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茶往事
神农遇茶的传说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中记载了茶的起源:“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
神农的画像
远古时代,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人类以采摘野果、捕食野兽为生,因误食毒果而生病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据传说,部落首领神农有个像水晶一样透明的肚子,能够清楚地看到食物在胃肠里的情况,他为解除人们的痛苦,决定把所有的植物都品尝一遍。
有一次,他在品尝的时候中了毒,口干舌麻、全身乏力,便来到山脚下架起铁锅烧开水喝。可是水还没开,他就昏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神农在一种淡雅的清香中慢慢醒来。他听到水沸的声音,艰难地挺起身,正准备舀水喝,却发现锅里的水已经变成了黄绿色,上面漂着几片绿叶,那沁人的馨香就是从锅里飘来的。
神农舀起汤水喝下去,虽然味道有些苦涩,但顿觉舌根生津、神清气爽,他连喝了几碗,几个小时后,身上的剧毒竟然解了。
神农四处寻找,发现叶片是从头上方的一棵植物上飘落下来的,于是采摘了很多绿叶带回去。通过多次煎服,神农发现汤汁有生津、解渴、利尿等多种功效。因为神农在第一次品尝茶汤时,看到汁液在肚内到处流动,好像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得十分干净,于是将其命名为“茶”。
由此,茶正式登上了人类社会的舞台。
以茶代酒的故事
晋朝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吴王孙皓每次大宴群臣,座上客至少得饮酒七升。有位叫韦曜的大臣十分博学多才,深得孙皓的赏识,可是不胜酒力,酒量不过两升。孙皓担心他出洋相,就暗中赐给他茶来代替酒。
“以茶代酒”,说明在三国时期茶就已成为一种饮品,这个典故直到今天仍被人们广为应用,并称得上是一件大方之举、文雅之事。
茶圣陆羽煎茶
相传唐代盛行饮茶之风,无论是平民百姓、文人雅士,还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均以爱茶为荣,于是,一大批品饮和煎茶的行家里手应运而生。
竟陵的积公和尚就是其中一位,他不仅善于品茶,还能说出所饮为何茶、所用为何水,甚至能分辨出茶水出自何人之手。人们对其顶礼膜拜,都称他是“茶仙”下凡。代宗皇帝也是个爱好品饮之人,听说了积公和尚后就将其召来,决定一试高下。
《烹茶图》陈洪绶(明)
图中的三角形亭中有两人对坐煮茶论道,小亭依山傍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恬静。
积公和尚来到宫中后,皇帝命宫中的煎茶高手沏上一碗上等好茶,赐予积公品尝。积公接过茶只轻轻啜了一口就放下茶碗,没喝第二口。皇上疑惑不解,问他原因,积公手摸长须笑着说:“我饮惯了弟子陆羽煎的茶,再饮别人煎的茶,简直平淡无味。”皇帝听完忙问陆羽现在何处,积公说:“陆羽遍游天下,四处寻访天下名茶美泉,现在在哪里贫僧也不知道。”
茶圣陆羽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反对在茶中加入其他香料。
于是,皇帝忙命朝中百官四处寻找,几天后,终于在浙江吴兴苕溪的杼山上找到了陆羽。陆羽其貌不扬,说话结巴,皇帝命他煎茶献师,他便取出自己清明前采制的好茶,用泉水烹煎后,献给皇帝。皇帝接过茶碗,刚轻轻揭开碗盖,一阵清香就迎面扑来,不禁神清气爽,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澄清,品尝之下不觉香醇甘甜,连连称赞。接着让陆羽再煎一碗,由宫女送给在御书房的积公和尚品尝。积公端起茶来,一饮而尽,放下茶碗就急匆匆地走出来,大声喊道:“鸿渐(陆羽的字)在哪里?”皇帝大吃一惊:“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说:“我刚才品的茶,只有渐儿才能煎得出来!”代宗十分赏识积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陆羽的煎茶之技,想留陆羽在宫中培养茶师。但陆羽不羡荣华富贵,不久又回到苕溪专心撰写《茶经》去了。
宋徽宗与《大观茶论》
宋代极重茶道,饮茶之风盛行,并深入至社会的各个阶层。皇帝常以茶赐臣以表嘉奖,甚至赠给外国使节以示友好。民间的茶文化也是生机盎然:乔迁之喜,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茶”,订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茶香弥漫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却对书画有精湛的研究,并以撰写《茶论》和精通茶事而闻名后世。他于北宋大观年间写成的《茶论》一书,被后人称为《大观茶论》。书中记述了北宋时期茶叶的产区、茶叶的采摘季节、茶叶的制作以及茶叶品质的鉴定等,还对当时的斗茶艺术做了详细的描述,极具价值。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有很多极有见地的说法,比如“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意思是:茶发挥瓯闽的秀气,饱含山川的灵禀,可除体内滞留之物,使人清醒调和,凡夫俗子是无法了解的。宋徽宗甚至在论茶的同时体悟治国之道,可遗憾的是,他实施不力,终因“靖康之耻”而断送江山,贻笑后世。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有很多精辟的见解和深刻的论述,为后人了解宋代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