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领导干部的发展观 经济观 管理观
战略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战略思维是一种自觉捕捉、谋划、进而解决全局的存在、巩固和发展的问题,解决组织整体活动的目标、方向、未来、成败和根本利益问题的思维活动。孙子曰:“上兵伐谋。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尤其要引导年轻干部及时了解国际形势,善于观察世界大势,正确把握时代要求,注重研究和思考一些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养成结合实际想大事、议大事的习惯,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驾驭全局的领导水平。”
要培养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应当抓住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现阶段发展问题、经济问题和管理问题就是我们要经常研究思考的重大问题。领导干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发展问题、经济问题和管理问题。
一、领导干部的发展观
小平同志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加快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如何理解和认识发展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发展是人们对社会变化的评价性范畴,是指社会中有利于人类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发展的实质是人们生活质量和状况的改善,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改善,社会法制和民主的加强,人们道德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全面进步和提高,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
领导干部的发展观,应树立如下几点。
第一,以物为中心的发展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是物质资本实现和发挥效益的基础。充足的资金要求具备现代经济决策能力的人去运用和操作,自动控制机器要求熟练工人操作和修理,现代化农业需要有文化的农业人口,现代化的服务业更要求有高素质的人员管理。因此,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是最关键的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始终关注“人才从哪里来,资金往哪里投。”的内涵。
第二,从追求短期的繁荣发展转向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是指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的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决不能追求以损害环境、损害未来作为代价只求一时的繁荣。
第三,由粗放型的发展转向集约型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又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注意克服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所造成的弊端,由粗放型的发展转向集约型的发展。改善工业结构布局,开展清洁生产和生产绿色产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注意推广生态农业和发展高技术农业,实施可持续的农业。
第四,从被动依附性发展到开放促内源性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的一个趋势,每一个国家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受到世界格局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既要克服闭关锁国,孤立于世界之外,又要防止沦为被动依附性的发展。依附性发展指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活动日益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发展中国家应从战略的高度考虑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内源性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必然的选择。所谓内源性发展,是通过与外部世界的合作而实现自我发展。内源性发展强调各发展中国家应有自己发展的独特道路和自主性,不能完全照搬另一个国家的模式;强调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目的是增强经济实力和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该民族的素质和提高人民的发展能力;强调发展的动力来自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广泛参与;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经济的自主性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的自主性。
二、领导干部的经济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中心。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领导干部的经济观不应仅仅是关注如何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益问题,也就是说不能仅考虑某个企业、某个项目的个体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全局的角度关注经济与社会、环境、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问题,关注公平、稳定和共同富裕的问题。应当自觉地树立“从政治的高度来抓经济”的观念。我们所追求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要求经济活动起点公平、竞争规则合理、收入分配合理,要求经济活动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人的权益的统一。
第一,经济发展的安全观。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要求我们重新理解和界定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必须从保证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必须从保证政治稳定社会稳定,避免和制止出现政治动乱和社会混乱;必须从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高速增长,避免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减少各种重大经济风险。经济发展决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路。
第二,经济发展的正义观。市场经济的建设必须建立在法制和正义的基础之上,权利经济、地下经济、霸道经济、投机经济、假冒伪劣经济、野蛮经济、走私经济、宗法经济都是不正义经济的突出表现。不正义经济是一种虚假繁荣的经济,是一种腐败经济,是以经济活动形式出现的反经济活动。不正义经济拉大贫富差距,酿成两极分化,损害市场经济的威信乃至夭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干部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决不能做不正义经济的保护伞,更不能参与不正义经济。
第三,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观。应树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环保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和质量,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
第四,经济发展的协调观。经济发展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但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相互协调。十四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所确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目标。因此,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搞好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认真抓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生活质量,扩大劳动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加强环境保护等工作。
第五,经济发展的科技观。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历史,科技在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巨大和明显。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没有科技进步和创新,就没有强大的生产力,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领导干部的管理观
管理就是对有限的资源在互相竞争的多种目标间进行合理分配、组织、控制和协调。管理的范围很广,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省区,小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企业都存在管理问题。而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原理都可应用到不同的层面和范围。作为领导干部谈管理,应尤其注重行政管理。所谓的行政管理,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通过它所组织的政府对社会事物和自身事务的管理活动。行政管理的目标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而行政管理效率则指所获得的社会效益与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比率。
首先,国际环境的变化。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标志和结果是权力和影响向国际机构流动,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WTO)、地区性贸易组织等。这些变化要求对政府的有关部门和机构现行的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作调整,要与国际接轨。第二,经济竞争加剧。要提高生产力,减少由税收支持的国家、政府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费用。而提高行政效率,则是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第三,现代传播技术发展。现代传播技术发展使世界越来越变得开放,全世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意识形态变得越容易了解。一个办事拖拉、因循守旧、铺张浪费的行政部门必将遭到大众的抨击和批评。因此,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是必然要求。
其次,国内环境的变化。第一,群众对政府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政府行政部门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又不愿意再增加税负。而对这种“工作更好、成本更少”的要求,提高行政效率是唯一出路。第二,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部门增加办事透明度。
再次,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形势。第一,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压力。面临着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相对不足,同时又面临市场的相对饱和、市场需求不旺的压力,更要求政府部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第二,面临硬件相对落后,软件,尤其是政策、法规和人员素质的相对薄弱,必须大力改善行政水平。第三,面临着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更需要高水平的行政能力。
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领导干部的行政管理观要树立如下几点。
第一,从直接行政到间接行政观念。要从政府直接对微观层次的企业分指标、定基数、定额度、搞审批等解脱出来,比如政府给企业定产值、定承包基数、定工资总额、分贷款指标、物质指标等等,转向政府运用利率、汇率、税率、准备金率、折旧率等手段,以及信息指导和适当的“共同行为限制”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诱导、调控。
第二,从命令行政到服务行政的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各种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都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企事业单位的各种活动都是行政上级下达计划、指令来运作。而市场经济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从命令行政到服务行政的转变,要求行政机关为企事业提供服务。
第三,从静态行政到动态行政的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是相对静止的,社会流动性小,变化慢。而行政也是相对静止的,按照习惯和老规章就可以应付。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行政必须是动态的,政府行政部门必须敏锐地、及时地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作出行政反应。
第四,从个别行政到一般行政的观念。所谓的一般行政是指行政部门在处理公务时,按照一般的、普遍的规则来处理的行政。而不是任何事情都采用一事一议、一事一批的方式,这种个别行政容易受到主观意志、个人好恶、人情关系、当事人的利益等的影响,有损于行政的公正和公平。
第五,从“黑箱”行政到透明行政的观念。服务行政所要求的是公开的、透明的行政,只有公开、透明,才能使广大群众明白办事规则和办事程序,才能有方便和快捷。
(本文写于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