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论文
高级射手比赛发挥的心理研究
1 问题提出
射击属个人间接对抗性、以静力性运动为主体的项目,比赛胜负全凭个人射击的精确度而定。在比赛中,对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要求十分突出。美国射击专家、21届奥运会金牌(步枪)获得者Lahy Bassham根据个人比赛经验和对百名射击运动员的调查提出,“射击比赛80%~90%是心理”。
当前,射击运动中有的项目世界纪录已逼近或达到满环。为加大竞争难度,国际射联一九八六年以来对竞赛规则做了修改。公布了实施加赛决定胜负的新规则。与原有规则相比,一是在加赛十发子弹时,满环定为10.9环,使成绩计算单位降至十分位;二是每射出一发子弹就宣布一次成绩。在高手云集的世界大赛中,成绩十分接近,名次更迭变化莫测。运动员稍有不慎或出现细微的情绪波动,就有可能使名次出现几个档次的差别。以0.1环之差败北者不乏其人。比赛关键时刻,心理因素几乎能决定胜负的结局。
鉴于此,世界各体育强国都非常重视心理学在射击训练和竞赛中的实际应用与研究;各国运动心理学学者尤其重视运动心理学与运动实践相结合的心理训练工作。前苏联教育学副博士、国际级运动健将玛·亚·朱里娜认为:“射手的心理训练——这是形成最佳心理状态的过程,在射击比赛的条件下,正是由于形成了这种最佳心理状态,才能使射手所掌握的射击技术得到最充分最理想的发挥。”马·阿·伊特斯基也指出:“严密地、有目的地进行系统的心理训练,其本质是在比赛情绪紧张的条件下能保证高水平的成绩指标。”
在我国,射击界对心理训练较早地给予了重视。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调节训练、专门化知觉训练、注意集中训练等,对提高射击技术和促进比赛发挥都起过明显的积极作用,并帮助一些运动员登上了冠军的领奖台。但是,心理训练在我国还是一项新的工作,在提高运动员竞技心理品质方面还比较欠缺。不少运动员在意义重大、竞争激烈的大型比赛中,缺少对紧张刺激的耐受力和适应力,临场心理失衡、情绪失控,比赛发挥失常。
为迎接十一届亚运会在我国举行,力争射击健儿在亚运会上多拿金牌,为祖国争光,我们在总结以往心理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如何系统提高运动员的竞技心理能力。对心理工作的前景考虑是:
1. 对运动员进行系统心理训练,掌握心理技能;
2. 将心理技能应用于技术训练之中,与射击技术结合;
3. 重视加强心理负荷训练,与比赛衔接;
4. 强调对运动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指导,在心理诊断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制定咨询目标和心理训练计划;
5. 突出认知指导,提高对情境评价与处理问题能力,以在复杂的比赛情况下,依靠运动员自己去解决问题。
2 研究步骤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女子手枪运动员3名;女子步枪运动员2名;男子手枪慢射运动员3名;女子双向飞碟运动员3名;女子多向飞碟运动员1名。采用重点与一般结合的方法,重点对象12人。
2.2 研究时间
1989年6月—1990年10月,共17个月。
2.3 研究步骤与方法
2.3.1 建立重点研究对象心理训练基本情况卡片
包括个人简历、运动史、运动成绩发展史、心理训练经历、个人心理测定成绩(EPQ测定、表象问卷测定、运动员心理状态量表)
2.3.2 心理技能训练
选用美国Autogen1700型肌电反馈仪和Autogen5100型积分仪,对运动员进行放松、表象、情绪调节(反馈)训练。选择肌电频率为100~200 Hz,积分仪计算时间分别选择15秒和1秒,显示时间分别选择5秒和0.1秒。测定部位分别选择为额肌、前臂屈侧肌群。
训练程序为:
(1)了解放松能力。按前基值(2′)、闭目放松(3′)、睁目放松(2′)、闭目呼吸放松(3′)、后基值(2′)测定EMG值。
(2)依《神经肌肉渐进放松》磁带进行放松练习(30′~40′),坚持每天进行。
(3)反馈训练。闭目听反馈形式(选择设阈值的正、负反馈及无阈值反馈)训练放松能力。
(4)表象能力测定(采用马顿斯表象能力问卷评定方法)。
(5)表象简单动作训练。记录EMG变化。
(6)表象连贯的动作技术,如手枪慢射单发、一组的发射,并由前臂屈侧肌转向额肌。
2.3.3 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
(1)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将放松入静、表象技能与实弹射击结合。
(2)空枪预习与规范动作的清晰表象结合。
(3)密度射击、预感预报与分辨好坏动作的本体感受能力结合。
(4)形成个人动作操作程序,将符合技术要求的心理技能融汇进动作程序之中。
2.3.4 加强心理负荷训练
(1)要求成绩的射击。每组要求某个标准环数,完整练习要求的环数。发发要求打10环,打9环即下台。
(2)对抗赛、决赛练习的训练方式。
(3)有奖有罚射击。
(4)《心理攻势法》模拟训练。制造干扰、从难锻炼。如加强风天射击、乘车锻炼后射击、变换场地、射击进程中观众、射手间的干扰、教练误判,等等。
2.3.5 系统心理咨询
进行系统心理训练过程的同时开展心理咨询。主要内容包括:
(1)认知指导。根据运动员现实想法进行分析,积极想法加以明确和肯定,消极想法加以干扰,对原有认知加以重新调整,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目前面临的问题来看,主要是对消极想法的认知干扰。具体做法如图1。
图1 认知指导程序框图
(2)明确比赛心理定向。比赛前的心理咨询虽在平时咨询基础上进行,但它有明确的指向性。即让运动员明确,比赛前或比赛中将注意应集中于技战术动作和程序,而不被比赛结果所困扰。
(3)意向控制法。明确心理定向后,选择控制心理活动的具体策略,即控制视域、控制注意、控制表象活动的方法。赛前在制定方案时,要与运动员共同研究比赛中适合于自己的控制心理定向的方式及简短有效的控制语。
(4)个人咨询与团体咨询的方法。根据亚运会前运动员普遍存在的“想赢怕输”想法,进行团体咨询。以《祝你成功》为题,讲清成功的标准、成功者的心理条件、创造比赛成功的心理要求和方法。同时,根据运动员个人的心理现实,进行个体的心理咨询。通过诊断分析、劝导帮助、力争达到信服、明确、踏实。
2.3.6 编制《射击(射箭)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量表》
目的是对射击运动员大赛前的心理状态有较准确的了解。作为赛前咨询、心理训练和制定比赛方案的参照信息。
(1)确定量表维度为:情绪控制;注意力集中水平;自信心;动机;自我意象。初稿共编106题。
(2)经验筛选。由有经验的教练员(13名)对题目的专项性、维度属性、内容效度、逻辑意义进行修改,筛选、修改后保留75条(第二稿)。利用随机编排,编制成可供运动员填写的问卷(第三稿)。
(3)采用此问卷对1990年4月全国冠军赛的全体队员进行赛前测试,用皮尔逊X2检验法对得分进行正态检验,判断其符合正态分布。
(4)进行项目分析。用难度分析、区分度分析(内部一致性分析)筛选出了50个问题。
(5)进行整体分析。对筛选后的50个题进行信度(分半信度)和效度检验,证明其基本符合标准化测验要求。
(6)试用及试用后的修改。1990年6月、7月对射击、射箭运动员58名在选拔赛前进行测试并在征求意见基础上对量表的文字内容、题目偏向、答案选择等方面进行修改,再剔除10个条目,最后编制成《射击(射箭)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量表》。
3 结果与分析
3.1 心理技能训练提高了运动员的放松与表象能力
3.1.1 总体情况
接受心理技能训练者共20名运动员,其中15名较为经常。总体情况是:
心理技能训练有效、明显有效者占73%。
3.1.2 放松技能训练结果
先用一个月时间进行专门放松训练。结果表明,使用反馈放松与听放松磁带相结合的手段,放松效果最好。表现在能更快达到主观感觉与客观EMG水平一致,很短时间内达到放松,放松程度深(7人达到EMG1.10μv以下)。
仅以李××为例,进一步说明放松效果。图2显示李××在自我放松肌电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采用反馈形式使其放松水平达到理想程度。
图2 李××变动阈值负反馈形式放松EMG曲线图(额肌)
李××的放松能力开始在2μv左右。经放松训练一个月后在1′时间内可从2.4μv降至1μv以下。
3.1.3 表象技能的提高
由于表象是运动员头脑中的动作蓝本,其清晰性、控制性和自我觉察性的水平制约着射击技能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将表象技能训练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但放松能力是进行任何心理技能训练的基础,身体任何部位的肌肉出现紧张,都会影响表象的清晰性,所以,表象技能训练是以放松为起点。
专门进行的表象技能训练共用两个月的时间,对重点队员分别进行10次以上。表象技能水平有明显提高。如图3所示。
图3 李××前后两个月表象慢射两发EMG变化曲线图(额肌)
训练手段与结果大致经过如下:
(1)为体现循序渐进训练原则,故选择靶肌肉为前臂屈侧肌群。先让运动员举臂做出单发射击动作,再迅速表象该动作,在真实动作的引导下,使表象得以显现。经测试表象的肌电图变化趋势相似于实际动作所采集到的肌电变化。
(2)用表象手枪慢射一组的方式,继续训练表象能力,如图4所示,已经出现与五发射击动作相吻合的五个峰(运动员反映第四发不清晰,说明其表象清晰性与肌电图所呈现的峰值高低有极大的一致)。
图4 李××表象运动手枪慢射一组的EMG变化图(前臂屈侧肌群)
(3)在表象能力有所提高后,测定部位移至额肌,训练其表象简单动作。训练程序为握枪动作→放松→表象右臂做弯举动作(几次)→放松→表象左臂做弯举动作(几次)→放松→再表象握枪动作→以放松结束。如图5所示。
图5 李××表象简单动作EMG变化曲线图(额肌)
3.2 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有助于提高技术水平和心理能力
根据课题的总体要求,不同枪种的教练员在各训练周期的训练计划中,始终注意体现心、技、战、体结合的训练指导思想,有时与课题组成员一起研究制定训练计划,讨论执行情况。运动员通过训练,总结单发发射动作规范和完整的动作程序,想练结合,心技统一。其效果表现在:
3.2.1 心理技能在使用中提高
运动员在训练前、后都能进行放松入静的心理调节训练和强化正确动作的表象训练。把实验室的静态训练过程和靶场实训中的动态应用过程有机结合,使心理技能从学到会,从会到熟。在心理状态需要调节或动作不够理想时,运动员有能力运用放松和表象技术对自己施加良性心理影响,表明他们通过以往经验的积累和有意识的训练,使心理技能水平日臻提高。
3.2.2 心理技能对技术训练的调节与控制能提高训练效果
心理技能表现为对运动员技术动作和情绪的积极控制。回忆正确动作的表象能促使其做出打十环的正确动作,使用呼吸调整、自我暗示或肌肉放松的放松技能,能帮助其调节训练过程中因打好引起激动、打坏引起不服气的多种不良情绪反应,使运动员能在良性心理状态的背景上进行有效的练习,表现为注意集中,保持适宜的兴奋度,做好训练的情绪准备,调整与恢复,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由此成为提高训练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有效保证。
3.2.3 建立心、技协调统一的合理的动作操作程序
全队各项目均写出动作规范和操作程序的具体内容,把心理调节和表象重现揉合到动作技术的关键环节中。运动员个人也总结出了自己的单发规范动作和动作程序,如许海峰、王义夫等手枪慢射单发的程序是:调好射击姿势——握枪——瞄准——到瞄区边瞄边扣——自然击发——回忆发射瞬间的景况、预报——看镜子做出分析判断——放松入静、“念动”或思维排空。
在这相同的程序中,运动员又根据自己的技术习惯定型提出节奏、心情控制、衔接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如一名运动员在动作程序规范化中为自己提出“试射换记分射要果断;在想换又不想换时坚决不换”“记分射前的两发试射,要以记分射的心情打,且报记分射后不停顿,要与试射衔接好”(心情控制),提出“注意盯好平正、视力回收”(注意分配)、“击发瞬间力量保持、心情不变”(情绪稳定)、“击发后力量要保持1~3秒”(表象清晰),等等。
合理动作程序一旦确立,通过训练就能进一步形成心、技统一的,与需要相联系的行为方式(即动作习惯),并由“行为”逐渐转化为“品质”。而心理与技术因素的结合所形成的“品质”,就可能像合金一样,产生高于原始成分品位的性能,有更强的实效性。
3.3 加强心理负荷训练,提高了射手的心理耐力和对比赛的适应能力
在准备亚运会的一年多时间里,根据比赛对运动员心理的要求,在总结以往训练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在训练中将选拔赛、决赛练习、有奖有罚、“心理攻势法”等形式作为加强心理负荷的训练方式。实施情况:
结合上述加强心理负荷训练开展心理咨询,提高认知水平,克服想赢怕输、算环数、打坏了想往回捞、打好了顶不住等消极想法,以提高对“紧张情景”的适应能力,防止过度应激的发生。同时帮助运动员以比赛方案、心理准备方案等方式,写出心理定向、动作各环节的要求、心理调节方法等方面的要点,使之有准备地去适应逐渐加大难度但又更加接近比赛要求的训练条件,并逐步达到“习惯化”。经过实践可以确定,有奖有罚、制造干扰、从难锻炼的方法能训练运动员经得起要成绩、要名次的考验,经得起压,学会把压力变动力;而决赛练习子弹数虽少,但像一次独立的比赛过程,时间限制严,每发公布成绩给运动员造成的心理压力更大,所以,它能锻炼运动员承受更大的心理负荷,扩大心理的可耐受范围,对发展射手的竞技心理能力十分有利。
综合心理训练的过程和效果可以表述为:
图6
说明只要将心理训练系统地进行下去,就能够形成和发展射手的竞技心理能力。但是,从训练到比赛条件差异很大,各种紧张刺激一齐袭来,有些运动员会担心比赛结果,过多注重比赛带来的社会效应,极易体验过去失败时的心理感受,被心理阴影所笼罩,此时已经形成的竞技心理能力也可能全然用不上,甚至招致比赛失败的结局。因此又必须同时着力于通过咨询解决运动员深层心理结构中(如态度、动机、心理定向等)不适宜于比赛发挥的因素,使运动员树立正确的比赛态度,并以其作为调节比赛中的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能动的中介因素,使竞技能力得以充分表现,比赛得以正常发挥。
3.4 心理咨询帮助运动员确立正确的比赛心理定向,形成积极的比赛态度,促进比赛发挥
心理咨询贯穿于技术与心理训练的全过程,解决运动员个体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但运动员的心理问题在比赛之前更为集中和突出,也就更需要通过咨询对其进行劝导和帮助。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结合国内与国际比赛、选拔赛(大约有4~6次),根据运动员的需要,抓紧赛前咨询,使咨询工作连续和系统。一般咨询共21名运动员,重点咨询6名,咨询次数共46人次。
3.4.1 团体咨询
亚运会前运动员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
(1)在举世瞩目、全国上下人人关注的亚运会上担心打不好、完不成任务无法交待,思想压力大,想赢怕输心理严重,感觉比出国打大比赛还紧张。
(2)认为“虽打了这么多年枪,却感到越打越不好打,不会打”,对比赛有些发怵,对自己缺乏信心。
(3)情绪易被比赛过程中成绩好坏所左右,容易出现过度应激,有时比赛打得很艰苦。
根据问题确定团体咨询的题目是《祝你成功》,旨在解决运动员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比赛态度和确立利于比赛发挥的心理定向。咨询进行三小时零二十分钟,受到参赛运动员的欢迎和认同。
咨询要点之一:明确“比赛成功”的含义,形成正确参赛态度。
运动员赛前最大的愿望是获得冠军,但冠军只有一个(指某一个项目)。是不是只有得了冠军才是胜利者,得不到冠军就是失败者?结合运动员对成功的渴望、对失败的恐惧心理,进行分析,使他们从认知上确立:以自己的能力(近年来比赛的平均成绩)为基础,倾注于比赛过程的最大努力(敢于迎接挑战与竞争,认真准备、全力投入),取得超越自己的好成绩就是胜利;人人都可能在亚运会大赛中获得成功;激励运动员树立超越自我、拼搏进取的参赛态度。
咨询要点之二:明确射击比赛成功的正确心理定向。
分析射击比赛的特点,使运动员明确:比赛成功依赖于主体能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当运动员能合理地控制他所能控制的事物,而避开他所不能(也不应该)控制的事物时,其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依心理控制点理论去说明这一问题,即是让运动员分清他所能控制的与不能控制的事物。
根据对可控因素积极控制的原则,射击比赛发挥的正确心理定向应该是:
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想贯彻上述心理定向是非常困难的,他们普遍反映在比赛中“算着打,比赛一完,马上知道打了多少环、多少中,成绩概念特别清楚”。这实际上是把比赛的心理活动指向了结果。为让运动员在认知上有所改变,我们循着两条思路对他们进行说服。一条是沿着错误的认知前提,推出显然不希望得到的结果。即想结果→算着环数打→随成绩变化引起情绪大起大落→内部生理过程改变:腿发抖、心慌、肌肉僵硬→精力(视力)前移、苛求瞄准点→进入瞄区便猛扣→破坏正直用力、均匀用力、适时发射、自然击发的正确动作→出弹远→导致比赛成绩不佳。通过交谈,绝大多数运动员承认这样的事实:当他们认识到这种结果确是由不良的心向(具有习惯性的行为倾向)所引起的时候他们就能够接受正确劝告。另一条思路就是提供正面证据,说明多想动作、少想结果(环数)是可能的,如第21届奥运会步枪冠军巴沙姆的成功经验是可取的,有利于保持赛中情绪稳定、头脑清晰、击发瞬间的力量保持和均匀正直扣扳机。当我们从正反两方面讲清道理,对很多运动员原有的认知方式就是一种干扰,他们就可能循着接受—同化(顺应)—内化的过程重建新的认知结构,而确认“想动作,少想结果(以操作目标代替结果目标);打一发丢一发,发发从零开始;以我为主”的正确的心理定向。
3.4.2 个人咨询
运动员在训练和大赛前有些心理问题,存在心理失衡的情况,往往非常主动地找课题组同志进行交谈。我们也总是以疏导、劝说、商谈的方法,使其对自己及所面临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促使其对环境(包括对比赛)有良好的适应。进行个人咨询的运动员有21人。咨询效果很明显的(指画星号者)有13人,占61.9%。
咨询效果个案举例:
例一:王××,多向飞碟运动员。
本人特点:有一定技术实力,技术水平稳步上升,但在运动年限和比赛经验上略低于同队另两名队员。性格内向、文静,有话不愿讲、胆小、自信心较差。训练刻苦、上进心强。
赛前诊断:1990年6月全国射击选拔赛前使用《射击(射箭)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图7
从中可见,赛前自信心明显偏低,求胜心切(动机),情绪激活程度高,有焦虑倾向。
本人反映比赛前心虚,怕输给队内其他队员,比赛中一脱靶就不知抓什么好。亚运会前连续三天找咨询老师,提出“希望给我点信心,给我点力量”。
(1)咨询重点首先进行认知调整
首先,讲明亚运会首要目标是勇夺团体冠军,团体冠军也是冠军!所以,与队友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既是你的对手,更是你的战友。以此打消她的被动防范、惧怕队友的消极想法。
其次,进行战绩回忆。回忆以往比赛发挥好时的感受,“都是在自己踏踏实实打动作,心里根本不去想别人时打出来的”,明确了“射击就是要自己和自己比”,想别人多,用他人乱自己,实质就是自己击败了自己,由此确立“以我为主”的心理定向。
第三,分析一年来的技术状况。她说“动作越打越好,感觉清晰、概念清楚”。“脱靶时自己心里明白,与教练的分析很吻合”说明技术趋向娴熟,由此确认“我有实力,只要我认真准备”。
第四,对脱靶的认识:女子多向成绩发挥好的射手是188~192中左右,说明到目前为止100%的射手在比赛中都脱过靶。“我不能一脱靶就着急发懵,后悔也毫无意义。”“我要把训练中脱靶时扭转的办法带到比赛之中。”
(2)制定比赛方案
在她感到心里比较踏实之后,即让她自己思考此次比赛的打法,并按时间顺序把赛前几天、比赛开始、比赛过程、决赛、直到比赛完成,详细做出安排。
(3)确定控制心情的策略
要求她在别人面前要表现出胸有成竹、泰然自若;在比赛场上要打得踏实、打出好动作,心理控制语是“水到渠成”(注意做好动作,结果就自然到来之意),“只要你顺着河流走,就能发现大海”(耐心地不急不躁地把握比赛过程之意)。
比赛结束以188中获得了亚运会女子多向飞碟团体和个人冠军。
例二:巫××,双向飞碟运动员。
本人特点:技术娴熟,并具备放松、表象等基本心理技能,克服伤病及家庭困难,继续为射击事业做贡献,是运动年龄最长的运动员。但新手崛起后,比赛顾虑多,担心败在年轻队员手下。对八月份莫斯科世界射击锦标赛的“失利”(第五名)耿耿于怀,消极悬念萦绕脑际,埋怨教练关心指导少,心情不佳。
经赛前心理状态量表测试,情绪较低落,觉得自己实际缺少在比赛中取胜的自制力。咨询拟解决:(1)扭转不良情绪;(2)集中精力做好亚运会比赛准备;(3)树立“以我为主”的心理定向。
咨询要点:
(1)为她创造亲切和谐的气氛,使她能把憋在心里的话都讲出来,进行心理宣泄。结合《祝你成功》一课,她认识到成功者“承认毫无根据的内疚和对他人的抱怨、责备是自我挫败的思想”,由此认为自己不应为过去比赛不如意而内疚,更不应把问题归咎他人,心情顿感轻松。
(2)引导她总结世锦赛失利的原因是“太想打好了,害怕打坏”、“希望自己超过别人”、这是背离了“以我为主”、“打动作,少想结果”的心理定向,使情绪紧张,失去了对比赛过程的积极控制,由此明确参加亚运会的关键是:“思想解放、甩掉成绩包袱,全神贯注在动作上、在比赛中”;“立足打出自己的动作、发挥自己的水平”(个人准备方案中写的)。
(3)写比赛方案。把自己过去比赛成功的经验、正确的心理定向、信息回避和自我控制的方法融入贯穿于比赛程序中。如“精力集中打出动作规律”、“转换靶位的时间稍稍回忆刚打完的靶,迅速想下一个靶位的关键及重点动作要求”、“组与组之间的休息时间找安静处进行情绪调节和表象演练,防止注意分散和想比赛以外的事情”,并且列出了比赛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她认为:“问题想透、准备充分、心里坦然。”
比赛中她能实现自己的方案,三天资格赛的200发射击,共脱了四靶,取得了超世界纪录(一中)的好成绩。同时,在理解和运用比赛的心理规律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懂得树立正确心理定向,做一个能“自控”的运动员,才能把握比赛、赢得比赛。他悟出了这样的道理:
不能控制的事情,担心也没有用,因为它毕竟超出了你的控制范围。
能够控制的事情,也不必去担心,因为它早已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
例三:张×,双向飞碟运动员。
个人特点:技术好,内在感觉好。放松心理技能很好(在1μV以下)。思想灵活、胆子大。但在莫斯科比赛之前就提出:“比赛越打越不好打,担心打不好太被动,有害怕失败的顾虑,在连续打25中或脱靶后心情发急,造成来靶牵得太长或起枪太急,注意有时不集中,易被赛场外的事情分心。”
咨询拟解决:(1)树立积极参赛、渴望成功、不怕失败的良好态度;(2)切实做到“以我为主”,控制心情;(3)做好信息回避,保证精力集中。
咨询要点:
(1)要求她以一九八九年的意大利飞碟射击世界锦标赛参赛情景为蓝本,逼真地想象自己在亚运会上应有的表演和心情,以找回她喜爱比赛、渴望比赛的积极感受。她写到:一次成功的比赛,自己感觉是一次真正的享受,在比赛中,运动员如同舞台上的演员,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可以表现出自己技术的娴熟、动作的潇洒、声音的美妙以及粉碎碟靶的快感,自己也感到好像在和着一段优美的音乐,尽情地舞蹈。比赛如同节日,为了过好这样的节日,还必须做好……
(2)为了做到以我为主、情绪控制好,要求她在整个比赛过程程序化的方案中,重点突出调节情绪的要求和方法。她按时间顺序提出:
提前20分钟到靶场,观察靶场同时活动身体。
5分钟后开始空枪练习,使自己具有一定的兴奋度,但情绪要保持平稳。
进入比赛,前面射手正在射击,自己情绪调动起来,具有适当兴奋度(感到心跳)。
上靶位集中看靶
下靶位通过默唱放松自己,控制好情绪。
一组打完的休息时间,听轻音乐放松,这样也可以使耳朵堵住、嘴巴堵住,回避外界干扰。
裁判误判或枪支故障,首先要稳住心情,想得开,想得远,误判一个没关系,我会打好后面每一个碟靶,证明自己是强者。
脱靶后心情不激动,打过的就让它过去,要的是还未射击的碟靶。
……
(3)在分析她注意存在问题的同时,明确提出控制视域、控制意念的方法。她在方案中写到:比赛三天,进行九组,不与别人打招呼,做到目中无人,心中只有我自己,一切围绕自己的动作规范、动作程序打,别人都与自己无关。
在做了三个方面的准备后,为突出“以我为主”、打出气势,镇定情绪、控制注意的目的,选择了一句控制语:“目中无人,心中只有我自己”(指在比赛中强调自我发挥)。
张×在心理准备充分、心理定向明确,又有高水平的技术实力作基础的情况下,比赛发挥出色,连打5组25中,八组中共打6个25中,以197中的成绩获个人(并列)第一,超世界纪录2中。尤其在与朝鲜优秀飞碟射手朴英男的决赛加赛中,报“好”声清脆有力,动作潇洒协调,迎来了参观助威的观众热情的赞叹与喝彩!又以25中满中的成绩决完了第二轮。当问到她“竞赛竞争到白热化,观众的心都紧张得不得了”时,你想什么?她毫不迟疑地说:“心中只有我、动作和飞靶。”在总结中她更耐人寻味地说:“一名优秀运动员渴望成功是肯定的,但不怕失败却很重要。只要在不怕失败的情况下,才不会捆住自己的手脚,才会让自己充分发挥技术水平。
双向飞碟除巫××和张×外,还有邵××。该队员训练刻苦,技术水平高,但心理素质较差。按教练的意见,专门安排一名咨询人员对她进行劝导、帮助,跟随三天比赛,利用空隙时间多对她给予鼓励和咨询,使她达到正常发挥,结果,女子飞碟双向以436中的成绩超过了团体世界纪录,获团体冠军。
3.4.3 咨询所遵循的几个心理学观点
3.4.3.1 重视态度及态度学习
运动员参赛态度是指其对比赛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个体行为的准备或先有倾向。由于比赛态度是需要、动机、情感、信念、价值观等综合性的心理倾向,所以,它是调节比赛行为的工具,是外部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中介因素。咨询中始终注意将涉及深层心理结构的态度形成与心理技能的获得并重。而运动员参赛态度的关键是对成败的态度。为比赛发挥服务的咨询就必须把如何认识“成功”、如何创造条件走向成功作为咨询重点。
为改变运动员比赛态度中不正确的认知成分,我们特别注意对知识性信息作精心选择,提供与主体认知既无明显相似也不截然对立的材料,避免同化失误和对比失误,防止转意或拒绝,使其能通过接受、顺应和同化在理论上接受新观点,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由此引起相应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变化,以形成有利于比赛发挥的积极态度。
3.4.3.2 重视应用心理控制点理论
心理控制点指人们对某事件的发生认为是多由外部力量所引起(外控)还是多由个人的表现所引起(内控)的。大多数人都同时具有内控和外控两种特点,但又总有一种主要倾向。优秀运动员往往更多倾向于内控,他们认为主要是靠自己的能力和奋斗(而不是运气和机遇)才使自己赢得成功。具备这一态度特征的运动员有更多成功的欲望、愿为成功付出更大努力,坚韧性更强,同时对失败也不甚消极,能耐受更长时间没有奖励的状态,并能为自己树立更长期的努力目标。因此,我们的咨询依据心理控制点理论,注意启发运动员做“内控”型运动员,把“内控”作为自强的标志和表现,并又把心理控制点理论与射击项目特点结合解释了射击运动员应有的、有利于发挥的比赛心理定向,运动员表示信服,愿意接受这一观点,并在比赛中努力付诸实践。
3.4.3.3 重视运用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运动员在比赛(或平时训练)中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往往产生过度应激,既影响运动成绩又有碍其身心健康。但他们容易将应激现象归咎于外部因素,如比赛规模、社会意义、他人评价、自然条件、干扰因素等等,而表现出无能为力。心理学则要向他们说明:
即是说,应激是人对环境刺激消极思维的结果。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 Ellis)所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RET)就强调: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和评价所引起的。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如果认识发生误差,导致错误观念(如得不到冠军就是失败),继而就会发生不适应的行为与情绪(如过度焦虑、动作变形)。因此,心理咨询就是要帮助运动员依靠自己在其他方面能正常运用的思维工具,反过来观察自己有关的(如比赛)认知过程,一旦他们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这一事物,并产生适应于该事物所需要的合理信念时,就终能克服应激,使自己的行为适应形势(比赛)需要。
4 结 论
(1)射击是技术精度要求高、竞赛发挥难度大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技术、心理均提出严格“苛刻”的要求。尤其在比赛关键时刻,射手必须有过硬的竞技心理品质做保证,才能保证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
(2)心理技能训练是提高高级射手竞技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训练的系统化:专门进行的心理技能训练——融合于技术训练之中的心理与技术结合的训练——加大心理负荷下的心、技结合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射手竞技心理能力、积极适应比赛发挥的有效途径。
(3)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指导,能促使高级射手形成积极的训练、比赛态度;确立正确的射击比赛心理定向;发挥认知结构对自身行为的组织与调整功能;有力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心理品质,从而促进比赛的正常发挥。
(4)提高高级射手的竞技心理品质是射击训练中长期的训练任务,依赖于心理学工作者与教练员的长期默契配合;依赖于心理学理论与运动专项知识的有机结合。
5 参考资料
(1)刘淑慧、赵国瑞:《对射击运动员心理咨询效果的探讨》(亚科会论文报告会),1990年。
(2)孙金昌:《七步训练法》,体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
(3)马建青:《心理卫生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
(4)Martens R.,Coaches Guide to sport psychology,1987。
(5)Martens R.,sport psychology:Study Guide,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