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年鉴(201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相关行业发展概况

公路行业发展概况

一、公路运输发展状况

(一)公路建设

1.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突破400万千米,达400.82万千米,比2009年末增加14.74万千米,“十一五”期间新增66.30万千米。全国公路密度为41.75千米/百平方千米,比2009年末提高1.53千米/百平方千米,比“十五”末提高6.90千米/百平方千米,如图2.1所示。

图2.1 2006—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及公路密度

2.高速公路网络更加完善

全国高速公路达7.41万千米,居世界第二位,比“十一五”规划目标增加9108千米。其中,国家高速公路5.77万千米,比2009年末增加0.54万千米,如图2.2所示。全国高速公路车道里程为32.86万千米。“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11个省份的高速公路里程超过3000千米,见表2.1。

图2.2 2006—2010年全国高速公路里程

表2.1 高速公路里程超过3000千米的省份(单位:千米)

3.等级公路所占比重明显提高

全国等级公路里程330.47万千米,比2009年末增加24.84万千米。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82.4%,比2009年末提高3.3个百分点,比“十五”末提高18.5个百分点。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44.73万千米,比2009年年末增加2.21万千米,占公路总里程的11.2%,比2009年年末提高0.1个百分点,比“十五”末提高1.3个百分点。

4.路面状况显著改善

全国有铺装路面和简易铺装路面公路里程244.22万千米,比上年末增加18.97万千米,占总里程的60.9%,比上年末提高2.6个百分点,比“十五”末提高20.2个百分点。各类型路面里程分别为:有铺装路面191.80万千米,其中沥青混凝土路面54.25万千米,水泥混凝土路面137.55万千米,比上年末分别增加19.80万千米、5.35万千米和14.45万千米;简易铺装路面52.42万千米,比上年末减少0.83万千米;未铺装路面156.60万千米,比上年末减少4.23万千米。

各行政等级公路里程分别为:国道16.40万千米、省道26.98万千米、县道55.40万千米、乡道105.48万千米、专用公路6.77万千米、村道189.77万千米,具体构成比例如图2.3所示,比上年末分别增加0.55万千米、0.38万千米、3.46万千米、3.53万千米、0.06万千米和6.77万千米。

图2.3 2010年全国各行政等级公路里程构成

5.农村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

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350.66万千米,比上年末增加13.75万千米。其中县道、乡道、村道比上年末分别增加3.46万千米、3.53万千米和6.77万千米,五年新增农村公路59.13万千米。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97%,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9.21%,比上年末分别提高0.37个和3.44个百分点,比“十五”末分别提高6.33个和22.30个百分点。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6.64%,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81.70%,比上年末分别提高4.18个和4.10个百分点,比“十五”末分别提高16.24个和28.81个百分点。

6.公路桥梁、隧道总量持续增加

全国公路桥梁达65.81万座、3048.31万米,比上年末增加3.62万座、322.25万米,比“十五”末增加32.15万座、1573.56万米。其中,特大桥梁2051座、346.98万米,大桥49489座、1167.04万米。全国公路隧道为7384处、512.26万米,比上年末增加1245处、118.06万米,比“十五”末增加4495处、359.55万米。其中,特长隧道265处、113.80万米,长隧道1218处、202.08万米。“十一五”期间,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舟山连岛工程、秦岭终南山隧道、上海崇明隧桥、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

(二)公路营运工具

公路客货营运车辆运载能力持续增长。2010年底,全国拥有公路营运汽车1133.32万辆,比上年底增长15.1%。

拥有载货汽车1050.19万辆、5999.82万吨位,比上年底分别增长15.8%和28.9%,平均吨位5.71吨/辆,比上年底提高0.58吨/辆。其中,普通载货汽车996.43万辆、5223.23万吨位,分别增长16.0%和30.5%,平均吨位5.24吨/辆,提高0.58吨/辆;专用载货汽车53.77万辆、776.59万吨位,分别增长13.7%和19.0%,平均吨位14.44吨/辆,提高0.65吨/辆。

拥有载客汽车83.13万辆、2017.09万客位,比上年底分别增长5.9%和8.0%,平均客位24.26客位/辆,比上年底提高0.47客位/辆。其中,大型客车24.78万辆、1031.79万客位,平均客位41.65客位/辆。

(三)公路交通状况

2010年,全国国道网年平均日交通量为11918辆/日(当量标准小客车,下同),比上年增长10.7%,比“十五”末增长23.2%。全年国道网车流量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上述地区国道网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均超过2万辆。全国国道网年平均行驶量为195505万车千米/日(当量标准小客车,下同),比上年增长9.4%,比“十五”末增长52.3%。河北、江苏、山东和广东的国道网年平均行驶量均超过10000万车千米/日,如图2.4所示。全国国道网年平均交通拥挤度为0.41,比上年增长8.8%,比“十五”末下降23.3%。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和广东的国道年平均拥挤度均超过0.6。其中,国家高速公路年平均日交通量为18244辆/日,平均行驶量为105346万车千米/日,年平均交通拥挤度为0.30,比上年分别增长10.5%、22.0%和13.6%;一般国道年平均日交通量为9293辆/日,比上年增长6.8%,比“十五”末增长11.6%,年平均行驶量为98795万车千米/日,比上年增长6.9%,比“十五”末增长17.7%;年平均交通拥挤度为0.58,比上年增长9.7%,比“十五”末下降18.0%,如图2.5所示。

图2.4 2006—2010年国道、高速公路年平均日交通量

图2.5 2006—2010年国道、高速公路年平均交通拥挤度

二、公路及其运输行业“十二五”发展需求和规划

到2015年,基础设施网络更趋完善,结构更加合理,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明显增强,运输装备进一步改善,运输组织不断优化,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行业监管能力明显加强,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成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交通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加强,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基础设施方面

公路交通方面,要全面完善公路网规划,推进国家公路网规划建设,形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善、权责分明的干线公路网络系统,重点建设国家高速公路,实施国省道改造,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具体目标是:公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质量明显提升,公路总里程达到450万千米,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千米,覆盖90%以上2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城市,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65万千米,国省道总体技术状况达到良等水平,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千米。

综合运输方面,要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优化衔接,优化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现代物流方面,要依托货运枢纽发展现代物流,支持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具体目标是:运输枢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成100个左右铁路、公路、城市交通有效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200个功能完善的综合性物流园区或公路货运枢纽。

(二)运输服务方面

要提高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满足多样化的运输需求,逐步提升运输准备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不断延伸运输服务范围,显著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和效率。具体目标是:

运输装备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中高级营运客车比例达到40%,重型车、专用车和厢式车占营运货车比例达到25%,10%和25%,内河货运船舶船型标准化率达到50%。

运输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集装箱、大宗货物水铁联运、江海联运较快发展。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92%的建制村通客车,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国道平均运行速度提高到60千米/小时。

三、ITS应用需求

(一)构建国家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状态感知和动态监管体系

充分应用智能网络化新型传感器技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运载工具和交通运行环境的三大感知网络,研发新一代低成本交通运行状态获取技术与装备,研发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基础设施状态获取技术与装备,开发和建设覆盖国家高速公路网的路网运行监管与服务系统,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对国家高速公路网和重要国省干线公路的可视、可测和可控,动态掌握路网的运行状态,对特大桥梁、隧道、枢纽、重点路段等关键设施实现状态感知、实时监管,为公路网的协调运行提供有效手段,在遇有灾害和突发事件时,能够对路网实现动态调度管理和应急处置。

应用电子身份识别技术、传感网络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实现对国家重点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的全过程、全方位实时监控和管理,重点实现公路施工区监管,切实提高公路建设施工安全水平。

通过构建国家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动态监管体系,全面提升政府部门和运营单位对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国家公路交通战略基础设施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电子不停车收费应用功能和规模拓展,取得产业化突破

继续推广ETC应用,扩大其应用规模和范围,为构建畅通、高效、安全、绿色交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加大高速公路ETC车道建设力度。对于新建高速公路同步建设ETC,对于已建高速公路安排ETC改建计划。积极推进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非现金支付方式,以满足公路用户特别是货车车主的现实需要。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国高速公路ETC平均覆盖率达到60%, ETC车道数达到6000条,ETC用户量达到500万个,非现金支付使用率达到40%。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在各省级行政区划内ETC联网的基础上,拓展区域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示范区域的范围,实施大区域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应用示范工程,为实现全国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实施跨地域数据交换和清算服务,搭建统一的全国跨省市联网电子收费结算体系网络信任平台,为跨区域联网电子收费数据的互联互通以及通行费的结算提供安全保障。

研究与建立ETC价值链和产业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形成ETC产业链,在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通过与商业银行、汽车经销商合作,借助商业渠道加快ETC普及。研究制定ETC价值链和产业链的相关政策和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ETC标准规范体系,在现有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及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ETC产品检测体系,以及具有ETC储值和银行卡应用功能的IC卡相关技术规范,为ETC产业化提供标准规范保障;完善ETC服务体系,提升ETC用户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ETC扩展应用的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开展基于ETC终端的道路交通数据采集和信息服务扩展应用的技术研发;研发具有扩展应用功能的ETC车载终端,开展ETC功能扩展示范应用,形成不同功能、不同档次、可供消费者按需选择的ETC车载终端产品体系。以ETC系统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为DSRC交互平台;引入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探索城市道路收费与公路收费在技术上的一致性,自由流收费与公路收费的一致性。

(三)积极探索建立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的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新型出行信息服务

以基于广播、面向全国公路网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建立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的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研发基于广播的全网可定制高速公路服务走廊技术,开发基于公路网运行状态和出行路径感知的交通服务定制技术、覆盖特定路域的以交通广播为主多元化专用接收设备,在国家公路网的主要通道实现基于广播的推送式公路出行信息服务。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新型出行信息服务,包括基于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定制信息服务,基于车载终端和实时路况信息的动态路径导航服务和基于车路信息交互的个性化定制信息服务。

研究建立适合中国文化和发展特点,满足个性化增值服务要求的交通信息服务机制,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交通信息服务价值链和产业链,力争在交通信息服务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

(四)通过构建营运车辆状态感知网络,提升公路运输管理与服务水平

综合应用新一代通信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电子身份识别技术、卫星定位技术、云计算技术,构建营运车辆状态感知网络,对营运车辆实现实时状态感知。研发建立公路运输监管与服务平台,实现对集装箱运输供应链和甩挂运输的智能化、可视化监管和信息服务;实现对危险品运输车辆、鲜活农副产品绿色通道运输车辆、长途客运车辆的全过程安全监管,实现面向运输企业和公众的运输信息服务。研发货运市场规范与监管支撑技术和货运车辆载重对公路基础设施影响的动态监测技术,通过公路收费的优化调整、治超、货源监管、多部门协调联动,规范货运市场,鼓励合法装载,有效遏制超载超限运输。

研究建立面向营运驾驶员的专有服务体系及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实现驾驶员在岗状态、驾驶状态的监管,沿途道路状况和安全提示,交通状况和服务设施信息的告知,在途服务的电子支付,为安全驾驶和高效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五)以经济适用的ITS技术为农村出行者提供可靠的基本交通运输服务,改善交通安全状况

研发面向农村公路的经济适用型公路设施状态和交通运行状态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发适用于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公路安全辅助驾驶技术与装备,提高基本交通服务的可靠性,改善交通安全状况;建立面向农村公路的交通运输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研究适合于农村地区的出行信息服务功能和发布方式,特别是农村客运动态信息服务,确保农村出行者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农村客运服务,大幅提升出行效率。

(主要撰稿人:王笑京、李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