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父母向左走,我就向右走(6)
“哈哈,你就是我要选的人!”国王开心地说道,“你是最诚实的孩子,我给你们的花种是煮过的,怎么会发芽呢?王位的继承人一定是最诚实的孩子。所以,我决定让你来继承我的王位。”
原来,国王是想要找诚实的人做他的继承人,其他的孩子看种子一直不发芽,可为了种出最美的花,把花种都换了,他们都是不诚实的。
家长常常告诉孩子要诚实,不要撒谎,但他们真正做到了吗?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灵的高尚之处在于能公开说出自己的想法,能十分坦诚地评论各种事情,能为了真理不顾别人的赞成或反对,那些没完没了地说谎和弄虚作假的人,他们唯一能获得的结果,就是即使讲了实话,大家也不会再相信他们了。
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不说谎话,诚实待人的好品格,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那么,如何做才算是一个诚实的人呢?
首先就是要多读一些故事、寓言,从中理解诚实做人的道理,通过读书,可以使孩子明白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假和欺骗,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当明白了诚实的道理后,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诚实待人,诚实做事,树立自己诚实的形象。例如,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要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借人家的东西要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等等。
9.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做,不需要你们管
要知道,孩子生来并不是要人照顾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人生之路,孩子会比家长们想象得更独立、更成熟。
你们知道造成你们孩子不幸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那就是他要什么便给他什么。
——法国教育家卢梭
情景一:
吃饭时间毛毛想吃点心,妈妈把点心放到他面前,正要一口一口地喂他。
毛毛嘟哝着小嘴说:“妈妈,我会自己吃的!”
“你会吃?不行!呆会还不吃得满桌子,满身都是。”妈妈坚决反对。
“你自己吃得慢,等你吃完了,饭都凉了,吃到肚子里会不舒服的。”奶奶也这么说。
情景二:
小雨的妈妈每次都陪着宝贝儿子去上游泳课。她要么把小雨带到女生更衣室去帮他换衣服,吓坏一些小女生,弄得小雨小脸红红不好意思。要么就是跑到男生更衣室去帮小雨换衣服,弄得男泳客人心惶惶,又不好意思叫骂。下了课也是一样,帮小雨洗头、洗澡、换衣服,旁人又要受到一阵骚扰。而上课的时候,小雨的妈妈更是一旁穷紧张。似乎恨不得从岸上跳下水池帮小雨抓住手脚,纠正其姿势。
相信很多年轻父母都曾如此感叹,这一代的孩子行为能力不及小时候的自己,每当孩子的表现不如自己预期时,做父母的常会说:“我像你这个年纪时早就会……哪像你到现在都几岁了,还什么都不会。”
其实若父母们肯扪心自问,孩子会有今日差强人意的表现,是否也是做父母的自己疏于教导、宠出来的呢?很多孩子到了上学年纪,还不会自己吃饭、自己穿鞋,原因无他,因为父母觉得让孩子自己吃,会吃得到处是饭粒,会吃很久,所以做妈妈的基于要快又干净的标准,干脆喂一喂比较快。
不让孩子练习,又期待孩子自己吃得快又干净,这可能吗?
对孩子来说,在他的发展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接受外界新鲜的事物,面临着一个个“困境”,做父母的,出于疼爱、呵护孩子,不舍、不敢、不想让孩子受到一点痛苦与挫折,一旦孩子被“困难”弄得手足无措,就亲自出马把一个个本应该由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给拿掉。这不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的机会和权利吗?
家长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在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和完善的物质条件下,孩子就会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可结果却往往与家长的心愿背道而驰:孩子并没有更加快乐,相反地,还在生活中碰到大大小小没完没了的问题,甚至和家长有了若隐若现的隔阂。如果父母细心观察孩子的话,他会发现孩子的独立意向,三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了“自己来”的想法。这时候,过多的“爱”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自我成长的锻炼机会。
关爱孩子是必须的,但不能放任自己的感情,以关爱的名义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细节。孩子独立学习或玩耍时,不要从旁干涉,指手划脚;在孩子不接受自己关爱或反感时,要及时察觉,纠正做法,不能一味从孩子身上找问题,更不能在孩子表示反抗后发脾气,强迫接受自己的关怀。
切记:在娇惯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旦步入社会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问题:要么感到手足无措,在彷徨中失去生活的信心,永远“长不大”;要么就走上反抗社会、铤而走险的道路。
(1)多给孩子一点自主权利和选择权,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
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做得井井有条,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从中孩子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一位著名幼儿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动手对于幼儿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独立性培养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从孩子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如:他们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觉等。比如,在家里孩子的房间中,给孩子设置一个单独的区域,区域内的东西摆放、活动进行都由孩子做主,让孩子在自己的区域中活动,成人可参与活动但少加干涉,给孩子一种小主人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培养他们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另外,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碎小事,都是对孩子进行独立性行为训练的良好机会,成人应尽可能把自主权交给幼儿。在买衣服、玩具时,应让孩子参与选择(在不影响整体原则的情况下,尊重孩子的选择、采用孩子的选择),这样才能促进和激励孩子动手去做。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让幼儿为班上和家庭做一点小事,如帮老师取一样东西,帮父母到附近商店买小件日用品等等,尽可能为孩子提供锻炼独立性的机会。
(2)利用游戏的机会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独立性培养,她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主张尊重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她认为,教育者应成为儿童发展的观察者、引导者、援助者。游戏是幼儿形成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尊重幼儿对游戏主题、角色的选择,并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生了矛盾和争吵,教师不必急于出面干涉,尽可能让孩子在矛盾情景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自己独立解决纠纷,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一次,两个小朋友为争一本书发生纠纷,各不相让,都要先看,一名幼儿说:“我先拿的这本书,你让我先看吧。”另一名幼儿说:“我也想看这本书,你要先看,我就没有看的了。”你会想到他们下一步如何处理吗?
他们争执了一会儿,有一名幼儿说:“咱俩一起看吧,我讲给你听。”另一名幼儿表示赞同。很多时候,幼儿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出很多。放手让他们去做,对于幼儿来说,即是能力的培养,又是经验的积累与丰富。
(3)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成人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
在一次“认识空气”的科学活动中,一个孩子问老师,玻璃瓶里有空气吗?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玻璃瓶放进水盆中,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一个个小泡从玻璃瓶中冒出,便纷纷说:“有气泡,有气泡。”这样,他们自己得到了答案,显得非常兴奋。
(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同时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是需要付出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不要一见孩子碰到困难就立即代劳,而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还有的成人明知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做事,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立刻心软而妥协,依顺孩子,从而前功尽弃。
(5)父母应注意自身个性素质的提高,给幼儿提供正确的仿效楷模
儿童的模仿学习大多来源于父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孩子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还应尽可能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玩,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接触模仿机会。家长个性中不利于孩子独立品质形成的因素如遇事缺乏自制、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等等,应注意努力克服。
(6)重视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
对儿童进行独立性培养不能忽视幼儿个性发展的和谐性、统一性。儿童的某些品质,如自觉性、自制力、坚持性等等,是和独立性的形成相关联、相渗透的,是形成独立性品质的良好心理背景。所以把独立性格的培养与其它个性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可起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孤立地进行独立品质培养,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我们疼孩子,爱孩子,就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创造生活,享受成长的乐趣。
如果你想培养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孩子,你就需要为他提供独立做事的条件,改掉自己什么都插手的毛病。看看以下句子,敬请对照检查,是否是你经常犯的通病?
“如果你需要什么,就来找我,我在这儿等你。”(保护)
“我会有办法的,宝贝。”(援助)
“我会让那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邀请你参加他的生日会的,放心吧。”(溺爱)
“你累了,宝贝,去睡会儿吧,我给你做。”(代劳)
想一想你必须杜绝这些行为的原因。清楚地告诉自己,这些行为将无法开发出孩子的独立品格。
每一位妈妈都应该明白,与其每次都为孩子服务,不如做个“懒妈妈”,向孩子传授自我服务的方法,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服务。
训练孩子自我服务时,“懒妈妈”应该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先让孩子自己脱裤子、脱鞋子,然后再教孩子穿的方法。如果孩子暂时不会,可以慢慢练习,不过要天天学,天天练,不仅孩子需要有耐心,妈妈更需要有耐心。
在“懒妈妈”的示范下,孩子会渐渐掌握自我服务的方法,从此,孩子就会自愿地去做这些事情,而不需要妈妈每次都帮忙。
要知道,孩子生来并不是要人照顾的,他们的依赖性多半与父母的包办代替有关。父母包办、代替得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选择的机会就少了,做决定的机会当然更少,就会养成凡事依赖父母的习惯。反之,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可以做的事,孩子没有了依靠,就会自己开始动手做了。总之,只要家长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人生之路,孩子会比家长们想象得更独立、更成熟。
10.交朋友是我自己的事
“交际,是人生的幸福”,作为家长不能擅自剥夺孩子幸福的权利。
交际,是人生的幸福。
——莎士比亚
情景一:
一位家长中午回家,打开家门,发现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正和两个同学“大吃大喝”,碗筷摆了一桌,儿子见妈妈回来了,忙站起来,叫了声:“妈!”她没应声,两个同学站了起来,叫了声:“阿姨,您回来了!”这位家长一声没吭,径直走进屋里,砰地关上门,半天没出来。吓得孩子和两个小伙伴慌忙溜走了。到了晚上,孩子回到家,没有吃晚饭。尽管父母轮番相劝,孩子还是滴水未进,而且一连几天食欲大减,情绪低落,打不起精神,没有笑容。母亲这才后悔不迭。
情景二:
美琪的好朋友小丽,经常到美琪家玩。可是,每次小丽走后,家里都会变得一片狼藉,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一次,爸爸对美琪说:“千万不要向小丽学,你看家里被她弄得多乱,这种孩子没有人会喜欢的。”
听了爸爸的话,美琪非常不高兴,噘着小嘴对爸爸说:“不许你这样说我的朋友!”说完就闷闷不乐地进了房间。
聪明的父母,不是不许孩子交朋友,而是应该帮助孩子交朋友。当孩子带着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的时候,就显出非常不耐烦的样子,甚至当着别人的面,朝孩子发火,说些不中听的话。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朋友,也就等于不尊重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母亲对孩子伙伴的冷落,不仅使孩子感到父母不给自己留面子,而且使孩子感到对不起“小朋友”,甚至感到“无颜见伙伴”。父母尊重孩子的朋友,也就是尊重孩子本人,孩子会在家长的尊重中得到自身的欣慰和心理的满足,也会得到小朋友、伙伴的认可和接纳。
孩子需要朋友,而且孩童时代的友谊是非常珍贵的。朋友的缺失不仅使孩子的童年极为孤独,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因此,父母应该珍视孩子的朋友,通过赏识和尊重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良好习惯和健康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