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体育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建构

体育教育追求的目标是通过创造一种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游戏状态。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达到“自由、自愿、自足、平等、合作、投入和忘我”的境界,使游戏精神渗透到体育课程教学的始终,进入这种状态的生命是自由的,幸福的,是超越功利的。

(一)强调对人生命的关怀

传统教学把知识追求作为最高目标,使“人”在教学中失落,充满游戏性的体育教学强调人是游戏和教学的契合点,人是教学的逻辑起点,强调教学是提升人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活动,强调教学是对人生命的关怀。

生命是人之根本,人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狄尔泰就曾经说过,在精神的世界里,生命的表达应该限制在人的世界范围之内。体育教育源于生命,止于生命,教学的过程不能是“无人”的教学,不能仅仅是知识的教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是天职,是教育的本义。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34】

关怀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它包含期待、责任和引领。生命需要关怀,生命需要体育教育主动而自觉地关怀。体育教育对生命的关怀主要表现在:

1.体育教育是对生命整体性的关怀

这就意味着体育教育不再以认知为唯一目标,它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关注人的认知和非认知,既要看到人是自然的生理生命,是能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进行新陈代谢的生物体,又要看到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他要超越动物的本能,进行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追求,还要看到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他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要和其他的人发生联系。

2.体育教育是对生命独特性的关怀

这就意味着体育教育不应该强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它要求看到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具有不可重复性、不可置换性,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典型的年龄特征。它要求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的自由情感。体育教育是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关注和引领。生命的存在,与意义的追求密不可分,人就是自觉探求生命意义的存在。

3.体育教育应该对师生的生命关注和引领

体育教育不仅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更是师生生命意义得到体现的场所。体育教育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是宝贵的财富,体育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关注生命,热爱生命。体育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能性: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人的生命永远处于不断地生成完善中。只有永远向着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体育教育要努力达成学生向善的可能性,要引领学生思考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要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探求生命的自为性,目的性,使学生明确人为什么活着,生命为什么存在,使学生能直面命运的挑战,提高生存的层次。体育教育要帮助学生实现生命的超越性:生命的超越性反映了生命与生俱来的能量与活力,体育教育要帮助学生开发潜能,促使生命获得积极的体验,使学生获得生命的确认感、尊严感和快乐感,使学生心灵完整,情感满足,个性发展,人格提升。

(二)强调体育教育的愉悦性体验

体育教育是给学生带来愉悦性体验的一种活动。对于教师而言,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奉献,对于学生而言,体育教育也绝不仅仅是“苦学”,它能使师生从中得到幸福快乐的感受和体验。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都对教学的愉悦性进行过分析和论述。例如,孔子提倡乐教思想的根本原因,就是想通过乐教使人感受人生的乐趣;梁启超强调趣味就是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具有职业的乐趣;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就是要把教学变成有趣的活动,愉快教育就是强调要给学生愉悦情绪的体验;福禄倍尔对游戏与教学结合使学生内心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的论证;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激趣的过程等等,说明体育教育的愉悦既是一种实然存在,也是一种应然存在。具体而言:首先,体育教育的愉悦来自于体育教育本身的享受价值属性。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35】体育教育是一种精神生活,是“为我性”和“我为性”的统一。“为我性”是指体育教育作为目的性的存在,是教师和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我为性”是指体育教育作为手段性的存在,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教育活动作为教师和学生主要的活动,是师生通过体育教育不断地创造和表现自己的过程,是师生不断地获得情感愉悦,生命意义和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因此体育教育本身就是要满足师生自由成长要求的活动。

其次,体育教育的愉悦来自于教学中师生双方共同的成长。体育教育是师生双方共同组成的活动,师生的业缘关系,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密不可分,使体育教育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活动。从总体看来,体育教育是师生共享、共识、共进的活动。它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感情,共同体验,共同创造,共享幸福的活动。它是师生双方为了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各种生命活动,是师生生命共同见证成长的活动。从学生来看,体育教育无疑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对教师而言,体育教育不仅仅为了生存,不仅仅为了知识的传递,体育教育同样是师生心灵碰撞,精神相通,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教师在给与的同时也在收获,“他在体验着双倍的幸福:他向学生所付出的积极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快乐,而且学生给予他的回报也让他感受着绵延的快乐;他不仅在体育教育活动中享受着学生进步带给他的幸福,而且他也在职业活动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同时,他也在收获三重的快乐: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家长与社会的感谢使他看到自己生活的价值,品德灵魂的净化使他永葆未泯的童心。”【36】

再次,体育教育的愉悦来自于师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活动。追求真善美,是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生命的本能追求。体育教育既体现真善美,又追求真善美。体育教育的“真”,表现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工作的合规律性;体育教育的“善”,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教学工作的教育性;体育教育的“美”,表现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美,教育过程生成的美。体育教育内容的真,使学生亲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自身的存在,亲历个体进步的过程。体育教育中教师对动作的示范讲解和运动项目起源与发展的输理,使学生有豁然开朗的顿悟,有成功的体验,有发现的快乐。体育教育不仅是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学生感悟生活的过程。它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种方式,充满着人文关怀和生命情趣。充满游戏性的体育教育,能使教学在自由和规则,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结合中,平等的对话,自由的体验,愉悦的表演,使人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

(三)强调自由和规则的统一

自由是人的本性,它是人类生命本质全面实现的最高境界,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体育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活动,体育教育应该是自由的教育过程。

自由的含义非常广,它不仅是一种社会权利,还是一种情感状态。自由的核心是“自主”,它是指免于束缚、限制或强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体育教育自由是指师生教学活动的自主自愿性,它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能够从事自己希望从事的教学活动的一种状态。追求自由的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理想。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自由教育就是要按照人的兴趣和需要培养人自由能力的教育。雅斯贝尔斯也提倡自由教育,他把自由看成是人的天性,认为人不仅是现存的生命,在其发展过程中,人还有意志自由,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并按自己的愿望塑造自己。体育教育自由是人自由天性的需求,体育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其就应该建立在活动主体自由自觉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自由自觉的思考、分析和选择。因此,体育教育自由能激发师生对教学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内在的动机,体验到体育教育的内在价值,使教学不再成为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充满愉悦的生活。体育教育自由也是教学活动本身的需求。体育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决定教学活动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模式,必须给予教学一定的自由。因此,体育教育应避免强制性的灌输,能在处理好自由和规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给予教师和学生自由。

体育教育的自由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自主选择的自由:教师有自主选择和使用合适体育项目的自由;有选择和使用合适教学方法的自由;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交流的自由:师生具有相互启发、相互沟通、进行对话式交流的自由。目前,尊重学习者的自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会生存》就呼唤:“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这应成为一条原则。即使学习者对教材和方法必须承担某些教育学上的和社会文化上的义务,这种教材和方法仍应更多地根据自由选择、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和他的内在动力来确定。”【37】

但是,体育教育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教学的自由是有规则的,只有正确处理自由和规则的关系,才能真正地做到体育教育自由。

自由和规则是教学的一体两面,二者缺一不可。自由并不排斥或否认任何的纪律和限制,自由并不等于放任。体育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教学不同于学习,教学必须由师生双方共同组成,进行文化的传承,因此,教学这一概念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强制性。课堂作为“制度化场所”,它必须对体育教育的自由有内在和外在的规定。例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压抑学生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应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探索等等。对学生而言,学习必须要有纪律的限制。纪律作为规则的手段,应建立在学生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使纪律不仅能保障学习的自由,更能够促进学习的自由。因此,体育教育并非仅仅是轻松和自由,它还必须遵循经制度化和合法化后形成的一定的规则。

(四)强调对生活的连接和超越

生活是指生物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生活与人密切相关,在生活之中,人既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又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生活是人生命的动态展开过程。体育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实现学生生命意义的活动,体育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体育教育应该是关注生活,超越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走向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

1.体育教育应与现实生活连接

现实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是科学世界的根基,体育教育只有首先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和理解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因此,现实生活应该是体育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体育教育应与现实生活连接。具体而言,首先,体育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体育教育本来是为了使学生过更有意义的生活而形成发展的,然而,现实的一般性教学却远离了现实生活,远离了真实体验。体育教育教学应当赋予“生活”的意义,关注教育生活中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义,了解学生的生活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充盈学生的生活经历,使学生幸福的生存。体育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自由展示天性和个性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人的价值和意义。其次,体育教育应该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体育教育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体育教育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体育教育不仅应为将来生活做准备,还应当关注人现在的生活。

2.体育教育应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

体育教育来自现实生活,依托现实生活,但体育教育更需要超越现实生活。体育教育作为发展学生的活动,必然具备超越的特性。体育教育的超越性源自人的超越性。学生作为可能性的存在,并不会满足于实然的存在状态,他总是要超越所给定的状态达到理想的状态。体育教育作为提升人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活动,必须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实现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化,使人学会感受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以实现生命的超越性。

3.体育教育是在真实和虚拟相结合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游戏

杜威曾经说过,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它具有三个重要功能:“一是简化和安排所要发展的倾向的许多因素;二是净化现有的社会习惯并使其社会化;三是创造一个更加广阔和更加平衡的环境,使青少年不受原来环境的限制。”【38】体育教育连接生活又超越生活,其生活场所具有特殊性,它的教学情境是真实性和虚拟性的统一。一方面,体育教育可以直接到社会生活中进行;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教学情境的仿真化创设,使体育教育在“仿真”的具有虚拟性的情境中进行。

注释:

【1】王深.体育课中的美学初探.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关于文化的游戏成分的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49

【3】[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关于文化的游戏成分的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62

【4】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外校外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74

【5】[捷]约翰·赫伊津哈.多人译.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4

【6】[英]沛西·能.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99

【7】[德]康德.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147

【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84

【9】庄子·让王

【10】庄子·逍遥游

【11】[荷]约翰·赫伊津哈.多人译.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2

【12】[荷]约翰·赫伊津哈.多人译.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2~13

【13】[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9

【14】[法]弗朗索瓦·利奥塔尔.车槿山译.后现代知训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三联书店,1997.18

【15】[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2

【16】[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

【17】彭运石.走向生命的颠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66

【18】刘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74

【19】彭运石.走向生命的颠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84

【20】[捷]约翰·赫伊津哈.多人译.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0

【21】[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社,2000.179

【22】刘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74

【23】[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社,2000.179

【24】彭运石.走向生命的颠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66

【25】[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和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33

【26】[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和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37

【27】曹中平.儿童游戏论——文化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维视野.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9

【28】[捷克]约翰·赫伊津哈.多人译.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2

【29】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1

【30】[美]埃利希·弗洛姆著.欧阳谦译.健全的社会.中国文联出社,1988.123~124

【31】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9

【32】单中惠.西方教育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186

【33】[荷]胡伊青加著,成穷译.人:游戏者.贵州人民出版,1998.13

【34】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35】[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4

【36】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1

【3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38】[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