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竞技体育精神研究引论

拿破仑曾说:“战争中,军队的精神状态足以保障四分之三的胜利”,“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剑和精神。从长远来说,精神总是能征服胜利的剑”。飞人乔丹说:“篮球百分之八十靠心念,百分之二十靠才能。心念决定状态,心念决定你的技能发挥。”【1】在现代竞技体育中,成败的一线之间已经不再完全由技战术、体能来衡量,人类对自身心理极限的挑战成为关键。体育竞赛既是技艺、战术的比拼,也是精神和心智的较量。体育的生命力在于竞争,竞争是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动力。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是竞技体育运动的目标,竞技体育比赛的胜利是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完美发挥,更是竞技体育精神的完美体现。在体育比赛特别是高水平竞技比赛中,一支队伍或运动员精神状态不仅是比赛输赢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面貌的展现。运动员在竞技场上的表现不仅是技能和智能的较量,更是竞技体育精神的角力。中国已成为世界体育强国,我国运动员频繁出现在国际赛场,竞技赛场已成为我国运动员展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选手道德水平的舞台。如何使中国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并充分展示我国运动员不畏强手、敢于拼搏、敢于胜利、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的奋斗精神,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的理论和实践发展需求,为进一步激发和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精神动力,需要系统研究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

竞技体育精神是竞技体育文化的核心,是竞技体育运动的灵魂和精髓。它不仅对体育有着影响,特别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和技术水平的发挥已开始引起体育学术界的关注,而且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纳入了人们的理论研究的视野。

一 问题的提出

1 竞技体育精神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的中国体育已经迈出了令人瞩目的三大步:一是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二是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3届奥运会上连登3个台阶,即:悉尼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三,雅典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二,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矗立了一座闪光的丰碑,也为奥林匹克运动未来的发展树起了标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和精神面貌。中国竞技体育历史上,众多体育前辈用汗水和智慧凝结成“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是我们勇攀世界体育高峰,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的保证。竞技体育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正在不断扩展,不但成为打造优秀运动员和运动队的利器,还正在成为新时代的重要理念。竞技体育精神是现代体育人不可缺少的文化品格,是运动员的灵魂。中国竞技体育的强盛,需要有一流的、强大的运动队支撑;一流的运动队需要一流运动员来组成和引领;一流的运动员需要优秀的竞技体育精神作为其意识和灵魂。中国的体育人要完成建设体育强国、攀登世界体育高峰、振奋民族精神、展示国家形象的历史使命,必须塑造中国体育人的职业精神和重建中国体育的道德秩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构建和铸造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不仅是培育优秀运动队、运动员的需要,更是时代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2 竞技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课题

人与动物不同,人是有意识、有精神的生命存在,这种精神生活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受人的精神动力推动的活动,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人的意识、精神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又推动人的实践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实践的主体--人,而任何实践主体都离不开一定的思想和意识,任何主体的实践都必然受到主体精神因素的自觉能动的影响。竞技体育精神贯穿竞技体育活动始终,精神动力是竞技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指出“提升竞技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和创造性非常重要。重视人的因素,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是优秀运动队长盛不衰的一条基本经验。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态度、进取精神以及追求目标,直接影响着备战奥运的成效。”【2】然而,精神动力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并发挥作用,只有把握竞技体育精神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才能自觉、有效地促进竞技体育实践中所需精神动力的形成。因此,研究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的理论及其竞技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是竞技体育更好更快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也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即精神文化的发展不能适应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当代竞技体育的残酷竞争对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要求的提升作用日益彰显与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的缺失和滞后形成了突出的矛盾。一方面,随着竞技体育科学技术含量的不断增加,增强了比赛的激烈性、竞争性,对人们在激烈竞争的精神动力方面的需要更加迫切,要求增强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人们越来越注重有形的、外在的、物化的东西,而忽视无形的、内在的精神因素。还有竞技体育向高、难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更加重视运动技战术的研究与创新,而容易忽视思想、观念的变革与创新,忽视竞技体育精神的作用。在2007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上,“两会”代表特别对2008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精神面貌提出“希望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既要多升国旗、多奏国歌,又要以大度、高尚文明的精神风貌和体育道德风尚来为国争光,树立国家形象。”【3】

3 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运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做人的工作,对人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一个优秀运动队的成长、一名优秀运动员的成功靠的是什么?都离不开一种称之为灵魂的东西,那就是竞技体育精神。“如果缺乏了内在的精神,人体也许无疑是一台机器了。从结果来看,能够完善的操作机器,只有灵魂。”【4】。培养具备良好竞技体育精神的人,提高运动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江泽民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5】无数事实证明,在竞技体育的高强度对抗和残酷竞争中,一名运动员或一支运动队在具备过人的技战术水平的同时,必须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段世杰指出:“竞技体育的特点就是靠人,人的思想、人的境界、人的精神、人的斗志、人的作风等很多东西,特别是在现场的比赛中,可能是压倒一切,而且还能够转化去实现,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在竞赛和训练中的价值和作用可能比其它行业更为重要。”【6】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软实力”,充分发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隐形优势”,是竞技体育实践中突出存在,而又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竞技体育精神的研究不仅是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竞技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研究竞技体育精神的基本概念和价值,探究竞技体育精神的现象和本质,探索竞技体育精神形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深化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从精神动力的角度研究竞技体育精神的应用价值、培养途径和方法,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优势,促进运动员精神动力、精神力量、精神资源的开发。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口号,其中“人文奥运”被认为是第一位的。中国要实现“人文奥运”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在竞技赛场继承与创新奥林匹克精神,向世界展示我国运动员良好的竞技体育精神。因此,关于竞技体育精神的研究是竞技体育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更是推进与深化这一学术领域研究的需要。

二 竞技体育精神研究概述

1 竞技体育精神的根源

1.1 关于精神

关于精神及其作用,前人已有大量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公认的基本观点和作用简要归纳为:

依据人类文化学的研究,远古的时候人们就意识到精神的存在,并称之为“灵魂”,以区别于有形质的肉体,所指即为人的精神。“精神”二字连词始见于《庄子》。《庄子》所言“精神”有两个含义:第一为个人精神,即指精神作用。如《庄子·天道》曰:“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刻意》道:“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及,上际于天,下蟠于地”。这讲的都是人的精神作用,又指精神状态。第二为天地精神。《庄子·天下》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指存在于天地间的神妙变化,奇异作用。西方词语中表示“精神”概念的词语有“Spirit”,含义有:精神、心灵、灵魂、勇气、气魄、风气、潮流。对于精神有这样的界定:“第一,精神是包括意识活动和潜意识活动的一个整体,……把精神仅仅限制为意识是极其狭义的。第二,精神不包括生物体本能活动,而是超越本能为人特有的高级心理系统,因而它是构成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如果认为精神包括一切心理活动,那就太宽泛了。”【7】

关于精神的发源,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由于人不能完成自己生活现实为一个整体的过程,所以,他就高扬于生活之上为自己建造了第二个世界,这是一个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它以自己存在的一般形式确证自己。无疑,同样地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他与他的生活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但是,在这种向上的翱翔中,他超越了生活。”关于精神的存在形态,雅斯贝尔斯认为:“他凭借他的文化而将这样的一个精神过程引向完善,而现存的、提供人类生活必须品的机器则通过渗透于其中的观念的意义而被转换到这一精神过程中去。”【8】精神常蕴于文化,内行于教育,外显于学术。

精神问题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和特有现象。人的行为是知与行的统一,动物的活动受本能的驱动,而人的活动受意识或精神的指导与推动。离开了意识或精神的指导与促进,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无法进行。竞技体育运动同样离不开竞技运动主体--运动员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因素,它已成为人们探究、开发的对象。

关于精神的内涵众说不一。简单地表述,精神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广义的精神,“指人类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历程。心理状态,是人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总体。”二是狭义的精神,“作为内在的精微的智慧、功能、作用”,“指一切意识文化现象和内在的深层的东西,是人的知、情、意的内核。”

事实上,人的精神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人们对其的理解也是丰富多彩的,不是用一句话就可以简单加以解释的。

《辞海》中对“精神”的解释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传统习惯、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理想人格、行为规范和道德风貌等诸因素的总和。精神是专指人所具有积极的或崇高的态度和品质,它是社会意识的最高层次,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成为一种群体意识或社会共有财富。”【9】

1.2 精神的作用

很久以前人们就试图就精神对人的作用现象从理论上加以解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一书中指出:“灵魂是生命体的起因或根源。”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灵魂往往代指精神。在他看来,灵魂或精神是生命体及其生命运动的根源或起源。这是人类行为精神作用的认识的萌芽。斯宾诺莎提出:“人的某一情欲或情感的力量可以那样地超过他的一切别的行为或力量,致使他牢固地为这个情感所束缚住。”【10】他提出了情感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情感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指出:“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理想和信念,无产阶级正是从这个理想中得到最强烈的斗争动力。”【11】列宁肯定了理想、信念的精神作用。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12】认为人具有了一定的精神,才能称其为人,人只有具有了高尚的精神,才会有高尚的行为。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13】他认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一个国家和集体团结和凝聚力的基础。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4】

根据以上论述,精神对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情操、顽强意志等各种精神因素都会对人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力、作用力和推动力。

第二,精神因素一定要内化于主体自身之中,才能推动主体的行动。正确的精神因素被人接受和内化,产生积极的精神力量;错误的精神因素被人接受或内化,产生消极的精神力量。

2 竞技体育与竞技体育文化

2.1 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人类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人类的竞技运动不仅仅局限于动物性质的运动,而是为人所创造的一种文化形式。人创造了竞技运动,竞技运动也促进了人类身心的自由的扩展。

竞技体育活动本身就赋有深刻的文化含义。我国较早提出“竞技体育”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谷世权、过家兴将体育划分为“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明确指出:竞技体育是“研究如何加强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探索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各项运动技术水平和成绩,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世界纪录,夺取比赛优胜”的一个体育分支。【15】在对“竞技体育”概念的研究上普遍认为:竞技体育是一种活动过程,这一活动过程是建立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其目的是为了取得优异成绩。过家兴在《运动训练学》一书中把竞技体育定义为:“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体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16】《体育词典》把竞技运动定义为:“为了最大限度发展个人或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17】从竞技体育本质上,史密斯认为:“竞技运动从根本上讲是游戏的延长,它的基础在于游戏,它的主要价值是从游戏中派生出来的。”【18】

竞技体育是人类身体运动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自我意识支配下把运动作为一种形式和手段追求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它具有广泛的超越物质功利性的精神内涵,具有超越个体价值的社会性内涵,具有超越分散状态的系统性内涵。”【19】从竞技运动价值的角度,美国学者舒滋(BernadSuits)把竞技运动的终极目标分为:取得特定事态的目标(acquiring the specific slale the affairs);获胜(winning)的目标;竞胜(contesling try to win)争取获胜的目标。【20】竞技体育是竞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体育是形成和发展人类文化生活的反映和扩展,体育通过人体的专门性活动及各种运动形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长期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赋予了体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21】

2.2 竞技体育文化

竞技体育的本源就是一种游戏文化,已成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体。尼克.阿莱克博士主编的《体育运动词汇》(1974)把“竞技体育文化”(Sport Culture)解释为:“是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那些在竞赛范围内通过发挥人的生物学和精神能量追求锦标或纪录而进行强化身体练习的范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22】从这一解释看出,竞技文化既蕴含着体育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包含着它内含的特定范畴、规范和物质系统,具备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

卢元镇教授认为:“竞技体育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是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高度发展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两个侧面,运动竞赛是运动训练的文化外衣,它将美和尊严提供给社会,形成了社会文化的审美价值;运动训练是运动竞赛的科学内核,它对人类潜在能力的探索必须是一个科学活动过程。”

就文化在其自身领域的存在形式,文化研究者把文化结构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23】“物质文化是物质生产过程及物质生产的实体、器物性的成果,它们当中凝结着人的精神因素,但主要具有物的性质,说明在物质生产领域中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和发展程度。精神文化是指人们的精神生活过程及精神生产的观念形态的成果,说明在精神领域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和发展的程度。”【24】精神文化是整个文化系统的核心,而价值又是精神层面的灵魂,在不同文化背景里产生的文化,它们的价值观自然也是不同的。价值观又是行为规范的核心,而行为规范是价值观的外表。因此决定人的行为的不是文化的物质层,也不是制度层,而是精神层,是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

卢元镇教授指出:“竞技体育是一种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每项新的成绩、新的纪录、新的高难技术的诞生,都标志着人类潜在能力方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竞技体育是一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比赛中树立公正、民主、协作、团结、友谊、谦虚、诚实等道德观念,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规范文化;竞技体育是一种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它可以净化社会情感,提高社会的审美情趣,陶冶社会心理;竞技体育是一种观念文化,它所负载的价值在深层结构方面影响着社会心理和人的精神。”【25】这里他首先指出了竞技体育的文化范畴,后面更多的是指竞技体育精神的范畴。广义的竞技体育文化应包括竞技体育精神、竞技体育环境、竞技体育制度等整个竞技体育教育。而狭义上主要指竞技体育精神,强调运动员的职业精神、竞技精神和竞技伦理等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3 竞技体育精神的来源

目前我国对竞技体育精神的研究并未从体育精神的研究中分化出来,竞技体育精神的研究极少,有关研究基本包含在对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分析阐述之中。由于上述“精神”和竞技体育精神都有着“运动”的基本属性,所以体现出某些共同的性质,如竞争性、规则性等所反映出的竞技精神。竞技体育精神必然涉及到这一部分的研究,我们对本课题研究现状的述评必须从这部分研究开始。

3.1 体育精神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文化,对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雅斯贝尔斯指出:“在体育运动中,我们仍发觉和感觉到某种毕竟是伟大的东西弥漫于这个事业上。体育运动不仅是游戏,不仅是心灵的创造,也同样是一种升华,也是一种精神的恢复。”【26】王玉珠博士认为:“体育精神是体育界有意识提倡、培养相关体育群体的优良精神风貌,是对体育界现有体育观念意识、传统体育习惯、体育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及倡导的结果,是全体体育人员有意识地实践所体现出来的。”【27】黄莉博士认为“体育精神是以健康快乐、挑战征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作为主要价值标准的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28】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的,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和进取心理的意识总和。”【29】周西宽认为:“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精神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30】陈正富认为,体育精神是一种超文化、超种族、超地域、超等级、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多元化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是人类力量、智慧、奋进、美丽等积极意识的总和。”【31】

根据以上论述,体育精神主要包括:

第一,体育精神就是追求人的躯体健康、健美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以争取精神世界的健康自由的心理状态。

第二,体育精神是身体运动技能、技巧和多种优秀的心理品质作用于运动身体之后的升华,并为社会观念所积极接受的意识。

第三,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等最积极意识的总和,是体育运动的最高级产物。

第四,体育精神就是运动员在赛场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集体主义精神;承受挫折、勇于失败的献身精神。

体育精神的价值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体育精神体现了人类和平、和谐的人文理念,推动和促进了人类灵魂与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

第二,体育精神完美地体现了集体主义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三,体育精神促进了民族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念的释放、传播、体验与发展;

第四,体育精神体现了人类自由创新与规则约束的完美结合,实现了人类社会公平公正意识理念。

3.2 奥林匹克精神

任海教授在《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中将奥林匹克精神表述为:“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精神。”卢元镇教授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理想,一种不断寻求或重新发现的理想。它总是表现人战胜自我的海格里斯精神,这一精神不会完全取得,因而总需要不断努力。表现的是竞技体育的不断超越精神。”【32】他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对竞技体育的一种理想追求。马卫平博士把奥林匹克精神归为四个主要方面:“和平友谊的宗旨;以人为本,大众参与的体育实质;‘更高、更快、更强’的进取精神;公开、公正、公平的法制原则。”【33】即:和平、人本、参与、公正。易剑东教授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进取精神;超越意识;整体思想;全球观念;公平原则;艺术追求;科学理念;和合主义。”【34】

奥林匹克精神的价值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以今日高度自动化社会中鲜有的健与力,在感官上给人们以生命的刺激和美的享受;

第二,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激励人们不断进取;

第三,以公正的原则教育人们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四,以团队合作张扬人们的集体主义;

第五,以强烈的认同感强化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第六,以全世界青年周期性的同场竞技,昭示五湖四海之内,皆为同气连根的兄弟姐妹【35】。

3.3 中华体育精神

谢琼桓认为,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运动员通过训练和竞赛孕育出的一种精神,其表现在六个方面,即: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顽强拼搏【36】。

黄莉博士把中华体育精神定义为:“以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快乐健康为主要价值标准的中国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37】

江泽民在会见奥运代表团时指出:“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体育精神是对运动员群体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提升和实践规范。对社会青年而言,在精神理念上有着广泛影响,在实践中具有示范效应。

中华体育精神对于运动员群体表现为:为国争光是运动员群体精神文化的永恒境界;无私奉献是运动员群体价值取向的不朽基调;科学求实是运动员群体超越自我的方法路径;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顽强拼搏是运动员群体战胜困难的根本法宝;以实践的新要求为基准,综合创新。

3.4 竞技体育精神

竞技体育精神是来源于古希腊独特的文化现象,一些西方学者甚至把古希腊文化界定为一种“竞技文化。”【38】“希腊人似乎对竞技体育有一种天生的热衷,而他们的这种热衷似乎又只是为了荣誉,不是为了金钱,因为他们给予冠军的最高“奖赏”竟是用橄榄枝编成的桂冠。”【39】古希腊人把体育竞技当成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与荣誉追求,主要在于他们独特的“人文”观念。希腊人从荷马时代就把体现英雄气概的竞技体育和象征智慧的舌辩之才当成最高的人生价值目标追求。

竞技体育以它独特的功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符号,它是“以人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为其内容道德系统。”【40】它通过自身深邃的思想力度、宏阔壮观的表现广度影响着社会,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其创造的精神文化不仅对竞技体育运动自身发展起着指导作用,也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适的公共精神。卢元镇教授认为:“竞技体育精神是在竞赛中集中表现于运动员的参赛情绪和竞技意志”。【41】

徐本力教授指出:“竞技体育精神是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特有的精神风貌,它通过某个队或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实践中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这个队或运动员的专利品。”【42】

专家们从竞技体育的实践描述了竞技体育精神一个方面。多数文章集中阐述竞技体育精神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振奋民族精神,培养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热情;二是竞争精神的社会价值作用和公平、公正的道德规范价值;三是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竞技体育是一种国际政治沟通的手段,对维持政治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竞技体育可以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目前,对竞技体育精神研究主要是对概念的一般性解释和竞技体育精神普适性的功能作用的概括,缺乏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的理论支点,没有从深度和广度上分析竞技体育精神的内涵,缺乏对竞技体育精神全面准确的界定,没有对竞技体育主体--运动员精神的系统研究。

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在探讨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确立竞技体育精神的基本概念;勾画出作为高水平运动员灵魂和品格的竞技体育精神的系统模式,并对这个系统模式、要素和关系进行分析,为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成长给出一个较为科学的目标和正确培养途径。

第一,总结以往运动员管理和思想教育的研究成果,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探讨竞技体育精神的理论,并初步确立竞技体育精神的理论概念,这是培育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的前提,也是本文的理论支点。

第二,运动员作为精神文化的体现者和传播者,其反映个体和群体的竞技体育精神是一个复杂、丰富的系统。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体育精神的研究作为一个新的课题,不仅仅是在现有理论基础上的延伸,而是要建立一个更为丰富、清晰的系统构建。因此,如何利用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已经取得的成果,充分吸收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系统阐述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的理论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第三,运用一般的系统论基本理论对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系统模式、内在构建和要素等进行研究。这些探讨涉及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建设与制度和文化等外部环境的紧密联系,从思想教育、科学管理和精神动力学角度,提出竞技体育精神激励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运用建立的理论模式和系统要素进行典型研究,即对优秀运动队和优秀运动员进行典型研究,并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由此发现其间的启发性意义。

注释:

【1】NBA精神[M].杨述奎,叶舟,编译.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2

【2】刘鹏.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国家体育总局编制,2005.5

【3】刘鹏.在国家队备战2008奥运会理想信念系列教育上的讲话,2007-3-20

【4】申相星.论体育文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1)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3

【6】段世杰.在备战奥运会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2000

【7】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89~90

【8】卡尔·雅斯贝尔斯著.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熊,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74

【9】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12

【10】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62

【1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社会主义:第4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5

【1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2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1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1

【15】谷世权,过家兴.体育是一门综合科学[N].体育报,1979-2-23

【16】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6:9

【17】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1

【18】Schmits,K.L.Sportand Play:Suspension of theordinary[M]//morgan,K.J.and Meier,K.V.(Eds)Philosophic Inquiry in Sport.Human Kenitics:Champaign,Illinois,1988:29

【19】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02

【20】Bernad Suits.Whatis a Game[J].Philosophy of Science,1967,(6):148~156

【21】颜天民,主编.体育概论 体育史 奥林匹克运动 体育法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0

【22】赵军.百家界说体育文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

【23】卢元镇.体育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114

【24】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7

【25】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13、114

【26】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0

【27】王玉珠.体育组织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84

【28】黄莉.中华体育精神[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6:9

【29】刘付全.竞技体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J].湖南学院学报,2006(27):2

【30】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56

【31】陈正富.对现代体育精神的诠释.宁波大学学报[J].2005(4)

【32】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进步[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3

【33】马卫平.体育与人[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122

【34】易剑东.奥林匹克精神与2008北京人文奥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

【35】庞永厚等.运动.精神.文化---百年奥运的积淀与升华[J].人民论坛,2004(9):16~19

【36】谢琼桓.求是[J].2000(21)

【37】黄莉.中华体育精神[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6:24

【38】M.I.Finley.TheWorldofOdysseus[M].Chatto&Windus,1956:139

【39】宋江东,吴嘉玲.橄榄枝的荣耀---古希腊人文观与竞技体育精神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5)

【40】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89

【4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5

【42】徐本力.20世纪中国竞技体育启示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