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赏析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楚辞》

今天的我们,在牙牙学语时,就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知道李白的名字;步入中学,我们会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浪漫主义诗风而陶醉,那么,你是否知道开创浪漫主义先河的是谁呢?

你知道吗?(小知识)

《楚辞》是西汉刘向收集的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诗歌集,屈原等的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所以被称为“楚辞”。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为“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2.2.1 开浪漫主义先河 奏爱国主义强音

——屈原与《离骚》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楚辞”的开山之祖,名平,楚国贵族,他不仅是一个文学家,而且是一个政治家和外交家。屈原从战国诗坛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

屈原的作品今传二十余篇,其中《天问》、《九歌》和《离骚》各在三种不同的体式上,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尤其是《离骚》这一丰碑式巨著,最终奠定了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虽然《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都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及他生命的全部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标志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屈原通过《离骚》的创作,将他以前的浪漫主义由朴素自然的阶段,发展和提高到自觉的积极的浪漫主义阶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的源头。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中国第一首由诗人自己创作并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离骚》独特的艺术特色是:第一,骚体诗;第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第三,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第四,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彩,艺术空间的扩展。

【记】

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1]兮,年既老而不衰[2]。带长铗[3]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4]。被明月兮佩宝璐[5]。世溷浊而莫余知[6]兮,吾方高驰而不顾[7]。驾青虬兮骖白螭[8],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9]。登昆仑兮食玉英[10],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11]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12]

乘鄂渚而反顾兮[13],唉秋冬之绪风[14]。步余马[15]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16]。乘舲船余上沅兮[17],齐吴榜以击汰[18]。船容与而不进兮[19],淹回水而凝滞[20]。朝发枉陼兮[21],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22],虽僻远其何伤[23]

入溆浦余儃徊兮[24],迷不知吾所如[25]。深林杳以冥冥[26]兮,乃猿狖[27]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28]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29],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30],桑扈臝行[3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32]。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33]兮。怀信侘傺[34],忽乎吾将行兮[35]

注释

[1]奇服:奇伟的服饰,是用来象征自己与众不同的志向品行的。[2]衰:懈怠,衰减。[3]铗(jiá):剑柄,这里代指剑。长铗即长剑。[4]切云:当时一种高帽子之名。崔嵬:高耸。[5]被:同“披”,戴着。明月:夜光珠。璐:美玉名。[6]莫余知:即“莫知余”,没有人理解我。[7]方:将要。高驰:远走高飞。顾:回头看。[8]虬:无角的龙。骖:四马驾车,两边的马称为骖,这里指用螭来做骖马。螭(chī):一种龙。[9]重华:帝舜的名字。瑶:美玉。圃:花园。“瑶之圃”指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居的盛产美玉的花园。[10]英:花朵。玉英:玉树之花。[11]夷:当时对周边落后民族的称呼,带有蔑视侮辱的意思。南夷:指屈原流放的楚国南部的土著。[12]旦:清晨。济:渡过。湘:湘江。[13]乘:登上。鄂渚:地名,在今湖北武昌西。反顾:回头看。[14]欸(aī):叹息声。绪风:余风。[15]步马:让马徐行。山皋:山冈。[16]邸:同“抵”,抵达,到。方林:地名。[17]舲(líng)船:有窗的小船。上:溯流而上。[18]齐:同时并举。吴:国名,也有人解为“大”。榜:船桨。汰:水波。[19]容与:缓慢,舒缓。[20]淹:停留。回水:回旋的水。这句是说船徘徊在回旋的水流中停滞不前。[21]陼:同“渚”。枉陼:地名,在今湖南常德一带。[22]苟:如果。端:正。[23]伤:损害。[24]溆浦:溆水之滨。儃佪:徘徊。[25]如:到,往。[26]杳:幽暗。冥冥:幽昧昏暗。[27]狖(yòu):长尾猿。[28]幽晦:幽深阴暗。[29]霰(xiàn):雪珠。纷:繁多。垠:边际。[30]接舆(yú):春秋时楚国的隐士,佯狂傲世。髡(kūn)首:古代刑罚之一,即剃发。相传接舆自己剃去头发,避世不出仕。[31]桑扈:古代的隐士。臝:同“裸”。桑扈用裸体行走来表示自己的愤世嫉俗。[32]菹醢(zū hǎi):古代的酷刑,将人剁成肉酱。[33]当:合。[34]怀信:怀抱忠信。侘傺(chà chì):惆怅失意。古音。现在没这个读音了。[35]忽:恍惚,茫然。

【译】

我自幼就喜欢这奇伟的服饰啊,年纪老了爱好仍然没有减退。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却高视阔步,置之不理。坐上驾着青龙两边配有白龙的车子,我要同重华一道去游仙宫。登上昆仑山啊吃那玉的精英,我要与天地啊同寿,我要和日月啊同样光明。可悲啊,楚国没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水了。

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让我的马慢慢地走上山岗,让我的车来到方林。坐着船沿着沅水向上游前进啊!船夫们一齐摇桨划船。船缓慢地不肯行进啊,老是停留在回旋的水流里。

清早我从枉渚起程啊,晚上才歇宿在辰阳。只要我的心正直啊,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遥远的地方,又有什么妨害?

进入溆浦我又迟疑起来啊,心里迷惑着不知我该去何处。树林幽深而阴暗啊,这是猴子居住的地方。山岭高大遮住了太阳啊,山下阴沉沉的并且多雨。雪花纷纷飘落一望无际啊,浓云密布好像压着屋檐。可叹我的生活毫无愉快啊,寂寞孤独地住在山里。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接舆剪去头发啊,桑扈裸体走路。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伍子胥遭到灾祸啊,比干被剁成肉泥。与前世相比都是这样啊,我又何必埋怨当今的人呢!我要遵守正道毫不犹豫啊,当然难免终身处在黑暗之中。

尾声:鸾鸟、凤凰,一天天远去啊;燕雀、乌鹊在厅堂和庭院里做窝啊。露申、辛夷,死在草木丛生的地方啊;腥的臭的都用上了,芳香的却不能接近啊。黑夜白昼变了位置,我生得不是时候啊。我满怀着忠信而不得志,只好飘然远行了。

【赏】

《涉江》是屈原晚年在顷襄王时遭谗逐放江南时所作,这是一篇屈原的南行记,是—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抒情诗,同时也是《九章》中最精美的篇章。

在这首诗中,诗人尖锐地揭露了误国的统治者的腐朽和罪恶:在他们的把持下,“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贤臣斥疏,奸佞横行:“阴阳易位”,一切处于颠倒混乱的状态。好好的一个楚国,被弄得乌烟瘴气,“溷浊”不堪。这是诗人对楚国反动势力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斥责。另一方面,诗人有力地申述了要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保持高尚情操的决心,反复表示要斗争到底。在这里,诗人对于反动势力的腐朽性,对于自己因坚持理想而遭受打击的必然结局,都表现出十分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一再用“固”和“终”:“固将愁苦而终穷”、“固将重昏而终身”,对于这种遭遇,诗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总之,全诗塑造了—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高洁脱俗的形象。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这是全诗最光辉、最铿锵、最亢奋的诗句,意合《离骚》“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蘼以为粻,”与《桔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而更精警易传。今天读来也无须语译,自然动人。至此,诗人作成了一幅自画像。

【悟】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在人生的长河中会有美丽的浪花拍打着你;会有奇特的贝壳馈赠给你;会有激流与漩涡;会有暗礁与险滩。面对这些,我们该作何选择?

【时光隧道】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其中一种说法是为了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屈原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喜欢《涉江》的你应该还喜欢这些诗吧?那就诵读一下吧!

【读】

橘颂

后皇[1][2]树,橘徕[3][4]兮。受命[5]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6]枝剡[7]棘,阛果抟[8]兮。青黄杂糅,文章[9]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10]。纷缊宜修[11],姱[12]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13],横[14]而不流[15]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原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16]不淫,梗其有理兮[17]。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18]

注释

[1]后皇:皇天后土。[2]嘉:生。[3]徕:通“来”。[4]服:习惯、适应。[5]命:禀性、天性。[6]曾:通“层”。[7]剡(yǎ n):锐利。[8]抟(tuán):把东西揉成球形。此指橘果长得一团又一团。[9]文章:花纹色彩。[10]类任道兮:就像抱着大道一样。类:像。任:抱。[11]纷缊宜修:长得繁茂,修饰得体。[12]姱(kuā):美。[13]苏世独立:独立于世,保持清醒。苏:苏醒,指的是对浊世有所觉悟。[14]横:栏木。此喻矜持自束。[15]流:放纵。[16]淑离:即“陆离”,美好的样子。[17]梗其有理:梗直坚强而坚持真理。[18]置以为像:树立作为榜样。

【译】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度。根深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枝儿层层,刺儿锋利,饱满的果实。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特立独行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重。

坚定不移的品质,你心胸开阔无所私求。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小心谨慎从不轻率,自始至终不犯过失。遵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地相比。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我与你结成知己。内善外美而不放荡,多么正直而富有文理。你的年纪虽然不大,却可作人们的良师。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种在这里作我为人的榜样。

【深海探月】

《渔父》赏析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1],行吟泽畔,颜色[2]憔悴,形容枯槁[3]

渔父[4]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5]与?何故至于斯[6]!”

屈原曰:“举世皆浊[7]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8],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9]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10]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11]?何故深思高举[12],自令放为[13]?”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14],受物之汶汶[15]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16]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17]而笑,鼓枻[18]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而又抒情味极浓的散文诗。

注释

[1]江:阮江,一说指湘江。潭:水深处。[2]颜色:脸色。[3]形容:形体容貌。枯槁:清瘦。[4]父:对从事某种行业的人的通称。[5]三闾大夫:春秋楚官名,是掌王族屈、景、昭三性的官。屈原最后曾任此职。[6]斯:这里。指江潭。阮江在楚国西南僻远处,故有是问。一说“至于斯”是落到了这种地步的意思。[7]浊、清:指行为品质。[8]醉、醒:指对现实环境的认识。[9]凝滞:冻结不解叫凝;停留不前叫滞。凝滞,引申为拘泥、执着的意思。[10]淈(g ǔ):搅浑,搅乱。[11]餔(bū):吃。糟:酒滓。歠(chuò):饮。醨(lí):薄酒。[12]深思。指忧国忧民。与上文“独清”之义合。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与上文“独醒”之义合。[13]令:使。为。助词。[14]察察:清洁,高洁。[15]汶汶(wèn):蒙受污垢污辱。[16]皓皓:洁白貌。[17]莞(wǎn)尔:形容微笑。[18]鼓枻(yì):叩击船舫。枻,船旁板也。一说为摇动船桨。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水之畔游荡。他沿湘江行走吟诗作词,其容颜苍老憔悴,身体也十分瘦弱。

渔父见了便问屈原:‘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今天怎么落到这步田地?’

屈原说:‘如今这个世道肮脏,唯我干净;所有的人都非常昏庸,唯我清醒,因此被流放到边远的地方。’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您为什么偏要忧国忧民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常言说,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沾染上污秽不堪的外物?若是这样,我宁愿跳入湘江,葬身在江中的鱼肚里。怎么可以用清白的人格(换言之怎能让晶莹剔透而又纯洁的心灵),蒙上世俗的灰尘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荡起船桨动身离去,于是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于是,渔夫一边唱一边远离而去,不再同屈原对话。”

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遭遇了失败。他就是在故国处在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之时写下了《渔父》。所以《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以及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屈原真的是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了出来,也就是所的自设问答。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屈原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地里,这是一个声音。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名利、诱惑、压力所动摇,于是面对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

屈原和渔父各自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积极用世,乃至宁死不折、以身殉国;一是渔父的不问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极避世、飘然自乐。

“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只好是异途殊归,各行其志。总体说来,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是: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辅,以辅托主,赞扬屈原的崇高精神,贬抑渔父的消极态度。

从作者的态度来看,让渔父用“混世”反语来激励屈原,从而造成更强烈的对比,这恰恰说明了作者对屈原的崇敬,对同流合污者的憎恶,倾向十分鲜明。

作者没有单一地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而是别具匠心地为他设置了一个对立面,让渔夫与屈原分别代表两种相反的但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观,并让他们在江畔相遇,展开对话,这就升华了屈原的伟大人格。

实际上,《渔父》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了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集中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它通篇没有一个最后结论。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自己扬长而去。屈原这种对于自己理想的这种珍爱、对于自己操守的这种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样一种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崇敬不已。

与其说这篇文章表现了对于污浊现实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如说它表现了屈原内心的矛盾和斗争。渔父所代表的是逍遥避世的人生态度,他主张随遇而安,躲避政治斗争和权利角逐,顺应社会现实以保全性命。而屈原的话语则代表了另一种人生抉择:坚守社会理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把个人的命运和社会、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篇文章虽然很短小,但是写得很生动,特别是它这种自设问答结构方式。在表现手法上,记叙对话多用对偶排比辞格,凝炼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作品的气势和感情色彩,读来音节整齐匀称,节律铿锵有味。语言形式上,更接近散文,加以寓言色彩、问答式结构和排比铺陈的运用,可以看出楚辞向汉赋演变的痕迹。

可以说,当时的人、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人、我们今天的人,只要是一个有良心、有知识、有头脑的读书人,哪怕是个普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两难选择的时候。在选择时,最好是能够作出一个对自己的人格有着一种提升意义的最后的决定。在这个意义上说,《渔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文化范式,这种文化范式的影响也将是长远的。

2.2.2 宋玉·《九辩》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是宋玉为抒发内心的忧愤不平,模仿屈原的《离骚》而作的一篇感情真挚的自叙性长篇抒情诗。

你知道吗?(小知识)

在《楚辞》里,著名的诗人除了屈原以外便是宋玉了。宋玉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进步的、富有才华的诗人,尽管关于宋玉的生平事迹后世所知甚少,但根据他在作品中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楚国一个很有才华的文士,又是一个失职的贫士。在政治上他受到排挤打击,很不得意,长期流离在外,过着贫苦孤凄的生活,一生郁郁寡欢。这与屈原的情况和遭遇很是相近。

《九辩》(第一章)赏析

悲哉秋之为气[1]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2]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3]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4],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5]。怆怳懭悢[6]兮去故而就新;坎廪[7]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8]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9]而无声;雁雍雍[10]而南游兮,鹍鸡[11]啁哳[12]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亹亹[13]而过中兮,蹇[14]淹留[15]而无成。

《九辩》全诗共275句。诗歌以作者的身世遭遇为线索,将诗人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刻地批判了楚国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揭露了内政腐败、佞臣当道的黑暗现实,反映了田园荒芜、国力衰竭的种种迹象,倾诉了对君国的无穷怀念和感伤身世的绵绵长恨,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九辩》原是古代传下来的乐章名。“九”表示多,不代表数目,意思是由多组乐章组成的乐曲。这是《九辩》的第一段也即第一章。诗人以秋天的萧索景象起兴,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对秋天季节的感受表达,抒发了自己对时序迁移、遭遇坎坷、事业无成的感慨。

“悲凉啊秋天肃杀的气氛!草木在秋风中枯黄凋零。心情凄凉好像离乡背井,又像登山临水送别故人。碧空万里无云秋高气爽,雨停水退秋水清澄平静。微寒袭人使人倍增伤情。离家远行心中怅然失意;贫士挫折失位心中不平。留滞异乡孤独难寻知音;多么失望啊我独自哀怜。燕子翩翩今又飞回南方,秋蝉默默终日寂寞无声。大雁雍雍和鸣向南飞去,鹍鸡急促悲啼令人伤心。我啊孤独一人通宵难寐,怎堪听那蟋蟀彻夜哀鸣。时光荏苒转眼人过中年,我还久留异乡一事无成。”

诗歌开篇就鲜明地点明了主题:“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在先秦典籍中,虽然不乏人们对秋寒的畏惧,但更多是秋天农作物收获的喜悦。

宋玉却把秋天万木凋落与人的遭遇联系起来,通过对秋天物候的变化进行细致的描写,把自己的悲愁曲折地表达出来。秋风萧瑟,草木凋零,天高气清,秋水平静,微寒阵阵袭人,燕辞归,寒蝉噤,鹍鸡悲啼,群雁南行,蟋蟀一声声彻夜哀鸣。秋气的摇落、时序的惊心,形成了浓重的伤感的氛围!在这凄清肃杀的秋气中,自己却受谗被贬,内心愤愤不平,独自远游他乡,举目无亲,多么孤寂、多么凄惨。此时诗人心情悲凉至极,只好暗自哀怜,难诉心中的无限愁闷,同时又想到时光荏苒,年事过半,长期在外漂泊,一事无成,更加悲不自胜。在这里,苍凉的秋景与诗人失意悲凉的心情交融在一起,诗人把一片难诉之情,表现得深细入微而又意味深长,写得回肠荡气,悲慨万端。

注释

[1]气:气氛。[2]憭栗(liáolì):凄凉的样子。[3]泬(xuè)寥:空旷寥廓。[4]寂漻兮收潦(lǎ o)而水清:寂漻,即“寂寥”。潦,雨水大或路上的流水,积水。收潦,雨水退尽。[5]憯(cǎ n)凄:同“凄惨”。欷:叹息。中:袭。中人:使袭人。[6]怆怳(huǎng)懭悢(kuàng lǎng):失意的样子。[7]坎廪(kǎ nlǐn):不平,比喻道路坎坷,挫折很多。[8]廓落:孤独空度。[9]寂漠:即“寂寞”。[10]雍雍:雁鸣声。[11]鹍鸡(kū njī):鸟名。[12]啁哳(zhāozhā):杂碎而急促的叫声。[13]亹(wěi):前进不停的样子。[14]蹇(jiǎ n):发语词。[15]淹留:停留、久留。

在艺术上,《九辩》虽多有模仿《离骚》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浓厚的感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情因景而发,景因情而写,情因景而益浓,景因情而增衰,情景互映,相得益彰。极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悲剧命运和哀怨幽思,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抒情的效果。

在语言上,《九辩》的诗句辞藻秀美,文采绚烂,词汇丰富,并且句法多变,能够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疾徐有致,饶有音乐美,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宋玉“悲秋”的感叹,浓缩了处在最黑暗时代和最坎坷境遇中的进步文人对人生和时代的感叹,也引起了后世无数受压抑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共鸣。自此,“悲秋”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内容之一,影响极为深远。

思考与练习

1.在追求理想、实现个人价值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岔路口,是继续听从内心坚持自我朝着既定方向努力,还是会放弃自我、抛弃道德以达到目的呢?请结合自身谈谈自己会作何选择。

2.屈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等,同学们还知道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