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历史(2)
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更加泛滥,名目繁多,南朝梁共有361个将军名号,其中包括加封境外之人的125个。一般除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四征、四镇、四安、四平以外,统称为“杂号将军”。但此种也有例外,如南朝宋“四镇”亦在杂号之列。四征、四镇等均是以方位命名,以四征为例,即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将军,诸如此类。到了唐代,将军之号大减,杂号将军的名称亦告废弃。
链接一:第一个反秦的声音——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是中国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由他们领导的反秦起义爆发于秦末(公元前3世纪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小儿子胡亥即位,称为秦二世。秦二世是个昏庸而残暴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民间百姓的徭役赋税负担更为沉重,刑法愈加残酷而苛刻,民众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今北京密云),雇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被指定为军中的小头目——屯长。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时,连绵的阴雨使得行军延缓,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按照秦朝律法的规定,误了日期就要全部被处死。
面对如此情况,陈胜和吴广当机立断地把负责押送的凶暴军尉杀掉,接着对大家说:“我们遇雨误期已是事实,误期要被处斩,即便不杀我们,戍守边疆也是九死一生。何况壮士即使死,也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这番话激励了戍卒们的斗志,因此众人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组成农民起义军,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由此爆发。
为扩大影响,起义军夜晚在驻地附近神祠中点燃篝火,模拟狐狸啼叫之声,被民间传为神迹。陈胜、吴广率领农民起义军,占领大泽乡,攻下蕲县,很快攻占了五六个县城。起义军所到之处,贫苦农民纷纷响应。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攻占陈县后,建立了“张楚”政权,以陈胜为王。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
起义军乘胜前进,分三路攻秦,这时部队已发展壮大到几十万人,有兵车千辆。其中由周文率领的一路农民军很快进抵关中的戏地(今陕西临潼境内),逼近咸阳。秦二世见起义军打到都城附近,十分惊慌,急忙派遣少府章邯率领几十万在骊山修墓的刑徒迎击起义军。同时又从边塞调军队30万人,与起义军对抗。周文所率农民军虽然英勇作战,但因孤军深入,又缺乏作战经验,在遭到秦军突然袭击时吃了败仗,被迫退出函谷关,驻扎曹阳(今河南灵宝东),等待增援。
农民军的另一路由武臣率领攻占旧赵都城邯郸后,在混进起义军队伍的旧贵族势力代表张耳、陈余的怂恿下,武臣自立为赵王。陈胜为顾全大局,勉强予以承认,并命他率军西上支援周文。张耳、陈余不但不救援周文,反而割据自立,不再听从陈胜指挥。接着,六国旧贵族相继割地称王,陈胜、吴广起义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周文率军在曹阳坚持斗争三个月,终因众寡悬殊,又无后援,多次失利后损失严重,周文兵败自杀。不久,围攻荥阳的吴广被部将阴谋杀害。吴广死后军心涣散,其他几支起义军也先后被秦军逐一击破。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率秦军向陈县扑来,陈胜亲自领导义军奋力抵抗,终因兵力太少不幸失利,陈胜也被车夫庄贾暗杀了。
这次起义虽然没有取得成功,却点燃了反秦的火种。陈胜的余部吕臣等人坚持斗争,这支起义军后来与项羽、刘邦等人领导的起义军会合,继续同秦军战斗。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彻底灭亡了。
链接二:西晋一统与五胡乱华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夺曹魏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他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在进行了灭蜀之战、灭吴之战等一系列征伐后,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状态的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混乱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继秦、西汉、东汉以后的第四个大一统政权。
西晋初时大肆分封司马氏,以期这种门阀政体能够长治久安。然而恰恰相反,晋武帝死后各地藩王拥兵自重,致使在晋惠帝时发生了以贾南风(即贾后)与楚王司马玮为始,先后有汝南王司马亮等八个封王参与的司马家族皇室成员夺权政变,史称“八王之乱”。虽在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剿杀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后将“八王之乱”平定,然而其时已民生凋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力量消耗殆尽,伴随而来的是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迅速爆发出来。在其后不久(311年)的“永嘉之乱”中,都城洛阳竟然被匈奴政权前赵皇帝刘聪攻破,晋怀帝遭到俘虏并被杀害,随即晋愍帝于长安继位。晋国内部此时已然矛盾重重,面对前赵的再次进攻抵抗乏力。316年,晋愍帝不敌投降,最后仍是受辱被杀,至此晋朝短暂的大一统局面分崩离析。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司马睿在江南重整晋室、建国立号,史称“东晋”。东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而北方广大土地则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史称“五胡乱华”。
胡人是当时汉民族政权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逐渐盘踞中国北部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胡人已入主关中及泾、渭二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长期受到汉人压迫的胡人趁机兴兵作乱,整个中原地区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长达130多年割据混战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自304年刘渊和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史称“前赵”)和成汉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等地,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地区。在入主中原的众多少数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氐为主要势力,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北魏史学家崔浩取其中十六个国家作为代表(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分别是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因此称这段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错综复杂,以383年淝水之战为分野,这一时期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史书中常说的“胡亡氐乱”。“永嘉之乱”后,难民大多逃难到凉州、辽东以及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渐渐繁荣。“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随着淝水一战前秦苻坚的失败,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趋向白热化,社会动荡比以前更为严重。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进入“南北朝”时期。
凡事皆有两面性,五胡十六国的纷争使得世态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然而北方各族的内徙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在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各国的君主为了增强实力,也于所在区域中实行一些发展生产的政策,使得各地区在华北动荡的大背景下,形成局部稳定之局面。该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持续到南北朝时期,最后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个大一统时期——隋朝时期完成。
当尚方宝剑遇到免死金牌
关键词:尚方镜 尚方斩马剑 朱云折槛 虎符 丹书铁券
在旧小说或戏曲中,常常有这么一个套路:某当道奸臣要谋害好人,到了事情的节骨眼上来了个“八贤王”或“并肩王”之类的人物,手持先王御赐的尚方宝剑,所谓“上斩昏君,下斩佞臣”,遂将奸人先斩后奏,忠良冤情得以昭雪,最后皆大欢喜。在“权大于法”的封建社会,文学作品中尚方宝剑是最高明的道具,它往往掌握在平日没有什么实际权力的元老贵族手中,理想化地被赋予高于君权、法权的神圣性,成为冥冥中最高主宰的化身,是平民百姓对公平正义的一种精神寄托。那么,除了文学艺术作品,现实中是否真正存在尚方宝剑呢?20世纪80年代,在河北承德举行的全国挖掘整理成果展览会上,河南展出了一把“尚方宝剑”,上面有“救赐兵部尚书”“先斩后奏”的金字,由此以实物证明了历史上确有“尚方宝剑”,而并非文艺作品的凭空杜撰。那么“尚方宝剑”的名字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尚方宝剑尚方制
“尚方”本是古代制办和掌管宫廷饮食器物的官署,皇帝的御用宝剑便由此机构锻造,故名“尚方宝剑”。秦朝时设置的“尚方”属少府管辖。“少府”是古时的九卿之一,其职责基本是管理制造皇室一切生活起居的所需品,清代划归内务府,故一般以少府为内务府大臣之别称。
秦、汉少府所属有尚方令及尚方丞,令秩六百石,掌造皇帝御用刀剑等珍贵器物。唐人杜佑的《通典》中说汉末分为中、左、右三尚方署。而出土文物表明,汉武帝时已有中尚方,所造多钟、鼎、壶等用器,汉宣帝初已有右尚方,由此可见三尚方之分最晚始于武帝时。魏、西晋沿袭前代设置,而东晋仅置一尚方。南朝宋、齐有左、右尚方,各设令、丞属官,除却皇室用品,还建造军器。梁分左、中、右三尚方署。北朝魏孝文帝改少府为太府。北齐因循,三尚方均隶属太府寺。隋炀帝分设太府寺和少府监,三尚方署(隋改“中”称“内”)又属少府。唐沿用隋朝制度,改称“尚署”,三署令均从七品下,设有辅官丞。唐时对三尚方署有明确分工的记载:“中尚署掌供郊祀圭璧、天子器玩、后妃服饰之制,并制造赐给百官的鱼袋;左尚署掌供扇伞车辇等;右尚署供十二闲(厩)马之辔。”唐以后,金少府监亦有尚方署,掌造金银器物、车舆、床榻、鞍辔、伞扇等物。元则削减为中尚监,明朝始废。后“尚方”成为为宫廷制办和掌管饮食器物之官署、部门的泛称。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司马贞解释说:工官就是尚方署的工匠,所作物品归属尚方,因此叫做工官尚方。尚方署工匠的地位十分低下,而且其工作量之繁重大大超过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隋朝的高劢在《请伐陈表》提到:“尚方役徒,积骸千数。”(《隋书·高劢传》)唐司空图《容城侯传》亦道:“其先因秦时调发诣尚方输作,世苦之。”然而,这些地位低下的工匠却是民间艺术家,在特权阶级高压统治下,创造出难以计数的珍贵器玩,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饴饧》:“饴饧人巧千方,以供甘旨,不可枚述。惟尚方用者名‘一窝丝’,或流传后代,不可知也。”清吴伟业《织妇词》:“少时织绮贡尚方,官家曾给千金直。”在现在的交易品市场上,也时见汉朝尚方造的“尚方镜”,做工精细,造型古雅,价格不菲。
《汉书·朱云传》记载了一个故事:西汉名臣朱云有一次当着满朝公卿对汉成帝说,如今的大臣只白白享受俸禄,却不能匡君安民,“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朱云说的佞臣是当朝丞相、安昌侯张禹。张禹也是汉成帝的老师,当时备受宠信,因此成帝龙颜大怒,命御史将朱云绑下。朱云紧抱殿前栏杆,据理力争,以至于拉扯间折断栏杆。左将军辛庆忌为朱云求情,才使他幸免一死。这就是有名的“朱云折槛”,成为后世直臣诤谏的事典,也可以看出当时已有御赐尚方剑的先例。另据《后汉书》记载,当时的权臣彭宠和“大树将军”冯异都曾被赐予尚方宝剑。
众所周知,“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者是东汉的蔡伦,史载他也曾经监造过尚方宝剑。《后汉书·蔡伦传》载:东汉和帝时,“中常侍蔡伦加位尚方令,监作剑即尚方剑。御用之器,臣庶不得私用,故言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广雅·释器》记古剑有“蔡伦”之名,便是蔡伦职掌尚方令时监制的精良宝剑。
尚方宝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集权政治的产物,是皇权至上的象征。明刘基(字伯温)《赠周宗道六十四韵》诗曰:“先封尚方剑,按法诛奸赃。”这种法律思想和作为法律施行主体的刑具,实则是法外之法、刑外之刑,是统治者个人权力的扩大。然而到了民间,在很多文艺作品中,人们却对它进行了浪漫的加工,使之成为贤臣良将所执有的伸张正义的工具,这一方面是对公正的渴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皇权的畏惧心态。
丹书铁券免死牌
元朝关汉卿的名剧《窦娥冤》第四折中,窦娥哭诉道:“枉自有势剑金牌,把俺这屈死三年的腐骨骸,怎脱离无边苦海。”这里的“势剑”是尚方宝剑的别称,金牌即指免死金牌。所谓“免死金牌”是民间称谓,官方的称呼应唤作“丹书铁券”或“丹书铁契”,它同御赐尚方宝剑一样,是皇帝奖励给功臣、近臣带有盟约性质的信物,功用在其民间称呼中即已揭晓——被赏赐的臣下可以凭此得到死罪的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