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和医学图像处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医学影像学部分

第1章 X线诊断

1.1 X线成像

1.1.1 X线成像原理

1.X线的产生

X线是由高速运行的电子群撞击物质突然受阻时产生的。X线的产生是使X线管灯丝加热,产生自由电子并云集在阴极附近。当向X线管两极提供高压电时,阴极与阳极的电势差陡增,处于活跃状态的自由电子,成束以高速由阴极向阳极行进,撞击阳极钨靶而发生能量转换,其中仅约1%的能量形成X线,其余99%左右的能量则转换为热能,由散热设施散发。

2.X线的特性

X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X线与临床医学成像有关的主要特性如下。

1)穿透作用

X线的穿透能力与X线波长有关,波长越短,X线的穿透作用越强。同时,X线的穿透力还与被照体的结构(密度和厚度)有关,X线对人体各种组织结构穿透力的差别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作用

X线作用于荧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较长的可见荧光,这种转换叫做荧光效应,是X线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作用

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线照射后感光,产生潜影,经显影处理,感光的溴化银离子(Ag+)还原成金属银(Ag),并沉淀于胶片的胶膜片上呈黑色,未感光的溴化银显出胶片片基的透明本色,产生黑白不同的影像,是X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作用

X线可使空气产生正负离子而成为导电体,空气的电离程度同空气所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因此,测量电离的程度可计算X线的照射量。

5)生物效应

生物细胞在一定量的X线照射下,可产生抑制、损害甚至坏死,称为X线的生物效应,是放射治疗学的基础,也是进行X线检查时需要注意防护的原因。

3.X线成像原理

1)X线能使人体在荧光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① X线要具备一定的穿透力;

② 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从而导致穿透物质后剩余X线量的差别;

③ 有差别的剩余X线量,仍为不可见的,必须经过载体(如X线片、荧屏等)的过程才获得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2)人体组织结构根据其密度的高低及其对X线吸收的不同可分三类

① 骨骼比重高、吸收X线量多,X线片上骨骼部位显示白色,称为高密度影像;

② 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结缔组织等,彼此之间密度差别不大,X线片上显示灰白色,称为中等密度影像;脂肪及气体,脂肪组织较一般软组织密度低,在X线片上显示灰黑色;

③ 气体吸收X线最少,在X线片上呈深黑色,称为低密度影像。

1.1.2 X线成像技术

X线成像技术主要包括普通X线摄影、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及特殊X线摄影,其中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包括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和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特殊X线摄影主要包括钼靶X线摄影。普通X线摄影是传统X线摄影技术,现基本已被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所取代。

1.CR

1)工作原理

CR是X线平片数字化的比较成熟的技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线影像信息的影像板(image plate,IP)作为载体,经X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

2)优点与不足

CR系统实现了常规X线摄影信息的数字化,能够提高图像的分辨和显示能力。可采用计算机技术实施各种图像后处理功能,增加显示信息的层次。可降低X线摄影的辐射剂量,有利于实现X线摄影信息的数字化储存、再现及传输。CR的不足是时间分辨率较差,不能满足动态器官和结构的显示,另外,CR的空间分辨率低于传统的X线屏—片系统。

2.DR

1)工作原理

DR是在X线电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数字化处理,使模拟视频信号经过采样和模/数转换后直接进入计算机形成数字化矩阵图像。数字X线摄影包括硒鼓方式、直接数字X线摄影和电荷耦合器件摄影机阵列方式等多种方式。DR的应用范围与CR基本相同。

2)优点与不足

DR图像具有较高分辨率,图像锐利度好,细节显示清楚;放射剂量小,曝光宽容度大;与CR相同,DR也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能够直接进入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ng system,PACS),便于临床应用、教学与远程会诊。

3.乳腺钼靶X线摄影

乳腺钼靶X线摄影包括钼靶平片和乳腺导管造影。以金属钼作为X射线管的阳极靶面,其发射的射线具有波长较长、穿透力较弱及衰减系数较高的特点,适宜于软组织摄影。乳腺大部分结构均属软组织范围,故钼靶适宜于乳腺检查。乳腺的常规投照体位包括侧位、轴位、斜位,必要时加照腋下位。

乳腺导管造影的目的在于了解有无乳管扩张及其原因。

1.2 X线成像的临床应用

1.2.1 胸部病变

胸部病变检查技术包括X线胸部透视、摄片、CR、DR。正位(后前位)、侧位是胸部最常见的投照体位;CR、DR体位与摄片相同。

1.正常胸部X线平片

1)胸廓

(1)软组织

胸锁乳突肌及锁骨上皮肤褶皱:胸锁乳突肌影表现为自胸骨柄斜向后上方的带状阴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锁骨上皮肤褶皱影表现为位于锁骨上缘,并与锁骨平行,宽3~5mm的均匀软组织密度阴影。

胸大肌:胸大肌影表现为双肺中野外侧斜向腋窝的扇形密度增高阴影。

女性乳房与乳头:表现为位于双肺下野,下缘清晰,上缘密度逐渐减低的半圆形的高密度阴影。乳头影表现为一般位于第5前肋间,呈双侧对称的小圆形阴影。

伴随阴影:胸膜在肺尖的返折处及胸膜外的软组织沿第1、2肋骨下缘形成1~2mm宽,边缘清晰的线状阴影。

(2)骨骼

肋骨:肋骨12对,自后上向前下倾斜。后肋轮廓清晰、密度较高,前肋轮廓相对模糊、密度较淡。肋软骨:未钙化的肋软骨不显影。肋软骨钙化表现为与肋骨呈条状连接的斑点状高密度影。20岁后第一肋软骨最先出现钙化,随着年龄增长,其他肋软骨自下而上依次发生钙化。

锁骨及肩胛骨:胸锁关节由锁骨内侧端与胸骨柄构成。“菱形窝”指锁骨的内侧下缘,菱形韧带附着处的半圆形凹陷。后前位胸片时,若双肩前旋不足,双侧肩胛骨内侧与肺野会有不同程度的重叠。

胸骨与胸椎:后前位像上,只有胸骨柄的两侧可突出于上纵隔,可显示1~4胸椎。

2)气管及支气管

气管:在后前位像上位于纵膈中部,上缘自第6~7颈椎水平,至第5~6胸椎水平分为左、右主支气管,气管分杈角度为60°~80°。

隆突:左、右主支气管下壁交界处,隆突角锐利,一般不大于90°。

支气管及分支:可显示左右主支气管,主支气管以下分支不能显示。

3)肺

肺野:后前位像上自纵膈肺门向外的透光区域。沿第2、4前肋下缘水平画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肺野,从肺门到一侧肺野的最外部纵行均分内、中、外三带。

肺纹理:由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形成,表现为自肺门向外周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阴影,立位时下肺野纹理较粗。

肺门:肺门影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组织构成,主要成分是肺动脉和肺静脉。右肺门的上部由右上肺动脉及肺静脉分支构成,下部由右下肺动脉构成。右肺门上下部的夹角称为右肺门角。左肺门由左肺动脉及上肺静脉的分支构成。后前位像上,左肺门略高于右肺门。侧位像上,右肺门多位于前方,左肺门位于后方。

肺的分叶:横裂和斜裂将右肺分为上叶、中叶和下肺叶,斜裂将左肺分为上、下肺叶,左肺上叶又分为上部与舌部。

肺段:右肺有10个肺段,左肺有8个肺段。每个肺段有与其名称一致的段支气管。肺段呈尖端指向肺门,底部位于肺周围呈圆锥形。正常的肺段之间无清楚的边界。

4)胸膜

正常胸膜一般不显影。斜裂叶间胸膜在侧位胸片上显示为自后上向前下的细线状阴影。水平裂叶间胸膜在后前位胸片上显示约在第4前肋水平的横行细线状阴影。

5)纵隔

纵隔位于两肺之间,上部为胸廓入口,下缘为膈,前部为胸骨,后部为胸椎。

纵隔分区:前纵隔位于胸骨后,气管、升主动脉、心脏之前。食管前壁是中后纵隔的分界。胸骨柄下缘至第4胸椎体下缘连线与第4前肋端至第8胸椎体下缘的连线将纵隔分为上、中、下纵隔。

6)横膈

横膈呈圆顶状,轮廓光滑,一般右膈高于左膈1~2cm。横膈内侧与心脏形成心膈角,横膈外侧与胸壁形成清晰锐利的肋膈角。侧位像上横膈与前胸壁形成前肋膈角,与后胸壁形成后肋膈角,后肋膈角低于前肋膈角(图1.2.1)。

图1.2.1 正常胸部平片

2.正常乳腺钼靶X线表现

乳头与乳晕:乳头呈密度较高的类圆形影,一般两侧对称,位于锥形乳腺的顶端和乳晕的中央;乳晕呈盘状高密度影,位于乳头周围。乳晕区的皮肤较厚。

皮肤及皮下脂肪层:皮肤呈略高密度线样影,光滑整齐,厚度为0.5~3mm;皮下脂肪层呈低密度透光带,位于皮肤下方,宽度约5~25mm,其内交错、纤细而密度较淡的线样影为纤维间隔、血管及悬吊韧带。

浅筋膜浅层与悬吊韧带:浅筋膜浅层位于皮下脂肪层与腺体组织间,呈连续的细线样影,线样影有时呈锯齿状,悬吊韧带附着在齿尖部。乳腺组织被包裹在浅筋膜层和深层之间。悬吊韧带指浅筋膜浅层与皮肤间相连的网状束带。

腺体组织:每支乳管系统与相应乳叶对应,每侧乳腺有15~20个乳叶,乳叶含有很多小叶。X线上的腺体呈片状致密影,边缘多较模糊,由许多小叶及其周围纤维组织间质融合而成。

乳导管:每侧乳腺有15~20支乳导管,开口于乳头,向乳腺深部呈放射状逐渐分支,最后终止于腺泡。X线片上多能显示大导管,表现为均匀线样影,放射状自乳头向乳腺深部走行。

乳后脂肪:位于乳腺组织和胸壁之间,与胸壁平行,X线上表现为线样透亮影,向上可追溯到腋部。

血管:在乳腺上部的皮下脂肪层中多能见到静脉影,乳腺动脉一般不显影。

淋巴结:乳腺内淋巴结一般不显影,偶尔可见圆形结节影,直径多小于1cm。腋前或腋窝淋巴结呈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滑(图1.2.2)。

图1.2.2 正常脂肪型乳腺

3.常见疾病X线表现

1)支气管扩张(bronchiectasis)

(1)临床与病理

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内腔的异常增宽。少数为先天性,多数为支气管反复感染的继发改变或肺内纤维化病变牵拉而引起。大体病理形态上支气管扩张分为:柱状扩张、静脉曲张型支气管扩张、囊状扩张、混合性扩张。

(2)X线平片表现

囊状支气管扩张呈囊状或蜂窝状影,表现为多个圆形或椭圆形薄壁透亮区,直径为0.5~3cm,有时可见囊底有小液平。

2)气管、支气管异物(foreign)

(1)临床与病理

多见于儿童,支气管异物多发生在右侧支气管,引起的病理改变有气道的机械性阻塞和炎症。

(2)X线平片表现

不透X线的异物如金属制品、义齿等在胸部X线片上可显示其部位、形态和大小。气管内异物引起气管的呼气性活瓣性阻塞时,两肺发生阻塞性肺气肿,肺内含气量增多。支气管完全阻塞时,可引起所属的一侧肺、肺叶或肺段的不张,表现为一侧肺或某个肺叶、肺段的密度增高及体积缩小。

3)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

(1)临床与病理

典型病理改变分为4期: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

(2)X线平片表现

充血期早期X线检查可为正常表现,或仅可见局限的肺纹理增强。异常表现为肺内限局性的毛玻璃密度阴影及边缘模糊的淡片状阴影。红色及灰色肝变期(图1.2.3),整个肺叶、大部分肺叶或肺段呈密度增高的阴影,阴影的密度均匀一致,在大叶阴影内常可见含气支气管影像。消散期病变的逐渐减小,阴影的密度减低,但密度不均匀,呈散在斑片状阴影。

图1.2.3 大叶性肺炎

4)支气管肺炎(brochopneumonia)

(1)临床与病理

支气管肺炎又称为小叶性肺炎,支气管黏膜发生充血、水肿及浆液性渗出,进而累及呼吸性支气管及肺泡。

(2)X线平片表现

肺纹理增强,边缘模糊。沿肺纹理有模糊的小结节及斑片状阴影。肺腺泡实变呈边缘模糊的结节阴影,直径约5~8mm,肺小叶病变为10~25mm的边缘模糊阴影。较大斑片状阴影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为多数小叶病变融合的影像。病灶多位于两肺下野内、中带。

5)肺脓肿(pulmonary abscess)

(1)临床与病理

由化脓菌引起的肺组织化脓坏死。病灶中心发生坏死、液化,部分液化物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脓腔空洞。

(2)X线平片表现

脓肿形成前,有大片状模糊阴影,多位于上叶后段及下叶背段,靠近胸膜下。空洞形成后,在大片阴影中有低密度区及气液平,空洞的壁较厚,空洞壁内缘光滑或不规则,外缘模糊;周围有斑片浸润阴影,脓肿内可有空洞及液平(图1.2.4)。慢性肺脓肿为边界清楚的厚壁空洞,或实性肿块内多发的小空洞。

图1.2.4 肺脓肿

右肺中叶片状致密影,其内可见厚壁空洞,空洞内可见气液平面。

6)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基本病理改变包括渗出性、增殖性及变质性病变,这三种病理改变往往同时存在,可以其中一种为主。根据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分为五型,其中第五型为肺外结核。

(1)原发型肺结核(I型)(primary tuberculosis)

该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其X线平片表现如下。

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斑片状边缘模糊阴影,或为肺段、肺叶范围的阴影。肺内原发灶及肺门淋巴结增大,在二者之间有时可见条索状阴影,即结核性淋巴管炎。三者呈哑铃状,原发灶、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之X线表现,称为原发综合征。

胸内淋巴结结核:原发灶吸收后或肺内原发灶非常轻微,影像检查仅显示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II型)(hematogenous pulmonary tuberculosis)

临床与病理:结核菌经肺动脉、支气管动脉或体静脉系统血行播散的肺结核。

X线平片表现: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又称急性粟粒型肺结核,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的粟粒样大小结节阴影,其特点为结节的大小、密度和分布均匀,即所谓“三均匀”,大小一致的栗粒样致密阴影,其直径为1~3mm,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较为清楚(图1.2.5)。

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常为分布不均(多见于上中肺野)、大小不等、密度不均(软组织密度与钙化均可见)的两肺多发结节,有时可见纤维索条、胸膜增厚。

图1.2.5双肺弥漫分布的粟粒状结节影,结节具有“三均匀”表现。

(3)继发型肺结核(III)(second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

临床与病理:肺结核中常见的类型,大多见于成人,多在肺尖、锁骨下区及下叶背段。病变中出现硬结钙化或索条影,提示病灶愈合(图1.2.6)。

图1.2.5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图1.2.6 继发型肺结核

X线平片表现如下。

渗出浸润为主型,病灶大多呈斑片状或云絮状,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局限于一侧或两侧肺尖和锁骨下区。病灶边缘模糊,病灶内密度减低区为病灶溶解、空洞形成的表现。

干酪为主型:包括结核球和干酪性肺炎。结核球为干酪性病变被纤维组织所包围而成的球形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多为2~3cm,轮廓多较光滑,密度较高且较均匀,结核球邻近可见卫星病灶。干酪性肺炎表现为肺段或肺叶实变,轮廓较模糊,与大叶性肺炎相似,以上叶多见。

空洞为主型:以纤维空洞、纤维性变及支气管播散病灶组成病变的主体。锁骨上下区有形状不规则的慢性纤维空洞,周围伴有较广泛的条索状纤维性改变和散在的新老不一的病灶。在同侧和/或对侧多可见斑点状的支气管播散病灶。常伴同侧肺门上提,肺纹理垂直向下呈垂柳状,肺的广泛纤维化及胸膜增厚引起同侧胸廓塌陷,邻近肋间隙变窄,纵隔被牵拉向患侧移位,肋膈角变钝。

图1.2.6双肺上叶多发斑点状钙化影。

(4)结核性胸膜炎(IV)(tubercuolus pleuritis)

临床与病理:结核菌及代谢产物引起胸膜变态反应性炎症。分为干性胸膜炎和渗出性胸膜炎。

X线平片表现:无异常表现,或仅表现为肋膈角变钝,膈肌活动受限。渗出性胸膜炎表现为游离性或局限性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粘连、钙化。

7)错构瘤(hamartoma)

临床与病理:属于肺内最常见的良性病变,错构瘤是内胚层与间胚层发育异常而形成的肿瘤样病变。

X线平片表现:表现为肺内孤立结节或肿块阴影,以2~3cm多见,边缘光滑清楚,无明显分叶,部分病变内有钙化,典型的钙化呈爆米花样。

8)支气管肺癌(bronchgenic carcinoma)

临床与病理:支气管肺癌即肺癌,是原发于支气管上皮、细支气管肺泡上皮及腺体的恶性肿瘤。包括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四种病理组织类型。

大体病理形态分为三型:中央型肺癌,发生于肺段或肺段以上的支气管;周围型肺癌,发生于肺段以下的支气管,病理形态为肺内结节或肿块;弥漫型肺癌,指肿瘤在肺内弥散分布。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和弥漫型肺癌三型。

X线平片表现如下。

中央型肺癌:早期阶段X线胸片上可无异常发现。中、晚期阶段可见如下征象(图1.2.7);肺门肿块阴影,肿块位于一侧肺门,凸向肺野,边缘清楚;支气管阻塞征象阻塞性肺气肿表现为肺叶体积增大,透明度增加,肺纹理稀疏。阻塞性肺炎为肺段、肺叶实变阴影。阻塞性肺不张为肺段、肺叶或一侧肺体积缩小、密度增高,周围结构向病变移位。

图1.2.7 中央型肺癌

图1.2.7右侧肺门处肿块伴远端三角形肺不张。

周围型肺癌:多表现为肺内结节或肿块,肿瘤密度一般比较均匀,较大的肿瘤内部可发生坏死液化而形成空洞,空洞壁多为厚壁,内缘凹凸不平,有的形成结节(图1.2.8)。肿瘤的边缘呈分叶状轮廓,称为分叶征。肿瘤侵犯支气管引起阻塞性肺炎。肿瘤体内的瘢痕组织牵拉邻近的脏层胸膜引起胸膜凹陷征,肿瘤侵犯邻近的胸膜引起局部胸膜增厚。

弥漫型肺癌:表现为两肺多发弥漫结节或斑片状影像或多发肺叶、段的事变影像。结节呈栗粒状大小至1cm不等,以两肺中下部较多。

图1.2.8 周围型肺癌

9)肺转移瘤(pulmonary metastasis)

临床与病理:肺是转移瘤的好发脏器。转移途径主要有血行和淋巴道转移。

X线平片表现:血行转移为肺内单发或多发结节及肿块影(图1.2.9),多见于两肺中下野,大小不等,病变边缘清楚,较大的肿块可有空洞;也可表现为两肺粟粒结节阴影。淋巴道转移表现为网状及多发细小结节影。

10)胸内甲状腺肿(intrathoracic goiter)

临床与病理:多位于胸骨后、气管前方。病理性质可为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或腺瘤。

X线平片表现:胸内甲状腺肿位于前纵隔上部,在纵隔的一侧,可向两侧凸出。通常上端较宽大与颈部的软组织影相连续,上缘轮廓不清楚,气管受压向对侧移位,侧位示气管前有软组织肿块影,气管受压向后。

11)胸腺瘤(thymoma)

临床与病理:在前纵隔肿瘤中最常见。浸润性生长的胸腺瘤多呈扁圆形,轮廓凹凸不平及分叶状,易浸润胸膜。

X线平片表现:胸腺瘤多位于前纵隔中部、心脏底部与升主动脉交接部及肺动脉段区。肿瘤通常向纵隔一侧突出,较大的可向两侧突出。肿瘤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实质性肿瘤较易出现分叶状轮廓。恶性胸腺瘤轮廓常不规则,表面有许多小结节状突起,也可伴有分叶状形态。胸腺瘤通常密度均匀,少数可出现斑点状钙化或囊壁的钙化。

12)畸胎类肿瘤(dermoid cyst and teratoma)

图1.2.9 肺转移瘤(双肺多发大小不等的棉团状结节影,边界清晰)

临床与病理:畸胎类肿瘤分为囊性畸胎瘤和实性畸胎瘤。囊性畸胎瘤包含外胚层和内胚层组织。实质性畸胎瘤通常称为畸胎瘤,包括三个胚层的各种组织,结构复杂。

X线平片表现:肿瘤多位于前纵隔中部,向一侧或两侧突出。肿瘤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可有轻度分叶,大小不等。其内若发现骨骼影则有诊断意义。

13)淋巴瘤(lymphoma)

临床与病理: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纵隔淋巴瘤通常累及多组淋巴结。

X线平片表现:上纵隔向两侧显著增宽,轮廓清楚而呈波浪状,密度均匀。侧位胸片见肿瘤位于中纵隔上中部,即气管及肺门区,肿块边界不清楚。前纵隔胸骨后淋巴结也常被侵及,表现为胸骨后的圆形或椭圆形阴影。纵隔淋巴瘤侵犯心包产生心包积液。瘤组织可向肺内浸润,形成线状及细小结节影。

14)神经源性肿瘤(neurogenic tumors)

临床与病理:主要发生在后纵隔。有的神经源性肿瘤呈哑铃状生长,部分肿瘤位于脊柱旁,另一部分通过椎间孔进入椎管内,并使椎间孔扩大。

X线平片表现: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肿瘤常呈圆形、椭圆形或呈较长的扁圆形,紧贴于脊柱旁。肿瘤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肿瘤可压迫邻近椎体或肋骨引起骨质缺损,哑铃状的肿瘤可使椎间孔受压扩大。

15)乳腺增生症(hyperplasia of breast)

临床与病理:病理变化为乳管和腺泡上皮增生致乳管膨胀,乳腺间质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或为乳管或腺泡上皮呈乳头状增生伴有乳管囊性扩张等。

X线平片表现:以腺小叶增生为主时多表现为孤立、密集或散在的结节,也可表现为片状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导管增生时呈条索状致密影(图1.2.10)。当乳腺增生累及悬韧带和周围纤维组织引起结构改变时,可见韧带增粗、变形。

16)乳腺纤维腺瘤(fibroadenoma of breast)

临床与病理:瘤体呈圆形、椭圆形,直径一般为1~3cm,边界清楚,表面似有包膜。

X线平片表现:乳腺内圆形或椭圆形中等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整锐利,肿块为单个或多个(图1.2.11),其周围可出现一层薄的透亮环(透亮晕)。

图1.2.10 乳腺增生症(乳腺内弥漫性片状、棉絮状高密度影,边界不清)

图1.2.11 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内圆形高密度灶,边界光滑、清晰)

17)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oma of breast)

临床与病理:源于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瘤体一般较小,可带蒂。

X线平片表现:常规乳腺X线平片常无阳性发现。乳腺导管造影是最准确、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表现为乳腺导管内单发或多发的砂粒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一般多位于1~2级乳腺导管内,远端导管呈扩张状态,但无导管完全中断。

18)乳腺癌(mammary carcinoma)

临床与病理:肿瘤病理形态因组织学类型不同而异,其切面多呈灰白色,可有出血点、坏死和囊腔形成,边界不规则,质地硬。

X线平片表现:乳腺癌X线征象主要包括肿块、钙化、肿块周围的改变、乳头及皮肤的改变等。一般将肿瘤本身所形成的影像(肿块、钙化)称为乳腺癌X线的直接征象;将癌组织周围继发性改变称为间接征象。

a.直接征象

直接征象包括肿块或结节状阴影(图1.2.12)。肿块密度多高于周围乳腺实质或乳头,肿块的形态可呈团块状、星状、结节状、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边缘多呈毛刺状。钙化多表现为三种:短杆状、线状或蚯蚓样钙化;泥沙样钙化;圆形、卵圆形或团簇样钙化。钙化的数量越多,分布越密集,往往提示恶性可能。

b.间接征象

间接征象包括乳腺皮肤增厚和局限凹陷、乳头内陷、血管异常。此外,乳腺癌侵及导管时可出现乳管扩张;侵及乳腺后间隙时出现乳腺后间隙的透亮区消失;全乳受侵时可出现乳腺变形;淋巴结转移时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等。

图1.2.12 乳腺癌(乳腺内不规则形高密度肿物,肿块边缘见粗长触须状毛刺)

1.2.2 腹盆部病变

1.X线检查技术

腹部平片:常用摄影位置包括仰卧前后位,侧卧水平正位,站立正、侧位(图1.2.13),倒立正侧位等。

图1.2.13 正常腹部立位平片(左侧膈下可见“胃泡”影,腹部可见数个肠气影)

钡剂造影方法:包括传统法钡检和气钡双重造影。传统法钡检:按检查部位和要求将硫酸钡加水调制成不同浓度的悬混液口服或肠道灌注,目前应用较少。气钡双重造影:指用钡液和气体共同在胃肠腔内形成影像,目前是胃肠道常用的检查。

2.正常腹部X线表现

正常腹部X线平片表现:双侧胁腹部皮下脂肪、腹膜外脂肪以及腹腔内脏器周围的脂肪表现为灰黑色带状影,可以比衬、勾画临近结构。

正常腹部X线钡餐造影表现如下。

食管:连接下咽部与胃之间的肌性管道,分为颈、胸、腹三段。正常造影表现为吞钡后食管呈外壁完整的管状影,即在黏膜相上食管黏膜皱襞表现为数条纵行、相互平行、连续的纤细条纹状影,且与胃小弯的黏膜皱襞相连续。食管在影像解剖学上的四个生理性狭窄包括食管入口处狭窄、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横膈裂孔部狭窄。

胃:分为胃底、胃体、胃窦等几个区域,胃底位于贲门水平线以上,内含气,立位时可见胃泡。胃体位于贲门与角切迹间。胃窦位于角切迹与幽门管间。幽门为连接胃和十二指肠的短管(图1.2.14)。造影充盈相上,胃大、小弯边缘形成光滑、规则的连续性曲线。在黏膜相上,胃黏膜皱襞呈条纹状透亮影,其形态是可变的,胃底部皱襞呈网状排列不规则,小弯侧皱襞一般4~5条,平行整齐,向大弯处逐渐变粗而成横行或斜行,大弯侧皱襞较宽。

十二指肠:全程呈C形,胰头被包绕其中。一般分为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钡餐造影球部呈三角形,顶部指向右后上方,基底部两侧为对称的穹窿,轮廓光滑整齐,幽门开口于基底部中央,球部收缩时黏膜皱襞为纵行的平行条纹。降部位于第1~3腰椎的右缘,在第3腰椎高度向左上形成十二指肠升部,降部与升部间有一小段肠管横行称为水平段。十二指肠球部已远肠管黏膜皱襞呈羽毛状。

小肠:小肠长度约5~7m,其中3/5为空肠,位于中上腹部,2/5为回肠,位于右中下腹及盆腔,两者间无明确分界,空肠向回肠逐渐移行,肠腔逐渐变细,管壁逐渐变薄。造影时空肠皱襞呈环形排列,黏膜皱襞呈羽毛状。回肠肠腔略小于空肠,皱襞少而浅,末端回肠与盲肠相连接,称为回盲部。

大肠:大肠起于盲肠止于直肠,包括阑尾、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造影时回盲瓣为突入盲肠腔内瓣状结构,通常位于盲肠的后内侧壁。

图1.2.14 正常胃气钡双重造影表现

3.常见疾病诊断

1)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

临床与病理:由于肠粘连、炎症、肿瘤、腹腔手术后等因素所致肠腔部分性或完全性阻塞而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受阻。

X线平片表现:梗阻以上肠腔扩大积气积液,立位或水平侧位可见气液平面;梗阻以下肠腔萎陷,无气体或仅见少量气体。可见阶梯状液面征(图1.2.15)、大跨度肠襻、鱼肋征、驼峰征。

图1.2.15 肠梗阻

(腹部可见多发扩张充气肠管影,立位可见多发阶梯状气液平面影)

2)食道癌(esophageal carcinoma)

临床与病理:食道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一般认为与饮食、饮食习惯、遗传和食管炎有关。病理分型包括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和缩窄型。

X线钡餐造影表现:局部黏膜皱襞中断、破坏至消失,腔内锥形或半月形龛影和充盈缺损,病变管壁僵硬和蠕动消失。图1.2.16显示的是食管下段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影及龛影,呈“苹果核”征。

3)胃溃疡(gastic ulcer)

临床与病理:病理改变为胃黏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黏膜溃烂、缺损。溃疡好发于胃角小弯侧附近,最大直径在2.0cm以内,边缘清晰。溃疡口部较为光整,底部较平坦,可深入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晚期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周围黏膜纠集、胃变形。

X线钡餐造影表现如下。

龛影:正位或轴位加压呈类圆形钡斑,切线位突出胃轮廓外呈锥状或乳状影,底部平整,边缘光滑(图1.2.17)。

龛影口部水肿带及黏膜纠集:依据水肿的程度可出现3种X线征。线征为环绕龛影口一条宽约1~2mm的密度减低影;如宽度在5~10mm之间则称项圈征;狭颈征则表现为龛影口明显狭小,似龛影有一颈部。

图1.2.16 食管癌(现实的是食管下段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影及龛影,呈“苹果核”征)

图1.2.17 胃小弯溃疡(显示的是小弯溃疡,胃小弯侧可见“龛影”)

4)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 disease)

临床与病理:球部溃疡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小于1.0cm,边缘光整,形成瘢痕后可致球部变形,溃疡易造成出血及穿孔。

X线钡餐造影表现如下。

龛影:表现为畸形或类圆形钡斑,边缘光滑,周围常见一环形透明带,黏膜皱襞向心纠集。

球部变形:球部呈“山”字形或“三叶征”。

5)胃癌(carcinoma of stomach)

临床与病理:好发于胃窦幽门区,其次为贲门和胃体小弯侧,中晚期胃癌依其形态可分为蕈伞型、浸润型、溃疡型。

X线钡餐造影表现如下。

胃腔内充盈缺损:缺损边缘轮廓不光整,形态不规则(图1.2.18)。

腔内龛影大而浅,多位于轮廓之内,形态不规则,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呈大小不一尖角样指向外周,龛影周围绕以较宽的透亮带,称为“环堤”征,环堤内常见结节状、指压迹状充盈缺损,上述征象称为“半月综合征”。

黏膜改变:胃黏膜皱襞局限性破坏、中断,周围黏膜粗大、僵直。

胃轮廓改变:胃腔变形,边缘不整齐,胃壁僵硬,病变部位蠕动减弱或消失。

图1.2.18 胃癌

6)结肠癌(carcinoma of colon)

临床与病理:多分布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病理分为四型,即增生型、溃疡型、浸润型和混合型。

X线钡餐造影表现:

增生型者主要为充盈缺损,充盈缺损周边的黏膜破坏中断或见小溃疡。气钡双重对比可显示肿块的轮廓。

溃疡型者主要为向腔内突起的龛影,与胃癌一样可以形成半月征。

浸润型者主要沿肠壁环形生长,使肠壁增厚、肠腔变窄,可见狭窄段粘膜纹呈锯齿状。

混合型者常有两种以上表现混合存在,充盈缺损、龛影及狭窄同时存在。

1.2.3 骨关节病变

1.X线检查技术

X线平片是骨关节系统最常用的重要检查手段。摄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任何部位摄片,包括四肢长骨、关节和脊柱都要用正、侧两个位置。某些部位还要采用斜位、切线位和轴位等。

② 平片应包括所摄骨及周围的软组织。四肢长骨片应包括邻近的一个关节。脊柱摄片时应包括相邻节段脊椎,如腰椎片应包括下胸椎或髂骨上部。

③ 两侧对称的部位,如患侧在片上改变但不明显时,应在同一技术条件下,加摄对侧同一部位片,以资对比。

④ 对软组织病变除用常规投照骨的条件摄片外,还应用软组织投照条件专门显示软组织。

2.骨关节正常X线表现

骨组织是结缔组织的一种,是人体内最致密坚硬的组织,也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骨的形态分为四类:长管状骨、短管状骨、扁骨和异形骨。

骨的结构包括密质骨和松质骨,密质骨构成骨皮质,X线上显示密度高而均匀。松质骨由多数骨小梁形成网状,小梁间充以骨髓。骨膜和骨内膜除软骨被覆的关节面外,大多数骨表面都有骨膜。骨的中央为骨髓腔,包括骨干段缺乏骨小梁的中空部分和骨端部分的骨小梁间隙,骨髓腔内充有骨髓组织。

1)长骨

成人长管状骨可分为骨干和骨端两部分(图1.2.19)。

(1)骨干

骨膜:正常骨膜和骨周围的软组织密度相同,在X线片上不显影。

骨皮质:骨皮质为密质骨,密度均匀致密,在骨干中段最厚,向两端逐渐变薄。骨皮质内缘与骨松质连续,外缘光整,在肌腱韧带附着处可出现隆起或凹凸不平。

髓腔:常因骨皮质和小梁的遮盖而显示不清,骨髓腔的骨干段可显示为边界不清、较为透亮的带状区。

(2)骨端

横径大于骨干,骨皮质一般较薄且多光滑锐利,并能看到较清楚的骨小梁。骨松质的影像是由骨小梁和其间的小梁间隙所构成,在X线上显示为网络样骨纹理,密度低于骨皮质。

图1.2.19 正常成人右膝正、侧位平片

2)关节

滑膜关节在X线片上可见(图1.2.20)。

关节间隙:为两个骨端的骨性关节面之间的透亮间隙,是关节软骨、关节盘和关节腔这些软组织密度结构的投影。

骨性关节面:表现为边缘锐利光滑的线样致密影,通常凹侧骨性关节面较上凸侧厚。

关节囊:由于其密度与周围软组织相同,一般平片下不能显示,有时在关节囊外脂肪层的衬托下可见其边缘。

韧带:某些大关节,如膝、髋和踝关节周围的韧带,可在脂肪组织的对比下被显示,如髌韧带。

关节内外脂肪层:关节内脂肪在关节囊内外层之间,见于大关节,如肘关节囊前后两个脂肪块及膝关节的髌下脂肪垫。关节外脂肪层位于关节囊和周围肌肉之间,层次清楚,可衬托出关节轮廓。

图1.2.20 成人正常肘关节正、侧位平片

3)脊柱

正位X线片椎体呈长方形,从上向下依次增大,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周围为一薄层骨皮质。椎体上下缘的致密线状影为终板,其间的透亮间隙为椎间隙,是椎间盘的投影。侧位片上椎体呈长方形,椎体上下缘与其后缘呈直角。椎弓居于后方。椎管在椎体的后方呈纵行半透明区。椎弓板位于椎弓根和棘突之间,棘突指向后下方。上、下关节突分别起于椎弓根与椎弓板连接之上、下方,脊椎小关节间隙呈线状匀称的半透明影,椎间孔居相邻的椎弓根、椎体、关节突和椎间盘之间,侧位片上可以更好地观察椎间隙,椎间隙前后部并不等宽,随着脊柱生理弯曲有一定的变化(图1.2.21)。在正位脊柱片上可见一些软组织影,如胸椎旁线和腰大肌影(图1.2.22)。

图1.2.21 成人正常颈椎正侧位平片

3.常见疾病诊断

1)骨折(fracture)

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中断,平片诊断骨折主要根据骨折线和骨折断端移位或断段成角。骨折线为锐利而透明的骨裂隙。成人的骨折多为骨的完全性中断,骨折断裂成三块以上者称粉碎性骨折。椎体骨折常表现为压缩骨折。

图1.2.22 成人正常腰椎正侧位平片

(1)Colles 骨折

临床与病理:指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横形或粉碎骨折。

X线平片表现:骨折远段向背侧移位和向掌侧成角,桡骨前倾角减小或成为负角,使手呈银叉状畸形(图1.2.23)。

图1.2.23 右侧桡骨下段骨折

图1.2.23显示的是右侧桡骨下段骨折,右腕正侧位平片,右侧桡骨下段可见骨折线,骨折断端移位及成角畸形。

(2)肱骨髁上骨折

临床与病理:常见于儿童。骨折线横过喙突窝和鹰嘴窝,远端多向背侧移位。

X线平片表现:骨折远侧断段向背侧倾斜成角(图1.2.24)。肱骨髁上骨折经常有旋转移位。

(3)脊柱骨折

临床与病理:多数由间接外力所致。可分为过伸性损伤和过屈性损伤。过伸性损伤少见,以附件骨折为主,过屈性损伤多表现为椎体压缩性骨折。

X线平片表现:

椎体压缩,多呈前窄后宽之楔形变扁,椎体上部骨质塌陷、密度增高(图1.2.25)。

图1.2.24 儿童右侧肱骨髁上骨折(右肘关节正侧位平片,右侧肱骨可见骨折线,骨折断端轻度成角畸形)

椎体皮质中断,上缘骨质折断、下陷,椎体边缘皮质向内凹陷、折断。

椎体压缩较轻,但椎体边缘出现骨折线或碎骨片。

附件骨质中断,椎间隙多保持正常。

图1.2.25 椎体压缩性骨折(腰椎正侧位平片,可见胸12椎体呈楔形变扁,椎体上缘密度增高)

2)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joint)

关节脱位多发生于活动范围较大、关节囊和周围韧带不坚强、结构不稳定的关节。

(1)肩关节脱位

临床与病理:根据肩关节损伤机制可分为前脱位和后脱位。关节囊前下部缺少韧带和肌腱的加强,故易发生前下方脱位。

X线平片表现:易于显示肩关节脱位,常伴有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但肱骨头前后方向移位则在前后位片上容易漏诊。

(2)肘关节脱位

临床与病理:多为间接外力致伤,常合并骨折,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以后方脱位最多见。

图1.2.26显示的是成人肘关节正侧位平片,尺桡骨近端向肱骨外侧移位,肘关节间隙狭窄。

图1.2.26 肘关节脱位

X线平片表现:尺骨与桡骨端同时向肱骨后方脱位,尺骨滑车切迹脱离肱骨滑车。少数可为侧方脱位,尺桡骨向外侧移位(图1.2.26)。

3)椎间盘突出(disc herniation)

临床与病理:腰椎间盘突出最多见,其次为颈椎间盘。椎间盘由透明软骨终板、髓核和纤维环构成,椎间盘突出以后外侧型多见。

X线平片表现:

多无特异性,有些征象可提示诊断:

间隙变窄或前窄后宽;

椎体后缘唇样肥大增生、骨桥形成或游离骨块;

脊柱生理曲度异常或侧弯。Schmorl结节表现为椎体上或下面的圆形或半圆形凹陷,其边缘有硬化线,常对称见于相邻椎体的上、下面,且多累及数个椎体。

4)化脓性骨髓炎(purulent osteomyelitis)

该炎症是骨髓、骨和骨膜的化脓性炎症,多侵犯长骨,以胫骨、股骨、肱骨和桡骨多见。据病情发展和病理改变,化脓性骨髓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临床与病理:血行感染时,细菌栓子经滋养动脉进入骨髓,常停留在干骺端邻近骺板的松质骨区域,形成局部化脓性炎症。炎症先在骨髓腔内蔓延,并可穿过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骨膜下脓肿可再经哈佛管进入骨髓腔,造成病骨的广泛受累,也可穿过骨膜扩延至软组织内形成软组织脓肿。由于骨膜掀起和血栓性动脉炎,使骨质血供发生障碍而出现骨质坏死,与相邻活骨分离形成死骨。后开始出现修复改变,坏死骨吸收和新生骨形成。

X线平片表现:

软组织肿胀。

骨质破坏和骨质增生:可出现局限性骨质疏松。继而骨小梁模糊或消失,形成多数分散不规则斑点状骨质破坏区,破坏区边缘模糊。以后骨质破坏向骨干发展,扩大,可达骨干大部或全部。小的破坏区融合成大的破坏区,骨皮质也遭受破坏,骨破坏的同时,开始出现骨质增生,表现为骨破坏周围密度增高(图1.2.27(a))。

死骨:小片或长条状高密度致密影(图1.2.27(b))。

骨膜增生:骨皮质表面形成层状、花边状致密影。骨膜新生骨围绕骨干的全部或大部,称包壳。

图1.2.27 化脓性骨髓炎

(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临床与病理: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遗留死骨或脓腔,则可转为慢性。

X线平片表现:表现为骨破坏周围广泛的增生硬化,但仍有脓腔和死骨存在。骨内膜增生致髓腔变窄甚至闭塞消失。骨外膜增厚增浓,其深层与骨皮质融合,其表现成层状,外缘也可呈花边状,致骨干增粗,轮廓不规整。脓腔周围骨质增生硬化与骨内外膜增生一起使骨密度明显增高,常可遮盖其内的死骨或脓腔。软组织以增生修复为主,形成局限性软组织肿块,边缘比较清楚。

5)长骨骨结核(tuberculosis of bone)

临床与病理:继发于肺结核。结核杆菌经血行到骨或关节,停留在血管丰富的松质骨内或关节滑膜而发病。骨、关节结核病理所见有渗出、变质和增殖3种基本病变。

X线平片表现如下。

长骨结核X线征象:骨质破坏、骨质疏松和局部软组织肿胀。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反应较少,死骨也较少出现,且较小(图1.2.28)。

图1.2.28显示的是桡骨结核,即成人右腕正侧位平片,桡骨远端可见类圆形骨质破坏区。

6)脊椎结核(tuberculosis of spine)

临床与病理:是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以腰椎最多(图1.2.29),胸椎次之。

X线平片表现如下。

图1.2.28 桡骨结核

骨质破坏:多发生于椎体的松质骨,骨破坏可开始于椎体内(中心型)或上、下缘(边缘型)。破坏了的椎体常塌陷变扁或可呈楔形,并常导致局部后突畸形。

椎间隙变窄或消失:因相邻两椎体的终板被破坏,髓核疝入椎体或被破坏所致。椎间盘完全破坏后,相邻破坏的椎体可互相融合在一起。

冷性脓肿:为病椎周围软组织的干酪性脓肿。腰椎结核形成腰大肌脓肿,胸椎结核形成椎旁脓肿,颈椎结核形成咽后壁脓肿,表现为咽后壁软组织影增宽,并呈弧形前突。

图1.2.29 腰椎结核(即成人腰椎正侧位平片,可见腰2~3椎体变扁、塌陷,骨质密度不均匀,相应椎间隙狭窄)

7)退行性骨关节病(degenerative osteoarthropathy)

临床与病理:以关节软骨退变、关节面和其边缘骨质增生为特征的一组非炎症性病变。

X线平片表现:关节间隙变窄是最常见的早期征象。骨赘为关节面周缘的骨性突起,呈唇样或鸟嘴样(图1.2.30)。软骨下反应性硬化为关节软骨下广泛密度增高,在邻关节面区最显著,向骨干侧减轻。后期软骨下囊变很常见,可以单个或数个,表现为圆形、类圆形透光区,边缘清楚,常有窄硬化边。如果游离体有钙化或骨化表现为关节腔内的游离高密度影,多为单个。后期还可出现失稳、畸形,但不造成关节强直。在手指多先累及远侧指间关节。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包括椎间小关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椎间小关节改变有关节突变尖、关节面硬化和关节间隙狭窄,在颈椎钩突关节也有类似的改变。

图1.2.30 膝关节退行性改变

图1.2.30显示的是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即成人右膝关节正侧位平片,可见右侧胫骨、髌骨骨质增生。

8)骨肿瘤(bone tumor)与肿瘤样病变(tumor-like disorders)

骨肿瘤通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骨肿瘤包括恶性肿瘤的骨转移和骨良性病变的恶变。肿瘤样病变是指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与骨肿瘤相似而并非真性肿瘤。

(1)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

临床与病理:良性骨肿瘤,常见于长骨干骺端的表面,组织学上肿瘤由骨性基底、软骨帽和纤维包膜三部分构成。

X线平片表现:骨性突起附于干骺端,多背离关节生长,肿瘤以细蒂或广基与骨相连,其外缘为与正常骨皮质连续的一层薄的骨皮质,瘤体内可见骨小梁,与载瘤骨的小梁相延续(图1.2.31)。顶部的软骨帽可钙化。

(2)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临床与病理:介于良性、恶性之间的生物学行为特殊的骨肿瘤,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

X线平片表现:发病部位多见于四肢长骨,尤以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为常见。肿瘤有横向生长的倾向,其最大径线常与骨干垂直。肿瘤多起源于干骺愈合后的骨端,早期多为偏心性溶骨性破坏,逐渐向周围膨胀,骨皮质变薄或破坏。如不并发病理骨折一般无骨膜反应。膨胀的骨质破坏区内可见纤细骨嵴,将肿瘤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小房,称为分房征,这是该肿瘤的特征之一(图1.2.32)。骨破坏区与正常骨分界清楚,但无硬化带。若破坏区骨性包壳不完整,周围软组织中出现肿块者表示肿瘤生长活跃。

图1.2.31 双侧胫骨骨软骨瘤(即成人双膝正位平片,双侧胫骨近端内侧缘可见三角形骨性突起,背向关节面生长)

图1.2.32 胫骨骨巨细胞瘤

图1.2.32显示的是胫骨骨巨细胞瘤,即成人胫腓骨下段正侧位平片,胫骨远端可见偏心性溶骨性破坏,骨皮质膨胀、变薄。

(3)骨肉瘤(osteosearcona)

临床与病理:原发性骨恶性肿瘤。骨肉瘤的主要成分是肿瘤性成骨细胞、肿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骨,还可见肿瘤性软骨组织和纤维组织。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侵及骨髓腔产生不同程度的骨破坏和增生,病变向一侧或四周骨皮质浸润,可于一处或多处穿透骨皮质将骨膜掀起,或向周围软组织生长而形成肿块,产生不同形式的瘤骨。

X线平片表现:以股骨远端、胫肌近端和肱骨近端多见。基本X线征象包括:A骨质破坏,多始于干骺端中央或边缘部分,松质骨呈小斑片状骨破坏,皮质边缘可见小而密集的虫蚀样破坏区,在皮质内呈筛孔状破坏,以后骨破坏区融合扩大形成大片的骨缺损;B肿瘤骨,瘤骨的形态有云絮状、斑块状、针状(图1.2.33A、B);C肿瘤软骨钙化,表现为小点状、弧形或环形高密度影,一般多位于肿瘤的外围;D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境界多不清楚,肿块内常可见瘤骨(图1.2.33C),E骨膜增生和Codman三角,骨肉瘤可引起各种形态的骨膜新生骨和Codman三角,是骨肉瘤常见的重要的征象。

图1.2.33 长骨骨肉瘤

(4)骨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 of bone)

临床与病理:是恶性骨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是指骨外其他组织、器官的恶性肿瘤经血行转移至骨而发病者,骨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以骨盆、脊柱、颅骨和肋骨多见。

X线平片表现: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以溶骨型常见。溶骨型转移瘤发生于长骨者多在骨干或邻近的骺端,表现为骨松质中多发或单发的斑片状骨质破坏,随着病变发展形成大片溶骨性骨质破坏区,骨皮质也被破坏。发生在脊椎者见椎体广泛性破坏,常因承重而被压扁,椎间隙多保持完整,常见椎弓根受蚀、破坏。成骨型转移瘤多由生长较缓慢的肿瘤引起,病灶多发,呈斑片状、结节状高密度影,位于松质骨内,骨皮质多完整,骨轮廓多无改变。发生于椎体者,椎体常不被压缩、变扁(图1.2.34)。混合型转移瘤则兼有溶骨型和成骨型转移的骨质改变。

图1.2.34 骨转移瘤

(5)骨囊肿(simple bone cyst)

临床与病理:是肿瘤样病变,好发于长管状骨,尤其是肱骨和股骨近段,囊肿内充满棕黄色液体,其间可有纤维性间隔,外为一层纤维包膜。

X线平片表现:单发囊肿多见,病灶多为卵圆形,始于近骺板部位的干骺端,随着骨的生长渐远离骺线。其长径与骨长轴一致,均居于中心很少偏心生长。囊肿向外膨胀性生长,皮质可变薄,外缘光整,并有硬化缘,常出现病理骨折(图1.2.35)。

图1.2.35 肱骨骨囊肿

图1.2.35显示的是儿童右侧肱骨正侧位平片,右侧肱骨可见卵圆形、边界清楚的透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