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奥林匹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狂欢与假面

——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文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文化的栖息地,是一个活的人类文化的载体和存在方式。诚如哲学家斯宾格勒所言:“世界的历史就是城市的历史。”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M] .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206 现代文明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化逐渐推进的过程,就是城市逐渐蚕食或迅速吞并乡村的过程,这同时也体现出城市在世界文明向现代发展中的重要性。从历史上看,即使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一向以农业和农村为文化主体的传统社会中,真正驱动着社会文化发展的力量还是来自城市和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的文明发展程度往往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图景。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曾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沿着古城市生成的轨迹向前追溯,古代的城市就已经不单单是提供生活安居之地了,城市建设的第一要义就是建立起一个整体形象。像“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临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济南),“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长安)等等不胜枚举的脍炙人口的描写,体现出了人们心目中对一个城市所呈现出来的形象的认知。以至于很多国家的形象往往不被世人所知,恰恰是它的城市为它提供了生动的形象,国家形象是以具体的城市形象呈现出来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因举办奥运会一举成名,又搞世界文化节等博览会活动,树立起了世界级文化城市的形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是倾国家之力来推出北京的城市形象,向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文化。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从来都不是游离于社会而孤立向前发展的,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与变革,几乎都可以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找到它所带来的积极“产物”。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社会辐射力,与现代工业文明后形成的城市文化的繁荣有直接的关系。城市化的兴起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城市化的进程给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带来了便利,也给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思路。由于奥运会涉及的因素是多维度的,因此它对举办城市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奥运会具有国际性、综合性和大型化的特点,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参与和协作,于是带动了各相关部门,特别是旅游、电子、通讯、体育用品等产业部门的发展。从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始,奥运会与举办城市及国家发展的互动作用日益明显。

一、近代城市化的兴起为现代体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从历史渊源上看,城市究竟是什么呢?在中国古文中,“城”是指城墙,“市”则是进行贸易的地方,也就是“集市”。“综合起来看,城市在古代是指一整套防御体系(首先是高大的城墙)包围、保护起来的地域社区。”高小康.时尚与形象文化 [M]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146 这首先表明城市在政治、军事方面的重要性,然而城市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城市与农村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农村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自然地生长形成的,用斯宾格勒的话来说就是“植物性”的存在;而城市则是人们根据预先构想的意图有意地建造出来的,是人们自觉意识到的需要、理想和才智的产物。人类的文化就其发生学角度来说,应当说也是“植物性的”。也就是说,人的文化活动的需要、形式和成果,从起源来说都是依附于人的生存条件,从特定的物质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但文化的发展却不是那样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城市不像农村那样“植物性地”从自然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处来,而是从一开始就是人为的产物。从维特鲁威关于城市建设的选址、布局和具体建设细节等各方面的设想来看,城市的建设是为了人的生活,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进行的。正是城市的这种人的有意识参与性决定了它的发展是人的才智、人的文化成果凝聚的结果。人类在村社状态中分散地、自然地发展起来的文化,在城市中凝聚起来,形成了集中、有序的文化结构,借用物理科学中的说法,就是结晶化了。城市的这种文化结构造成了各方面文化需要的增长,如对信息交流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通过与周边乃至更远的交换来实现,从而形成了城市对周边文化的吸引力。因此,文化的结晶化就是文化活动以城市为焦点的内聚过程。

当今,“体育热”风魔全球,成为一件引人瞩目而又耐人寻味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这是“城市化”社会生活特有的现象。所谓“城市化”指的就是个人或人群从乡村生活到城市生活的转移过程。当年晏子使楚时说临淄城“张袂成荫,挥汗如雨”,这当然是夸大其词,然而在今天看来这正好表现出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口高度密集。“密集的人口带来的是集中的生活方式——集中生产、扩大了规模的交换和消费,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性文化活动。”高小康.时尚与形象文化 [M]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149“城市化”的特点,便是有着丰富热烈的社会文化生活。市民们都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觉得被人注意,同时也注意观察别人,于是乎就有了公众人物、体育明星、电影电视明星、歌星以及其他社会名流。公众人物的生活其有一种特殊的社会性即表演性,这成为人们追求的时髦,成为一种刺激。使得那些有特殊才能的人能够竭力发展自身的能力,没有广大、热情的观众,就没有第一流的运动员。因此,只有社会活动兴旺的市民生活,才为体育热的兴起准备了最基本的条件。同时,都市化生活给人的发展带来了不利条件,社会化生产要求人们快节奏,高效率,精力集中,从而加重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负担,体力的过度消耗,精力疲惫,抵抗力下降,再加上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而人的体力活动相应显得不足,导致当代城市“文明病”现象的发生和加剧。解决这些矛盾的较好办法在于加强身心娱乐和身体锻炼。

传统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人力资源都是靠周围乡村和小城镇交换获得的,传统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制约和支持,都有一个自身辐射的范围圈。而现代城市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靠传统的交换方式从农村来获得或收集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的城市是一种超地域的、甚至是超行政的存在物,现代城市的物质生活脱离了周边自然环境的限制,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文化对环境和传统的脱离,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整个文化活动的外向发展所依赖的手段是交通和信息交流。越来越先进的信息交流技术不仅排斥了联系中的距离因素,而且正在淘汰着落后的交流手段和使用那些落后手段的交流者。“这种交流网把技术上先进的大都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制造出了20世纪特有的全球性跨区域文化城市交流体系。”高小康.时尚与形象文化 [M]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167 体育运动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与现代城市的发展如影随形,紧紧的围绕着城市的建设来发展自己。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一般都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举行。现代城市的建设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沃土,城市文明的高度发达见证了体育的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大都市里人口众多,消费水平高,众多中产阶级能够将体育作为一种日常性的消费。另一方面,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高度结晶,它本身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影响力,能满足现代体育对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需求。同时,在大众传播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居民不用变换地理位置就可以实现与外界的广泛交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也使得体育能够借助城市的影响力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人们坐在家中通过媒介在时空的隧道里穿行,享受着发生在世界各地的精彩体育赛事,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形态的社会生活方式,也是城市文化对体育发展产生的又一重大影响。

体育运动和观赏比赛原本是有闲者的消遣,随着电视转播体育的普及,使观赏竞技比赛成为大众文化的主体。同时奥林匹克运动本身也对城市的建设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体育产业成为城市的新兴产业,参与着城市的各方面建设。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体育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体系,被誉为当今最赚钱的行业。在满足公众精神娱乐需要的同时,也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体育为什么能从一个单纯的娱乐健身领域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是因为体育比政治、宗教、文化等更具有世界性,体育的魅力就是它傲视一切的资本。”张忠元,向洪.体育资本 [M] .中国世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1版.前言 纵观当今世界,现在的大型赛事的主办权之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的举办地一般都是由几个国家、城市之间互相竞争后才产生。像主办奥运会这样的全球性赛事能够赚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就连一些影响不及奥运会的赛事事实上也能给东道主带来极大的经济收益。“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直接经济影响为96亿美元,创造近6万个就业机会,间接经济影响为166亿美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充分延缓了20世纪90年代初西欧经济衰退对巴塞罗那的冲击。”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奥林匹克运动 [M]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273

随着历史的发展,城市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影响甚至左右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到了现代工业社会时代,城市更加成为工业财富和权力汇集的焦点。城市的魅力体现在更加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文化,并且逐渐地破坏、瓦解着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文化。现代大都市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进步,但也给现代人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大都市已经与传统、和谐的人类生存状态之间裂开了一条难以弥合的鸿沟。事实上,现代城市从某种意义上将就是在逐渐脱离传统文化和不断淘空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理性精神发展了社会,也创造了财富,同时也束缚了人。对“‘自由人’ 的内在需求导引出一种非理性的、生活化的时代气氛,对文化的理解在更高的层次上又回复到原创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文化寻根’。”陈建清.试论体育与现代城市文化 [J] .体育与科学,1994,(6):36 文明是人性发展的成果,然而现代文明却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撕裂了人性。在德国诗人席勒看来,人生最高、最完美的境界就是游戏。“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席勒.美育书简 [M]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90席勒的“游戏说”不仅作为一种美学理论,而且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文化策略影响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游戏”——现代体育运动,就是这种文化观念的产物。现代体育远远不仅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手段,它成为现代人逃避现实灾难与困惑、逃避理性负担的生活方式。现代人已经意识到,生活不仅仅是衣食住行,也不仅仅是利益和地位,机械式的有序性和效率不再被人们视为最高的价值。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和独具审美化的精神需要构成了当今文明的特殊价值内涵,而具有娱乐性和游戏性的体育活动便义无返顾地走进了现代都市人的视野。

二、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形象建设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各个城市由于在形成和发展中,受自然、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人口、民族、生态等因素影响,必然具有其独特个性和鲜明特征,因而呈现出不同的外在形象。“城市形象就是有一种公众意象,是公众对城市的总体评价和认知,包括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等,表达着城市的结构、个性和意蕴。城市形象建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城市个性的塑造,历史文化的珍视和文化意识的回归。”王新文.关于城市形象的文化审视 [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67 当年宋代的柳永咏唱“东吴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时,他正在描绘着一座城市的形象。据说金主完颜亮当年读了这首词后“起投鞭渡江之志”。无论这个说法是否可靠,它的流传本身就意味着杭州城市形象的存在和传播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城市是否有内在的活力,就是看它的市民是不是为它感到自豪和自信,是不是真正与这个城市的传统、与它的精神一体化了。”高小康.时尚与形象文化 [M]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176 当代的城市与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的城邦而言远远不同,即使与晚近的许多古典城市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差异。现代城市在膨胀式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由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文化意义变为多功多义的大都市。城市与个人的有机联系被无情的割断,特别是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出现,市民与城市的关系变得游离与冷漠。当代人在批评自己所属的城市或自己工作的城市时,并不仅仅是谦虚,往往是表达真实的不满。虽然任何一个城市都不会永远令人满意,但重要的是在人们的批评中夹杂着一种隔岸观火式的超然和冷漠,似乎在批评一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事物。这是当今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不单单是个人的情绪化问题,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背后有更深远的原因。

城市在经历一个经济上高速发展的阶段后,必然会开始注意一度忽略的城市文化建设。世界上城市的文化建设虽然各有自己的思路和特色,但都需要有一个辐辏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城市形象的构建。城市的迅速生长和扩张,一方面给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导致了城市个性衰退与特色丧失,城市间的雷同现象越来越突出,形象差异越来越模糊。形象是城市的无形资产,一笔巨大的非物质财富。当今世界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经济竞争转向包括城市形象在内的复合竞争。城市外观上的装潢,无疑是属于城市形象建设,但这只是文化形象的一个直观层面。当一个城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居民凝聚成一个文化上的统一体时,便构成了城市文化建设的深层次。归根到底,一个城市的形象是市民精神的表现,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视觉画面。

因此,一个城市要能够凝聚成一种精神、一种形象来使市民们形成一种文化认同,必须要对市民的生活进行引导和规划。具有公众性和娱乐性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就是解决当代城市问题的思路。申办和举行奥运会是当今各个城市都踊跃参加的一个潮流,表面看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商业的行为,可以为城市带来相当可观的商业利益和知名度。但一场大型的奥运赛事绝非一个商业化运作就可以涵盖得了的,它在金钱流动的背后形成了一个充满感官刺激的情绪场,把市民吸引和裹挟进来。对于一个人口密集、生存压力巨大的城市居民来说,富有刺激性的体育活动无疑具有一种原始的图腾崇拜意味,体育活动活跃着观赏者的感官,震撼着他们在正常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竞争欲望,舒张着被文明束缚已久的肉体,自我压抑多时的精神世界亢奋起来,从而达到一种身心良性发展的目的。这种近乎非理性的激情狂热使得市民能在情绪上与城市之间、市民之间得到沟通和认同。而在这种充满激情与悲剧意识的大型娱乐活动中,城市才会暂时消解掉它的多义性和多功能性,变成一个单一的活动群落,也会使市民们从内心深处在情感和价值上与自己的城市结为一体。

现在,世界各国的城市日渐认识到,举办体育赛事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是难得的机会。各种体育比赛无论是奥运会、锦标赛还是一年一度的巡回赛等,都会提升城市的体育形象。

体育赛事本身对城市的广告作用,通过比赛吸引媒体对城市的关注,譬如温布尔登、罗兰加洛斯、鹿特丹等城市都因为重要赛事而备受世界注目。在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美国的印第安纳波利斯,过去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死气沉沉、缺乏生机、让人心烦的城市,更有甚者,称它为“坟墓”。19世纪70年代后期,城市管理阶层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是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吸引力的最好媒介,他们的策略就是紧紧地围绕体育比赛来做文章,通过举办小型中型和大型的赛事来提升城市的形象。不久发现,城市中的体育业余爱好者在不断地增加,城市变成了一个“体育圣地”。通过举办如泛美运动会、世界体操锦标赛、世界篮球锦标赛等一系列比赛,印第安纳波利斯变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获得了“赛事名城”的美誉。今天,只要一提到体育业余爱好者的乐园,那就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同印第安纳波利斯一样,巴塞罗那通过承办体育赛事或盛会已经使其获得了“体育名城”的美誉。“特别是在1992年奥运会期间,有超过15000份报纸的头版出现了巴塞罗那城市的名字,据估算在全世界有500万份的转载。时有12000多记者前往采访,这个数字不仅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而且在世界其他事件的报道中也是一个纪录。”赵方珂,李文辉.关于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J] .体育文化导刊,2005,(7):43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则是美国盐湖城冬季奥运会,因其黑金事件,遭致全球诟病,国际传媒批评不断。因此,如何改变负面形象?盐湖城奥组委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进行了周密的策划、设计和运作,高度关注其国际形象的改善,将其70 %的预算用作对盐湖城整体形象的宣传和媒体传播方面的规划,结果“反败为胜”,取得了成功。

然而,一个靠商业运作而制作出来的体育节日能否称得上是城市形象呢?无论广告媒体怎样宣传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传统文化的关系,它毕竟是一个人为的制作出来的东西,本身不是文化传统自然形成的产物。“城市形象应当是城市性格的显现,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凝聚力和辐射力的表征。”高小康.时尚与形象文化 [M]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187 通过举办现代体育活动来塑造的城市形象,其实是一种商业形象或者说是广告形象,是一个城市可以为自己刻画出来的商业性外观,是一个城市为自己制造出来的“面具”,它不过是通过体育这个万民狂欢的“面具”来美化城市形象,使城市脱离日常的“无形象”而进入一种人造的虚假和假想状态。

现代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讲是一种趋同的文化形式,其项目形式、宣传策略、比赛方式等等都是千篇一律,都是利用竞技体育过程的激烈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来吊现代都市人的胃口。虽然同属体育,现代体育却始终无法与形式丰富、内容多彩的民族体育相比,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加强了民族成员间的内部团结与民族认同。因为“这些体育活动形式,大多与他们的生存环境、自然条件相适应,与生产劳动相联系,与民俗相依存”。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 [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98~99 传统体育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显现。

不可否认,如果这种现代体育商业化经营成功的话,也会成为市民所认可的一种形象。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来使市民重新认识和体验城市,形成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这正是城市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所希望的事情。但如果这种商业性的运作不能与市民们的激情结合起来,不能获得市民们的感情认可,这种体育活动最多也就是一种流动的城市广告而已,随着赛事的落幕和运动员们的抽身离去,随着各种海报和宣传画的褪色,不会给城市留下任何实质性的文化积淀。城市形象的构建需要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才是城市形象的实质。通过举办奥林匹克运动来体现城市的特色这本身无可非议,但错把简单的外部表象当成城市的内涵,就有些哗众取宠。

三、奥林匹克博物馆与城市传统文化

麦金太尔曾说,回到传统,返本开新,这是我们治疗现代社会文明弊端可供选择的惟一道路。我们生活在城市这个母体里,在建造城市的同时也要同城市进行双向的对话,需要对城市文化进行深入的解读。城市建设在经历现代性意乱情迷的偏执狂后,猛然间回头却发现自己丢掉了最可宝贵的历史传统。由此,启封古老的建筑语言、封存已久的传统精神,重新阐释被现代化否定的城市传统文本,这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城市文明创新的某种形式。历史的文化在现代又重显当代魅力。老照片、老城门、老胡同、老过道等等,越是古典的,越显示出文化魅力,越具有久远的历史前景。现代很多城市都在努力展现自己的历史文化,都在叙述城市的历史故事。巴黎、伦敦、澳门、名古屋、华盛顿,无论历史长短,也无论依靠何种支柱产业,都将自己的博物馆作为镇市之宝,将自己的历史小心翼翼地储存好,并且随时随地为当代人启封。“对城市人来说,那是老年人生命的凝聚,青年人文化重修的底盘,童蒙教育的极好圣地。那是他们的心脏,骨血,命脉。”任平.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 [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70

城市是无形与有形的产物,无形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有形的是钢筋混凝土所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物化的城市被物质的存在形式包裹着、封锁着,历史的脉络隐伏在它的体内。随着城市记忆的快速消退,有些已经成为无法挽回的遗憾,以至于我们无法再听到历史的呼吸,感受到传统的脉搏。就体育运动而言,我们在享受现代体育带来的激烈感官刺激,在见证现代体育与城市之间互为发展依托的同时,对体育的认识建立在一种畸形的浅层认识上,几乎淡忘了体育一路走来所留下的足迹。忘记历史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背叛,缅怀体育的发展历史也就是保存对城市发展史的一丝温存和敬意。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体育博物馆,如俄罗斯国家体育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五千多种体育用品,其中,有从沙皇时代起的各种运动会的纪念品、宝贵赠品,前苏联运动员赢得的奥运奖牌、奖章和奖杯等。尼泊尔的登山博物馆里收集有关历次著名登山活动和著名登山选手的全部文件、登山照片、登山的书籍、登山器材等。罗马尼亚布拉索夫市的体育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展品最多的体育博物馆之一,被誉为“世界体育运动的百科全书”。这里分设18个展厅,有介绍各种运动的起源、演变及当今状况的文字、图片、实物等展品六万多件,其中,体育明星厅里展示世界各国体育健儿、运动明星的照片、著作以及他们的优异成绩、生平、爱好等。奖品厅里介绍世界各国设立的各种体育运动奖,以及奖杯、奖章、奖旗的复制品。报纸杂志厅里收藏着多年来各国出版发行的杂志、报纸报道历届奥运会的专辑、号外。电影厅专门放映各届奥运会和其他一些重大国际比赛实况的影片。

建立奥林匹克博物馆,保存几千年来奥林匹克运动留给人类的宝贵物质与精神财富,使其发挥教育作用,一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的一个梦想。1915年国际奥委会迁至洛桑时,第一座临时博物馆也宣告落成,以后又随国际奥委会总部多次迁移。顾拜旦先生去世后,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挫折,奥林匹克博物馆一直未能找到一个固定的场所,到20世纪60年代,博物馆已相当破旧,处于半关闭状态。国际奥委会多年来收藏的文物未能像顾拜旦先生“梦想”的那样发挥作用。国际奥委会第6任主席拉基宁曾无奈地说:“我希望她将来能有所作为,现在她需要时机和经济支持。”1980年萨马兰奇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后,成功地解决了选址和资金问题,聘任资深博物馆学家蒙雷亚尔做业务主管,亲任奥林匹克基金会主席以确保博物馆的运作。1988年奥林匹克博物馆破土动工,1993年6月23日作为奥运百年的庆典之一,奥林匹克博物馆开馆。顾拜旦先生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保留这些具有时间纪年意义的体育物品,并非是简单地做“整理国故”似的依样原封保存,重要的是将这些体育物品所蕴含的故事话语和意义在时空中流传,纳入被不断重新解释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去,使“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不至于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坐标上成为绝唱。

四、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节日庆典

在传统上,社会成员的行为中最能代表社会文化的是仪式性公众行为。从原始社会的祭祀、巫术、成丁礼、庆典等活动开始,公众活动一直在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过几千年文明发展过程的洗礼,原始仪式的神秘性逐渐退去,演变成为以欢乐的庆祝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各种节日。在一个文明社会中,除了发生特殊情况外,公众的集体活动方式主要就是节日。“巴赫金认为节日是人类文化第一性和不可毁灭的范畴,它可能衰败乃至退化,但不可能销声匿迹,它使人暂时走近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吕新雨.仪式,电视与意识形态 [J] .读书,2006年第8期.128 当代社会的节日意义已经残缺不全,但是我们仍然会寻找它的替代物,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意义正是这种替代和利用。在充满激情和狂欢的赛场上,支配一切的是人们之间不拘形迹地自由接触的各种体育形式,日常生活中的等级和职业隔阂暂时消失,人暂时回到了自身。

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天神宙斯主宰着天地万物、整个世界。为了表达对宙斯的崇敬祈求,希腊人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的奥林匹亚举行盛大的祭祀。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铁器时代,多立斯人就在奥林匹亚建立了神庙。在公元前10世纪,奥林匹亚就成为敬拜宙斯的一个中心,而奥林匹克运动的前身正是一种祭神的庆典活动。作为一种泛希腊的宗教庆典,古希腊人用竞技的方式表示对神灵和英雄人物的崇拜。在竞技运动中他们追求超人的力量、协调的动作、惊人的速度、完善的技艺,还有发达的肌肉。古希腊的先民们在祭坛前向神灵献上精湛的技艺,展示自己的健与美,以博取诸神的欢心。“荷马史诗中曾记载了许多祭祀竞技,项目涉及战车赛、拳击、角力、赛跑、掷铁饼、投标枪、格斗、射箭、翻筋斗、游戏、跳水等。”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奥林匹克运动 [M]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版.20 比赛结束后,要在宙斯神庙附近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给冠军们头戴象征和平和神圣的橄榄枝花环。头戴桂冠的优胜者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因为他们是半神。在竞技会的闭幕式上,著名的诗人向这些半神奉献赞美诗,一流的艺术家为他们建造纪念像,他们的名字很快传遍整个希腊,优胜者的家乡把他们当作出征凯旋的英雄来欢迎。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希腊著名雕塑《掷铁饼者》、《刮汗污的运动员》等便是这一风习的产物。优胜者回到本城邦时常常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和尊崇,有的城市还要把城墙打开一个缺口,让他们像征服者那样进城。在古奥运会延续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它实际上形成了全希腊最盛大的节日庆典。

在当代都市生活中,传统节日的大部分公共活动方式——庙会、社火、唱戏、游行等等都在趋于萎缩和消失。各种节日的名义虽然还都存在,但仪式性或习惯性的公共活动已经衰微了,庆祝节日的方式变成了个人化的、随机性的活动。在当代都市人的公共娱乐活动中,最重要的当属以奥林匹克运动这个响亮的名字为代表的体育活动了。每4年一次的全球性的圣火传递,使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其他活动所不具备的社会性、高尚性和娱乐性相统一的文化特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将带有神圣性的古希腊奥林匹克竞技大会逐渐转译成了具有现代节日气息的现代娱乐活动的语言。现代公众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情,只能用疯狂来形容,赛场上的小小比分牵扯着众多人的神经,激烈地比赛牵系着体育迷的喜怒哀乐。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到今天,它的真正意义早已不是通过体育活动来增进人的健康,而是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现代城市中的一种公共活动方式。用一句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口号来表达就是“重要的是参与”。一个世纪以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点,奥林匹克运动把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兴趣联系在了一起。时至今日,一个都市居民如果不知道一点热门的体育新闻,没有一项自己钟情的体育项目,往往会被周边的人视为遁世者,合不上时代的节拍。而一次重要的奥运会也会在一个国家引起巨大的反响,绝不亚于盛大的节日庆典或严重的自然灾害。节日所渲染的幻境是奥林匹克运动魅力的文化根基,它衍生出了种种情感和价值观。各种体育器材有了生命,各种记录有了可以量化的标准,我们可以再次找回丢失已久的野蛮和尚力。运动员、观众、裁判员仿佛是在水泥丛林里重塑那远古的战争场面,体育比赛的激烈场面,让人们忘却了充斥于当代社会中的悲观主义和软弱无力,驱散了人们的愁情烦绪,现实中的所有不规则、不公正、不公平的困扰在此都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人人都可以评论,可以惊呼,可以叹息,甚至可以谩骂,观众可以任意发泄自己。所谓的竞技体育,其实是为制造了一个可以逃避现实的“避风港”,它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欺骗性的成就感”,将运动员的胜利当成了自己精神的胜利,当成了自己选择的胜利,我支持了优胜者说明我很有眼光”。

“传统的节日所表达的、所寻求的是整个文化群落在自然意义上的共享和一体化状态。从这个意义上看,传统的节日的实质是反城市的,它通过狂欢状态否定城市对人的内在与外在状态的双重限制,即否定了城市人的教养等级和权利分配差异,否定文化层次,使市民重新回归为人群。”高小康.时尚与形象文化 [M]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184 在传统的节日里举行的大大小小的公共活动都有一种使社会成员相互沟通、认同,使社会产生群体的凝聚力的作用。而到了今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当代都市,那种群体的非理性狂热很少了,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社会认同意识的衰落。都市越是发展,个人就变得越是孤独和自闭。但当代都市人也有自己的公共生活,但那大半是与传统习惯、与仪式性活动的需要无关,而是随即出现的多半是商业动机所操纵的活动。这种人造的节日基本上是商业行为及其产物,决定它生命力的因素不是其文化的厚度,而是主办者运营水平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讲,自1984年以来,现代的奥林匹克运动大都是商业化的运作,而对于城市来说则是政府与商家联合打造的一种节日。这种节日与城市的传统节日不同,传统意义上的节日从本质上讲都是狂欢,也就是对日常生活状态的有秩序地反叛。举办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奥运会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并不意味着反城市,恰恰相反,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可以突出城市的特色来强调城市的存在。如今,申办、举办奥运会在世界许多城市已经成为时髦,甚至成为城市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议题,这是当代城市为自己做广告的一种绝佳手段,在这个靠吸引眼球的注意力经济时代,通过举办奥运会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对于一个城市的基础建设、市民素质、城市形象都是一个巨大的激活和提升。北京已经取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从取得主办权的那一夜开始,我们的民族一直处于集体亢奋的状态,庄严地向世界承诺要把这次奥运会办成最成功的一届,为人类留下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如果我们举办得很成功,那么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北京这个城市的形象,在世人看来,北京奥运会显示出的就是北京的城市形象,而在市民看来,举办奥运会激发起了市民对自己城市的自豪与自信。

五、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大众文化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创造了城市,城市又创造了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又构建了城市新人。以城市为纽带联结着人与文化,人与城市、城市与文化、文化与人之间呈现出高度融合与多元互动的关联性。“在所有的文化样态中,大众文化无疑是与城市特性结合最为紧密地一种文化,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大众文化本质上就是现代都市文化,是现代城市人生活方式在文化层面的集中体现。”崔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 [M]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330 关于大众文化(mass culture)的理解,英国文化学家雷蒙德·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对mass这个词进行了界定,认为mass一词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城市发展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词的第一个含义是指由城市化派生出来的“大众聚会”,第二个含义是由工厂派生出来的,那就是指“大量生产”。因此,从词源上看,大众、大众文化与城市、城市化这些概念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可以说,没有城市这样一种新的地域性社会建制,大众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如果不立足于时代文化的大背景,城市文化研究也就失去了对象性,也失去了可比性。所以,我们对发生在城市中的奥林匹克运动进行解读必然要将其放在大众文化时代这一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

在世界文化史上,大众文化的兴起是20世纪以来最为瞩目的文化现象之一。大众文化依托大众传播媒介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动摇了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几千年来高高在上的地位。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之下,人人都具有参与文化的条件,并可以真正置身其中。对于奥林匹克运动这样一种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社会文化活动也不例外。由于电视、报纸、网络等传媒的日益介入,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特别是极具竞争性和娱乐性的竞技体育。大众文化时代的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一项精神生活,大众的广泛参与也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特别是竞技体育)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竞技体育活动不再是少数运动员、教练员所包揽的事情,它以不断变换的方式供人娱乐,并充分满足和发展人的需要,引导人们极大地拓展了私人的生活空间。随着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的普及以几何式增长,体育信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传播得越来越广,今天人们了解体育跟过去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丰富的体育资讯让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成为一个专家。

现代都市,给予人们多元选择最佳生活方式的权力。随着城市大众文化发展的愈演愈烈,传统的文化不断地被消解着、挤压着,传统文化的神圣经典性被解构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文化、时尚文化。所谓时尚,哲学地说,是一种城市的时髦风气,经常由青年所独领风骚,也指大众在某个时期所最爱、追随和模仿的一种城市生活方式。纵观世界体育发展的格局,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辐射力,在于它迎合了当今人们的消费欲望,成为一种具有时尚性、消费性的体育文化。时尚的东西一定是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的,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些体育项目例如高尔夫、网球、龙舟、钓鱼、风筝、桥牌、国际象棋和围棋等历史都比较久远,但是经过长时间的考验至今仍长盛不衰、深受大家喜爱,仍很流行。但必须承认,时尚体育的主流是新的或比较新的,因为崇尚新颖,追求时髦、引领潮流、力争前卫,这是现代人特别是现代年轻人的共性。只有新颖独特的项目才能形成更大的号召力和冲击波,吸引人们去尝新,去实现自我追求和自我价值,也才更容易流行,更容易形成规模和潮流。时尚体育之所以很快地就会流行起来,竞技性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时尚体育的竞技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绝大多数爱好者而言要求不太高,竞技只是一种游戏的手段和玩法,而不是目的,其真正目的是取得快乐,更好地休闲。只有那些比较在意竞技结果的人,才会像竞技运动员那样做苦行僧,平时就流血流汗,吃苦耐劳,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争取惊人的成绩。这就是说,时尚体育竞技的自由度比较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自由掌握竞技和训练的度。时尚来得快,去得快,时尚处于巅峰并且还有一定的未来发展空间时,会使人心满意足,从而熄灭内心求变的欲望。当某种风格成为家常便饭时,也预示着品位该寻找新的风格作支撑了。因此,时尚体育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涌现,推陈出新,永远没有尽头。对于一些时尚运动项目的体育明星而言,只有永恒的运动,而没有永恒的冠军,这就迎合、满足了求变创新的年轻人的心理审美需求,也反映了大众文化不断适合大众品味的特点。当然,随着时光的流淌,有些时尚性的体育形式也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成为人们心目中一种久久的眷恋。时尚的体育总是通过旁观者的眼睛控制着我们的自我感觉,品味同样构造着体育在不同时代的社会特性,否则诞生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也不会在19世纪末被重新赋予生命,并在21世纪仍然受到各国的青睐。

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和传媒形式的不断更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奥林匹克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进行着传播,无论是形式、内容和传播方式都迥然有异于传统的体育文化。世俗社会的出现,消费文化的兴起,商品经济意识在大众文化传播中的渗透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使得文化成为一种产品,一种可以用于交换的商品。文化不再是一种个人的精神和灵性的活动,而异化为大批量生产的工业。随着社会全面走向市场经济,文化不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成为一种经济现象,体育文化领域也不能避免沾染上了世俗商业化的尘埃。对奥林匹克运动而言,自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奥运会便与商业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商业化的介入才使得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恢复了生机。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随着商业化、职业化的加深和高科技手段的大量普及,传统上赋予竞技体育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人格的观念在物质欲望的冲击下变得苍白模糊,象征生命跃动生生不息的圣火在丑恶滋生的现实面前也变得黯淡可憎。这一切无不与竞技体育文化大众化生产和传播密切相关,消费社会中的竞技体育已经丧失了真正的文化本质规定性,呈现出明显的商业化的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的特征。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不是高尚的价值理念,关心的不再是团结教育,它成了受市场导向、利润动机和交换价值支配的商品。这种极具消费性的竞技体育的组织者、参加者所关心的是比赛的上座率和经济效益,而不是纯洁的和谐教育和审美价值。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花样不断翻新,各种比赛层出不穷,赛前宣传、明星效应都使得它具备了新奇性和时尚性,成为一种用完即扔的“快餐文化”。人们也乐意像消费物质产品一样消费竞技体育呈现出来的愉悦身心的视觉、听觉享受,这是消费社会中体育文化的一大特色。而在这样一种心态的驱使下,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就远远背离了“更快、更高、更强”、“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的夙愿,自身文化变得越来越单薄,文化内涵失去了积累性。因此,在当代,同商品拜物教一样,出现了“竞技体育拜物教”,人们对竞技体育的崇拜已异化为对竞技体育所能取得的交换价值的崇拜。

六、结语

对于当代的文化特征,人们下过各式各样的定义,信息社会、商业社会、平民社会、多元文化等等。如果从社会活动的环境结构来看,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都市化——当代文化的各种要素都以城市为中心凝聚,而后通过城市这个集散中心向外辐射。当代的都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栖息场所,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其本身也成为我们当代人观察世界、体验文化、领悟生活的焦点所在。

当代的体育活动与城市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工业文明的环境中,从游戏中走来的现代体育,与现代城市都是近代文明的产物,体现出了人类的理性思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到今天已逾百年,这百余年的不断发展始终与城市化的进程密切相关。19世纪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的现代更新,而城市化的兴起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都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而人为地制造出来的身体形象和物质形象,都是内在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在这一点上它们是相通的。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为奥林匹克运动造就了数量可观的观众,为奥运体育场馆合理高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能。城市中密集的网络化商业布局、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快速的生活节奏,加上市民收入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客观上为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19世纪末以来,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构建和传播越来越多的依托在城市的建设和重建上,而一个城市的建设同样也离不开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奥林匹克运动,这是一个城市表现自己性格、理想与魅力的最佳形式。

工业文明的发展对城市的结构和功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相应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随着城市文化的转向,大众文化深深地嵌入到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各个层面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形态、人们的价值形态和行为取向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为现代体育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城市大众文化的兴起,结束了奥林匹克运动是少数精英人士事业的历史,使其成为人人都能参与其中,人人都可以从容阅读的体育形式。在全球化的文明演进过程中,城市的面貌和生活方式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雷同和千篇一律。高度黏合性的钢筋混凝土已经把城市包裹成一个巨大的立体火柴盒,我们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感受到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剧烈冲击。徜徉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奥林匹克运动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世俗的尘埃,深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弊端的困扰。随着现代城市现代化的进程的加快,奥林匹克运动在成为人们生活休闲方式的同时,也不断地被商业性、投机性、非理性、媚俗性等狂热的因素所渍染,成为了简单的商业事件、形象运作和无意识放纵。乱花渐欲迷人眼。不想一味指责大众娱乐产业的“低俗”,更不想居高临下地斥责那些对于流行和时尚的趋之若鹜,但这决非意味着对奥林匹克运动呈现出的如此文化形态的无条件认同。重要的是首先从新的事业出发做出理解性的阐释,明白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然后才有可能慢慢地寻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