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民族传统体育总论

一、普通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选修课初探

中国人民大学 董志蕙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体育观念的提高,推动着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教学指导思想表现出从唯“生物体育观”逐渐向“三维体育观”转变的特征。本人根据多年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发展的长远需要出发,在高校二年级开设了传统体育养生选修课,并对该课程开设的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如下初步探讨。

(一)高校体育现状值得人们深思

1. 高校体育培养目标和现实情况的反差

高校体育培养目标中指出:“‘育人’ 为宗旨,引导和教育大学学生主动、积极地锻炼身体,获得独立从事体育的基本能力,培养 ‘终身体育’ 的兴趣和习惯,为自身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实际情况是通过高考拼搏来到大学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的合格率是不高的,经过大学一、二年级体育课,身体素质呈上升趋势,随着三、四年级体育课的减少或取消,身体状况呈下降态势。一旦毕业走向社会又出现了终止体育锻炼的情况。根据资料, 1995年对辽宁省1200名在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结果,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仅占20.13%,有41.18%的人认为在大学期间所获得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对工作后体育活动作用不甚明显,体育活动尚处于盲目状态中。

2. 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浙江省体检办,不久前对6000 多名高级知识分子体检发现,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患一、二种疾病。2000 多名中青年过早地出现高血脂、脂肪肝、眼底动脉硬化等“老年病”。1982年全国人口平均寿命68岁,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是58.32岁。1996年北京市人口平均寿命73岁,而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寿命是53.34 岁。从以上数字说明,一般人口的寿命在延长,而知识分子的寿命却在缩短。

3. 单纯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材体系与未来健康需要的矛盾

体育健身、娱乐、兴趣等多功能,逐渐成为人们追求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式,也是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健身的时尚。然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单纯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材体系,仍占主导地位。据苏州大学张宏成对1992年获国家教委表彰的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单位的16省市25所高校体育教学情况调查表明,基础课教材仍集中在竞技体育项目上,其教材时数高达64.4%。在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安排高难度的教材内容,采用专业式的教学方法,统一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忽视了学生身体发展的个体差异,而所学的项目和内容,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很多人因时间、场地、器材、兴趣等条件限制,无法进行体育锻炼,而他们急需的、有益健康、健身、养生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技术又很少学到,或根本没有掌握,上了十几年体育课的学生,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竟然与体育“断交”了。因此出现青年患病、未老先衰,甚至事业有成、英年早逝的悲剧。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是体育教育的失误与悲哀。知识分子健康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使他们在身心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知识,缺少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较少懂得养生之道。这些高科技人才的夭折,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普通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势在必行

曲宗湖同志在《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中指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至今,改革已从具体组织形式等表浅方面,逐步向指导思想、观念转变等深层次方向发展,但改革能否付诸实践,尚不能脱离现实提供的条件,而在继承和发展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则是我们应牢牢记取的。”

为克服“单纯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材体系,丰富充实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未来健康的需要,学习掌握我们民族固有的健身养生手段,在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是十分必要的。

1.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中华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理模式、人生观、宇宙观等在传统体育养生中都有集中的反映。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思想理论、方法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经历了历史的选择,一些优秀的思想理论和功法实践被一代代地流传下来,我们特有的东方文化已经日益被西方认识和接受,作为炎黄子孙,高校的学生,理应继承并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的精华,为振奋民族精神服务,为健康与延年益寿服务。

2. 有利于健身、健心

传统体育以“形神统一”为重要特点,“形为神之本,神为形之用”,形是指外在的运动形式和身体,神是指内在的心理、精神、意志、思维活动,即指心、意、胆等无形的心理品质和气质。传统体育在“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既重筋骨的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传统体育对人的精神、情感的调节,对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特殊的作用,它对健身有着重要意义。

传统养生中的“动以养生”、“静能抑躁”、“心要常凝”、“形要小劳”等养生观点,体现了动静结合、练养结合等全面养生的观点,传统体育养生理论、思想、方法有利于健身、健心。

3. 有利于育人

我国自古以来就把“涵养道德”视为练功成败的关键。在“功”与“德”之间,把“德”放在首位,德是功之本,德长功才高,我们的前人在习武中总结的“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崇尚武德”、“教武育人”等至理名言,体现了传统体育养生对自身德行的培养和修炼,有利于育人。

4. 有利于自我锻炼,有利于终身体育

传统体育养生靠自己亲身实践去体验和感悟,悟其内在的意蕴之深、技巧之妙、意境之美。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又对场地、器材等条件要求不高,在人的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条件下、不同生活领域提供身体锻炼的方式方法,有利于自我锻炼;它简便、经济、实用、实效,一经学会并坚持锻炼,可终生受益,有利于终身体育。

(三)传统体育养生教材主要内容

1. 理论部分

传统体育养生的产生与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武术概论;气功养生概述等。

2. 实践部分

武术、气功、保健按摩及常见病的防治等。

3. 以“达标”为主的身体素质练习内容

(四)传统体育养生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体育养生课必须加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并密切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知识、技能上升到理性高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学习“拍打功”要联系经络走向及有关穴位的知识,从而加深对功法的理解和拍打功的力度及准确度。

2.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思想、人格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在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学生在学习、理解、熟练掌握,在这一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习惯,从“要我健身”到“我要健身”最终达到“我会健身”。教学中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智慧和能力,使学生向“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等综合能力方向上发展,只有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统一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紧密结合起来,才是搞好教学的关键。

3.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钱学森同志说过:“传统的加现代的等于先进的。”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是为完善、丰富体育教学体系和内容,恢复中国传统体育应有的地位,在学习以传统体育养生知识技能为主的同时,结合现代体育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的锻炼内容,进一步适应青年人成长中身体发展的需要。

4.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体育必须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外是体育课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课外指导可以巩固、熟练、提高课堂上所学技能,还可进行一些补充教材的学习,对体育课起到了深化作用。实践证明,它是完善体育课教学的有力保证。

(五)考核内容及比重分配

理论部分30%;技术、功法部分40%;身体素质30%。

(六)教学反馈

1. 问卷调查

对养生班学生注意力、情绪、心情、脾气、控制力、意志力……等十五项内容,按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等级,进行一学期学习前后情况的问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大部分项目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其中提高较明显的前六项分别是:

(1)情绪:有63.4%的学生稳定程度在提高,有的学生提高了三个等级。

(2)心情:有58.5%的学生心情更舒畅了。

(3)脾气:有51.2%的学生脾气比以前变好了。

(4)注意力:有48.8%的学生注意力较前集中了或很集中了。

(5)生活规律:有46.3%的学生生活较过去规律了或很规律了。

(6)心理健康:有43%的学生心理较前更健康了。

2. 学生体会

学生为祖国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深深地感动;学到了以前从未接触到的领域;不仅学到了终身受用的健身理论、知识、功法,而且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心胸开阔了,遇事沉稳了,思维敏捷,头脑清醒,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太极拳所蕴含的虚实、开合、进退,也使人理解生活中的得失、胜败、荣辱和一个多彩的人生;这门课学会了许多知识,它是充实的,与过去体育课相比,它的知识密度大,给人的东西多,而且对人影响深远……。

(七)教学体会与建议

1. 大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学习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教材内容要既广博又精炼;理论教材要系统而深入浅出;实践教材要选择适宜青年人的优秀功法、套路;教师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才能上好此课。

2. 建议在普通高校中,特别是在研究生中开设传统体育养生选修课;有关部门应尽快编写全国传统体育养生课大纲及教材。