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奇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别有洞天:认识心理现象(5)

【心理启示】

有一种人生就像松鼠,被自己熟悉的目标所吸引,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可是努力却都成了徒劳。其实,松鼠可以告诉你,阻碍你的,正是你所熟悉的目标,学会变通,你会知道,成功并不只是玻璃墙后的那盏灯。

而另一种人生就像鼹鼠,靠着自己的蛮力和运气闯出了一片天,可是即将收获时却失之交臂。其实,鼹鼠可以告诉你,阻碍你的,是眼高手低的你自己,没有准备的人永远无法适应到手的成功。

方丈的智慧

方丈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方丈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永世供奉,真乃—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方丈如此钟爱它,更咬定原价不放。

方丈回到寺里同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方丈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方丈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已:“那怎么可能。”方丈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旧壑难填,则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方丈笑答。众僧更不解了。方丈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方丈让弟子们乔装打扮了一下。

第一天,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那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心。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方丈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又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方丈龛台一具。方丈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邻人遗斧

从前,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被隔壁的小孩偷走了。于是,他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小孩是像偷斧头的人。由于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揭发。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了遗失的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了。从此之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小孩,再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认识一个人,切忌以自己主观想象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

压力下的老鼠

前不久,一位名叫摩德尔丝的美国科学家对两只小老鼠做了一次试验:他把两只小老鼠放在一个仿真的自然环境中,并把其中一只小白鼠的压力基因全部抽取出来。结果那只未被抽取压力基因的灰颜色的老鼠走路或者觅食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在那个面积约500平方米的仿真自然环境里面,灰老鼠一连生活了十几天,没有出现任何意外。它甚至开始为自己积蓄过冬的粮食,也开始习惯这一种没有人类恐吓它和音乐等噪音影响它的仿真空间。而另外一只被抽取了压力基因的小白鼠则从一开始就生活在兴奋之中。它的好奇心远远大于那只小灰鼠,它只是惧怕仿真空间所在自然保护区忽然而至的大风把空间里的一些东西刮得东倒西摇。据摩德尔丝教授的统计数字表明,小白鼠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500平方米的全部空间都大摇大摆地观察了一遍,灰老鼠用了近四天的时间才把整个仿真空间全部熟悉。小白鼠最后爬上了仿真空间里高达13米的假山,而灰老鼠最高只爬上了盛有食物的那个仅高2米的吊篮。结果小白鼠在仿真空间的第三天,因为没有任何压力而爬上那个高达13米的假山,在试验能不能通过一个小石头块时一下子摔了下来,死了。而灰老鼠因为有一定的压力,处处谨慎小心,在试验十几天后,它鲜活地出来了。

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慵懒而埋怨周围的竞争太过于激烈,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而强调自己的压力太大。事实上没有了压力,我们也会像那只小白鼠一样,从我们实际上能够平稳度过的高处摔下来而牺牲。

丑小狗受欢迎

美国一位叫汤姆的人,他的一只爱犬一次生了11只小狗,他无力饲养它们,准备把这些小狗送人。汤姆在当地的报纸上登了一条广告:“愿意送给善良的家庭——11只可爱的小狗。”然而一个月过去了,才送出去两只。

于是,汤姆改变了策略,又登出了一则广告:“愿意送给善良的家庭——1只非常丑陋的、8只非常漂亮的小狗。”

广告一登出来,电话铃就开始响了——都是来向汤姆要那只“丑陋”的小狗的。就这样,汤姆在两天之内就送完了9只“丑陋”的小狗。

送你一只漂亮的小狗的广告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人们对“漂亮”这类夸饰之词,很容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送你一只丑陋的小狗”的广告之所以成功,是人们容易受到一种好奇心的驱使,丑小狗对他们产生一种吸引力。要这种小狗往往能够满足自己奇特的兴趣。

一粒糖果的诱惑

这是一个寂静的午后。苹果花的香味,弥漫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个镇小学的校园里。其中一个班的8个学生,被老师带到了校长办公室旁的一间很大的空房里。玻璃窗明晃晃亮得耀眼,鸟儿飞过的痕迹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正当学生们强按住内心的好奇,凝神等待着将要发生的一切时,老师领着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他一脸和蔼地来到孩子们中间,给每个人发了一粒包装十分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糖果是属于你的,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谁能坚持着等我回来以后再吃,那就会得到两粒同样的糖果作为奖励。说完他和老师一起转身离开了这里。

等待是漫长的,许诺是遥远的,而那颗糖果却真真切切地摆在每个孩子的面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颗糖果对孩子们的诱惑也越来越大,伴随着窗外苹果花的芬芳,这种诱惑几乎不可抗拒。

有一个孩子剥掉了精美的糖纸,把糖放进嘴里并发出“啧啧”的声音。受他的影响,有几个孩子忍不住了,纷纷剥开了精美的糖纸。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在千方百计地控制着自己,一直等到那个陌生人回来。那是一个比暑假还要漫长的40分钟。但陌生人最终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那些付出等待的孩子得到了应有的奖励。

事实上,这是一次叫做“延迟满足”的心理实验。后来,那个陌生人跟踪这些孩子整整20年。他发现,能够“延迟满足”的学生,数学、语文的成绩要比那些熬不住的学生平均高出20分。参加工作后,他们从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总是能走出困境而获得成功。

【心理启示】

在抵御唾手可得的诱惑和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得到的许诺之间进行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照现实生活,遇到同样的问题,应该权衡利益做出正确的选择。

会计的神奇作用

英国的一家大公司日常工作费用开支很大,公司经理为了降低费用开支,想出了一个办法。他雇用了一位面孔冷酷、资历很深、有会计工作经验的人。

经理让这位会计师坐在前面有玻璃窗的办公室里,这样,他就可以看到在他前面办公的所有的员工。他没有别的事,这就是他的工作。

但是公司经理却告诉所有的员工说:“他是被雇来检查所有的费用账簿的。”每天早晨,公司职员都会把一叠费用账簿摆在他的办公桌上。到了晚上,他们又来把这些账簿拿走交给会计部门。然而,这位被请来的会计师根本未曾翻阅过那些账簿,但是所有的员工都不知道这回事。

奇迹出现了,在会计师来公司“检查”账簿的一个月时间内,公司所有费用开支降低至原来的80%。

这家公司请来的会计师,实际上每天都没有检查账簿,但奇迹为什么会出现了呢?这主要是公司的人员的“感知”问题。所谓“感知”,是指对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知”是感觉的发展,是感觉的辩证综合。知觉与感觉同时产生,故统称为“感知”。这家公司请会计师这一客观事实,引起公司人员的神经冲动,开始产生心理活动,感知到“检查”,对“检查”做出的整体反应,就是不能费用乱开支。

如此报复

某城市晚间将首次上演一部被公众认为是将引起空前轰动、惊险绝伦的侦探剧。首场票在几星期以前就被抢购一空了。人们站在剧场门前议论着:“剧名叫什么?”“《公园街谋杀案》。”“听这剧名还挺惊险的。”“要论惊险,那剧情才更叫人觉得够味。听说快至终场时,还没有人能弄明白究竟谁是谋杀者。当幕布徐徐落下的一刹那时,才会使人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这无疑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听着这非同一般的议论,刚刚下火车到达此城的李甲,实在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他狠了狠心,花了近10倍的价钱在黑市买了一张包厢里的席票,决心认真听好每一句台词,凝神屏气地仔细咀嚼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当他神情激动地踏进剧院大门时,观众席里已是漆黑一片。一位包厢侍者殷勤地领着李甲来到他的包厢。此时,舞台上的幕布正缓缓上启。

“先生,这座位还不错吧?”他伸出手来等待着这位迟到观众的小费。

可李甲此时目不斜视地直盯着舞台,丝毫没有理会他的这一举动。

侍者决心不错过任何一个争得收入的机会,轻声问道:“是否可以替您去存衣处存衣帽?”“不用了,谢谢!”片刻之后,黑暗中又传来问话:“来份节目单怎么样?上面还有剧照呢!”“不,谢谢!”“那么,来杯饮料怎么样?”

演出已经开始,李甲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这个时候,观众们早就静下心来了,可他却因连续的问号根本无法平静。紧接着,侍者凑到近前,“散场后,您是否希望叫辆出租车?”“不!”“用不着叫车吗?”“对!”“那么,现在是否来点巧克力?”“我什么也不需要,谢谢!”

剧情一开始就扣人心弦,平素酷爱侦探故事情节剧目的李甲,生怕错过或是漏掉一句台词。可身边包厢侍者的絮叨使他十分恼火。他想这回他该走了吧,谁知一回头,他不仅在后面站着,还又问了一句:“场间休息时,来杯香槟酒或是来几个面包卷什么的,好吗?”“不,不要,我什么都不要!见鬼,快滚远点!不要影响我看剧!”李甲实在忍不住发火了。

直到这时候,侍者才似乎意识到这位观众急于认真看剧的心情,恐怕是赚不到分文了。他深深地向李甲鞠了一躬,然后伸手指着舞台,凑近他耳朵,压低了嗓音,深恶痛绝地说:“瞧那个园丁,他就是凶手!”

之后,侍者悄然退出包厢。李甲此时的心情简直是无法形容,情绪一落千丈。他终于领略到因为没有接受侍者的服务,使其失去了本可以赚得的一笔小费。因此得到的是包厢侍者的报复,使他花费高价寻求的乐趣一下子就化为乌有了。

无独有偶,在美国有一位读侦察小说入迷的妇女,向法院提出与自己共同生活多年的丈夫离婚的起诉。她状告自己的丈夫对她过于“残忍”,这残忍的事实就是她的丈夫抢先看了她的侦探小说,并把“真凶”写在书的首页上。

以上两则故事说明了一些洞悉人们兴趣心理的问题。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渴望探求真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与人们的情绪状态往往直接相联系,于是,就产生了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种求知欲和好奇心得到满足是一种精神上的幸福和快乐。相反,得不到它,就会在精神上陷于痛苦。因此说,破坏别人的兴趣,对人是一种精神上的打击。

年长者请脱帽

西方国家有这样一种习俗:男子入室必须脱帽;妇女戴的大沿帽,进入公共场所则可以不摘掉。

在电影院里常有一些妇女看电影时戴着帽子,坐在后面的观众看不好,可就提意见了,经常有人要求电影院明令通告,禁止妇女戴帽子看电影。一家影院的老板听到观众的呼声后,他说:“禁止恐怕欠妥,还要‘提倡’一番呢!”

这家影院在上演前,在银幕上打出一则文字通告:“本影院为了照顾衰老高龄的女观众,允许她们照常戴帽,请不必摘下。”

通告仅放出一遍,女士们,甚至包括一些五六十岁的妇女,都摘下了帽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位影院老板就是利用人的心理美感,达到了制止妇女看电影戴帽子的问题,所谓“心理美感”,是人们遇见可爱的人、美好的事物而由衷地产生的赞扬、歌颂、感叹以至爱慕。这种欣赏与评价激起情绪上的共鸣,就是心理美感。影院中的女观众觉得自己若戴着帽子,就等同于“衰老高龄的女观众”了,便失去了心理美感。

李方膺画风

清朝时,江苏南通有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李方膺。有一次,他到一个朋友家做客。大家天南海北,无所不谈,谈着谈着,话题转到了绘画上来。其中一个人说:“大千世界什么东西都能入画,我看就是一种东西画不来。”有人问他是什么东西,他轻轻地吐了一个字:“风。”大家听了沉吟不语,觉得的确如此。李方膺却不以为然地说:“风!能画,完全能画。”在场的人都好奇地催促李方膺,让他当场给大家画一张“风”。

李方膺也不推辞,铺好纸,润好笔,沉思片刻,俯身画起来。不到一顿饭的功夫,果然把“风”画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