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十路镇山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概述

(一)少林镇山拳的由来

少林镇山拳是我国少林武术拳系中的优秀套路之一。它以刚健有力、朴实无华的风格,套路系统、内容充实、招法多变,利于实战的特点,在武术界独具一格,国内外久负盛名,深受武术爱好者的青睐。

少林镇山拳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经过历代僧众结合民间诸家流派,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促进、兼收并蓄、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的。

相传隋朝末年,人民不堪徭役、兵役之苦,纷纷起兵反隋。在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中,少林寺护寺武僧曾帮助太宗李世民武装抗拒王士充,并擒捉了王士充的侄子王仁则,为唐王朝的统一大业立了大功,因此受到了李世民的嘉奖。太宗继位后,曾封少林和尚为五晕和尚,准许吃肉饮酒,并准许建立兵营、招收僧兵,因此,少林名声大震,各方武术名家慕名而来,相互交流促进,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少林武术。

由于唐代武举制度的设立,民间习武之风盛行。至宋代仍沿袭了唐代的武举制度,并得到发展,民间自发组织、流派增多,武勇之人倍出,同时少林武术也广为流传。相传此间少林福居和尚曾邀集全国十八家武术名手入寺传艺,并将各家技艺,加以汇总,经多年的钻研、取舍,汇集成册,后经历代研练、总结、发展至今。现在流传的拳谱中曾有记载“夫短打者(长拳)原自少林福居禅师册集也”,“习学诸家之法多年,乃得真传……。”这诸家之法指的是“太祖的长拳,韩通的通臂拳,郑恩的缠封手,温元的短拳,马籍的短打,孙恒的猴拳,黄佑的靠身拳,绵盛的面掌,金箱的磕手通拳,刘兴的勾探手,谭云的滚漏手,燕青的跌法,林冲的鸳鸯脚,孟胜的连掌,崔连的炮捶,杨衮的捆掳手,王郎的螳螂总敌,高怀德的摔掠硬崩”等。从以上武术名家看,虽有个别不是同时代人,但足以说明是历代僧众结合民间诸家之法,教研、总结、兼收并蓄,而发展成其为少林武术。

金元时期,元朝统治者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禁止民间结社习武,不准制造和收藏兵器,违此禁令者,则处以“没收家财,杖笞、处死”等刑。一时,民间武术受到摧残,少林武术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时有山西太原人白玉峰,武技精进,原在洛阳授徒,后受聘嵩山少林,遂与少林寺武僧切磋技艺,后归少林,实得少林衣钵。在研习少林武技中,不断吸取精华,融入旧法,创龙、虎、豹、蛇、鹤五行拳,以及后来派生出来的“少林十三抓”等。白玉峰以后又传于觉远和尚,觉远和尚深究拳艺后,又远走他乡,遍访名师,后又聘中州名师李叟到少林寺传授大、小洪拳和擒拿术等。

相传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时,曾得到少林僧徒的帮助,天启年间经常征调少林僧兵,因而使少林武术再度得到恢复和发展,民间不同风格、流派的拳术和器械有了空前的提高,初始于宋代的“十八般武艺”有了新的概括,业已有了记载完整套路的图谱书籍,少林寺也恢复到了极盛时期。其间,研练和交流频繁,抗倭名将俞大猷,曾入寺传授临阵实用棍法。

明末,由于少林寺僧兵听从明政府调遣,参与了镇压农民的起义运动,因而遭到当地农民的沉重打击。清王朝建立后,统治者对少林寺僧严加管束,少林武术曾一度被禁,少林寺更是“已久经劫火,法堂草深,宗徒雨散矣”,虽后来几经重修,也不再像原来那样兴盛。至清末,少林武术已失传大半,特别是民间战乱,石友三火烧少林寺,文物古迹、经书、拳谱毁于一旦,僧众具多流落民间。

少林拳源出少林,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较为普遍,但本书所述少林镇山拳长期流传于鲁、苏、豫、皖一带,特别是在鲁南的临沂、郯城、苍山、枣庄及苏北等地,广为流传,普及面广,城乡喜闻乐见。其所习少林镇山拳套路系统,风格有别于其他少林外家拳。清末民初,武术名家杨秀山(少林拳二十八世)在沂州(临沂旧称)国术馆传授的,战乱后又在临沂、郯城、苍山、枣庄等地乡村广为授徒,又由弟子宋德聚、张如松、何秀奎、吴树美、郭庆方、郭明堂、郭明扬、杨宝德、沙运金、于化龙等老拳师再传至今。

所传徒手套路主要有:十路少林镇山拳、少林十三抓、金刚拳、罗汉拳、大洪拳、小洪拳、大虎燕、小虎燕、拨镰拳、短拳、四门八极和八极单拆等。

所传器械套路有:十路少林单刀、滚膛刀、少林双刀、手梢子棍、大梢子棍、大二节棍、三节棍、四门鞭、五虎断门抢、风魔棍、七星剑、提袍剑、月牙铲、少林马叉和大刀等。

徒手对练有:金鸡斗、午子捶、对擒拿和八极拳对拆等。

器械对练有:少林十三杆、单刀破花枪、双刀擒枪、对扎枪、棍战枪、大刀擒枪、梢子棍对棍、朴刀战枪、对劈刀、三节棍进棍和二龙戏珠等。

少林功法有:石锁功、鹰爪功、铁掌功、贴山靠、游身桩和少林气功等。

其中:少林单刀、少林双刀、三节棍、四门鞭、五虎断门枪、风魔棍、七星剑、月牙铲、少林马叉和大刀列为少林十大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