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细节和习惯毁了孩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别让细节和习惯磨灭孩子的意志(4)

很多父母都会反映,我越是给孩子准备得充分,孩子丢得越厉害。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准备”的家长放弃“准备”,因为你的准备,孩子更会无忧无虑地丢下去。因此,要想改善孩子的“丢”,就要让孩子尝到“丢”的滋味。比如:让孩子面对没有书的状况——写不成作业,被老师批评,无法正常上课等,宁可少听一天课,也要让孩子体验“丢”的滋味。而且家长要让孩子一起去弥补“丢”的行为,比如:一块儿去学校找、到书店去买,而且最好用孩子的零用钱,让孩子体验到因丢而带来的麻烦与损失。这些过程都将帮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丢”,而且让孩子懂得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种自然教育法应用得及时,有助于孩子长记性。

2.借助外来力量,提高教育效果。

如一个成功例子:豪豪经常把东西到处丢,在父母的督促下,他才勉强收拾一下,过后又忘了。一年暑假,父母带孩子到他姨妈家和他的小表哥东东玩。东东是孩子最佩服的人,不但学习好,而且自理能力特别强。父母有意识地当着孩子的面夸奖东东把东西摆放得整齐,是个好孩子。从孩子的眼神看得出来,豪豪受到了触动,还有点眼红。为了触动孩子,父母故意说:“豪豪一定也会把自己的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不信就让东东到我们家里去看看。”姨妈也故意说:“是吗?过几天我和东东一定去看看。”就为了这句话,豪豪回到家还真的马上就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就在孩子坚持收拾了两周的时间,快懈怠的时候,姨妈打电话说要来了,豪豪的劲头又上来了。星期六上午,姨妈和东东来到豪豪家,看到豪豪房间的书本和玩具摆放得比较整齐,衣服也都不“专业”地叠放在一起,姨妈高兴地夸奖豪豪进步了,孩子大受鼓舞。

3.设立进步图表,让奖励有据可依。

如一个成功例子:我的孩子以前常常丢三落四,远的不说,仅在去年上半年,就将我们给他买的铅笔,每天都弄丢几支,害得我们天天为他准备新铅笔。我们天天叮嘱,甚至还责骂过,可是铅笔不丢了,书呀本子呀又经常找不到了。我们发现,这主要是孩子拿放东西没规矩,胡丢乱放导致的。我借鉴学校“小红花评比”的好办法,在家里制定了一个“天天进步,争当好孩子”的图表。在图表上面,我着重突出孩子整理摆放物品这一项。我告诉孩子,他每周如果能有4朵小红花,就奖励他玩游戏一次。为了自己心爱的游戏,每天在我们的提醒和帮助下,他记得把东西摆放整齐,还每次都问我:“妈妈,我收拾得好不好?”第一周,他得了4朵小红花,我们奖励他玩了一次游戏。第二周,他得了3朵小红花,尽管他说下周好好表现,补上这一朵小红花,我们仍没答应他。第三周过去了,第四周过去了,孩子分别得了5朵和4朵小红花。当然,我们也让他痛快地玩了两次游戏。

现在,标示孩子进步的图表仍然贴在墙上,但题目已经换成“努力学习争三好”了。

4.从观念上全家重视“丢东西”的问题。

爱丢东西的孩子,不但是对东西的轻视,更是“自我管理”能力低下的表现。因此,这样的孩子才会从管不好铅笔、书本,到管不好学习、生活。所以,必须从观念上重视“丢”的问题,而且需要全家的一致认识,否则肯定难以改变。

5.从细节上给孩子“不丢”的引导。

“惩罚”是不当行为发生后的矫治,而“引导”却是良好行为的塑造或者说是不当行为的预防。如果能从小抓住孩子自我管理的细节,及时给予肯定,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用“我可以做……”的准则来要求自己了,而不是非要受到惩罚才用“我不可以做……”的规矩来限制自己。因此,建议父母在孩子“少丢”的时候,要立刻给以奖赏,如孩子一直想要的粘贴纸或者卡通画,当然要有度。而这样做的前提是孩子没有得到“过度满足”。否则,孩子肯定不稀罕你的奖赏了。

6.父母的榜样作用能影响孩子的行为。

如一个成功例子:我的孩子放学回家经常把书包衣服随便一扔,就只管自己玩去了。我说过几次,情况好像好一些,可是我一忘督促,孩子就又把东西随便放。有一次我说孩子,孩子竟然反驳我说:“就知道欺负小孩。”我一下恍然大悟——肯定是我丈夫影响了孩子。我和丈夫沟通,丈夫表示支持我的工作。丈夫回家开始注意把自己的衣服、文件包以及鞋子都按顺序摆放整齐,同时,我们告诉孩子,如果不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放好,谁也不许看电视。孩子问:“爸爸不放好东西呢?”我说:“爸爸也不例外。”孩子调皮地问我:“我要是没放好东西呢?”我对孩子说:“如果你有两次乱放东西,我就不允许你看《泡泡宝宝》和《喜羊羊与灰太狼》。”看到爸爸改正了,他失去了攀比的对象,害怕我真不让他看电视节目,只好乖乖地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放到了固定的地方。

您孩子会为小事抓狂吗

案例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可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训练好要去参加比赛的斗鸡。

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派人来催问了:“先生,鸡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先生,鸡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自己惊动起来了。”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催问斗鸡的情况,纪先生回答说:“还要养些日子,这些鸡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这样又过了10天,齐王不抱希望地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案例分析

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

原来,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

智慧感悟

“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不是骄气,不是盛气,最终是一种心如止水的镇静。外表的活泼、逞强、伶俐,都是好的,但是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磨炼,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凝聚于内,看似呆呆的,没有什么稀奇之处,可是那些存心挑衅、争先恐后的斗鸡,碰到一动不动却内蕴真气的木鸡,却根本近不了它的身,对方还未出手,自己先就吓破胆了。

所谓“动如风,不动如山”,动与不动都是力量所在。

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努力

案例

焕焕对于自己学习电子琴的成就颇有自己的心得,他认为他能把电子琴练到九级,多亏了妈妈长期对他的鼓励和支持,包括妈妈在他想半途而废的时候,像一根坚实的木桩支撑着他,让他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焕焕的妈妈也总结道,如果当初任由孩子想放弃就放弃,那么他也不可能现在随手拿起《致爱丽斯》就能自如地弹奏出来,孩子现在也真正意识到了只有坚持才会成功的道理。

案例分析

“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格,孩子正处在不断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他们也特别想显示出自己的能力来。但是在这个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也会因为遭受各种挫折而产生沮丧情绪。孩子本身是弱小的,但如果得到父母的鼓励与帮助就会变得勇敢和坚强,一旦这种勇敢和坚强变成自身的品格,他就会自己去“坚持”了。

专家支招

1.让孩子明白,他的能力是有局限的。

让孩子做自己实际能力还达不到的事情,他们所得到沮丧和失败的可能性会更大。因此,父母不仅要了解孩子的能力范围,同时还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父母既要鼓励孩子“开始”,也要知道何时帮助孩子“停止”,尤其不要看见别的孩子会什么,就要求自己的孩子学。父母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跟那些年龄比他大的孩子作比较。

在让孩子学习一项新技能时,父母需要作的不仅仅只是示范,最好还要陪孩子多“练”一会,不要一下子就让孩子接受挑战。例如,如果孩子很想学打乒乓球,父母可以把着孩子的手,让孩子体验一下打准球的感受,直到孩子能够独立做到再放手。

2.将难完成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

平时,不妨将一个对孩子来说较难完成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不能完美地完成任务而感到失败了。其实,不一定只有失败时才能鼓励人坚持不懈。当孩子在完成一个小步骤后,获得的成就感能让孩子充满自信。例如孩子正在学习自己穿鞋、系鞋带,当他把脚放进运动鞋里,整理好鞋的“舌头”和鞋带,还没有开始系的时候,父母就该立即给他一个祝贺:“呀,真棒!你已经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加油!接下来把鞋带整理好,拉紧,现在就可以开始系了。”通常情况下,当孩子听到这样的鼓励,一定会高兴地做接下来的步骤。

3.告诉孩子努力和坚持是成功的前提。

当孩子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或者是努力做一些并不太得要领的事情时,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做这件事的意义和过程,而不要引导他们只重视结果,更不要用结果好坏去评论甚至呵责孩子。不妨告诉孩子,做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用心去努力,努力才是成功的前提。

4.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

作为父母,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听任他一味羡慕别人,竭力追赶别人。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努力,坚持成功。对于一味羡慕别人的孩子,父母可以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告诉他:虽然爸爸不会弹钢琴也不会打网球,可是爸爸会滑冰还会修自行车。当孩子意识到父母除了很多“会”和“能”外,也有很多“不会”时,他就会比较容易接受自己还有很多“不会”,这样就不会因为挫败而感到沮丧了。

通过父母的良性引导,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就会坚持,而不会沮丧轻言放弃了。

成功故事

1927年,美国阿肯色州的密西西比河大堤被水冲垮,一个9岁的黑人小男孩的家被冲毁,在洪水即将吞噬他的一刹那,母亲用力把他拉上了堤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