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挂二十年的一次采访
王崇理,1984年进入《中国体育报》,高级编辑。曾任文艺部编辑、发行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20多年来,参与、策划、组织了城运会、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及各种类型的大型赛事。成功组织策划实施北京奥运会报道,并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嘉奖,《中国体育报》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出版人物报告文学集《五环人世相》,体育热点评述专辑《中国体坛热点写真》。
2009年荣获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银奖。
退休两年了,每逢新年我都能收到徐殿平寄出的贺卡。
2011年元旦寄出的贺卡,是印刷得十分精美的彩色册页。封面是几位出自青岛柔道馆的新科世界冠军,内文有这几年柔道馆的辉映业绩,以及徐殿平与名誉馆长崔永元和日本柔道之王松下泰裕的合影。看得出,这几年徐殿平依然很辉煌。徐殿平现在是中国女子柔道队的领队、教练兼党支部书记。
人退休了,离开纷繁的管理工作、采编业务,难免多了几许空寂,但是徐殿平的信息又激起沉寂了许多年的记忆。
大约那是26年前了,我刚下夜班,编委会派我与另一位记者锻炼去山东采访。那次采访有这样一个背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曾经是体育强省的山东体育近年出现巨大的滑坡,五运会成绩名落孙山,当时同为山东人的中央主持体育工作领导同志颇为震怒,据说在国务院会议上点名批评,“山东体育不如旧中国”。当时国家体委和山东省体委都面临着巨大压力。这位领导同志的话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年济南和青岛的大型体育场,还是旧中国军阀韩复渠、沈鸿烈在民国时修建的,解放后并无大建树。话尖锐了些,但不无道理。
山东省对这次采访十分重视,派科教处的一位副处长开一辆212全程陪同,我们从济南出发沿胶东半岛到青岛,一路了解体育、采访体育,晚上写稿,然后找邮局用电报发回编辑部。
记得那天到达青岛天色已晚,在沧口区的一个老旧的剧场,舞台上方一盏高压水银灯闪动着惨白的灯光。舞台上铺着榻榻米,身穿柔道服的小青年在上面翻滚,台面上不时飘起阵阵灰尘,剧场里回荡着阵阵喊叫和喘息声。
一位身穿运动服的小伙子走过来,自我介绍他就是徐殿平。他身材修长,面色白晰,从外表看,可不像是练武之人,到像是文弱书生。接待的人介绍,他就是沙滩柔道队的徐殿平,是李昌安省长从海边发现并支持的。徐殿平把我们让到办公室也是他的宿舍里小坐。
这是剧场后台上面的一个小阁楼。爬上楼梯,弯腰进门后才能直起身来,房间里光线有些暗,有一会才看清房间里的摆设,一张小床,一张老旧的办公桌,桌上堆满了书籍。借着暗淡的灯光,我看到桌面上的书,是一些日语、英语的柔道训练教材,和写满了训练计划的笔记本,最吸引我目光的是扔在床上的一把小提琴。
应该说就是这把小提琴,引起我的好奇,徐殿平怎么看也不像是个“撂地摔跤的把式”。
发完稿,夜色已深,我注意到小阁楼上的灯光还亮着,就悄悄上楼,徐殿平和我讲了他的“传奇”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电视剧“姿三四郎”风靡大陆,主人公的传奇命运、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极大地感染了徐殿平,他立志要做中国的“姿三四郎”。他招集了一帮小弟兄,每天傍晚,在离家不远的青岛汇泉湾海滩上,比着从电视上看来的柔道动作练起来。夜色之中,沙滩上“人欢马叫”热气腾腾,也引来不少纳凉者围观。一天傍晚,正在青岛调研工作的省长李昌安带秘书在海边散步,见到徐殿平他们,起初以为是孩子打架,可看了一会,发现了有些门道,就与徐殿平聊起来。徐殿平说起自己的学柔道理想和抱负,省长被感染了,省长看了好一会才离开。几天之后,市体委的人找到徐殿平说要给他们安排个训练的地点,就在沧口区的这个剧场,这时徐殿平才知道那天与他说话的是省长。
这的确是个传奇,这个让孩子们学柔道的故事也在山东体育界传开了。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此颇不以为然。虽然他们的训练、生活搞得有生有色,热热闹闹,但这与竞技柔道差得远去了!说实在的,我为徐殿平捏了一把汗。
离开青岛后,我一直记挂着徐殿平和他的传奇。来年的暑期,报社组织到青岛休假,住在汇泉湾,这正是徐殿平他们曾训练的地方,好奇心促使我再次采访了徐殿平。
徐殿平的家在海滨边的莱芜路,这是一条十分悠静铺满石板的老街,巨大的梧桐掩映着古老的教堂。这是一个很传统的家庭,文化大革命让这个家庭失去了希望,10岁的徐殿平开始学拉小提琴,在有着文艺传统的39中学,他的琴艺小有名气,然而因为他的家庭,他却进不了学校的宣传队。十几岁的少年受到不公平对待,从此在海边,在海水拍打的礁石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勤奋拉琴的少年身影,也听不到悠扬的琴声了。
年迈的父亲发现儿子开始在沙滩上宣泄自己,他与小伙伴们练习摔跤,并从中找到了乐趣。老父无法、也不能阻止他。从此以后,徐殿平又走上了巡游各地拜师学艺之路,他上北京、天津,下保定、石家庄,他进体院、下运动队,到处拜师求艺。没过几年,徐殿平在青岛没有了对手,成为青岛五区联赛冠军。后来天津体院一位教师和他说起柔道在国际上的发展和中国还没有立项的信息,建议他改练柔道。名师指点,再加上一部电视剧,徐殿平终于萌生练习柔道的理想。从此徐殿平开始了他的追求和奋斗。
一晃10年过去。好像是在备战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说中国女子柔道队搞得不错,体育报要深入采访、报道。当时中国女子柔道队临时借住在训练局招待所的半地下室,室内光线很暗,大白天都开着灯。这里生活条件并不好,但是各处却整理得清爽宜人。楼梯口的墙上,宣传栏五彩缤纷,队员们训练生活照片、日记、学习心得、教练点评、小乐队演奏图片十分引人注目。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我见到了徐殿平。他告诉我,他和他的队员被借调到国家集训当陪练。当陪练十分辛苦,但训练之余他把队员的生活、管理一并管起来,并搬出在沧口剧场训练队员的全套本事。从此队内死气沉沉的气氛大大改观,训练水平大幅度提高,他的工作也得到大家的认可,受到体委领导的表扬。后来中国女子柔道在亚特拉大奥运会上取得了金牌的突破,徐殿平就留在队内了做助理教练。从青岛汇泉湾的沙滩,到国家队集训队徐殿平奋斗了10年。
我把这些采访素材写成报告文学《沙滩上的传奇》,文章见报后,先后有北影、儿影、长影的导演要将此报告文学改编成剧本,并与徐殿平和柔道队谈定由他们提供场地和演员,之后可能是因为经费问题不了了之。
又是一个10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奥运会宣传升温,一天央视体育部的“体育人间”栏目组来电,他们表示要通过我采访徐殿平,因为当年是我最早报道徐殿平的。这么多年了,许多事已经记不起来,再次翻看了过去的采访记录,几乎淡漠的记忆又在我的恼海里活跃起来。那天黄健翔带了一位摄像,来到我的办公室,小黄告诉我,徐殿平现在是国家女子柔道队的领队、教练兼党支部书记了,几届奥运会都有金牌,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我为徐殿平的成功感到欣慰,也为他20多年的奋斗终于有了成果而感到高兴。我回忆了徐殿平的过去,讲述了当年他那谁都不会相信的梦想,以及当年在沙滩上的奇遇,之后我又带他们到报社资料室翻看当年的报道。
小黄他们走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徐殿平能走到今天,堪称奇迹了。20多年前一个在沙滩上苦苦追求,寻求解脱的少年,选择了柔道,并为之奋斗。虽然他不可能有机会夺取柔道世界大赛的金牌,但今天他却能带着他的队员,攀上了中国乃至世界柔道的最高峰,实现了当年的理想。的确,人生因体育的辉煌而精彩,体育又因许许多多为之奋斗的青年舍身投入的精彩而辉煌!
我从事体育新闻工作整整25年,虽然对竞技体育精英们的奋斗和成功给有较多的关注,但更令我神往和产生心灵碰撞的却是那些视体育为生命并为之奋斗一生,最终依然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是他们全身投入,不屈不挠的奋斗,让体育有了丰富的内涵。过程的精彩往往超过结果的精彩,她更能让人产生联想共鸣,也最能接近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在。
正是这样的理念,一直支撑我的采访和写作。这些年来让我投入较多精力的恰恰就是这样一些普通人:大连体育场外的球迷、草原博克之父、深圳的气功师、沈阳郊外的自行车发烧友、知青出身的中国赛艇队教练周琦年,中国自行车队教练李红新、田径教练陈维勤、国际象棋教练林峰、轻型飞机“蜜蜂二号”设计者胡继宗等等。正是这些普通人的体育,却极大丰富了体育,更折射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人们通过对体育的追求而改变的心历路径。
我始终认为:体育是人生的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