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人福音
在武术界都知道八卦掌是转圈练习的,但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八卦掌还有直趟往返练习的套路,即“直趟八卦64散手掌”。
八卦散手掌是董海川先师传授的,“直趟八卦64散手掌”是董先师的弟子“大枪刘”刘德宽先生整理创编的。
董海川先师门下弟子众多,多是带艺投师。董先师在授徒时,除了传授八个基本掌法外,其余都是因人施教,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传授不同的攻防招式。董先师逝世以后,刘德宽先生将散在师兄弟中的散手招式收集整理、创编了“直趟八卦64散手掌”。此套路共8趟,每趟8式,共64式。每趟都以“老僧托钵”做起势和收势,包括了八卦掌的主要掌法和技击招法。此套路因系刘德宽先生创编,所以后人有称之为“刘式八法”或“刘式64散手掌”。又因为其表现形式为直趟往返练习,不转圈,所以一般称为“直趟八卦掌”。
因直趟八卦便于集体演练又节省场地,所以在八卦掌界习练直趟八卦的人很多。但因师承不同,个人理解不同,所以虽然拳式名称相同,其练法和风格特点却不尽相同。在北京地区流传的直趟八卦掌,影响较大、有代表性的、风格特点迥然不同的有两种套路:一种是八卦掌名家郭古民、李子鸣二位先生承传下来的;一种是太极拳名家杨禹庭、高克兴、王培生先生承传下来的。我先后师从李子鸣、王培生两位恩师,学练过他们传授的两种不同练法、不同风格的“直趟八卦64散手掌”,并坚持练习多年。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两种套路虽然练法不同,风格各异,在健身技击与艺术趣味、学术内涵上各有千秋,但都有很高的保留和传播价值,都是值得大力推广、世代流传的优秀套路,都是武术百花园中的奇葩。
王培生老师于20世纪30年代向高克兴先生学得直趟八卦64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苦练研究,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于1985年形成了对此套路的充实加工修润,把每一个掌式分解成3个过渡动作,并根据其肢体动态定以具体名称。同时,又按每个掌式的技击作用和形象意念要求,配以八卦64个卦象,把易理与拳理融为一体。并在保留八卦散手掌原风原貌的同时,有机地揉进了吴式太极拳的一些劲意,使套路更加细腻、规范,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健身和技击效果更加明显独特,艺术趣味也更加迷人。
经过王培生老师充实加工修润过的现在的《实战八卦64散手掌》,从其技术难度方面讲,要求习练者要有八卦掌和吴式太极拳两方面的基础;从其适应范围方面讲,不但八卦掌爱好者可以学练,太极拳爱好者也可以学练,其动作可快可慢,可刚可柔。熟练之后会觉得趣味盎然,百练不疲。这是一个集健身、技击、艺术享受于一体的鲜为人知的、不可多得的优秀传统武术套路,学会练好此套路对深入学习、研究王培生老师的拳法艺术、风格特点有重要意义。如果说《吴式太极拳37式》是他的太极拳代表作,那么《实战八卦64散手掌》就是他的八卦掌代表作,或者准确地说是他数十年研练太极、八卦而有机融合、高度凝炼,两种拳术风格兼备的代表作。
在王培生老师的传人中,虽然有不少人学练过此套路,但实际考察,现在能练下来的不多,特别是能练得规范、合于老师要求的更不多见,因此,今后对此套路的传承发展,需要有一规范的版本。1998年张耀忠师兄出版过一本《直趟八卦64式散手掌》,对普及推广(特别是对规范此套路)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1999年我在北京市宽街小学向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传授此套路时,大家对这个套路都非常感兴趣,不少人鼓励我也出一本有关直趟八卦64掌的书。后来我动笔写了几章,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完成。今王乃昭师弟弘扬老师遗风,打破保守思想,毫无保留地把老师生前练64掌的拳照全部奉献出来,并结合多位师兄弟保存的听老师讲课的笔记和老师教授此掌时的音像资料,进行整理编辑成书,与读者见面,这是广大八卦掌爱好者、吴式太极拳爱好者,特别是王培生老师的崇拜者、追随者的一件大喜事,一个大福音,有了这本书,我们就可以按照老师的神姿准确摩练、规范承传,就可以更好地推广普及这一优秀套路了。这本大作的问世,是王乃昭师弟以及为这本大作出版提供拳照、音像、文字资料的张云、赵泽仁等同门对武术事业的一大贡献,我们应该给他们记上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