的状态,他特意创造了“Cybernetics”这个英语新词来命名控制论。在这门新兴的学科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做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进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信息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通俗他说,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制约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指挥与控制是指具有权威的指挥者(团队)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通过情报收集、信息处理、分析决策、指令编制和传递、指令执行与全程监控等过程,对群体性社会活动进行快速协调、调度、指挥、控制,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敏捷的指挥与控制主要体现在对于“有人系统”的作用上。对于自组织系统不仅是指挥的因素体现极少,就连控制的因素也较少体现;而对于属于他组织之中的无人系统,则主要体现的是控制因素。我们研究指挥与控制系统的敏捷性首先应该把目光集中在“有人系统”上面。我们可把“有人系统”定义为:由“人”作为其基本组成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对于任何一个“有人系统”哪怕这个系统内部只有一个人,也可以对该系统进行指挥与控制。
综上所述,指挥与控制的对象和过程限定在包含人的行为亦即组织行为的范畴之内,对于有人系统的指挥与控制较之普通的机械控制要更加复杂,深入研究指挥与控制特性和客观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指挥与控制的敏捷性
2.1 指挥与控制功能及其模型
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指挥与控制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人是首要的因素。指挥与控制通过调度协调资源,使行动达到预期的目标。简单的指挥与控制过程的功能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简单的指挥与控制功能模型
考虑到环境和指挥主体的知识智能等因素,指挥与控制的功能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指挥与控制功能模型
2.2 指挥与控制的敏捷性
指挥与控制的敏捷性体现在:把握“环境”变化趋势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真知”,高效安全地协调“行动”,达到预期的“目标”。
指挥与控制的敏捷性,取决于三个要素:主体(就有权威的人或机构)的敏捷性、客体(以人为中心的资源)的敏捷性、指挥与控制工具(沟通交互的工具)的敏捷性。主体的敏捷性,就是要解决做正确的事的问题。客体的敏捷性,是要解决正确地做事的问题,指挥与控制工具的敏捷性,是要解决主体与客体的沟通、协调、配合、同步、交互、信任等问题。
CCRP定义了敏捷性的6个特征:包括鲁棒性(Robust-ness)、回弹性(Resilience)、响应性(Responsiveness)、自适应性(Adaptiveness)、创新性和机动灵活性(Innovativeness and Flexi-bility)等,都可以看成是系统机动性对时间的导数。对评价主体、客体和工具都具有适用。
人和机器是构成主体、客体和工具的基本要素,因此我们从人、机器两方面来分析敏捷性的特征。
人的敏捷性 系统中的人要精力充沛Robust,这是实现敏捷的前提,不能指望一个身体或心理有病的人能够敏捷地去完成任务;其次是系统中的人在精力充沛的前提下要有极强的恢复能力Resilience,否则所谓的精力充沛便是不可持续的;第三是此人的响应Responsiveness能力要很强很及时,否则就会延误时机;第四是系统中的人要有超强的自适应性Adaptiveness,要能够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保持及时的反应能力;最后,对于有人的系统而言,人的创新性和机动灵活性Innovativeness and Flexibility是实现指挥与控制敏捷化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结合实际有所创新,不落俗套,才能达到指挥与控制的目标,才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也只有充分的灵活才能保证反应的迅速和敏捷。
机器的敏捷性 对于人所指挥和控制的机器系统,其敏捷性仍然可由以上所强调的6个组成特征表述,我们就以人所控制的飞机为例加以概括性的说明。人所控制的飞机的敏捷性是飞机的加速性、爬升速度、稳定和瞬时盘旋角速度、滚转速度等指标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率。强调了其时间特性,是反映其快速改变机动状态,而非描述其机动状态。敏捷性是飞机飞行状态的变化率,它反映了飞机在训练、表演、空战中获得最大机动性的能力。它突出了飞机在机动性能的基础上飞机操稳性及其对指令的响应Responsive,是飞机常规机动性、非常规机动和控制性能的集合。飞机的敏捷性不同,其空战的作战能力就不同,由此我们可以说,战斗机敏捷性是衡量其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当然。这里所描述的敏捷性,必须是完全在飞行员有效控制下的飞行姿态的改变,不可控的或不易控制的瞬变是没有意义的。如飞机飞行时改变俯仰状态的能力常用最大法向过载来衡量,这属于机动性概念范畴;而飞机此时的敏捷性则是用单位时间内达到几个载荷(ny)来衡量,亦即瞬时机动能力,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机的俯仰机动能力。再如飞机水平最大瞬时转弯角速度反映的是飞机水平机动能力,而最大水平转弯角加速度则反映了飞机改变角速度的能力,也即属于敏捷性问题。如果AB两架飞机在最大瞬时角速度一定的条件下、A机的角加速度比B机的大,则A机获得最大角速度的时间短。空战中A机比B机可先获得空空导弹指向发射攻击条件,从而达到首先攻击之目的。可见飞机敏捷性不同,其空战的作战能力就不同。而这对于近距空战的参战双方来说,是姓名攸关的。
指挥与控制无处不在,不仅仅存在于军事领域,社会上各项全体活动都存在指挥与控制,因而也都有着敏捷性的问题。一支乐队没有指挥、没有演奏者对乐器的敏捷性操控,就演奏不出优美动听的乐曲;建筑工地离开了指挥和对施工过程的敏捷性控制,就盖不起高楼大厦;就算是教师上课离开了敏捷的指挥与控制也会乱成一锅粥。问题是,指挥与控制系统的敏捷化离不开指挥与控制的一体化,也就是要首先解决指挥与控制两张皮的问题。“只有指挥而无控制,目的难以达成;只有控制而无指挥,未免盲目和机械”,以人为中心的各类资源构成的复杂系统的敏捷化运行取决于人与机器的紧密结合。
2.3 确保指挥与控制敏捷性的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主体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主体必须是群体(组织或联盟)中相对有智慧和威信的人或集体,从而体现出系统的鲁棒性(Robustness)。没有智慧就难以树立威信,没有威信就难以服众,就无法做到令行禁止,指挥就会流于形式,最终导致指挥失灵,局面失控。主体发出的指令必须是正确的,否则就是瞎指挥,瞎指挥的后果是完全丧失响应性(Responsiveness)特征,表现在要么指挥失灵、失去控制,要么听从了错误的指挥而造成重大损失。要做到指令正确则又涉及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如下法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熟悉各方面的情况,找出规律所在,发出符合规律的指令;把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事先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大量信息,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提炼、判断决策,形成科学的指令;把握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就要求主体要时刻根据情况变化,加强创新性和机动灵活性,避免出现指挥失灵的情况,从而确保指挥主体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第二、主体与客体具有共同的目标,客体信任主体。主体与客体具有共同的目标,客体对主体信任,就会使二者成为一个共同体,齐心协力,有效的指挥和系统的自适应性。如果以人为中心的资源能够步调一致、一切行动听指挥,就是指挥与控制一体化,最完美体现在了主体对客体的思想的把握,所谓“言听计从”即是这一过程的形象化表述。
第三、主体与客体之间交互的工具安全高效,沟通、协调、配合、同步的交流管道安全高效。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道必须是安全畅通的,保证指令能够不失真地下达且被准确接收,反馈信息必须及时准确地被主体掌握。在是网络和信息化的时代,全世界通过网络变成了地球村,指令瞬间达传到千里之外的已经不是问题,但信息的表达和接收是否会发生错位和歧义,信道是否安全不被监听和窃听,信息是否会被截获,发送者和接收者是否会被冒充、如何消除不同文化背景的联盟成员之间的沟通障碍等问题依然存在,确保信道安全可靠畅通的任务将变得异常艰巨。
3 研究指挥与控制敏捷性的重要意义
只要存在社会分工,只要人与人或组织与组织之间存在智力和体力差别,只要是群体活动,且必须追求安全、高效和完美,我们就需要指挥与控制。而群体活动的复杂性,再加环境条件的快速变化,决定了指挥与控制必须具有敏捷性,不具有敏捷性的指挥与控制系统一定是不安全的,如对于一个生命系统而言,是否具备敏捷性更成了关乎自身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由此,我们不难感觉到对于敏捷性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研究指挥与控制的敏捷性,有利于顺应时代和环境条件的变化,集中群智、发挥群力。
指挥与控制是在复杂环境条件下,为达到群体的共同目标,主体(具有权威的人或机构)形成并发出指令,支配影响或操纵客体(以人为中心的资源)采取行动,确保达到预定目的的方法和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主体通过指挥与控制工具系统支配、调度和操纵以人为中心的资源实现共同的目标。指挥与控制过程包括指令的形成、传递、执行、执行过程监控、验证效果、修正指令等,循环往复,直到达到目标为止。在整个的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敏捷性的问题。指挥与控制是信息与物质和能量结合的过程,是否具备敏捷性关系到此类系统是否有效,而有效的指挥与控制则是人类集中最高智慧形成合力发挥群体效应的过程。从广义上讲,指挥与控制的构成要素有:共同的目标、指挥与控制主体、以人为中心的资源(客体)、指挥与控制工具等。其中,共同的目标是构成指挥与控制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指挥与控制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指挥与控制主体是具有有效支配资源,使群体实现共同目标的权威和潜质的人或机构;以人为中心的资源是实现目标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指令的具体执行者;指挥与控制工具包括用于辅助获取和处理情报、辅助决策并形成指令、辅助传递信息和指令的物质系统、信息载体或特定的动作方式,语言是最古老的指挥与控制工具,此外,实物、文字、标识、代码、图形、手势、电子设备等都曾作为指挥与控制工具,随着技术的发展,指挥与控制工具的敏捷性在不断地提高,直到今天使用C3系统、C3I系统、C4系统、C4I系统、C4IKSR系统等作为指挥与控制工具,依赖其辅助完成指挥与控制任务,这些都是指挥控制系统敏捷性提高的具体标志。而对敏捷性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找到提升系统效能的途径,因为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指挥与控制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人的敏捷性是首要的因素。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跟上世界变化的节奏就意味着要有高度的敏捷性。环境的快速变化,行动导向目标所引起的各种变化,不同指挥官的知识、经验、潜能,及对事物的认知和决断能力的不同,都要求指挥与控制具有敏捷性。指挥与控制的敏捷性要求人具有敏捷性,人的敏捷又要求工具具有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敏捷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于敏捷性的研究。
第二,研究指挥与控制的敏捷性,有利于保持并提高指挥与控制系统的性能,确保群体活动的安全和高效。
敏捷性是指成功地引起、对抗和/或利用环境变化的能力。环境变化会带来不安全因素,也会使系统的效能降低,指挥与控制的敏捷性就是要消除不安全和效能降低。因此,从指挥与控制敏捷性要达到的目的而言,指挥与控制的敏捷性可用两个主要指标来评价:安全和高效。“安全”就是要“没有危险、不出事故、不受威胁”,即:没有不可预见、无法解决、易造成损害的不确定因素。“高效”就是要“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即:快速、高效、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所研制的指挥与控制系统只有满足“高效”和“安全”要求,才是可以使用的,“安全和高效”可以作为衡量指挥与控制敏捷性的最主要的指标。如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在面对士兵晕船的情况下敏捷地做出将船只连成一体的决策,高效地达到了船体稳定,缓解了汉军晕船的问题,但没有考虑到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特别是没有觉察到危险的降临进而采取防范措施,导致被火烧连营。如果我们的指挥与控制因为共享信息、授权、调配资源而达到了高效,但却带来了安全隐患,又没有预见到这些隐患,那么从达到目标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指挥与控制显然是缺乏敏捷性的。
总之,如果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优化是科学永恒的主题,那么,敏捷性就是指挥与控制永恒的主题,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机遇与挑战、危机与转机,只是一念之差,只有一线之隔,重视研究并提高指挥与控制的敏捷性会将人类带入更加安全和高效的未来。
以上只是粗浅的认识,由于认识不深,成文仓促,疏漏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秦继荣.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9(1):1-4.
[2] 刘向先.哲学视角下的指挥与控制.中国指挥与控制高层论坛文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3] 哈肯. 信息与自组织【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4] 秦继荣.关于“指挥与控制工程学科”的初步探讨【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7(3):1-4.
[5] 秦继荣. 从网络信息科技的发展看指挥与控制学科的使命【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7(11):1-46.
[6] 维纳. 控制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7] 李若飞,王鲁宁,黄培荣. 从“指挥控制”到“聚焦集中”.外国军事学术. 2008(6).-22-26.
[8] Dr. Alberts,.The Agility Advertanges:A Survival Guide For Enterprises And Endeavors,.http:// www.dodccrp.org.
[9] Dr. Alberts.Understanding Command And Control,http:// www.dodccrp.org.
[10] Dr. Alberts. Measuring Agility. 16th ICCRTS Proceedings,http:// www.dodccrp.org.
[11] Dr. Jimmie,McErver Mr.Danielle Martin. Operationlizing C2 Agility,13th ICCRTS Proceedings,http:// www.dodccrp.org.
[12] Dr. Alberts Agility . focus,and Convergence.The Future of Command and Control,http:// www.dodccr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