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赏析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自然清音 别有天地

要点:

1.了解陶渊明的意义和影响

2.了解田园、山水诗的人文意义

4.1 田园诗祖陶渊明

东晋诗人陶渊明吟诵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创了田园诗,其作品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你知道吗?(小知识)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他的田园诗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约365—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他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29岁时走上仕途,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职,或出或入,终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较之陶文,以诗的成就最突出。

陶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其中以田园诗的成就最突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大创举。

【记】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1],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2]中,一去三十年[3]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5],草屋八九间。榆柳荫[6]后檐,桃李罗[7]堂前。

暧暧[8]远人村,依依[9]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10],虚室有余闲[1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2]

注释

[1]适俗韵指的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2]尘网:这里指仕途、官场。[3]三十年:应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年)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年)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4]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羁鸟、池鱼句喻自己怀恋旧居。[5]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6]荫:荫蔽。[7]罗:罗列。[8]暧暧:【ài】暗淡的样子。[9]依依: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10]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11]虚室:娴静的屋子。余闲:闲暇。[12]樊笼:这里比喻仕途、官场。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译】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

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赏】

本篇是《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第一首。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诗歌以抒情为基调,兼有农村景物的描绘,且以“羁鸟”、“池鱼”自喻,充分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由淳朴的乡村生活、蔑视丑恶的官场生活的情怀。情景交融,语言朴实无华,对仗亦十分自然,读者不仅能从诗中看到乡村的田园、房舍、榆柳、桃李、闻到狗吠和鸡鸣,而且能看到一位洒脱诗人对着这宁静的田园景物,在吟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声。以田园之景写胸中之意,是此诗的显著特色。

【悟】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导师。在大自然中人们可以忘却一切世俗的烦忧,在大自然中启迪智慧,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在大自然中获得生活的真谛。

【时光隧道】

《春天里的秋天》序

巴金

春天,枯黄的原野变绿了。新绿的叶子在枯枝上长出来。阳光温柔地对着每个人微笑,鸟儿在歌唱飞翔。花开放着,红的花,白的花,紫的花。星闪耀着,红的星,绿的星,白的星。蔚蓝的天,自由的风,梦一般美丽的爱情。

每个人都有春天。无论是你,或者是我,每个人在春天里都可以有欢笑,有爱情,有陶醉。然而秋天在春天里哭泣了。

这一个春天,在迷人的南国的古城里,我送走了我的一段光阴。

秋天的雨落了,但是又给春天的风扫尽了。

在雨后的一个晴天里,我同两个朋友走过泥泞的道路。走过石板的桥,走过田畔的小径,去访问一个南国的女性,一个我不曾会过面的疯狂的女郎。

在一个并不很小的庄院的门前,我们站住了。一个说着我不懂的语言的小女孩给我们开了黑色的木栅门,这木栅门和我的小说里的完全不同。这里是本地有钱人的住家。

在一个阴暗的房间里,我看见了我们的主人。宽大的架子床,宽大的凉席,薄薄的被。她坐起来,我看见了她的上半身。是一个正在开花的年纪的女郎。

我们三个坐在她对面一张长凳上。一个朋友说明了来意。她只是默默地笑,笑得和哭一样。我默默地看了她几眼。我就明白我那个朋友所告诉我的一切了。留在那里的半个多小时内,我们谈了不到十句的话,看见了她十多次秋天的笑。

别了她出来,我怀着一颗秋天的痛苦的心。我想起我的来意,我那想帮助她的来意,我差不多要哭了。

一个女郎,一个正在开花的年纪的女郎……我一生里第一次懂得疯狂的意义了。

我的许多年来的努力,我的用血和泪写成的书,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我给人唤起了渴望,对于光明的渴望;我在人的前面安放了一个事业,值得献身的事业。然而我的一切努力都给另一种势力摧残了。在唤醒了一个年轻的灵魂以后,只让他或她去受更难堪的蹂躏和折磨。

于是那个女郎疯狂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自由的婚姻、传统观念的束缚,家庭的专制,不知道摧残了多少正在开花的年青的灵魂,我的二十八年的岁月里,已经堆积了那么多、那么多的阴影了。在那秋天的笑,像哭一样的笑里,我看见了过去一个整代的青年的尸体。我仿佛听见一个痛苦的声音说:“这应该终结了。”

《春天里的秋天》不止是一个温和地哭泣的故事,它还是一个整代的青年的呼吁。我要拿起我的笔做武器,为他们冲锋,向着这垂死的社会发出我的坚决的呼声“Je accuser”(法语:我控诉)!

喜欢《归园田居》的你应该还喜欢这些诗吧?那就诵读一下吧!

【读】

咏贫士[1](其二)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2]。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3]

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4]。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5]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6]。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7]

【译】

寒冷凄凉已岁末,裹衣晒暖在廊前。南园不剩可食菜,枯萎枝条满北园。

壶内未余一滴酒,灶炉不见有火烟。诗书堆满在身边,过午腹饥没空看。

我与孔丘困陈异,心中不免有怨言。如何安慰我心情?幸赖古时多圣贤。

注释

[1]这首诗与第一首都是这组诗的概括,第一首自叹孤独,世无知音;这一首自咏贫居之状,并向古代寻求知音,以安慰自己的精神。[2]凄厉:凄凉寒冷。云:语助词,无意义。拥褐(hè):围裹着粗布短衣。曝(pù):晒。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3]圃(pǔ):即菜园。秀:指菜苗。盈:满。[4]馀沥(lì):指剩下的残酒。沥:液体的点滴。窥:看。[5]昃(zè):太阳西斜。遑(huáng):闲暇。研:研读。[6]陈厄(è):在陈国受困。典出孔子困厄陈国。厄:困苦,危难。窃:谦指自己的意见。愠(yùn):含怒,怨恨。[7]怀:内心。贤:贤士,指安贫乐道的古代贫士。

【读】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进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来往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桃花源”是诗人理想中的人间乐土:康乐富足、和静怡乐、平等自由,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的梦中家园。

真正的“桃花源”在哪里?它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是心灵和精神多方面因素混合发酵,最后酿出的这么一杯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种甘露,给人们心灵一种慰藉。这其中美好的意境,曾引发了多少后世人的无尽向往和探究!

【深海探月】

《饮酒[1]》(其五)赏析

结庐在人境[2],而无车马喧[3]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5]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6]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7]

喜欢他的人,往往会被他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击中。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展现了自己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

建一座宁静的草屋于人间仙境,尘世种种喧嚣尽在身边,耳朵却早已游离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之外。这是心境所致啊,心与嘈杂保持了距离,所居之处自然显得偏僻而幽静。黄昏之际,缓缓踱到东篱之下,随手采撷一束散发幽香的黄菊,不经意地抬头,南山自然而然地在眼前呈现。山中的景致是如此之美,哪有清晨与黄昏的区别。抬头仰望天边,结伴的飞鸟成行飞过山头,飞向远方。

隐士陶渊明为我们刻画了如此一个远离世俗的人间仙境,将自己孤傲而宝贵的情感贮藏于这般宁静的山水花鸟的景致之中,读来令人幽思不断、情意绵绵,也难怪作者自己都“欲辨已忘言”了。

作者历经了半生的人海沉浮,历经了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后,终于达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精神境界。究其原因,原来是心远地自偏,在割除了与世俗与官场的所有的联系后,独居于自然的一隅,享受山水带来的其乐融融,这是多年煎熬后解除尘世束缚的高度自由的体现,更是作者隐逸情致的完美书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是清新而淡雅的,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长于自然的怀抱,游离于世俗的喧嚣。同时菊又是历代文人笔下高洁品质的象征与自比,陶渊明也不例外,他以寄情山水的深意与情思借菊抒发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远志向。他看到了飞鸟于山间徘徊,他更看到了自己,宛如在《归园田居》中所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于是,他又将自己比作那不刻意观望而自然呈现的幽幽南山。陶渊明在与自然的拥抱中找到了真我,达到了物我不分之境界。那是他煎熬了几十年所期盼的,这一天他真正拥有了,也就真正隐遁了,那兴奋之情又哪里是言语所能表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正是这点睛一笔,将无限深情融于诗中美景,给读者留下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

注释

[1]《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不是一时所写,也无内在联系,各独立成篇。此为第五首,是陶渊明的代表作。[2]结庐:构筑房舍。这里指居住。人境:人世间。[3]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4]问君二句: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何能尔:为什么能够这样?尔:如此、这样。[5]见:这里读“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6]山气二句: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7]此中二句: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此中:山中景象,指隐逸生活。辨:辨识。言:用言语表达。

“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一个“见”字,令人忘俗,浮想联翩。酒是很妙的东西,能使人忘却暂时的烦恼,使一切朦胧、模糊,达到美的极致,景中生情。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这不经意的俯仰之间,南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诗人一面赏菊一面采菊,这就已够味了,但又看见青翠高耸的南山,更是眼福饱受,锦上添花。这些美景、这种惬意,在官场哪能见到!诗人既以欣慰、宁静的心情描写自然景色,又以这些美丽的景色反衬悠闲自得的心境,从而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

陶渊明借《饮酒》感怀,情融于景,景中见情,情景并茂,余韵缭绕,将满腔情思化于不动声色的意境酿造中,为我们在尘世喧嚣中寻到了一份灵魂的安静,这可谓情与境的完美结合。正因为这样,陶渊明为我们谱写了古今传诵、流芳百世的饮酒之歌,人生之曲。

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

它的好就在于感情非常率真,一切都很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当中,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了。正所谓小隐隐于野,而大隐隐于市。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每个人的心远离了名利、物质的追求,也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职场的争斗,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也会克服浮躁的情绪,使自己变得安静。这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而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乃是生命的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终于明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不仅仅是一种心如止水,更是一种大彻大悟的生活态度。生命原本就是一种经历,何必欲求太多?

徐志摩语:得知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人心总是这样,在得与失、取与舍之间不停徘徊,但更多时候是否只是源于一种虚荣抑或年少轻狂的好胜心?

财富,美丽,阿谀……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终有一日一切都会变成过眼云烟。

既然早已预料此果,又何必哭哭啼啼,怨天尤人?一笑而过岂不是更显得潇洒坦然?

此诗语言平淡朴素,但又不失韵味。以毫不夸张的手法,用家常话写出沁人心脾的境界,而又耐人寻味。若是没有他超凡脱俗的品性和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阔天空的诗作。

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在离开这个世界前,诗人在《拟挽歌辞》里写道: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那温暖而带着淡淡菊花香的隐士精神,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世文人,使陶渊明成为中国文人永远的精神楷模。

一个人,一卷诗,创造出了一种生活方式,由此构筑起一个精神家园。

《归去来兮辞》赏析

(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1]盈室,瓶[2]无储粟,生生[3]所资,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会有四方之事[8],诸侯[9]以惠爱为德,家叔[10]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11]未静,心惮远役。彭泽[12]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13]有归欤之情[14]。何则?质性[15]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16]交病[17]。尝从人事[18],皆口腹自役[19];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20],当敛裳[21]宵逝。寻[22]程氏妹[23]丧于武昌[24],情在骏奔[25],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26]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这篇辞体抒情诗,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分“序”和“辞”两节。“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气助词。

(序)作者说道:“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注释

[1]幼稚:孩童。[2]瓶:盛米用的陶制容器。[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4]术:方法。[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6]脱然有怀:脱然:豁然。有怀:有做官的念头。[7]靡途:没有门路。[8]四方之事:出使外地的事情。[9]诸侯:州郡长官。[10]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11]风波:军阀混战。[12]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13]眷然:依恋的样子。[14]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15]质性:本性。[16]违己:违反自己本心。[17]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18]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19]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20]一稔(rě 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21]敛裳:收拾行装。[22]寻:不久。[23]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24]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25]骏奔:急着前去奔丧。[26]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41岁,他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出来做官。这次做官,只是为了解决家贫,为自己日后的隐居生活攒点本钱,故而不得不向做官这种俗事低头,这真难为他了。八十多天过去了。十一月,他在彭泽当县令时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下属跟他说,您应该穿戴整齐,束上衣带去拜见他。他却道:“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然后,他就解下官印,辞官走了。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船在水上轻轻漂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仆人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该作代表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最高成就。

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陶渊明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天性酷爱自由的陶渊明经过了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地认清他的品格与现实的政治社会之间产生了根本的对立,这就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其实,做出归隐的决定,他必须要忍受内心极大的痛苦。人不能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归隐前的陶渊明早已厌倦了他的官场生涯。这件事,只是一个导火索,是一个人生矛盾的总爆发。与此同时,他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更使得他“情在骏奔,自免去职”。种种因素糅合到了一起,最终使他走上了这条归去的路途。

这是陶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的高峰。从此历史上少了一个不会阿谀奉承的官场小吏,多了一个光耀千古的田园诗人。

赏析《归去来兮辞》,可以清晰地感到作品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度过余生”,“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是抒情线索。

诗歌的第一段,表达了诗人辞官归田的决心。“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开篇诗人就对自己进行了自责,表现了他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他坐在船上,对开阔的田园生活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展开憧憬。他眼前的黑暗薄如纸张,很快就将驶入光明。过去的迷途,奴役的人生,纵然无法改变,未来还是可以弥补的。人的生命太过短暂,必须从现在开始归去。

诗歌的第二、三段,抒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诗人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舟之轻飏,风之吹衣,显示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足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而奔向自由的呵。等望见了家门,四十一岁的诗人竟然高兴得奔跑起来,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孩儿们也在门口迎等候。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叙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多么温馨的家庭呵。诗人回家之后的生活自安,有室中饮酒自遣之乐;又有涉园观景的园中之乐。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表现出诗人的知足常乐。在农村诗人游历怡情。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亲人的情话,农人谈庄稼的话语,都使诗人心神俱畅。唯一的遗憾,只是这人生太短,不能永远拥有这份自然的美景。

诗歌的第四段,抒发诗人 “乐天安命”的情怀。最快乐的人生,是登上东边的高地仰天长啸,是在清澈的水岸吟诗作赋。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顺从内心的独立和自由。这样活着,死去,归于尘土,卧听松涛,头枕露水,岂不快哉?生命的真渧就是寻找自由,最后迎来死亡的彻底解脱,这犹如一艘船只驶向水天相接的茫茫尽头。

本篇的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杂句,有时用叠音词,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诗歌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这样自然、潇洒、飘逸、脱俗的人,古往今来又能有几人?这种归顺自然的自在境界,又有几人能够真正达到?人如果不自己解脱,也没人帮你解脱,终究要遗恨终生。无怪阳修叹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词人李清照之所以为自己取号“易安居士”,就来自此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一句,而她在青州的住所正是“归来堂”。

暂且不论陶渊明归隐田园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因此说,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他虽然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淡远潇洒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

《读山海经》(其一)赏析

孟夏[1]草木长,绕屋树扶疏[2]。众鸟欣有托[3],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4],颇回故人车[5]

欢然[6]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7]

泛览[8]周王传,流观[9]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本篇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十三首组诗的第一首,抒发了一个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的绿色胸怀,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用纯朴真诚的笔触,讴歌了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趣,体现了诗人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

全诗可分三层。

诗的前六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常常是费了几回周折才能来到。高兴的时候酌酒而饮,品尝采摘下来的园中的新鲜蔬菜。细雨和着从东面吹来的好风一起拂面而来。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这是多么的自在与惬意啊!“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这里一语双关,既写了环境的滋润和柔美,又兼有好风吹来好友,好友如好雨一样滋润着诗人心田的寓意。

诗的最后四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浏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惬意、缓慢、柔美、平和、寂静、孤独的氛围,正涌动在他的身畔。的确,快乐自然而至,本不必有任何的强求。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它直接地,是承上“泛览”“流观”奇书而言。孟夏日月几何?就是人生百岁,也很短暂。如何可以“俯仰终宇宙”呢?此五字之妙,首先在于写出了“读山海经”的感觉,由于专注凝情,诗人顷刻之间已随书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这是何等快乐。

与“读我书”、写我诗、“摘我蔬”的陶渊明的生命交融一体的不仅是草木飞鸟,还有共享良辰美景的朋友,诗人体验到的不仅是融入自然的怡然兴致,还有书中带来的时间长河中积淀的风物赏识,这样的人生快乐,在昏昏然的官场上是无法得到的。诗人在与天地、与古今、与人、与物的交融中,合奏出宇宙运行中至高至美的欢乐篇章。

此诗貌似信手拈来的生活实况,其实质寓意深远,诗人胸中流出的是一首囊括宇宙境界的生命赞歌。

注释

[1]孟夏:初夏。农历四月。[2]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3]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4]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5]颇回故人车:经常让老朋友的车调头费尽了周折。[6]欢然:高兴的样子。[7]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8]泛览:浏览。[9]流观:浏览。

《答庞参军》赏析

(序)三复来贶[1],欲罢不能。自尔邻曲[2],冬春再交[3];款然良对[4],忽成旧游[5]。俗谚云“数面成亲旧”[6],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7],便当语离[8];杨公所叹[9],岂惟常悲[10]。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11],本既不丰[12],复老病继之;辄依《周礼》往复之义[13],且为别后相思之资[14]

相知何必旧,倾盖[15]定前言。有客[16]赏我趣,每每顾林园[17]

谈谐[18]无俗调,所说[19]圣人篇。或[20]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21]缘。物新人惟旧[22],弱毫多所宣[23]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24]。君其爱体素[25],来会[26]在何年!

这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曲友谊的颂歌。

(序)“我再三展读您的赠诗,爱不释手。自那次我们成为邻居,至今已是第二个冬春了,诚挚愉快地交谈,很快使我们成为了老朋友。俗话说,‘几次见面便成至亲老友',更何况我们的交情又远比这深厚呢?人生常常事与愿违,现在又要彼此话别,正如杨朱临歧而叹,哪里只是一般的悲哀!我患病多年,不再写诗;体质本来就差,又加上年老多病。就按照《周礼》所说“礼尚往来”的意思,同时也作为别后相思时的慰藉,而写下此诗。”

作者以诗化的语言,交代了两层意思:一是因有“来贶”,所以作此诗,扣紧诗题“答”字;二是追叙与庞参军的友情,故在离别之际感到悲伤,也因在老病无力、不复为文的情况下,还要勉力作答,为全诗的感情抒发作了铺垫。

“相互知心何必老友,倾盖如故足证此言。您能欣赏我的志趣,经常光顾我的林园。谈话投机毫不俗气,共同爱好先圣遗篇。偶尔酿得美酒数斗,悠闲对饮心自欢然。我本是个隐居之人,奔走求仕与我无缘。时世虽变旧友可贵,常常写信以释悬念。情谊能通万里之外,虽然阻隔万水千山。但愿先生保重贵体,将来相会知在何年?”

注释

[1]三复来贶(kuàng):再三展读所赠之诗。贶:赠送。[2]自尔邻曲:自从那次我们为邻。尔:那,如此。邻曲:邻居。[3]冬春再交:冬天和春天再次相交。横跨两个年头,实际只一年多。再:第二次。[4]款然良对:款然,诚恳的样子。良对:愉快地交谈。对:对话、交谈。[5]忽成旧游:忽:形容很快。旧游:犹言“故友”。游:交游,游从。[6]数面成亲旧:数面:几次见面。成亲旧:成为至亲好友。[7]好(hào)乖:这里有事与愿违之意。乖:违背。[8]便当语离:便当:即将要。语离:话别。[9]杨公所叹:杨公:指战国初哲学家杨朱。所叹:指所感叹离别之意,亦寓有各奔前程之意。[10]岂惟常悲:哪里只是一般的悲哀。[11]为文:指作诗。六朝以有韵为文,无韵为笔。[12]本既不丰:本:指体质。丰:指强壮。[13]辄依:就按照。[14]资:凭借,寄托。[15]倾盖:代指一见如故。[16]客:指庞参军。[17]林园:指作者所居住的地方。[18]谈谐:彼此谈话投机。[19]说(yuè):同“悦”,喜欢。[20]或:有时,间或。[21]东西:指为求仕而东西奔走。[22]物新人惟旧:物新:事物更新,诗中寓有晋宋易代之意。人惟旧:人以旧识为可贵,谓继续保持我们的友谊。[23]弱毫多所宣:弱毫:指毛笔。多所宣:多多写信。宣:表达,指写信。[24]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尽管我们远隔千山万水,但可以通过书信传达情意。[25]体素:即素体,犹言“玉体”,对别人身体的美称。[26]来会:将来相会。

《陶渊明集》中有五言、四言《答庞参军》各一首,据四言《答庞参军》序,庞为卫军参军。这首五言诗作于424年,那年陶渊明60岁。诗中的庞氏,是作者的邻居,将出使江陵,向他告别,陶渊明以此诗作答。

从诗序及诗中可以看出,尽管陶渊明与庞参军相识并不太久,但相同的志趣使他们结为知交;尽管他们在出仕与归隐之间有所分歧,但也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纯真的友谊。所以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庞氏的深挚友情,而且也申明了自己隐而不仕的决心。

全诗十六句,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前八句,追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两句,说明两人不是旧交,而是新知。这从序文的“自尔邻曲,冬春再交”中可以看出。《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引谚云:“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说,如果人不相知,从初交至白头,还会像刚认识一样,没有友情。如果人各相知,即使是偶然乘车在道上相遇,也会像老朋友那样并车而谈,以至两车的车盖相切、倾斜,久久不忍分手。以下六句,追忆旧游。“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是总述。“赏我趣”是谦虚的说法,反过来说,也是陶渊明所处的林园环境的情趣,他独立的人格力量、高雅的生活方式,吸引、感染了包括庞参军在内的客人,因此使他们经常造访,时时登门,终于成为“相知”。接着说两人交游的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一是谈圣之趣,“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说明谈话内容的格调、境界之高,不是一般碌碌之辈汲汲于名利的庸俗之谈所能企及的。二是饮酒之趣,“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若能以酒助谈,则兴致更高,说明了交友方式的高雅、闲适,感情交流的自然、融洽。当然,这也是“陶渊明式”的生活情趣和交友方式。

“我实幽居士”以下八句是第二层,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

正因为相交深、知遇厚,所以一旦分离,就无法扯断联络感情的纽带。诗人自己是立志归隐之人,没有俗务缠身,不会因公事牵绊,东西奔走;而朋友却要远离自己而去,从此天各一方,因此希望别后能常通音信,以释遥念。“物新人惟旧”,语见《尚书》:“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意思是器物求新,而朋友间当以旧谊为重。但即使感情相通,不惧相隔万里,也终究无法改变天各一方、江山阻隔的现实,不再能时时谈笑宴饮。只能希望你在远方自己保重身体,以后相会,还不知在何年何月呢?这一层诗人抒发的感情十分细腻丰富:分手在即,不免感伤、怅惘;感伤之余,又要嘱咐常通音信,叮咛保重身体,对分手后的“情通万里”,来年的重新相会寄予了希望,其情感显得十分朴实、深沉。

陶渊明避官却不避世,厌世却不厌生,他并不是一个遗世独立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与自己的亲人、朋友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这首诗反映了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侧面。

按理说,送别诗完全可以写得愁肠百结,缠绵悱恻,令人不忍卒读,但这首诗却以明白如话的诗句,举重若轻,朴实无华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以它的真情真意感动着每一个读者。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赏析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1]。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2]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3]。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4]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5]。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6]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7]。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8]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9]?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10]

这首诗作于陶渊明人生中的第三次出仕的途中。诗中诉说了内心的矛盾和苦闷,鲜明地表现了他对官场与田园、文明之心与自然之怀的心理矛盾和选择。诗歌层次清晰地抒发了陶渊明赴任途中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既坦率,又细腻含蓄。

公元404年(晋安帝元兴三年),闲居田园近三年的40岁的陶渊明离家东下,成为了刘裕帐下的一名参军。上一次,他是在桓玄的手下做官。这一次,他却要去推翻桓玄的刘裕幕府里任职。此中焦虑、矛盾的心结,可想而知。之所以继续出来做官,既在于家贫的窘迫,也在于人生的志向。他是真的想解决一些个人和国家的问题才出来的。

他知道,漂泊,流浪,是为了更好地回家。一个没有离开过故乡、以旅客的身份徙居在外的人,一生也无法体验这种天长地久的悠悠情怀。主动或被迫出仕在外,也是归隐的必经之途。若陶渊明没有失去过自由,心灵受困,他怎能知道自由的可贵,真心的无价?从少年起,他一直都走在归返田园的漫漫路途上。读书,做官,然后辞官,再做官,再辞官,如此反复,最终“归去来兮”。如果他无缘于此,他将难以返回独立和自由的精神家园。

他说,少年时,我就把事外的自然当做自己的寄托,一生所爱,唯有琴、书二者。即便过缺衣少粮的生活,他依然能够心安理得,处之泰然。机会来了,暂且去赌一把,如果失意,就回驾归乡。“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只是暂时离开,迟早是要回来的。他有满腔的依依不舍在更远的远方,这里,埋着他人生的一处伏笔。

注释

[1]弱:二十岁。弱龄:指年轻时。寄事外:托身于世事之外,指不做官。委:托。委怀:托心于、置心于。[2]被:穿。褐:粗布衣,贫贱者所穿。屡空:指贫穷。晏如:安然,欢乐自得的样子。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贫困,穿着粗布衣服,但却欣然自得。[3]时:时运、时机。苟:如果。冥会:犹默契。宛:屈。辔:马缰绳,这里指车马。宛辔:枉道。愁:止息。通衢(qú):大道,这里借喻仕途。这两句是说如果遇上做官的机会,也只好委屈就任。[4]策:简策,古代连编竹简成册以纪事叫简策,即今天的书籍。命晨装:令人备置清晨出发的行装。疏:远。这两句是说弃置笔墨整备晨装,要暂且离开田园去做官。[5]这两句是说孤舟远逝而归思难绝。[6]登:登山。降:临水。这句和上句指我这次旅程难道不远吗?跋山涉水也有一千余里。[7]目倦:眼睛疲倦。山泽居:园田旧居。这两句是说眼睛看腻了异乡的山川,心中仍怀念故乡的山泽。[8]惭高鸟、愧游鱼:对鸟和鱼而惭愧。是感叹自己不如鸟鱼的自由。[9]真想:纯真的思想,指爱好自然。初:原。襟:胸怀。形迹拘:被形迹所拘,指做官。这两句是说自己本来怀着一种纯真的思想,谁说能受仕途的拘束呢?[10]化迁:指时运自然。凭化迁:任凭时运自然的变化,即与时推移的意思。班生庐:这里指仁者、隐者居住的地方。这两句是说且任凭时运的变化吧,最后总要返回园田。

这邈远的孤舟上,寄托着绵绵的归思。水旱两路的舟车,单调陌生的风景,使他疲倦。他希望成为一只鸟,或一条鱼,但他为此感到惭愧,高鸟还飞在云间,游鱼还流在河内。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只因这一行,他发现自己背叛了自己的内心,放弃了之前的自由。

于是,他开始安慰自己。人只要保持内心的坦然,外界的纷乱不过是脆弱的表象,不会伤害到自己。他想到班生的草庐,他终将会再次归来。他若没有活在乱世,没有被朝廷征召,没有从寻阳去往京口(江苏镇江),途中没有路过曲阿(江苏丹阳),他就不会写出这首诗。如此细腻的人生体验,徘徊在有所作为和回归本性的矛盾之间。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是出于诗人的本性,是诗人的真实思想和决心的表达,也是全诗的中心意旨所在。它所表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十分丰富而耐人寻味的。

无须多方打探,东方的诗国中,你一定在种豆南山。

沿山道弯弯,沿碧流潺潺,你的身影,若近若远,不紧不慢。

天空中,飞去飞回的鸟儿,牵住的一定是你的目光。

夕阳下,几束灿黄的野菊,映照的一定是你的容颜。

草盛苗稀的田中,你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每一棵豆苗都是你的孩子,每一朵豆花都让你久久流连。

不远处是你稀疏的篱笆,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依稀可见。

你依然群带飘飘,你依然诗意正酣,只是眼神中熄灭了,见到权贵时的火焰。

你喜欢看无心出岫的云,你喜欢听涓涓流淌的泉,微微的风,拂过一页页,悠远而淡淡的诗篇。

最喜欢秋天红透的季节,携一壶老酒,悠然而下,不经意间,一丛开放的菊花将目光点燃,你弛然而卧,这陶然的姿态,遂变成一条河流,穿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