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我们的钱包:通胀下的投资理财之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收藏品“出没”,请注意(2)

因为是小型投资,能够赢利当然更好,借着先声夺人的时机提升自己对收藏品投资的信心;如果运气不佳,出师不利,也未必不是件好事,亏损如果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也算用小成本换来了大经验,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值得的。

一般而言,这一阶段会持续一年左右,主要目的是“热身”—熟悉和适应收藏品市场的规律,并提高自己的鉴赏和投资水平。

随着财力与眼力的提升,投资者其后可以稍微将步子迈得更大一些,选择资金规模稍大的投资。可以花上万元投资具有艺术水准的收藏品,如有升值潜力的中青年画家的优秀画作,或购买整套邮票。

此时,如果你没有把握辨别收藏品的真伪优劣,可以请有关专家帮助自己把关。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投资命运完全交由他人掌握,最终决定还是要自己来作。为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在此期间,你应该为自己关注的收藏品建立资料库,以及时掌握相关的拍卖行情。

等你积累到数万或数十万元以上的投资额,且具备一定的投资经验后,可以考虑更大投资额的收藏品,如一些知名设计师的作品和做工精细且具有一定历史渊源的古董瓷器等。不过,考虑到投资规模较大,为求资金安全,在购进这些收藏品时最好寻找较为熟悉的买进卖出途径,诸如展会或拍卖会。

选择收藏品,还要确定其保值增值的关键要素。

作为普通投资者,投资收藏品的目的,并非如一些收藏家那般只是为了爱好而收藏,我们更多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能够保值增值,是选择收藏品时应该考虑的重中之重。

每种收藏品都有各自的特性,其保值增值的关键要素也各不相同。掌握相关收藏品的保值增值规律,并结合自身的鉴赏能力与特长,便于你作出最佳选择。

对于一些古瓷器类的文物类收藏品来说,厚重的历史沧桑感是其升值的砝码,此时,无论藏品出自何朝何代,只要能够确保是真品,就基本可以投资,剩下该考虑的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如果投资书画,则尽量要挑选精品。书画市场的一般投资规律是,知名画家的画作大多能增值。不过,凡事都不是绝对的,知名画家的作品尽管是收藏品市场中大热的对象,但若只是应酬之作,也不一定能保值。而现在尚未成名的青年画家,其优秀作品也可能在未来几年后随着画家的声名鹊起而大幅升值。

古瓷器需要区分真伪,书画需要去粗取精,再普通的大众收藏品,也不是信手拈来就能保证从中赢利,它也有其独特的投资规律。

投资邮票,要关注发行量与品相。

发行量小,则容易因为稀少而珍贵。品相,即完整程度,也是邮票的价格生命,在邮票市场,一枚品相上等的庚申猴邮票价值可能接近2000元,但品相一般的叫价600元也未必有人会接手。

投资金银币,要慎选币种,以“老、精、稀”为原则。

所谓“老”,即在早中期发行;“精”指的是“精品”;“稀”则是稀少,具体指发行量在3000枚以内的币种。新中国发行金银币开始于1979年,当年发行的国际儿童金币是新中国发行最早的加厚金币,发行量不足100枚,符合“老、精、稀”的标准。当时的发行价为450元左右,现在已经升值到70万元。

投资连环画,市面上存量少者大多能增值,存量多的连保值都难。

即使是同一名称的连环画,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统统收归囊中。初次印刷的,要比多次再版印刷的,价格高上许多倍。现在一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全品相《三国演义》市价已经上升至10万余元,此后再版尤其是最近再版者价格却一直都叫不上去。

投资最近大热的人民币,要选择存世数量少,且品相上佳的。

珍稀品种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升值潜力也会与日俱增。在当前发行的5套人民币中,退出流通领域的前3套身价狂涨。1948年12月1日发行,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的第一套人民币,也是存量最少的一种,目前全套市价已经突破300万元。1953年发行,1964年退出流通领域的第二套人民币,现在的全套价格为39万元。1962年发行,2000年7月退出流通领域的第三套人民币,价格已经上涨到4.8万元,不过这也是被一致推荐为最有升值潜力的一套。

从自身经济实力以及具备的收藏经验出发,选择合适自己的收藏品进行投资,才是真正稳健的投资方式。否则,别说你用投资收藏品来抵抗通货膨胀,即使不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单单绕过你一人,对你的财富网开一面,仅投资收藏品造成的损失,估计你就吃不消。

睁大眼睛淘“真品”

与其他投资相比,收藏品投资的收益稳定且丰厚,但有一个限定条件,即你所投资的收藏品是真品。

如果你眼力够好,以极低的价格买进一件收藏真品,大有可能“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甚至更多年”。如果眼力差,不幸以极高的价格买进一件赝品,则可能“三年白开张,吃药衰三年”。当然,你可能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自己手中的赝品,以当初买回来的价格当真品卖给不识货的人。如果你良心尚存,且不能够忍受道德的谴责和折磨的话,最好不要“玩火”。

不过,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收藏品投资的第一大风险就是真假问题,而最大的天敌就是赝品。

对收藏有兴趣的人,应该看过中央电视台二套的《鉴宝》、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等节目。对王刚“砸宝”的一幕,可能会印象极深:只见他表情肃穆、双目圆睁,愤然挥起手中的紫金锤,将一件件赝品砸得粉碎……

每次赝品被砸毁时,其所有者的表情各有不同,或双唇紧闭,或目瞪口呆,又或微微一笑,但他们心中或多或少都可能有几分挥之不去的失落感。当初在卖主不遗余力的推荐和让人云山雾绕的升值描述下,投资者才以不菲的价格,怀着激动且期待的心情,将一件品相看起来不错的收藏品买入手中。谁知投资的成本不仅打了水漂,升值的愿望也没有实现。

当然,这不能怪罪任何人,如果非要怪罪的话,也只能怪道德感丧失的卖主。同时,投资者本人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当初购买收藏品时能够仔细鉴别,就有可能避免淘到赝品。

但收藏品市场纷繁复杂,陷阱重重,淘到真宝贝的概率远远低于淘到赝品。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下子就能触摸到真品之手,更多的时候你触摸到的可能是赝品的鼻子。

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收藏书画十余年。一天,她带着满满一箱收藏品找到一位专业人士代为鉴别,其中有书法作品,也有水墨画和油画。等专业人士一一甄别之后,老人不禁大跌眼镜:几乎所有的收藏品都是赝品。转眼间,十余年数十万元的投入,全都白费了。

十余年的投资经验,应该有一定的收藏道行,但其收藏品却几乎全军覆没,让人不禁欷歔。老人曾一度怀疑问题出在收藏品的来源上,因为其大部分藏品都是从地摊上淘来的。但是,收藏品从何而来不是关键问题,谁也不能说从地摊上淘来的就一定是赝品,从权威的拍卖行得来的就一定是真品。

近年来,包括佳士得在内的多家全球知名拍卖公司和交易所,都传出过假画的丑闻,成交的30多幅20世纪重要画作,经过鉴定之后都被确认为赝品。国内拍卖行也没有逃出赝品的魔掌,数年前在拍卖会上,上海一位投资者曾以230万元购得画家吴冠中画作《池塘》。之后经吴冠中本人确认,此画为他人临摹之作。

说到底,收藏品投资不是凑热闹、赶大集,而是需要七分眼力、两分运气和一分财力。在大量以假乱真的赝品横行的收藏品市场,用心练就一双慧眼,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首先,多看,多逛,少买。

无论在任何方面,对有心人来说,熟能生巧都是做事的一个规律。只有熟悉之后,才能够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掌握操作的规律。

进入收藏品市场,还没搞清楚状况之前,先不要急于购买,要多看、多逛,争取把自己锻造成收藏品市场的熟练工。投资者可以先根据兴趣确定自己的收藏品目标,然后尽可能多地阅读研究相关资料。在适当的时机,多逛逛收藏品市场,经常参加展览会、拍卖会,日积月累渐渐就可培养出一定的鉴赏能力。

在此过程中,务必要戒骄戒躁,先将赚钱的心思放在一边,潜心学习和研究之后,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收藏品鉴赏的真谛。

其次,多听,多学,多交流。

是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圣人也不能例外,但不能因此就否定拜师学艺的必要性。

与普通投资者相比,收藏家们具备更多的收藏知识以及收藏的经验教训,在收藏方面,他们吃过的“盐”可能比你吃过的“饭”还要多。要鉴别收藏品真伪,有机会的话还要向收藏大家或收藏品鉴定专家请教,听他们传授收藏之道。

拜师学艺之前,要先了解收藏家的“底细”。一般来说,判断正宗的收藏家的标准有以下三条:其个人的收藏品有一定的规模和质量,且有相对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其收藏品可以举办个人收藏展,或独自出版一本或数本藏品画册;其收藏品数量可能不多,却是珍稀藏品,即国宝级或一级收藏品。

名师出高徒,收藏大师的指点能够让你在收藏之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当然,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拜名师,如果有机会还可以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藏友”,互相交流收藏感悟,切磋收藏窍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共同提高鉴赏水平。

在结交途径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平时多去收藏品市场逛逛,说不定就能认识不少“藏友”,进而“顺藤摸瓜”,通过他认识更多的“藏友”。至于拜名师,更需要慎重。一般来说,最安全的方式是拜博物馆的专家为师。他们潜心研究古物多年,在鉴别真假方面具备较深厚的功力。当然,也可以通过熟人介绍,拜社会上德高望重的收藏大家为师。

再次,可以以“貌”取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