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创建东吴大学体育系
一、创建过程
20世纪20年代,在“壬戌学制”的影响下,中国的体育人才培养又掀起了新的一轮高潮。在此背景下,1924年秋,东吴大学和中华全国基督教协会联合创办了东吴大学体育专修科,并由许民辉任科主任。1930年,许民辉离开东吴后,由加拿大归国华侨赵占元负责体育科的工作。后又有王守方任科主任。
1926年,东吴大学有了首批体育专业毕业生。此外还培养了一些短期体育专业进修人员,并初步满足了各地青年会系统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在教会系统的大、中学校里,体育教师仍然紧缺,所以从1926年起,原合办的体育专修科开始改由东吴大学独办,并于同年在两年制体育专科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四年制体育本科。
东吴大学体育科的学生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二年制的体育专科生,期满毕业,给予证书;一种是四年制的体育本科生,毕业时授予体育学士学位;一种是其他文理学院的本科生,他们选择体育课程作为主修,而对本学院的课程,则作为副修,这些学生在四年期满毕业时,既可被授予文学士或理学士,也可被授予体育学士学位。
东吴大学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分学科和术科两种。术科课程有基本体操(包括队形队列)、体操、群众性游戏项目、田径和各种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训练,以及充任教练和裁判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科课程有体育设备与建筑、场地规划与测量、解剖学、生理学、公共卫生、扎营与急救、疾病预防、野营、中文、外语等。
东吴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的入学考试标准较为严格,除报考二年制体育专科的要求略低外,凡报考体育四年本科和选体育为主修的文理学院学生,均与所有文理生的招生要求相同。
二、几度沉浮
东吴大学体育科自1924年创办后,大约到1927年时,开始停止体育专业的招生。从1924到1927年间,当时在读的体育专业学生共有100名之多。其中有30名是体育专科和本科生,有70名是选体育为主修或参与短期进修的学生。从学生的生源地看,他们分别来自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汉口、武昌、成都、北京、天津、开封、福州和日本神户等地。
这期间首先是1926年夏有首届体育专科生5人毕业,他们被分别聘任到上海、南京、北京和开封的青年会工作,1人在圣约翰大学就职。
1928年,有了第一批主修体育的文理学院本科生毕业,其中有3人被授予体育学士学位,他们是杨光庭、赵景纲和刘金奎。
1930年,体育专修科的第一位四年制体育本科生毕业,他叫王守方,被授予体育学士学位。
1941年时,东吴大学又曾与金陵女子学院合办体育专修科,并重新恢复了体育专业学生的招收,但遗憾的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在招收了1届体育专业学生后,又停办了,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校友名人
(一)许民辉
许民辉(1890~1961),广东开平人,中国近代著名体育家,我国足球、排球运动的开拓者,东吴大学体育专修科第一任科主任。许民辉出生于广州市海珠区,童年入私塾,后进南武学堂,他酷爱体育活动,擅长田径、足球,为南武学堂2次夺取省运会团体冠军立下汗马功劳。1910年被选为华南区田径选手,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220码跑和1英里接力跑,崭露头角。1913年入选国家队,以田径和足球运动员身份参加了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并获440码跑第三名和1英里接力跑第二名;同时参加足球赛和排球表演,为我国的足球和排球元老。
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后,许民辉先在广州市基督教青年会工作,协助美国人钟氏开展体育活动,为钟氏所赏识,而保送进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体育干事训练班(后改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体育专门学校),毕业后回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任体育干事,同时兼任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体育专修班球类、体操课程教师。后赴美留学,分别获得美国芝加哥青年会大学体育学士和春田体育学院体育硕士学位。
在美国春田体育学院时许民辉(左)和董守义(右)的合影
回国后历任东吴大学体育科主任以及北平师大、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体育教授。1933年,任广东省教育厅体育督学,创办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1936年柏林奥运会时,他作为中国体育考察团成员前往参观学习,并考察了丹麦、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的体育。1944年赴重庆,任教育部国民体育委员会专任委员,兼教育部体育行政人员讲习所教导主任。1948年,以中国游泳队教练身份参加了第十四届伦敦奥运会。1954年后,他曾连续当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二)郝更生
郝更生(1899~1976),江苏淮安人,为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风云人物和著名体育学者,曾任东吴大学体育教授。他1925年毕业于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学院(旧译春田大学),获体育学士学位。回国后先在东吴大学和清华大学任体育教授。1929年后,曾任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主任和山东大学体育主任等职。1933年被教育部聘为首任负责体育的督学。还曾任教育部国民体育委员会常委,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总干事,中华体育学会主席等职。郝更生曾是中国参加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的领队,是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兼体育考察团总领队,是第十四届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顾问兼总教练。主持和参与制订许多重要体育法规,对促进近代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的规范化、体育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著有英文版的《中国体育概论》一书。
1922年留学美国春田体育学院的郝更生(右)和英国同学英格曼
郝更生是中国留美学生中专攻体育的最早一人,他的夫人高梓,也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著名人物,曾就读于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回国后任国立女子师范大学体育系主任。郝更生与著名文学家徐志摩、建筑学家梁思成、音乐家杜庭修等人均为至交好友。在学术方面,郝更生在北平曾主编过《体育》杂志(1927年5月创刊),并著有《体育与人生》(1925年上海青年会出版)、《中国体育概论》英文版(192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等专著。
(三)王守方王守方,生卒年不详,东吴大学体育专修科第一届本科毕业生,曾留校工作并任东吴大学体育主任。1936年,王守方自费参加了柏林奥运会,并在奥运会上做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扯铃”表演。1949年后去台湾,长期在台北师大任教,为国际篮球裁判,曾执法过1958年东京亚运会。退休后移居美国,1984年前后在美国去世。
王守方在柏林奥运会上表演扯铃
(四)彭文馀
彭文馀,生卒年不详,东吴大学体育专修科1928届专科毕业,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他是中国赴欧洲体育考察团的26位代表之一。生前著有《新篮球裁判法》一书,于1947年11月出版。
彭文馀1947年11月出版的《新篮球裁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